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来到村南,眼前展现出一条碧绿的南北大川,顺川向南远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川道中间是湍急流淌的河水,河水清澈见底

②川道东西两边山坡沟岔树木茂密,青翠欲滴,郁郁葱葱

③雨后艳阳高照,树木随高低起伏的山脊起伏酷似汹涌的绿涛

④水流冲击顽石,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

⑤川尽头是一座雄伟高大的山峰,那就是临城县一千四百多米高的三峰山

⑥河水两边的层层梯田是村民赖以生存的耕地,田地里玉米穗昂首吐须,笑迎金秋

A. ①④②③⑤⑥   B. ⑤②③①④⑥   C. ②③①④⑤⑥   D. ④⑤①②③⑥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学生考试表现非常出色,但是在日常交流表达过程中,常常不知所云了。

B. “旭日阳刚”翻唱了歌曲《春天里》,一时间成了炙手可热的组合。

C. 在建立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美德两国首鼠两端,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

D. 年轻人即使身处逆境、厄运加身,也不要觉得低人一等,自嗟自伤、怨声载道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我喜爱青衣的凤头绣鞋,绿裙衩里露出的红里子;我喜爱花旦的兰花指、甩水袖、水上漂样的小碎步,以及不温不火、缠绵悱恻的唱腔。

②人们通过网络可随时与世界连接,电子阅读的便捷,使人不免产生忧虑:还有多少人会钟情于纸质阅读呢?那神圣的文学阅读,是否会成为好景不再的明日黄花

③互联网时代,客户的一举一动都会转化为数字信息,成为商家挖掘商机的大数据宝库,相对于线下零售的盲人瞎马,线上电商简直就是明察秋毫。

④地处中国西南的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誊,其巍峨磅礴,重峦叠嶂,山山有奇景,十里不同天,真是巧夺天工

⑤月光下,山墙那边传来一阵笛声,只听它时而低回婉转,时而穿云裂石,众人都听得痴了,就连墙上映着的竹影也仿佛听懂似的轻轻摇曳着。

⑥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想得开便自我解脱,想不开必然自寻烦恼,甚至到老仍耿耿于怀,真是何苦来!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老杨整天不读书不看报,也不出办公室一步,却喜欢指点江山,令人生厌。

②大红宫门式样的背包、龙椅图案的抱枕、朝珠耳机……一样样带着历史印记的物件以现代化的面貌粉墨登场,让人眼前一亮。

③95岁的老红军栗元海溘然长逝。一生没有婚娶的老人别无长物,独留下一张当年解放军西南军区核发的《革命军人证明书》。

④与霍去病处于同一时代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霍去病的葬礼描述得十分详细,甚至对其谥号的意义都进行了解释,却没有具体解释为什么这位威名赫赫的将军会在风华正茂之时早卒。

⑤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的峥嵘岁月,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

⑥如果没有优良的花卉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即使有再好的气候和再廉价的劳动力,也无法带来产业效益的快速提升,因而更大的产业效益的获得与科技进步、资金投入休戚相关

A. ③④⑤   B. ①②④   C. ②③⑥   D. ①⑤⑥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刚到元营时,我陈辞不屈,意气激昂,(元军)上下都很震惊。

B.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看着这五个人的死,(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

C.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国的军队在函陵,秦国的军队在汜南。

D.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经过十多里有元兵停泊船只(的水区),被巡逻船盘查,好几次葬身鱼腹而死。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知人论世”源出《孟子》中的一段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后人浓缩为“知人论世”。要想了解作者其人,就必须知晓他所处的时世以及他在这个时世中的行为和经历。

历史上,许多文学批评家都把“知人论世”作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如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评论晋人刘琨的作品时说:“琨既体良才,又罹厄运,故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这是用刘琨罹逄厄运的经历,来解释其诗作何以多感慨悲愤之词。

“知人论世”常被学者视为重要的人物研究法。陈寅恪先生在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写的审查报告中说:“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历史学者朱成甲写的《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用的就是陈寅恪所说的“知人论世”的人物研究法。朱成甲说:“我费了比研究李大钊本身的材料多得多的时间,去研究与之相应的背景,去研究与之相关的大量事件和人物。”朱先生这样研究李大钊,无疑比只研究李大钊本人的材料要全面、准确和深刻得多。李新、刘桂生两位史学名家评价朱成甲所采用的这种研究方法时说:“它不是让历史人物自己来解释自己,而是让时代来解释人物。”这句话是对“知人论世”的人物研究法的极好说明。

(选自李乔《也谈“知人论世”》,有删改)

材料二:

孟子所谓“知人论世”,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成为一种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窗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人间词话》)。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介绍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通过持续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而本意却是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张籍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地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选自王美智《例谈“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有删改)

材料三:

