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积成德,而神明自得

B. 假舟楫者,非能也 或命巾车,或孤舟

C. 吾从而之 眄庭柯以

D. 圣人也亦远矣 琴书以消忧

2、下列句子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燕国被欺辱的耻辱也算除掉了。

B. 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

C.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于是拿起他的匕首给秦王。

D. 素善留侯张良——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大变动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中国最早一批历史著作,如《尚书》《春秋》《左传》等,它们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精神。

B. 中国古代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其中最大的类别是集部,它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书籍,全属于诗文创作。

C. 《论语》针对个人道德修养,提出“仁”,要求克制私心私欲、用“礼”规范言行举止,针对从政者,应做到“仁者爱人”,讲求“德治”。

D. 儒家强调积极入仕,主张国家有道则出仕,国家无道则安贫乐道,而老庄对入仕采取逃避的态度,这说明儒道两家思想也有贯通融合之处。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汶水西流   下江陵,顺流而

B.幽壑之潜蛟   鱼虾而麋鹿

C.迷雾滑   而学于师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   非能

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若属皆为所虏

B. 还也   君知难也

C.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   以其无礼

D. 愿得将军首以献秦王   何厌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数据时代,个人生物识别技术突飞猛进,对人脸、指纹、虹膜、声纹等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很多新型法律问题,需要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及时回应,以充分保障个人信息权益。

我国立法积极应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的新情况、新问题。民法典在人格权编规定了生物识别信息受法律保护。数据安全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个人数据权益,建立数据分级分类保护制度。酝酿多年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于今年11月1日起实施,确定了敏感个人信息的特殊处理规则,明确处理生物识别信息应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规定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个人信息保护法是中国智慧和世界经验的结晶,需要司法和执法的后续接力,真正成为保障个人信息权益的基本法。

今年4月9日,浙江杭州中院对“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作出二审宣判,判决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将指纹识别变更为人脸识别入园构成违约,并判决删除上诉人的指纹识别信息。7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司法解释,强化人脸信息的司法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检察公益诉讼领域。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通知,明确各级检察机关在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责时对生物识别等敏感个人信息加以严格保护。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一同筑起保卫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坚强司法屏障。

在行政执法方面,今年“人脸识别行政处罚”案件多发生在房屋销售行业。此外,不少地方纷纷出台新规保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天津禁止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采集人脸、指纹、声音等生物识别信息,北京、杭州等地也拟限制物业管理对人脸识别的应用。

由于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开发的巨大价值及其数据安全风险,多个国家和地区纷纷立法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予以保护。相关立法模式有两种,一是综合立法保护模式,二是专门立法保护模式。我国可以汲取有关经验,制订专门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法,规定生物识别信息采集、利用的特殊规则,对生物识别信息权益内容与数据控制者的责任义务等作出明确规定。

为全面保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应构建行政、民事、刑事等多元共治的法律体系。在行政法律保护方面,建议设置独立的数据保护监管机构;进一步完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行政控诉制度。在民事法律保护方面,建议推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权利化的进程,莫定侵权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完善相应的民事救济机制。在刑事法律保护方面,建议设置侵害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相关新罪名,打击非法使用和交易指纹、声纹、虹膜、DNA等生物识别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

公众也要加强保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意识,如改变比“剪刀手”拍照的习惯,不使用“面相测试”等小程序,不轻易尝试基因检测,采用替代方案避免以“刷脸”“指纹识别”“声纹识别”等换取便利的做法。遇有侵害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违法行为,及时依法投诉、举报、提起诉讼,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摘编自吴文嫔《构筑守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有力屏障》)

材料二:

个人信息权利保护为何只能针对信息术平等关系中的专业或商业信息收集者与处理者?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以侵权隐私、执法隐私的法律框架进行进一步分析,通过这两种法律框架的区分,我们可以更深入理解个人信息权利保护适用范围限定的原因,同时理解隐私与个人信息权利保护的整体图景。

在侵权隐私的枢架中,法律只对个人信息做非常有限的保护,而且依赖于侵权法这一被动性的保护方式。在我国,只有当相关主体侵犯了人格权中的隐私权时,而且同样只有当个人提起诉讼,法律才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对于纯粹个人活动或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个人信息收集与处理,国家主要采取以社会规范调整为主导的方式,只有在侵犯核心隐私而且公民提起诉讼时,国家法律才会介入。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打听他人的姓名、手机号、职业,甚至八卦他人的婚姻状况,都是非常常见的行为。如果赋予个人对于其信息的积极性权利,要求获取个人信息都必须获取个人同意,这将导致人们日常交往的失效与社会运转的失灵,导致打听他人信息也属违法的结果。

