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在《雅舍小品·双城记》中,梁实秋笔下的双城指的是(   )

A. 台北和巴黎   B. 台北和西雅图   C. 台南和北平   D. 台中和伦敦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慎其独也”,即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无人听到的吋候,也要慎独慎微,充分体现了古人在修身方面临深履薄的态度。

B.凡事要有全局意识,善于从大处着眼,如果目无全牛,难免纠缠细节,无法作出合理的整体规划。

C.警方根据举报人提供的线索,先找到张某,让他供出进货渠道,再缘木求鱼,终于把制造地沟油的黑窝点捣毁了。

D.高三复习期间,老师们针对班级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良莠不齐的情况,制定灵活有效的复习计划。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得(yíng)  政(yíng)  弱(léi)

B.舞(xiè) 巷(mò) 污(zhān)

C.元(jiā) 狼居(xū) 临(wèi)

D.佛狸(sí) 金(gē) 仓(huáng)

4、请指出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 )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包括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 、十表 、八书 ,共130 篇。

C.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D. 《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里是以东为尊,最卑的是南向,从“东向坐”可以看出项羽的骄傲,目中无人的态度.

5、为上联“抚琴弹落西江月”选择下联,最适合的下联是

A. 把酒醉归东山下   B. 横笛吹升东方红

C. 落日归来老苏仙   D. 击剑振飞金凤钩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有一段时间彻底从他记忆中藏匿了,中断的切口是他在弄堂里奔跑,有千军万马在身后追随,所谓千军万马,不过是他的兄弟及邻家的男孩。他一直跑到后门口,祖母身前,祖母将手指探进他的后衣领,说了声:怎么没有汗?祖母检测他们的健康状况,就是探他们的后颈,倘是汗津津的发黏就没事,放他们再继续奔跑;相反,滑溜溜的干爽,一定出毛病无疑。这是从她相继两代的育儿经验中得出的方法,百试不爽。祖母探过后颈之后,还有一段杂乱的印象,所以,记忆中那个切口并不是齐整的,而是很有些毛糙,如同藕断丝连的意思。

那一段杂乱的印象是以昏睡为主,在昏睡中间杂着祖母向母亲的诉说,母亲对祖母的抱怨,以及对兄弟的呵斥;再有被母亲还是祖母挟持着起来,去医院挂号,在等候的长椅上继续昏睡;有几次母亲试图让他睡在膝上,可他的身量和心理都已不适宜躺在母亲的怀里,于是挣着出来。体温表冰凉地放进舌下,很快又滚烫地取出;脚踩到地上,没有站起来,而是蹲下去,最后是负在父亲的背上;药片送进嘴,再原样呛出,又碾成粉状,和了水灌下,在喉咙口打着旋。酒精辛辣凛冽的气味四处都是……

祖母探这小人儿的后颈时,其实已经在发热,小孩子通常都不怎么惧怕发热,任凭到三十八甚至三十九度,依然无知无觉。此时,正是从三十八往三十九度攀爬的过程,祖母自然不依,立马驱去床上躺着,这一躺下,原本被抑制着的热度便一径直升上来,等孩子的父母下班到家,七月天里裹在一床棉被里的小孩子已烧成一块火炭,再量体温,水银柱几乎升到顶头。母亲责怪祖母不该大热天里用棉被裹他,祖母申辩历来都是用捂发汗退热,到底犟不过强悍的媳妇,由她解开棉被,却见那小孩像剥了皮的老鼠,浑身赤红着打战,无奈再将棉被裹上。思忖一时,决定去医院。

可怜那孩子烧成这样还能自己站住,由母亲和祖母套上毛衣,随着走出家门去医院挂急诊。急诊间满是发热的大人小孩,差不多都是诊为热伤风,打一针退热针,再配些药片,便退出来。虽是昼长的季节,此时亦已暮色满天,街灯亮起,催促着夜晚来临。白日的暑气略退去,风吹来有些微凉意,方才的退烧针起了作用,那孩子振作了些。问他想吃什么,回答面条;又问面条里放些什么,回答什么都不放;祖母说,原来是要一碗阳春面,回答却很坚执:阳春也不要!显然食欲不振,想吃得清淡,只是不知道阳春仅为修饰,与任何实物无干。祖母与母亲相视一笑,婆媳俩在争吵之后和解了。

医院去过了,针打过了,药也吃下了,再加上捂被子发汗的老法,余下的就是等待。寒热就像潮汐,自有运动的规律,一夜过去,早晨醒来又是新鲜活泼的一天。这一晚格外平静地过去。那孩子的兄弟比平日乖许多,早早也上了床。大人呢,急躁过去之后安详下来,将病了的那个掖紧被子,没病的也搭上一角毛巾毯在肚子,然后燃起一盘蚊香,苦涩的烟在木地板上弥散,缠着桌脚与床脚盘旋缭绕。这平静里藏着些指望,因此指望又生出欣悦。这也是平常的居家日子里的波澜,微小的危境与解脱,凝结的亲情,将一家人团得更紧。

