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耐不住她的软磨硬泡,她的父母最终准予她参加2020年福州马拉松比赛。
B.仁兄我已竭尽全力、不吝赐教,接着就等贤弟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C.本公司惠赠给这10所希望小学的多媒体设备已全部安装并投入使用。
D.几经增删,我的专著终于出版了,现把拙著邮寄给您,还请您多多指教。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第一次见面王师傅便喜欢上了她,那轻柔的嗓音,那甜美的微笑,一看便知是个一团和气的人。
B.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C.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曾几何时,双鬓已然秋霜!
D.国庆期间,通往小绿谷的大道上人流如潮,接踵而至,形成一道假日旅游的亮丽风景线。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智能手表的续航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智能手表电池与其他电子元件一起拥挤在手表屏幕后方的狭小空间里,不但占据了大部分可用空间,其能提供的能量也十分有限。近来,研究者们发现,通过应用一种日本手工折纸的折叠技术,________________。除了提高智能手表的性能,这种方式与标准的制造工艺兼容,可以制造更适合于其他各种各样的可穿戴电子产品的电池,比如跟踪健康相关数据的智能手环等。
A.他们可以把电池从容地放进表带,获得更多的储能空间,可拉伸也可弯曲
B.他们可以使电池可拉伸可弯曲,从而从容地放进表带,获得更多的储能空间
C.电池可以获得更多的储能空间,从而从容地放进表带,可拉伸也可弯曲
D.电池可以从容地放进表带,他们可以让其拉伸和弯曲来获得更多的储能空间
4、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间至军中”中的“间”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若不阙秦 使使以闻大王
B. 越国以鄙远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C. 箕踞以骂曰 常以身翼蔽沛公
D. 沛公军霸上 项伯杀人,臣活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4月,第三届“朱自清散文奖”在朱自清的家乡扬州颁奖,张炜、贺捷生、马未都、于坚、祝勇五位作家获此殊荣。
B.一边品赏着“舌尖上的中国”,一边徜徉于书海文山中,不仅我们的身心得到了一种享受与滋润,而且得到了一种释放与超然。
C.马航MH370飞机失联事件,在各方的僵持不下的争论中、在不断更新的动态中,虚实夹杂的消息不断发生,愈发扑朔迷离。
D.从鲁侍萍对待周朴园的感情中,可以使我们把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关系的性质看得更清楚,更明白。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家的天下观不是人对世界本然样态的无条件接受,而是来自自然向人文的生成。《周易·贲卦》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天文”与“人文”的分野,也是先秦道家、阴阳家与儒家天下观的差异所在。《礼记·礼运》讲:“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正是讲儒家的天下建基于人道并对其进行人文(审美)再造的特性。
所谓儒家的天下体系,是以人文之美彰显价值的体系。按照其圣王谱系,黄帝、尧、舜之后的接续者是周公,他一方面通过制礼作乐使中国远古人文命脉制度化,另一方面则开启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礼乐传统。至此,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命题,则被具体化为以礼乐重塑一个美好世界的问题。
在现代学术话语中,礼乐是一个与文明、文化、政治制度产生广泛关联的概念,但在根本意义上,它却是一个美学问题。礼在个体层面涉及人行为的雅化,在社会层面涉及群体行为的仪式化,在礼器层面涉及器具审美,均具有美和艺术的意义;乐则是诗歌、音乐、舞蹈的综合形式,其审美属性自不待言。以此为背景,自西周以降,传统中国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定位贯穿了以美为核心的精神。据此理解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人文之美作为礼乐的同义语,明显成为文野、夷夏之别的最重要标志,所谓“用夏变夷”则无非是将儒家崇尚的礼乐之美从中央之地向四方不断推展。
由于有预在的人文价值观和礼乐制度作为先导,儒家所讲的天下,不是它“原本是什么”,而是“应该是什么”;不是自然世界,而是人文世界。相关的人文实践,则首先是以中邦、四海、九夷、八蛮规划为天下勾勒轮廓,然后是圣王“治天下”“教天下”以及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种种努力。按照儒家的规划,这种努力主要分为四种,即礼、乐、刑、政。但是在礼乐刑政之间,礼和乐具有优先性。中国社会自西周始,就建立了体系化的礼乐教育制度,一种基于礼乐人文教化的天下格局也就自然形成。到战国时代的思孟学派,将礼乐内化,从心性的深度重建人与天下的关联。如《礼记·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样,个体心性的诚敬,就成为士人最终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孔子之后,儒家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这种被人道限定的礼乐补天道,从而赋予了它更完备的形式。它在内在心性与外在天地之间拉开了一个张力空间,使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一个上通下达的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之内,它一方面化自然为人工,化禽兽为人类,化蛮夷为华夏,化野蛮为文明,体现了可贵的实践品格;另一方面,它强调“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就此而言,儒家为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注入了有为精神和理想主义格调,使相关的人文和审美之思超越了认知,成为一种为人而在的价值。
——(摘编自刘成纪《论中国美学的天下体系》,有删改)
材料二:
