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约为婚姻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北收要害之地 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沛公居山东时”中“山东”指崤山以东;“沛公欲王关中”中“关中”大致指函谷关以西。
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表、志五类,共130篇。
C. 古代称河流的北面为阳,南面为阴,《愚公移山》中“达于汉阴”就是指到达汉水之南。
D. 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3、下列各项中画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田埂(gěng) 贬斥(biǎn) 饥馑(jǐn) 脑溢血(yì)
B.淤泥(yū) 花蕊(ruǐ) 山麓(lán) 拟南芥(jiè)
C.籼稻(shān) 稻菽(shū) 蕴藏(yùn) 超负荷(hè)
D.分蘖(niè) 一蔸(dōu) 掖着(yē) 毛坯房(pēi)
4、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理论崇拜在我们这里 ① 很强大。有时候,教学、学术研究, ② 从事实本身,从复杂材料入手来提出问题, ③ 引用某种权威理论作为大前提, ④搜索、列举几个事例加以论证。 ⑤ ,历史事实、情境失去了原来那种丰富性, ⑥对象本身的复杂性。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虽然 | 如果 | 就 | 并 | 因而 | 淡化 |
B | 依然 | 虽然 | 但是 | / | 因为 | 肢解 |
C | 或者 | 尽管 | 甚至 | 更要 | / | 和 |
D | 还是 | 不是 | 而是 | 然后 | 这样 | 遗漏 |
A. a
B. b
C. c
D. d
5、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习惯于追求园艺之美、几何之美,或古典式的小桥流水之诗情画意。这些美,作为设计师的追求也都_____________。
②生活上热心,学术上严谨。提起师从钱七虎院士的经历,很多学生都体验过痛苦而有收获的煎熬。对学生的论文,钱七虎总是_____________,逐字逐句推敲。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_____________,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A.无可非议 不厌其烦 改换门庭
B.无可厚非 不厌其烦 改弦易辙
C.无可厚非 不胜其烦 改换门庭
D.无可非议 不胜其烦 改弦易辙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作“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着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情节曲折。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B.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当地的一个治疗跌打损伤的医生,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说明他既无医德,也无医术。
C.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令读者在对苏七块的性格、人品感到惊疑、怪异之际,又油然对之萌生敬佩之情。
D.小说中大量使用天津方言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让人读起来拍案叫绝。
【2】“格色”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小说介绍苏七块“格色的规矩”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小说《俗世奇人》中的一个人物,请结合文本分析苏七块身上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比较的方式,告诉了我们看得远、看得多的方法。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妙用叠词,描写乡村寻常景象,展现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状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以远景描写、静中寓动,展现村庄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酒在古典诗词中常与诗人的情感密切相关: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写诗人因病戒酒,无法遣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写词人以酒祭江,慨叹人生。
(3)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常见意象。《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以月为喻,表达对贤才的思慕而不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以拟人手法写月,借月的善解人意写自己飞度镜湖的快意自由;《琵琶行》中,月被用于渲染情感,“____________”琵琶女借月感叹丈夫远行后自己的孤单,“____________”诗人借月感叹友人离别的不舍。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与琵琶女相见的情形,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诗人急切的心情,同时描绘出琵琶女羞怯的情态。
(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到的那种老师不是他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3)《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世人,只有通过广泛学习和不断反省才能智慧明达。
