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全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风雨兴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吾从而师之
C.好古文 木直中绳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虚室有余闲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发扬鲜明的民族性格特征。
B.虽然学习的路途漫长又崎岖,但任何一切困难都不会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C.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他都时刻注意着自己点点滴滴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
D.为提高青少年防溺水意识,增强青少年体质,在活动中心会定期举办公益课堂。
3、下列各项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
B.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
C. 《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是英国女作家海伦·凯勒。
D. 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应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高潮和结果这六个要素。
4、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以其无礼于晋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5、下列词语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qìng) 天姥(mǔ) 天台(tāi) 暝色(mínɡ)
B.峥嵘(zēnɡ) 觉时(jiào) 澹澹(dàn) 渌水(lù)
C.着恼(zhuó) 寥廓(kuò) 层巅(diān) 战栗(sù)
D.木屐(jī) 鸾鸟(luán) 魂魄(pò) 霓裳(ní)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汉字为什么是方块字》(节选)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淮南子》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
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最早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性,但距离周围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此后,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开了各种考试科目,书法就是其中一科。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后来颜元孙的侄子颜真卿在湖州做官,将《干禄字书》书写上石。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一笔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
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所谓“字如其人”,虽然后来多从道德层面解读,但其本意仍是强调一种认真的精神,写字如是,做人亦如是。
【1】下列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块字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有关,因为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
B.甲骨文中的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春秋战国时,汉字完成了字形从圆润瘦长到方方正正的一次转变。
C.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要求书写连贯,下笔不悔,一气呵成。这是书法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D.秦朝时,小篆为正体字,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方块字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这种审美追求并没有因书写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B.虽然草书是“龙飞凤舞”的形态,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是工整的,即使是最早的金文,都写得规规矩矩。
C.干禄字楷书在明朝时被称为“台阁体”,在清朝时被称为“馆阁体”,虽端庄秀丽,但写法程式化,千字雷同,破坏了书法对“势”的追求。
D.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如果学好端正秀丽的干禄字,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途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南子》中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是用来说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的,我们可以从这种方式中了解“汉字是方块字”的部分原因。
B.古人写字,不仅讲求通篇的气势,而且讲求每一笔的手势动作,即把字写“活”,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
C.在书写上,要达成气韵生动的功力,就必须进行日积月累的训练,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训练也成为一种人格训练,体现了一种认真的精神。
D.唐朝时选拔人才重视书法,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颜师古创立的干禄字几经发展,成为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必遵的书写正体。
7、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静中有动、千帆竞发的画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通过众宾客的穿戴来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痛惜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心于民族的默无声息,他警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经过他的治理,达到“______”的结果,但对于礼乐的事情,他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只能“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比论证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孔子“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相近。