“天下”观是中国人的卓越文化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天下”,包括了古人所知的人类整体,代表着已知的全部文明世界,即“天下一体”。如《尚书·立政篇》所谓“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诗经·小雅·北山》宣称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典型地说明了中国文化对“天下”的这种认识。早期的世界各民族普遍把自己居住的地方看作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但是由这种“自我中心意识”发展为“普天之下”的理念,并由此产生独特的政治文化理念,如“大一统”意识等,则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
商朝时期,“天下”已经是一个相当完备的概念。商人将天下分为“四方”和“中央”两个部分,形成中国人“天下”观的基本要素。秦汉之后,夏、商、周三代松散的天下“共主”局面,为大一统的政治体制所取代,“天下”观逐渐贯彻到政治理念中。经过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中国传统的“天下”观理念及其所形成的政治统治秩序日臻完善。这其中,儒家“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等观念,道家“抱一为天下式”等主张,法家“为天下治天下”等观点,墨家“一同天下之义”等思想,莫不以治天下为对象来构建学说,为实现天下“太平”“大同”提供着思想支持。
中国人称理想的世界是天下“为公”与“大同”。在古人眼里,“天下”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很早就确立“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观念。如《吕氏春秋》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天下为公”的认知,成为中华文化天下观的重要基石。《礼记·礼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描绘了人类理想生活与秩序图景,无论是“天下为公”,还是“世界大同”,都反映了中国人历来主张“天下一家”的深厚情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古代的大同理想,在当今的最新表达就是“中国梦”“世界梦”;古代的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天下一家,在当今的最新表达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共圆世界梦。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结晶。
——(摘编自王杰《中国文化中的天下观》,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的概念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夏、商、周天下“共主”的局面取代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后,“天下”观逐渐贯彻到政治理念中。
B.思孟学派突破了前人礼乐人文教化的格局,从人与天下的关联这一崭新的角度把个体心性的诚敬作为士人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
C.儒家在进行圣王“治天下”“教天下”以及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种种人文实践活动时,礼乐具有优先性,其中贯穿了以美为核心的精神。
D.不同于早期世界其他民族把自己居住的地方看作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形成了独有的“大一统”等独特的政治文化理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人文实践主要规划为礼、乐、刑、政四种,推崇圣王“治教天下”以及士人“以天下为己任”,往往以传统的人文价值观和礼乐制度作为先导。
B.儒家的天下观建立于人道并对其进行人文再造,儒家的天下体系是以人文之美彰显价值的体系,其“天下”不再是个地理世界,而是个人文世界。
C.正是心怀“天下一家”的情怀,中国人民有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也才有了今天的“中国梦”“世界梦”。
D.中华文化建构出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天下”观,缘于中华文化莫不以治天下为对象来构建学说,为实现天下“太平”“大同”提供着思想支持。
【3】材料一中说“传统中国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定位贯穿了以美为核心的精神”。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其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左传·定公十年》孔颖达释“华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B.《礼记·乐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
C.《礼记·乐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D.《礼记·少仪》云: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翔翔;祭祀之美,齐齐皇皇;车马之美,匪匪翼翼;鸾和之美,肃肃雍雍。
【4】请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并概括其主要观点。
【5】在当今社会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两则材料所阐述的“中国的天下观”有什么积极意义?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痛心于民族的默无声息,他用一个选择复句来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岳》中写泰山升腾的云气让诗人胸怀涤荡,睁大眼睛欣赏美景直至鸟入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精美的菜肴、价值不菲的餐具来表达朋友们为李白设宴践行的深厚友情。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诗人坚持理想,即使遭受酷刑也不会改变的决心。
(2)《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回忆了年少时两情融治的欢乐场面,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世间万物都有不变的一面,我们不必羡慕的观点。
9、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安能屈豪杰之流,__________,_______?