由于早睡,那夜是要比以往漫长。小兄弟有一两次醒来,朦胧中,房间里有黄黄的电灯和轻轻的呢喃,是祖母服侍哥哥喝水,吃药,还有撒尿。那小的是有纠缠的习惯,可这一夜却不,翻个身兀自睡熟。小孩子都是有感应的动物,感觉到不寻常,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事端。所以,潜意识里就有回避,存了侥幸,也许,一觉醒来,一切回到原状。灯光在眼睑里恍惚一下,又被睡眠盖住,将发热的同胞手足留在了灯下,连同墙上摇曳的影。七月的夜晚,其实是爽利的热,身下竹席滑滑的,风习习拂过身上。热杀去了黏滞的物质,空气变得轻盈,很远的地方的声音和气味传过来,又扩散开去,这静谧里有了一股跃动,飘然的。灯光里的几只青虫瞎撞着飞行,骤然在黑暗中匿去。

睡眠席卷了夜晚。

(节选自王安忆《救命车》)

文本二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创作风格最嬗变的作家之一,王安忆从创作伊始就对现实主义保持着极大的热情,沿袭着按照生活本来面貌反映生活的原则,她努力探寻着现实的自然原貌。在回望自己独特人生经历,书写个体生命特有体悟的过程中,她始终将真实性作为其小说创作的主要原则,不同于我国古代写实传统中强调的实录,也不同于五四以来政治性观念映射下对生活的客观反映,王安忆崇尚的客观真实更具有西方现实主义所倡导的认识论上的意味。

(节选自皮进《王安忆小说创作观念中的真实性阐释》)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昏睡中杂乱的印象的描写,渲染了朦胧隐约的氛围,表现生病中的孩子虚弱单薄的形。

B.祖母用捂被子发汗退热的老办法,使孩子的体温不降反升,写出了年老的祖母思想的落后。

C.母亲和祖母二人因孩子生病争吵,又因孩子的童真和解,细节中体现家人之间的爱与关怀。

D.小兄弟在哥哥生病时像有了感应,并不纠缠,“兀自睡熟”,充分表现小兄弟的乖巧懂事。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人物没有有个性的姓名,只有"他""这小人儿"等代称,使其生命体验具有了概括意义。

B.小说从寻常百姓家的小危机写起,语气平和温厚,主要以白描手法,凸显平常人家的生活气息。

C.小说景物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如“风习习拂过身上”,推动情节发展,暗示孩子的病情好转。

D.小说影像化的叙事风格,对光线格外偏爱,如“灯光里的几只青虫瞎撞着飞行”,让小说有画面感。

【3】小说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文本二指出,王安忆的小说始终将“真实性”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原则。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小说创作“真实性”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_____________________,杳不知其所之也。(杜牧《阿房宫赋》)

(5)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 。 (荀子《劝学》)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7)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韩愈《师说》)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8、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杜甫在《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句子表现了他因忧愁而日益衰老。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广开言路,一开始就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局面。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句子运用典故,突出表现了游子对家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慨人生短暂、个体渺小。

(3)春天的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请写出两句有“细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按要求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

(1)请默写《琵琶行》中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两句诗句:____________

(2)请默写杜甫《登高》中的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

(3)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指现实善恶错位“____________”,与应有的天道公理形成鲜明对比。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两句,孔子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充分表现了他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对待学生的态度。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1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 “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 “无书”应首句的“别后”,主人公无从知晓亲人的消息,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了。

D. 五六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了风吹竹子的景象,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E. “灯又烬”一语双关,闺房里的灯花燃成了灰烬,自已与亲人的相会也不可能实现,思妇的命运变得和灯花一样凄迷、黯淡。

2“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主人公“恨”的原因有哪些。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选自《战国策·赵策》)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赵太后新用事            用事:当权,执政

B.故愿望见太后            愿望: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

C.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微:没有

D.一旦山陵崩                  山陵崩:古代用以比喻国君或王后的死

【2】下列选项的句子,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技经肯綮之未尝

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敢以烦执事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B.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4】下列选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争取到面见太后机会后,触龙先用缓冲法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并絮絮叨叨地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本来戒备心极强的“太后之色少解”。

B.左师公请求太后,让其少子补足黑衣之数,其目的是以此为话题,委婉劝谏太后。

C.燕后远嫁,赵后思念她,并每次祭祀时为她祈祷,保佑她不被送回来。这说明赵后主观上爱女儿胜过爱儿子。

D.本文提出一个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国君和居于高位的人,尚且应该放手让自己的子女去为国家建功立业,不可依靠父母的权势而取得尊位、厚禄和金玉宝器,平民百姓更应该让孩子建功立业。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简析烛之武和解龙这两位老臣出场有何异同?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2012年11月8日,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作为执政理念出现。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美丽中国”被纳入“十三五”规划,首次被纳入五年计划。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上面材料是对“美丽中国”的解读,“美丽中国”的理解也多种多样,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请从一个层面或者多个层面来呈现现实中的“美丽中国”或你理想中“美丽中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