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提起某些英国汽车品牌,大家如数家珍,但一些如雷贯耳的汽车品牌已不属于英国。
B.作为中国最权威的媒体,中央电视台在冬奥赛事的直播、转播和报道等方面独占鳌头。
C.在乡间公路上,常会看到很多筚路蓝缕的老乡坐在旧房前,但是如今到处焕然一新。
D.家庭医生的出现,使得普通家庭可望而不可即的高端医疗服务登堂入室,给普通人家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却没有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的现象,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活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B.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体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
C.中国珠算入选201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
D.谁也不能否认家长的这种做法不能说是对孩子的关爱,但结果也许适得其反。
3、下列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代山区小水库星罗棋布,改变了过去农业用水的被动局面。
B.一代风流人物成吉思汗芝兰玉树的风采,令人望之油然生敬。
C.这些产品良莠不齐,建议不合格产品返厂。
D.古籍文字文采斐然,只是晦涩难懂,文不加点,不断句、难读通。
4、下面各句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死生亦大矣 ②齐彭殇为妄作 ③放浪形骸之外 ④不能喻之于怀 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⑥悟言一室之内
A. ①②/③⑤/④⑥ B. ①②⑤/③④/⑥
C. ①②/③⑥/④⑤ D. ①②/③④/⑤⑥
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部队整齐,旗帜鲜明,平买平卖,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交口称赞。
B.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无可非议。
C.弹棉花、补锅钉碗等许多曾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老行业正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D.6月8日,波兰和希腊将上演揭幕战,拉开欧洲杯的大幕,为了看球赛的实况转播,小赵早早就打开电视,目不交睫地盯着荧屏。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匠人
五月羽毛
我遇到匠人是在海城后巷的一家水族馆里。
我也忘了是怎么走进那家店的,当时我刚放弃了一个研究许久的项目,关系很好的导师也刚刚离世,心情郁闷之下去酒馆喝了几杯,模模糊糊中在迷宫似的后巷里绕了几圈,一家奇怪的店铺出现在我面前。
一只大得吓人的金鱼模型挂在招牌上,店门很小,只容得下一个人通过,透过一面水族墙能看到几只观赏鱼在浑浊的水中游着,绿藻覆满了玻璃,氧气口有气无力地吐着气泡,更诡异的是这条路上其他的店铺都已经人去楼空,有些挂着转让的牌子,只有这一家店还开着灯,大大的LED招牌灯忽明忽灭。
进去之后我发现店内空间比外面看起来大得多,但因为堆积了太多东西,还是显得非常拥挤。匠人就坐在店里的柜台后,低着头摆弄着什么,见我进来了也不招呼,仿佛根本看不到我一样。
“完成了。”匠人突然大喊了一声,把我吓了一跳。
他手上拿着一个木偶,轻轻将他放在桌前,木偶肚子里的齿轮和链条轻轻转动,无数精巧的零件和谐地舞蹈着,噼噼啪啪的轻响宛如乐曲,将动力转化成木偶的一个个灵活、优美的动作。
“这是您做的吗?太厉害了!”我不由感叹道。
“小意思而已,我还做过比这复杂更多的东西,只是现在老了,手疏了。”
“您是专门做手工玩具的吗?”
“不,我是做生物的,只是偶尔喜欢摆弄些手艺活。”
“我也是学生物的!”
我自报了家门,匠人饶有兴趣的和我聊了起来,交谈中我吃惊地发现,匠人有着极高的生物和化学知识水平,在其他各个学科也有所涉猎,知识面之广让人佩服。
说到兴头处,他从柜台下面拿出一瓶酒来,给我倒了一杯,然后自己闷头灌了一口,我问他为何只给我一杯,他说:你的酒量,只喝得了一杯。
然而,我正要喝的时候他却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
“你觉得,人身上有没有什么进化很失败的地方?”
