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                    用心一也   ③只是当时已惘然

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⑤谨庠序之教   ⑥师不必贤于弟子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以致天下之士

⑨古之学者必有师                 ⑩学不可以

A.①②④⑥⑦⑨

B.⑤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⑥⑦⑧⑨

D.②④⑤⑦⑨⑩

2、下列选项中填入横线处的诗句(刘方平的七绝《月夜》),最恰当的一项是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_______,虫声新透绿窗纱。

A.今夜偏知春气暖

B.碧天如水夜云轻

C.山城过雨百花尽

D.树阴满地日当午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许多事实表明,能否发现并阐明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不是由学者个人身份决定的,关键在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慎思明辨的求知方法去探索。

B.在中国千年小镇——乌镇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18日圆满闭幕,与去年相比,本届大会规格更高,规模更大,代表性更强,社会影响更深远。

C.近年来,普通人身上涌现出的道德力量向社会传递出强大的正能量,在广大群众中形成了一种从我做起,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

D.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之所以感人至深,让听讲者终生难忘,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在演讲时倾注了饱满真挚的情感造成的。

4、选出对下边句子成分分析正确的一项。(   )

十几年来,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时时出现在眼前。

A. 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情景”,谓语中心语是“出现”,宾语是“在眼前”。

B. 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延安机场”,谓语中心语是“出现”,补语是“在眼前”。

C. 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情景”,谓语中心语是“出现”,补语是“在眼前”。

D.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十几年来”,谓语是“延安机场送行的情景常常出现在眼前”。

5、下列句子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路过人家墙下,偶一抬头,看见一棵果实累léi)的柚子树。

B.命运对他实在太苛刻了,然而,尽管yān)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

C.但是他gěng)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D.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qiǎng)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传统相声和相声传统

薛宝琨

相声之所以采取最简易也是最高妙的对话聊天方式,其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整合与沉积过程。文学史家们早就指出唐代由参军”“苍鹘扮演,咸淡见义”“一主一从参军戏,就是古代的相声。但参军戏并没有直接向现代相声形式发展,而是从宋代滑稽戏开始,便向戏剧靠拢了。直至清末民初,相声才在吸纳诸多民间说唱技艺的根基上从戏曲中脱颖而出,从行当角色变为艺人本我,从情节的噱头变成叙述或评点的包袱,极大地提升了我们民族的喜剧意识。

形式的背后是内容观念。数百篇的传统段子,几乎覆盖了近世以来北方市民生活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同是这一群落文化心理纵向深入的过程。

物态文化源于性。食色性也,这是人们生存的需要。传统段子展示了近世以来市民意识中比天理更重要的人欲。不是羞羞答答而是无所顾忌,不是蹙眉颦泣而是笑脸高扬。并且,在欲望不能满足的悲剧性中,凸显人性被扭曲的喜剧性。《梦中婚》做梦娶媳妇的幻觉、《醋点灯》无钱打油的荒唐,无不在含泪的笑声中嘲弄、批判现实。

行为文化依于情。传统相声的世俗性决定了它要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延揽人际行为的一切方面。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渗透一切人际关系。父子、夫妻、兄友的伦理秩序因世道骤变变得尔虞我诈、虚情假意。《化蜡扦》《五人义》等深刻揭示了伪善的可鄙、陋俗的可笑。

制度文化据于理。人理就是天理。传统相声比近世任何一部谴责小说都毫不逊色地展示了这丑陋卑劣的社会变态:《贼说话》——“没偷成反而被偷,《小神仙》举世皆穷唯江湖术士发迹变泰,描绘着人心不古的一切。

精神文化归于心。传统段子在《当论》《酒论》《赌论》《哭笑论》这诸多中,抒发并释放了市民的愁绪,表述了人们朝不虑夕、六神无主的生存尴尬。《当论》揭露以实物为抵押的高利贷者,是怎样乘人之危不择手段地敲诈勒索。一件皮袄到了当铺往往被贬得一文不值。各种生意,无论是大是小,都以损人利己为目的。

讽刺是传统相声的光华。传统相声的讽刺由情及理,以理驭情,始终遵循婉而多讽的方式。即使对贪官污吏的讽刺,也都令人感到铸就其性格堕落的社会和历史阴影。传统相声还充满着自嘲和自省精神,就在这一省一嘲之间坦露胸怀,寻找心灵的自由,引起疗救的注意

显然,作为市民艺术的传统相声,始终在世俗的沟壑里滚动,沾染上许多旧世界的尘埃不足为怪。尤其是深入骨髓的小市民趣味,更是其致命的地方;但情趣的提高,当伴随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

【1】下面对传统相声的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文学史家们指出,我国古代就有相声,如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滑稽戏等,现代相声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形成于清末民初。