文本的创造虽然脱胎于某种事件、特定社会环境,但一旦创造出来之后,它就有了独立性,就有了普遍意义,加上阅读者、理解者的多元性及其自由发挥的特性,人们不一定关切作者是谁,不一定关切它产生的时代。这就是文本所蕴含的理想性,或者文本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这对读者是有价值的,但这与作者是不是“如此”没有什么关联。由此,我们进一步说,文本的意义一旦创作之后,与创作者便是若即若离的,其即其离取决于研究者对文本的需求。如果研究者仅仅是满足艺术上的需求、满足某种共同的意义需求,那就是“离”;如果研究者想对文本的内容和性质、文本的来源和特点等作深入的研究,想对作者创作这种文本的缘由进行探索。那就是“即”。在前一种情况,文本是独立的存在,文本并不必然与创作者一致。因此,文本的阅读与解释,与“知人”“论世”并没有直接的关联,而文本的价值与影响完全可以在没有任何关于作者主体信息的情境下产生。司马迁说读到孔子的书,就想象孔子的为人。他根据文本去想象作者,没有人怀疑其想象的可靠性。而这种想象之所以存在、可靠,是因为它的“公式性”,即对每个作者我们都可以通过作品去想象他,但那不属于“身处”和“时世”了,而属于观念的逻辑,属于人文的理想,属于公共精神的需求。如此我们进一步说,文本的研究与理解,如果限定在“世”的范围,无疑有其解释学意义,而且是“知其所以然”;但只有跳出“世”的窠臼,我们才能“知其所以不然”。在解释文本实践中。离开“知人”和“论世”,并不是离经背道、毫无收效的行为,尤其不是缺乏创造的行为。

(选自李承贵《“知人论世”:作为一种解释学命题的考察》,有删改)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要想彻底地了解一个人,不能只读他的诗书,还需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世,以及他在这个时世中的行为处事。

B.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人物,用在研究与历史人物有关的人物和社会事件上的时间可能要比用在历史人物本身上的还要多。

C.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将诗歌产生的背景、作者的生平遭际等介绍给学生,然后再让学生吟咏其诗。

D.解读文本时,要想“知其所以然”,必须“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身处和时世。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作者创作作品,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在一定境遇中完成的,所以论其世不但有助于知其人,还有助于知其文。

B.材料二中的“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与材料三中的“文本的价值与影响完全可以在没有任何关于作者主体信息的情境下产生”并不矛盾。

C.历史人物的行为与其生活的时代,相关事件和人物有密切关系,所以要研究历史人物,不能让历史人物自己来解释自己,而应该让时代来解释人物。

D.阅读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如果认为此诗写的是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那么这首诗就没有阅读的价值了。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

B.一个被重构的问题绝不能处于它原本的视域之中。

C.优秀的文本其意义具有无限性,是一个可能的世界。

D.作者如果完全让读者牵着鼻子走,决不能有伟大的成就。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有人主张跳出“知人”“论世”的窠臼,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_________”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_________”指出了螃蟹心意浮躁的表现。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描写曹军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盛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很快又变为五彩缤纷。

(5)《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

(2)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出了真的猛士是怎样的人的句子是:“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中,诗人故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表现荆轲慷慨赴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中作者思路急转由梦境到现实,用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匠心独运地把无形的离别化为有形,有声,有实的实物。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____________,位卑则足羞。(韩愈《师说》)

⑶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______________,不指南方不肯休。(《扬子江》)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边塞将士既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理。

(2)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出“________________?”的疑问。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明月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辛弃疾《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请回答下列题目。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①此词大约写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或七年,辛弃疾时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 ②潇湘:潇水和湘水,在湖南零陵县汇合之后称潇湘,这里指耒阳地区。③《招魂》:此作品是屈原模仿民间招魂习俗写成的,全诗以楚国传统的巫术语言,缅怀客死秦国的楚怀王,召唤他的魂魄回归楚国。

1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2“山前灯火欲黄昏”中的“欲”有怎样的效果?

3下阕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厕,因招樊哙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_____ (2)范增数_____

(3)击沛公于坐_____ (4)人之力而敝之_____

(5)军中无以为乐_____ (6)沛公起_____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会亲自到鸿门赴宴主要是因为他觉得有项伯说情,项羽不会杀他。

B.“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羽如此一说,刘邦不动声色,回去立诛曹无伤,断了项羽一条眼线。说明项羽心无城府,缺乏政治远见。

C.“范增数目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可见项羽为人刚愎自用,做事优柔寡断。

D.樊哙先提怀王约的意图是先发制人,使项羽陷于“不义”,表明即使刘邦在关中称王也是合法的,然而刘邦不这样做,这是对项羽极大的尊重。

【3】翻译下面句子。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3)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77亿,青少年的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3.7%。而《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绿皮书(2017)》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总体得分不高,有待进一步提升。

材料二:作为“网生代”的“00后”“10后”们,他们一方面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和福利,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也不可避免地遇到磕磕碰碰。近年来,一些哗众取宠的网红,正在以扮丑、装傻等扭曲的价值观影响着青少年,网络游戏的种类繁多和层出不穷同样也毒害侵蚀着众多的青少年。

学校开展以“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你觉得青少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媒介素养?如何解决当前青少年媒介素养不足的问题?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征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