(3)苏轼《赤壁赋》中,写客人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词人年轻时评论时政,书写激浊扬清文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中的自身之苦、国运之恨和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4)《赤壁赋》中苏轼表现出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阐述从变化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天下三分,“_____”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4)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5)《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古战场山岩峻峭、江水澎湃的景象。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两句借“舟”和“风”表达了自己返乡路上轻松愉快的心情。
(3)王勃《滕王阁序》中,写秋天大雁啼鸣,鸣声到衡阳水滨而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他非凡的自信和豪放洒脱的性格。
(5)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开篇就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题,描绘出了春潮涌动、明月初升的美景。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舍二首(其二)
许浑
尚平①多累自休难,一日身闲一日安。
山径有云收猎网,水门无月挂鱼竿。
花间酒气春风暖,竹里棋声暮雨寒。
三顷水田秋更熟,北窗谁拂旧尘冠。
【注】①指东汉尚长。尚长字子平。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见三国魏嵇康《高士传》。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出句,反用典故,说明诗人先前为俗务所累,难得清闲。
B.首联对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暂得清闲时恬静自适的心情。
C.颔联,写诗人白天捕猎、月夜钓鱼,表现了他村居生活的充实愉快。
D.颈联,写诗人在花间饮酒,在竹林下棋,诗人的洒脱不羁充分展现。
【2】说说尾联的意思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景仁名镇,益州华阳人。少举进士,善文赋,为人和易修敕,故参知政事薛简肃公、端明殿学士宋景文公皆器重之。为校勘四年,应迁校理。丞相庞公荐景仁有美才,不汲汲于进取,特除直秘阁。
未几,以起居舍人知谏院。仁宗性宽仁,言事者兢为激讦以采名,或缘爱憎,污人以帷箔①不可明之事。景仁独引大体,自非关朝廷安危,系生民利病,皆阔略不言。陈恭公为相,嬖妾氏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不能得,乃诬之。景仁上言:“朝廷设台谏官,使人除谗慝,非使之为谗慝也。审如御史所言,则执中②可斩;如其不然,御史亦可斩。”御史怒,共劾景仁以为附宰相。景仁不顾,力为辨其不然,深救当时之弊,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暴得疾,旬日不知人,大小之臣无不畏避嫌疑,相倚莫敢发言。景仁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言:“陛下宜为宗庙社稷计早择宗室贤者优其礼数试之以政与图天下之事以系天下人心”章累上,寝不报。景仁因阖门家居,自求诛遣。
英宗即位,中书奏请追尊濮安懿王③,集百官议之,意朝士必有迎合者。既而台谏争上言:“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顾私亲,今陛下既为仁宗后,若复推尊濮王,是贰统也。殆非所以报仁之盛德。”众论鼎沸,执政欲缓其事,乃下诏罢百官集议。景仁时判太常寺,即具列为人后之礼汉、魏以来论议得失,悉奏之。与台谏议合。执政怒,召景仁诘责之。会景仁当草制,坐失于考按,不合故事,改侍读学士,出知陈州。
景仁既退居,有园第在京师,专以读书赋诗自娱。或时乘兴出游,则无远近皆往,尝乘篮舆归蜀,与亲旧乐饮,赈施其贫者。周览江山,穷其胜赏,期年然后返。呜呼!向使景仁枉道希世,以得富贵,蒙屈辱,任忧患,岂有今日之乐邪?
(节选自司马光《范景仁传》)
【注】①帷箔:帷幕和帘子·借指内室。②执中:即陈恭公。③濮安懿王:即英宗生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宜为宗庙社稷计/早择宗室贤者/优其礼数/试之以政/与图天下之事/以系天下人心/
B.陛下宜为宗庙社稷计/早择宗室/贤者优其礼数/试之以政/与图天下之事/以系天下人心/
C.陛下宜为宗庙社稷计/早择宗室贤者/优其礼数/试之以政与图/天下之事/以系天下人心/
D.陛下宜为宗庙社稷计/早择宗室/贤者优其礼数/试之以政与图/天下之事/以系天下人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迁校理”与“迁客骚人”(《岳阳楼记》)两句中的“迁”字含义不同。
B.“或缘爱憎”与“缘溪行”(《桃花源记》)两句中的“缘”字含义相同。
C.“寝不报”与“报君黄金台上意”(《雁门太守行》)两句中的“报”字含义不同。
D.“向使景仁枉道希世”与“枉用相存”(《短歌行》)两句中的“枉”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景仁擅长写文作赋,为人温和平易,谨慎守礼,受到一些大臣的重视,在丞相庞公的举荐下,被特地授予直秘阁一职。
B.当时攻击人身隐私的风气盛行,范景仁不同流合污,能援引大义,倘若不是事关朝廷安危和民生疾苦的,都略去不说。
C.因爱妾张氏鞭打婢女致死一事,宰相陈恭公被御史上奏揭发,范景仁秉公为陈恭公辩诬,结果惹恼御史,也遭到揭发。
D.英宗即位,中书上奏请求追奉濮安懿王尊号,台谏争相进言提出反对意见,范景仁也上奏,提出了与台谏相反的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仁不顾,力为辨其不然,深救当时之弊,识者韪之。
(2)会景仁当草制,坐失于考按,不合故事,改侍读学士,出知陈州。
【5】请分析最后一段对刻画范景仁形象的作用。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练就高超艺术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专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为功。如果只想走捷径、求速成、逐虚名,幻想一夜成名,追逐一夜暴富,最终只能是过眼云烟”。因此,无论对艺术、对学业,还是对人生,我们都要心怀敬畏,“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