其次,在执法隐私的框架中,个人信息权利保护框架也不能简单适用于作为公权力机构的执法机关。这其中的原因不仅在于公权力机构的执法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因而区别于商业机构对于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公权力机构在执法过程中和个体形成的关系,并不存在持续性的信息关系。从信息收集与处理的关系类型来说,执法隐私所形成的个人与国家关系其实更接近于传统的侵权隐私中的个人与侵入者,二者都是某个主体对个人的隐私空间的一次性或多次性侵入。对于这种一次性的侵入,法律一般根据侵入的合理性来判断是否违法。因此,个人相对于执法机构的权利仍然限定于传统核心隐私的范畴。

(摘编自丁晓东《个人信息权利的反思与重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生物识别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人脸等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很多新型法律问题产生的主因。

B.为了保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我国的民法典、数据安全法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对此作了相关规定。

C.为保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或是综合立法加以保护,或是专门立法加以保护。

D.公权力机构的执法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个人信息权利保护框架不能简单适用于公权力执法机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杭州中院对“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的二审判决,强化了人脸信息的司法保护,促进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

B.在行政执法方面,不少地方出台新规保护个人信息,如天津、北京、杭州等禁止或限制所有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

C.公众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不使用“面相测试”小程序,采用替代方案避免刷脸等,遇有侵害要用法律维护权益。

D.现实生活中侵权隐私和执法隐私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个人信息权利保护只能针对专业或商业信息收集者与处理者。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个人信息保护”的一项是(       

A.填写调查问卷、扫二维码注册尽可能不使用真实个人信息;不在社交网站上发布火车票、行踪等信息。

B.刷脸开机、刷脸打卡等应用场景的丰富和行业需求的高涨,带来生活方式的变革和生产效益的提升。

C.在图书馆等公共场合,不选择自动保存密码,并在离开时退出账号;不从不知名应用商店下载App。

D.银行在征得本人同意后,采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进行身份识别后,妥善并严格保护所采集个人信息。

【4】请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如何才能构筑起个人信息保护的防线?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了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一文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一文中写小人对“我”造谣中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写出了曹操儒雅豪迈的气概。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忽逢桃花林,____________,中无杂草,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史著作。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明了人们懂得道理有早有晚、专业各有所长的道理。

(4)《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从渔业方面进行阐述,并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10、补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

(4)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软泥上的青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6)撑一只长篙,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名篇名句默写。

(1)《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情相呼应。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阿房宫赋》中,作者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钉头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史 其二

(魏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①左思:出身卑微,博学能文。②金张:指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两大家族。他们的子孙凭借祖上功业,七代为大官。③冯公:汉文帝时任官,至汉武帝时还只做一个官卑职小的中郎署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头两句以比兴起笔,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为下文汹涌澎湃的情感宣泄张本。

B.“咏史”是咏叹古人古事以抒怀的一种旧题。本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将咏史与咏怀紧密融合,以达到言己志。

C.本诗结构严密,“地势”两句是过渡句,由自然景物的描写到社会现象感怀,衔接自然,借物抒情,揭露封建门阀制度压抑人才的普遍性。

D.“冯公岂不伟”借“冯公”之典,抒发了出身寒微的贤才被埋没的愤懑不平,同样的典故与情感,与王勃笔下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异曲同工之妙。

【2】这首诗的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汉王)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 ,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公”低一等,比伯高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高一等。

B.文中对于刘邦有多种称呼:“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称刘邦为汉王源于他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C.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很多,如表授予官职的“授、除”等,表罢免、降职的“迁、谪”等,表提升官职的“陟、擢”等。

D.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变卖全部家产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领兵投降,不战而屈人之兵,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②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老人,被称为中国科学界的“扫地僧”,经常脚踏布鞋,衣着简朴,他就是中国著名遥感学家、遥感领域的泰斗李小文。他外表不羁,仙风道骨,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本色、随性。有人说,这实在是当下社会的一泓清流。

清流:①清澈的水流;②比喻有名望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或健康的风气。(《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根据下面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