B传统相声内容几乎覆盖了近世以来北方市民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化,这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在吸纳诸多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

C传统相声的精华在于讽刺。这种讽刺有情有理,并且能波及造成被讽刺者性格堕落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渊源。

D传统相声中既有传统艺术,也有世俗糟粕,尤其是小市民趣味,是其致命的地方,影响着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

【2】下面对传统相声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传统相声是市民艺术,传统段子覆盖的物态文化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相声在含泪的笑声中反映人性人欲,嘲弄、批判现实。

B传统相声中的行为文化依于情。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渗透一切人际关系,这就决定了传统相声的世俗性。

C制度文化据于理。人理就是天理。传统相声比近世任何一部谴责小说都毫不逊色地展示了这丑陋卑劣的社会变态。

D北方市民生活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传统相声中都有所反映,也同是这一群落文化心理纵向深入的过程。

【3】以下几段传统相声不能表现讽刺特征的一项是

A《小买卖论》学各种小贩吆喝买卖的声音,他们的叫卖声是市井世俗生活中生动的音乐。

B《闹公堂》描写一个相声演员被某督军看中,极其轻巧地当上了县长,于是他雇用了一班艺人为其当差,而所审之案也是艺人间的纠纷。令人联想到昔日所谓的官场,实质也不过是一帮群丑闹剧。

C《卖五器》反映了一个自称有铜、铁、瓷、锡、木五样珍宝的小市民主人公,在吹嘘了珍宝的高妙之后,却原来只有两根茶壶梁”“半拉马掌”“半拉羹匙”“一张锡纸半拉锅盖

D《开粥厂》自夸土豪的主人公竟然连早点都无着落,具有喜剧与悲剧交叉的丰富内涵。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默写                                   

(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离骚》)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

(4)越陌度阡,枉用相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歌行》)

8、名句默写。

(1)《芣苢》中写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2)《插秧歌》中写出劳作犹如战斗的紧张气氛的两句是 _________

(3)《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需要美酒的诗句是__________

(4)《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和对仗,表达了脱离官场,回归家园的强烈愿望。

(5)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表明蜀国长久以来交通不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从大处落笔,写出了登临高处见到的壮阔无比波涛汹涌的画面。

(3)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红楼梦》“香菱学诗”一节中,香菱对王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一句叹赏不已,林黛玉以为王维诗中的“上孤烟”是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句化用而来。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打消弟子在谈论个人志向时的疑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居处四周环境清幽、生机盎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亲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解】①觐亲:看望父母,探亲。此诗是安史之乱时,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所写。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有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在长江西陵峡中段,距宜昌市区45公里处,又名黄牛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了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典故,诗人感叹这样的美谈,今天很难找到。“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

B.颔联所写内容,正是“万事非”的具体写照之一,正是因为生逢乱世,所以诗人用“何处”二字,表达了对韩十四此行探亲也许还有一番周折的关切,情感十分真挚。

C.颈联写景,虚实相生,暮霭渐浓,寒风吹来,砭人肌骨,诗人仿佛听到黄牛峡滩声阵阵,而眼前的白马江头树影摇晃,意境雄浑壮阔,从而烘托出与友人分手时的遐想与怅惘。

D.尾联“此别”二字,总括了前面的离别情景。“犹恐”二字,流露了诗人对未来的隐忧,与“万事非”首尾呼应,意味深长。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B.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C.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D.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或师,或不焉   以破其疑

B.则群聚笑之   相辅行者也

C.巫医乐师百工   君子反争以问为耻

D.师不必贤弟子   以能问不能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师说》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来立意;《问说》从“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来立意。

B.《问说》很多方面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但二者论述角度不同。《师说》着重“师”的角度,为了“传道受业解惑”,强调“师”的重要性:《问说》则着重“问”的角度,为了“致疑”“广识”,强调“问”的重要性。

C.韩愈写《师说》赠李蟠,目的是抨击当时“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倡导尊师重道;《问说》则针对士人“是己非人”“以问为耻”的通病。这两种思想至今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D.在阐述文章中心论点的过程中,《师说》与《问说》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使文章观点鲜明。不同的是,《师说》对比对象比较单一,《问说》比较广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5】韩愈、刘开两位大家的教育思想都源于孔子,你认为《论语》中哪些句子与这两篇文章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呢?试举两例并简要说明。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鲁迅曾在杂文《最先与最后》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材料二:

信仰比生存重要,品格比外貌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而不知轻重者,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有时候影响结果的,又看似很轻,其实很重。所以我们唯有在不断自省中知轻重,才能知急缓进退。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大智慧。

上述材料反映出人们对“轻与重”的不同认识,能给人以很深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与人生发展谈谈你对“轻与重”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