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诡秘     寒喧     乌云笼罩     惴惴不安

B.蹒跚     形骸     精明强干     安分耐劳

C.淘箩     祭祀     异乎寻常     走头无路

D.驯熟     烟蔼     逆情悖理     寻死觅活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长城谣》……这些经典的抗战歌曲曾响彻中华大地。激昂的歌声、慷慨的歌词,不仅在唱响着当今的时代主旋律,同样也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

B. 杨绛先生认为,“好的教育”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引导他们不断完善自己,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感化。

C.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留学生跨境旅游渐成时尚,却暗藏安全隐患,虽然办理签证的同时也会购买保险,但是这并不能避免不会出现问题。

D. 中学阶段,消费观教育不可忽视。中学生能否自觉抵制不良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树立了正确的审美标准与良好的生活方式。

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所写的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这首诗又叫《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B.李白很善于写歌行体的诗,歌行体流转自然,音节、格律自由。

C.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现实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一切现实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D.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大诗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诗坛第一人。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良庖岁更刀,割也

B.技盖至此乎

C.善刀而藏之

D.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散文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成就位列宋初“书法四大家”,绘画上“石竹”别具一格,可称为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B.柳宗元参与中唐时期的政治革新运动,受到保守派打击,被贬永州。期间他写了多篇游记,其中八篇成为前后连贯、脉络相通的一组散文,世称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C.《沙乡年鉴》是英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它与梭罗的《瓦尔登湖》相媲美,并誉为自然文学典范。

D.古代男子冠礼取字,女子及笄取字。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名与字的含义相反或相对,如韩愈字退之,晏殊字同叔。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上海的生活垃圾量与日俱增。眼看家园面临“垃圾围城”的威胁,市民迫切希望解决这一难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市民有求,政府必应。2014年,上海市政府便推出了《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明确将居民生活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4种,道路及公共场所垃圾箱则统一规范分为“可回收物”“其他”两种,这个办法沿用至今。

在多年的蹒跚学步后,上海市于2018年正式发布《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至此,上海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链条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保障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上海正式提出为生活垃圾分类立法。

经过反复推敲与修改,2019年1月31日,我国第一部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规范生活垃圾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终于在上海市民的殷切期盼下横空出世,这标志着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即将迈入“法治时代”,为提升全市生活垃圾管理水平和实效提供了坚实的法制保障。

(摘编自《上海引领生活垃分类“新时尚”))

材料二:

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推行垃圾分类不可脱离实际、揠苗助长,否则事与愿违、有悖初衷。要力戒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不能舍本逐末;要力戒高大上、运动式,用高成本博眼球;更要力戒不尊重实际搞“一刀切”,只求短期效应。做好垃圾分类贵在一个“实”字,即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循序渐进。

在城乡接合部或村民居民混杂地区,首要解决的是乱丢垃圾问题。要做好垃圾的集中回收,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工作环境,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在垃圾分类条件还不完全成熟的地区,可以先把垃圾分为干湿两种类型,把重点放在湿垃圾的回收上,厨余垃圾是垃圾分类的关键。在一些已经有垃圾分类丰富经验、群众习惯已经养成的社区,可以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并认真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摘编自《垃圾分类贵在实,不要博眼球》)

材料三:

每讲到垃圾分类,我们都会首先想到日本。日本是全世界垃圾分类最严格并且效果最好的国家之一。

根据1970年日本的《废弃物处置法》和其后出台的相关法律,若乱扔垃圾可能会被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最高一千万日元的罚款。这是垃圾分类制度在法律层面上的保证。

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一开始的时候,日本的垃圾分类标准也较为粗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日本的垃圾分类仅分为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到1997年,日本开始实施《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后,完成了垃圾分类标准的细化,这种分类规则沿用至今。至今以来三十余年成效卓著,这也使日本成为年人均垃圾产生量最低的地方。

与此同时,这还得归功于日本的地方政府长年累月地通过各种渠道,向民众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的宣传。

此外,日本的垃圾分类教育从幼儿园的娃娃就抓起了。在小孩上小学高年级时,他们还会被邀请去当地参观垃圾焚烧厂,去了解不同类别的垃圾会影响垃圾焚烧的转化率和资源回收的再利用率的情况,以增强其环保意识。这些日积月累的观念教育是垃圾分类制度得到有效实施的保障。

(摘编自《在垃圾分类上,发达国家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

材料四:

陕西省西安市首个生活垃圾分类项目近日在浐灞生态区正式启动,西安市政府将与瑞典于默奥市政府合作,首次引入“互联网+垃圾分类”新模式,倡导社区居民从源头垃圾分类做起。

“互联网+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打通线上与线下的传统废品回收渠道,以分类可积分、积分可兑换、兑换可获益为核心,打造“互联网+生活垃圾分类”环保公益平台。

