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2018年CBA总决赛辽宁队横扫浙江广厦,回归主场的辽宁队更是冲劲十足,让当地球迷兴奋不己,整个球场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②鞍山一中家委会的成立有利于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只是家委会发挥正向功能的前提是家长和学校各归其位,而非越爼代庖

③江时学当天表示,欧洲一体化不是金瓯无缺的,但欧盟的改革还没有真正起步,尚未取得成效,英国就说了“再见”。

④今年“两会”上二些化表委员的发言少了穿靴戴帽的套话,多了实实在在的内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⑤记者发现老百姓最关心的仍是上学、就业、养老、看病、婚丧嫁娶等具体而微的问题,对有些家庭来说,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不容拖延。

⑥在儒家传统中,孔子和孟子总是形影不离:既有大成至圣,又有亚圣;既有《论语》,又有《孟子》。

A. ②③⑥   B. ①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2、下面短文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A.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B.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C.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D.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3、下列各项中,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嫁(liǎn)             觫(hú)               (tuò)

B.小(biǎn)             (di)                 (kuài)

C.导大(kuǎn)          然已解(huò)       (tí)

D.生(zhōu)             (dòng)            (yǎn)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秦论》选自贾谊的《新书》,贾谊,西汉人,《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其中以上篇最为著名,我们的课本所选用的就是这一篇。

B. 我国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派的王昌龄、岑参,山水田园诗派的孟浩然、高适、王维等。

C.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他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D. 厄纳斯特•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中共十八大以来,反腐在中共党内刮起旋风并高压推进,     ;无论是正崭露头角、渐起风云的政治明星,还是已功成名就、退居山隐的过往功臣,只要正在或者曾经涉足过违法乱纪、有腐在身,一定会新账老账一起算。用中央纪委的话说,就是反腐绝不留死角

A不管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还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

B无论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还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

C不管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还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

D无论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还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在童年袁隆平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外文的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

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1959年是袁隆平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1960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他在育种方法上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略有删改)

材料二:

①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雄性不育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当时不仅没有实物可利用,而且连中外的科研资料上也没有记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那么,肯定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在水稻吐穗扬花时节的稻田里寻找雄性不育株不啻大海捞针。盛夏时节,稻田里气温通常高达40℃,袁隆平和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欣喜若狂,视为珍宝,细心地繁殖栽培,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细观察它们细微的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并作出详尽的记录,经过两年的艰苦试验,获得了珍贵的科研数据,写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974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1975年国务院决定迅速扩大试种和推广的范围,此后的十年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袁隆平成功之后,国内国际各种令人眩目的荣誉、大奖也纷至沓来,但他并未陶醉于此,改变初心,而是一如既往地潜心农业科研,继续头顶烈日,脚踩泥泞,奔波在绿色的田野中。

②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③袁隆平(开场白):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主特人: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电视片《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隆平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充分表现出他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品格。

B.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认为教师只有把问题钻得又深又透,才能把课讲好。

C.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D.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科技成果的创造,得益于教学、生产、科研的紧密结合。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袁隆平凭借杂交水稻技术和以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117),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B.袁隆平最终能够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与他从小就有的远大志向,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密不可分。

C.袁隆平教学认真,他教各种学科都肯下苦功夫;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大胆探索;他走出课堂,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些均为他后来攻克“杂交水稻”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没有大作为。

【3】材料一在选材上与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有什么异同点?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过渡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送别氛围,表现荆轲为国捐躯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曾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对音乐给予高度评价,白居易《琵琶行》中也有类似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在江山美景中涌现出无数英雄。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意气奔放,正当强劲有力。

(2)徐志摩在“康河的柔波”前,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深深的爱恋使他“甘心做一条水草”。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氛慷慨激愤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起名自古以来都是一件大事,中国喜欢以经典诗文名句起名,既文雅大气,又寄意深远。《诗经》《离骚》《论语》等经典都是经常被用到的。如科学家屠呦呦、小说家琼瑶的名字分别来源于《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老一辈革命剧王任重的名字分别来源于《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 台湾男歌星任贤齐的名字来源于“_________ ”。

 

10、默写。

(1)在《阿房宫赋》中,阿房宫中像“________________”一样的建筑极其众多,用杜牧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词人要舀尽西江的水,用北斗星做酒器招待宾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比较了秦获得土地和诸侯失去土地的方式后,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来就不在于战的结论。

11、根据课文填出下面空缺的名句。(每空1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氓》)

(2)___________________,固前圣之所厚。(《离骚》)

(3)此地有__________________,又有__________________ 。(《兰亭集序》)

(4)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_______ 。(《归园田居》)

(5)月明星稀,____________。(《短歌行》)

(6)____________,去日苦多。(《短歌行》)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①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市北部。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军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柏地战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重新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首句先从夕阳西下的天空入笔,形象传神地展示了一幅斑斓的春日黄昏图。

B.第三句化用花间词派温庭筠的“雨后却斜阳”,并非落入花间派的婉约纤柔之中。

C.下片起首两句才点出此词追忆的主题,这些弹洞点缀祖国河山,显得分外美丽。

D.本词通过对大柏地夏天傍晚的山川风景的描绘,表达词人乐观豪迈的胸襟。

2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加以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沛公入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语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良曰:“沛公诚欲倍项王邪?”沛公曰:“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王也,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王乎?”沛公默然,曰:“今为奈何?”良因要项伯见沛公。沛公与伯饮,为寿,结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王,所以距关者,备它盗也。

汉六年,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未尝有战斗功,乃言于高帝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良从上击代,出奇计下马邑,及立萧相国,所与从容言天下事甚众。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道,欲轻举。高帝崩,吕后德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良不得已,强听食。后六岁薨,谥曰文成侯。及良死,子不疑嗣侯。

(选自《汉书•张良传》)

(注)①厩(j)将:主管马匹的军官。②缟素:白色的衣服。这里是朴素之义。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匿下邳 亡:逃跑

B.地下邳 略:侵略

C.沛公欲背项王邪 诚:果真

D.欲从赤松子耳 游:出游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B.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C.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D.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

(2)沛公与伯饮,为寿,结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王。

(3)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4)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写作。

生活中处处都有排行榜,比如大学排行榜、畅销书排行榜、高分电影排行榜、最佳餐厅排行榜、新闻热搜排行榜等等。对此,有人很喜欢,也有人觉得担忧。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