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 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互文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 诗人在《沁园春 长沙》中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作者从眼前的山、枫林、江水等个别之景而联想到世上一切万物.

D.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2、下列词语的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黯淡   烦燥   淅淅沥沥   欢渡春节

B.倩影   斑驳   疏疏落落   急不暇择

C.琐碎   商榷   道义相勖   终南捷径

D.国藉   脉膊   无动于忠   责无旁待

3、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来于秦

石,

③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④后人哀之而不

⑤朝

⑥廊缦回

A. ①②⑥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③④⑥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襁褓、垂髫、童子,均指不到20岁的人。

B.“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孤、不谷等。

C.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D.戏剧是一种通过舞台演出而诉诸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有悲剧、喜剧、正剧之分,也有独幕剧、多幕剧之分。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的《史记》对我国的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史学,它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作为文学,它开创了传记文学的先河。

B.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家,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他创作的《窦娥冤》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著名的戏曲,是我国戏曲史上的典型悲剧之一。

C.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戏剧有历史剧、喜剧和悲剧,其中悲剧有《哈姆莱特》《李尔王》《威尼斯商人》等作品。

D. 曹禺,现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建国后,有《王昭君》等著名剧本。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

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

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

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

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

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

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

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

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

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

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来之不易啊。

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

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

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

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

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

师傅说:我重新画。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

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

为了保护,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

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

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

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

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

我潸然泪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小卿的舅妈邀请杨宝丰为小卿失踪三年的母亲画遗像来引入故事。

B.小说没有直接描写隐秘战线的事情,而是通过画像这一普通事件来反映,于细微处见精神。

C.画师勉为其难地画像和画成之后烧掉画像,主要是他也认为小卿母亲未死不愿为其画遗像。

D.自行车铃声给师傅带来巨大惊扰,暗示了师傅对画像失踪后可能带来风险的担忧。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叙事者“我”以全知视角见证师傅作画,观察小卿和她舅妈的言行,这种写法彰显了作者出色的叙事能力。

B.小说善于借助物象来推进故事的发展,如合影照片的出现,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解答了前文的悬疑,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C.小说中两次写到枪炮声,看似闲笔,实则与“1944”和“1951”两个年份自然呼应,既点出了时代背景,又让情节发展更为合理。

D.小说主要叙述画像未完成和烈士纪念堂的故事,而革命者的形象需要读者自己去构想,这种留白艺术使小说显得含蓄而有张力。

【3】师傅为什么要烧掉倾注了大量心血且即将完成的画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小说情节主要围绕“画像”展开,一波三折,画像最终也无法完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徳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2)《赤壁赋》中作者泛舟夜游赤壁之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脱离尘世、飞升仙界的惬意感受。

(3)《诗经·氓》中写女子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子是:“将子无怒,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___”写自己旧地重游,并引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2)《荆轲刺秦王》中“士皆垂泪泣涕”“_____________”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3)《论语》中孔子提到“______________”,他认为这种不强人所难的品质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

9、默写(一空一分,少字错字误字均不得分,请选择其中6分题目完成):

(1)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是如何回绝郑伯的?       (4分)

(2)《荆轲刺秦王》中,为荆轲送行时唱了什么歌 (2分)

(3)《鸿门宴》中,张良是如何评价项庄舞剑的?甚急,     (2分)

(4)《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认定的真的猛士有什么样的特征 。(2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之情。

(2)《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_________。”

(2)《念奴娇·过洞庭》中表现洞庭湖上秋高气爽玉宇澄清水波不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5)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肆挥霍的暴⾏。

(6))曾皙在其他三人出去后追问老师道:“_____________?”孔子解释道:“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B.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浙欲”“十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C.诗人置身其间,心旷而神怡,但“行不足”说明作者感觉自然景物美中不足。

D.全诗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白居易的诗通俗流畅的特点。

【2】诗歌采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意境?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若令执先臣故事,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扬雄、枚皋可企及也。”

会禄山乱,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贏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廷兰托馆门下,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武将出,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武卒,崔旰等乱,甫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B.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C.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D.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唐玄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时开始使用,一个皇帝有多个年号。

B.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相传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C.行在:“行在所”的省称,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由于巡视、征战或避难等原因而在京城以外暂住的地方。

D.表:中国古代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如《出师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才华出众,得到赏识。当唐玄宗在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时,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

B.杜甫承继家学,自视甚高。他的先祖长期专注儒学,尤其是祖父杜审言凭文章在中宗时显扬,而他自己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可以企望赶得上扬雄、枚皋。

C.杜甫颠沛流离,心系皇帝。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从长安流落到鄜州,想要投奔皇帝,中途被叛军捉住,逃出来以后,他再次冒死往凤翔拜谒唐肃宗。

D.杜甫言行致祸,侥幸脱险。由于杜甫言语冒犯、行为放诞,严武想要杀他,幸得杜甫的母亲跑去相救,阻止了严武,杜甫才得以脱险保全性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2)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5】根据文本概括杜甫认为皇帝不应该罢免房琯的原因。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按要求写作。

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选择怀疑,习惯抱怨,不愿去相信别人的真诚善良,不愿去相信世间的纯真。然而,一个动人的微笑,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个无私的举动,或是一幕感人的场景,又往往让我们的内心涌动着美好的暖流。

请以“相信美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