(2)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用猿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不能草率北伐抗金,否则最终可能会像宋文帝刘义隆一样,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雄心,最后却只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阿房宫赋》中,起势雄健,表现秦王一统天下、势如破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在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在《六国论》中,作者苏洵开篇即摆明观点,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直入主题点出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六国破灭,________ ,________,弊在赂秦。”
12、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泰山
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注)洪崖:古仙人名,传说尧帝时己三千岁。笙鹤:仙乐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了登山过程,作者伴着和风、轻云登到岱顶,纵览壮丽的景观。
B.颔联“万古齐州烟九点”一句描绘出泰山烟云缭绕中群峰耸峙的景象。
C.“五更沧海日三竿”一句写泰山日出,刚刚五更,云海之上日已三竿。
D.尾联描写仙乐飘然而下,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
【2】作者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熙,字子雍,顺天宛平人。父崇简,明崇祯十六年进士。熙,顺治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召直南苑。译《大学衍义》,充日讲官,进讲称旨,累擢弘文院学士。时崇简方任国史院学士,上曰:“父子同官,古今所罕。以尔诚恪,特加此恩。”十八年正月,上大渐,召熙至养心殿撰遗诏,熙伏地饮泣,笔不能下,上谕勉抑哀痛,即御榻前先草第一条以进。寻奏移乾清门撰拟,进呈者三,皆报可。是夕上崩,圣祖嗣位,熙改兼弘文院学士。康熙五年,迁左都御史,时三藩拥兵逾制,吴三桂尤崛强,擅署官吏,浸骄蹇,萌异志。子应熊,以尚主居京师,多聚奸人,散金钱,交通四方。熙首疏请裁兵减饷,上俱从之。七年夏,早,金星昼见,诏求直言,熙疏言:“世祖章皇帝精勤图治,诸曹政务,皆经详定。数年来,则例繁多官吏奉行任意轻重请敕部院诸司详察现行事例有因变法而滋弊者悉遵旧制更正其有从新例便者亦条晰不得不然之故裁定画一上命各部院条议,遵旧制,删繁例,凡数十事。十二年,调兵部。是年冬,三桂反。京师闻变,都城内外一夕火四起,皆应熊党为之也。明年三月,用熙言诛应熊。寻命熙专管密本,汉臣与闻军机自熙始。十七年,以父忧去。二十一年,即家拜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时三藩既平,熙以和平宽大,宣上德意,与民休息。造次奏对,直陈无隐,上每倾听。三十一年,以疾累疏乞休,温旨慰留。四十年,诏许致仕,晋少傅。明年上元节,赐宴其家,遗官赍手敕存问。四十二年,卒,上命皇长子直郡王允褆、大学士马齐临丧,行拜奠礼,举哀酹酒,恩礼有加,谥文靖。
(选自《清史稿·王熙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例繁多/官吏奉行/任意轻重请敕/部院诸司详察现行事例/有因变法而滋弊者/悉遵旧制更正/其有从新例便者/亦条晰不得不然之故/裁定画一/
B.则例繁多/官吏奉行/任意轻重请敕/部院诸司详察现行事例/有因变法而滋弊者/悉遵旧制更正/其有从新例便者亦条晰/不得不然之故/裁定画一/
C.则例繁多/官吏奉行/任意轻重/请敕部院诸司详察现行事例/有因变法而滋弊者/悉遵旧制更正/其有从新例便者亦条晰/不得不然之故/裁定画一/
D.则例繁多/官吏奉行/任意轻重/请敕部院诸司详察现行事例/有因变法而滋弊者/悉遵旧制更正/其有从新例便者/亦条晰不得不然之故/裁定画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这里是指古代教育理论著作《大学》,与《论语》《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B.圣祖,一般指帝王的先祖,多特指开国高祖。文中是庙号,指称清代的康熙皇帝。
C.兵部,古代官署“六部”之一,掌管着全国官员的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D.上元,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照德才兼备,得到皇帝赏识。他是顺治四年进土,做事忠诚勤恪。皇帝恩赐他父子同官。
B.王熙担当重任,拟写皇帝遗诏。他在皇帝病危时勉慰自己要抑制悲痛,完成撰拟诏书任务。
C.王熙屡次上疏,敢于直言进谏。他第一个请求裁兵减饷约束藩王,并曾劝谏皇帝改革政务。
D.王熙审时度势,关注国计民生。他在三藩平定之后,建议施行和平宽大、休养生息的政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熙首疏请裁兵减饷,上俱从之。
(2)寻命熙专管密本,汉臣与闻军机自熙始。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高中语文老师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微信:以生为本,生本教育!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语文老师,你能的!
在回复的评论中,有一条意见是这样的:哟,上课时,搬个凳子坐在窗户口朝课室里面瞄几眼就好了?这样做老师也太省事了吧?
你想对发微信的那位老师或者那位评论微信的人说点什么呢?请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意见。要求: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立意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