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的言行,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得当。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

B.《左传》的“传”意为注释,《左传》是一部给儒家经典《春秋》作注释的史书。

C.“烛之武退秦师”是编者加上的。对于古代一些原本没有题目的文章,编者一般会将其首句或中心事件作为标题。

D.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寡人:古代国君或诸侯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谦称。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顺流而 B.非能也,而绝江河

C.苍山负雪,明天南 D.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3、下列诗词名句以及作者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北宋---苏轼

B.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

C.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

D.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李白

 

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若不秦,将焉取之

C. 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D. 君既若录,不久望君来

 

5、下列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B.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C.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D.陈胜者,阳城人也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

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现代社会的诸多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因此,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③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④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⑤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节选自2018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古人读书方法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人们特别重视如何读书。这与他们对读书的目的和意义的理解是分不开的。

B.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以及朱子的“涵泳”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优秀的读书方法。

C.王国维主张的读书方法是要“入乎其内”并“出乎其外”,这样才能拥有更深刻的体悟和更高的境界。

D.到了明代,读书人为了科举求官,从小就接受反复的训练,读书的方法已不再贯彻“经世致用”的思想。

【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朱子读书法》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化而来的。

B.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并不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知识体量的总量也非常小。

C.陈善对读书的方法有精辟的见解,他将“见得亲切”与“用得透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D.古人通过读书,扩充了自己狭隘的生命体验,也使自己当下的生命与文化灌注到古书中。

【3】本学期,同学们进行了《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以下学习活动,与本文第二段中的“入书法”不能对应的一项是

A.检索费孝通先生的生平、主要学术成就及社会贡献等情况。

B.了解《乡土中国》的写作年代、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评价。

C.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努力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D.写一篇调查报告,反映今日乡村文化生活或风俗习惯的变化。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如火枫林,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表现出对革命的乐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

(3)《归园田居(其一)》中采用远景勾画及动静结合的方式写出乡村之宁静祥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作者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 ;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3)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______________

(4)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5)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10、完成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______________________,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5)古之学者必有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_______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7)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8)____________________,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9)晚来天欲雪,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问刘十九》)

(10)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1、《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 。”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2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

①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②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③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

④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

⑤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濬《都城春日》

A. ①③   B. ④⑤   C. ①④   D. ②⑤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山木(节选)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选自《庄子集释》,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中大木因“不材”得以保全,而雁不能鸣却被杀,庄子认为只有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

B.山木和雁的命运也表明:人生于世,凶险太多,有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判断出怎么做才能避免危险。

C.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D.人类与万物又有所不同,比如说贤能就可能受到谋算,无能又会受到欺侮,所以说不可能“得而必”。

【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习主席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感受感悟吗?请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