(2)故余与同社诸君子,_______,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
(4)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顾吾念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摄乎大国之间,__________。(《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有善始者实繁,__________。(《谏太宗十思疏》)
(3)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__________,上乃欲变此。(《答司马谏议书》)
(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____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赋》)
(5)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赋》)
(6)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11、填空。
(1)我国古代诗歌《诗经·氓》中使用比兴手法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比喻女子容颜娇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骚》中,屈原用这两句写自己剪裁荷叶做上衣,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3)《赤壁赋》中与苏东坡同游赤壁的“客”,其吹奏的洞箫声感人至深,作者用拟人和夸张手法描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莲曲
(唐)戎昱
虽听采莲曲,讵识采莲心。
漾楫爱花远,回船愁浪深。
烟生极浦色,日落半江阴。
同侣怜波静,看妆堕玉簪。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对仗看,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B.本诗虽是拟乐府旧题,但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创新。
C.“讵识采莲心”句写采莲人的心别人难以理解。
D.“日落半江阴”句写太阳下山半个江面都变得阴沉。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豪迈雄奇 B.清新高雅 C.深沉含蓄 D.刚劲凝练
【3】扣住“怜”字,赏析“同侣怜波静,看妆堕玉簪”两句。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①,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
桓温引为大司马参军,甚见亲昵。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后为殷仲堪参军,亦深被眷接。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恺之与仲堪笺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遂密去针而愈。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恺之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②后,窃取画,而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了无怪色。
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或请其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③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年六十二,卒于官,所著文集及《启蒙记》行于世。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减)
注:①琴:指嵇康的《琴赋》。②厨:橱柜,柜子 ③连省:官署相连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B. 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C. 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D. 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顾恺之乘帆船回家途中,在破冢这个地方遭遇风暴,他在写给殷仲堪的信中用“破冢”这个地名开玩笑,显示出他诙谐幽默的一面。
B. 顾恺之对于绘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眼睛是人物绘画是否传神的关键。
C. 顾恺之博学而有才气。他绘声绘色地向人描述会稽山水的状貌,以“渐入佳境”妙释自己总是从根部开始吃甘蔗的原因。
D. 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可以显示他的痴绝。
【3】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谢安,东晋政治家、名士。他所在的六朝望族陈郡谢氏和以王导、王羲之等人为代表的琅琊王氏合称“王谢”。“王谢”后来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
C. 义熙:在文中是指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年号。古代帝王一人一个年号,故可用年号称呼皇帝,如康熙皇帝等。
D. 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于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平民之死,可以通称“死”。
【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而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
(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人社部联合多部门发布公告,在互联网营销师职业下正式增设“直播销售员”工种,广大电商主播、带货网红们从此“转正”。然而诸多利好消息难以掩盖行业“粗放式”发展的现实。一些明星、网红直播带货“翻车”引发舆论热议,货不对板、假冒伪劣等引发的消费纠纷频频曝光。
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