试点社区居民可加入微信公众平台并注册成会员,在社区领取垃圾分类二维码。按照有害拉圾、可回收拉圾、其他拉圾进行分类打包后,在垃圾袋上贴二维码,就近投入垃圾箱。垃圾回收人员将根据二维码信息对这些垃圾进行称重登记,并为投放者积分。积分达到一定量就可以兑换一些洗衣粉、清洁剂、牙具等生活用品。

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模式既达到分类前移、源头减量的目的,又让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用户获得绿色积分,给居民带来便捷有趣环保的互联网垃圾分类新体验。

(摘編自《中国环境报》)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出台标志着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即将迈入法治时代”,为提升全市生活垃圾管理水平和实效提供了坚实的法制保障。

B.材料二针对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情况,指出做好垃圾分类应注重结合实际,并分别予以具体分析。

C.材料三日本的垃圾分类成效卓著,一方面与相关法律给予垃圾分类制度以保障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一直以来日本的垃圾分类标准较为细化相关。

D.材料四陕西省西安市启动首个生活垃圾分类项目,将首次引入“互联网+垃圾分类”新模式,倡导社区居民从源头垃圾分类做起。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的正式发布,上海的全链条生活垃圾管理制度业已建成。

B.在垃圾分类条件还不完全成熟的地区,可以先把垃圾分为干湿两种类型,其中湿垃圾和厨余垃圾的回收上是垃圾分类的重点和关键。

C.日本是全世界垃圾分类最严格并且效果最好的国家,同时也是年人均垃圾产生量最低的国家。

D.“互联网+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只有达到分类前移、源头减量的目的,才能给居民带来便捷有趣环保的互联网垃圾分类新体验。

3结合以上四则材料,你认为在垃圾分类上,可以有哪些有效措施?请简要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曾晳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___________”,成人和童子十几人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然后“_____________”。

(2)孔子在点评几位弟子的志向时,感慨的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见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

(2)《蜀道难》中形容蜀道之高上可摸星辰,令人哀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犹豫不决、羞怯矜持的情态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中表现诗人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产生共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学习的作用时,用了五个比喻,最后推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师说》中与其观点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3)《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手法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写小人的种种丑态、伎俩,自己不为所动,宁死也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有两句,说世俗人善于投机取巧,违反规矩,又任意改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氓》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氓》中开篇表现了男子求婚时的敦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

白居易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注】①此诗是白居易四十岁、即公元811年(元和六年)时所写,②头陀:苦行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远”“深深”运用叠词,写出了与所思之人的距离遥远以及对其所思之情的深厚。

B.一至四句采用虚笔,“所感事”是回忆中的事,肝肠绞痛的感觉是诗人的主观情感。

C.五、六句写乡远不可归去,却还要日日瞻望、可见诗人的心早已回到故乡。

D.全诗贯穿着白居易平易浅切的诗风,用直白的语言,抒发真挚的情感。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抒发自己的所思之情?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 ① ,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 ② 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用以代指死者受祭,②号为文王:追望西伯吕的尊号为周文王.③徂:通殂,死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让:责备

B. 武王已平股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

C.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易:取代

D.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与:赞助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B.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C.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

3下列对据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常以“伯仲叔季”作为兄弟长幼排行的次序,据此可知,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长子和三子。孤竹君死后,伯夷、叔齐兄弟俩都不肯继承君位并相继逃走,国人因此另立中子。

B. 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父死不葬”,却兴师伐纣是不孝不仁的行为,为此,他们叩马进谏武王;而进谏的遇挫,让兄弟俩深以为耻,遁世隐居首阳山中,宁可采薇充饥也不食周粟。

C. 伯夷、叔齐、颜渊这类善人不得善终,而为非作歹、暴戾恣睢的盗贼祏这类恶棍却往往寿终正寝或终身逸乐,如此反常的社会现象,让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而不偏私。

D. 在作者伯夷、叔齐、颜渊都是身处混浊乱世却始终进从自己的意愿行事的品行高洁之士;对他们宁可穷饿无聊而死也要坚守自己的迫徳主张的高风亮节,作者在交中予以了充分肯定。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

(2)然回也屡空,槽糠不厌,而卒蚤夭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跑步达到极限时,人很难受,若挺过这一刻,又正常了,运动成绩往往在此得以提升;不习惯于大场面讲话的人,当众发言,往往怯场,若鼓起勇气,锻炼锻炼,当众发言的能力就会渐渐提高;人满足于现状,就没有新的追求,若肯下决心,突破已有的限度,就能在更高层次上发展……这类超越自我的事儿,每个人都经历过,看见过,思考过。

请以“超越自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或叙写自己的经历、见闻(关于他人超越自我的故事),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