“那可太多了。”我想了想一口饮尽杯里的液体,“啊!好酒!说实话,人类进化到现在,除了脑子之外,其他设计就是一团屎。”
“胡说!”匠人不知为何突然激动了起来,一掌拍在桌子上。
“你还别不信,仔细想想吧。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都是直立行走造成的后遗症;除此之外,痔疮和女性的妊娠困难也是直立行走造成的。还有,……”喝了酒之后我感觉我变得有些话唠,说到兴头上便喋喋不休,匠人则一言不发地听着。
“那,如果能改动一个改造,你想改哪里呢?”
“唔……这个问题很好玩,我要仔细想想。”我思考了一会,酒让我的思路变得有些迟钝,突然我想到了什么,拍了一把脑袋,“那就瞬膜吧!”
“啥?啥玩意?”
“很久之前人的眼睛是有瞬膜的,就是眼睛一侧能伸出一层白色的薄膜,就像蜥蜴那样,哺乳动物中,鲸鱼、海豚、骆驼都还有瞬膜,但是人类因为不潜水又不是剧烈运动,慢慢就退化了。”
“你要这有什么用?”匠人苦笑着看着我。
“如果它稍微进化一下,可以造福很多人的。”我细细道来,“你想想,如果它能调整一下折光率和遮光效果,就能起到很好的护眼效果,近视的人会大大减少,看手机、用电脑也不会这么伤眼了。”有着一千度近视的我对眼镜深恶痛绝。
“听你这么一说,确实有点意思,”匠人恍然大悟似的点点头说道,“但你想过没,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动,也要浪费大量的能量供养它的,更何况能动的部位,还需要连接一条神经。”
“造物主真是抠门,为节约一点能量,就要发生十几种化学反应,绕上一大圈再回来。”
“不觉得很神奇吗?”工匠突然笑了,“人身体里最简单的结构,都要比这个娃娃复杂百倍。”工匠拿起玩偶重新开始上发条。
“老头,再给我点酒嘛,小气。”
“唉……”
“咚”,我最后看到的画面就是眼前一黑,感觉自己一头栽到什么硬邦邦的东西上。
第二天,宿醉带来的头疼和眩晕比闹钟还准时的叫醒了我。
“啊……这是哪,白?”我捂着头慢慢从床上爬起来,眼前一片白茫茫,屋里像飘满了浓雾一样什么都看不清。
“靠!我瞎了?”我吓了一跳,往后一缩,我眼睛上的一层薄膜突然打开,眼前的世界清晰了,而我却愣在原地,满脑混乱。我又拿起手机,打开前置摄像头对准自己,像眨眼一样驱动自己一个从未动过的器官。
一层白色的眼皮从眼睛一侧划了过来!
“我靠……我真的。”
接下来的几天,我深深感觉到了这个“小小”改动对人类造成的改变,眼睛被解放的感觉让我觉得全身轻松。人们在看手机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合上瞬膜,拉伸膜面让透明度增加,不影响视力的情况下还能护眼。历史也发生了些许的改变,多了几个新的典故和用词,用穿越作品里的说法就是世界线收束了,所有的改变都会在某个节点汇合,然后重归正轨。
回想一下工匠说的话,原来是指这个……
我恍然大悟:他是我的“设计者”,是他造出了这一切。
他之前问我有什么BUG,难道是在做产品调查?啊!不,是用户反馈!我居然就说了一个这么白痴的想法!我明明可以给出更有用的建议的!我到底说了什么?
在那之后我好几次在旧巷寻找那家工匠的店,但都无功而返。
直到一个星期后,一封匿名的明信片寄到了我家中,上面写这一句:这如你所愿吗?背面的图片是一家咖啡馆,一角标着咖啡馆的名字———留白。
(摘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文本二:
房子装潢好后,我迫不及待入住其中。当我到阳台开窗通风时,稍一用力,哗啦一下,几块墙砖无牵无挂,告别墙体,幸好我眼疾手快,揽之入怀才没摔碎。我瞅着那墙壁,涂抹的水泥很不均匀,有的地方还是个洞洞,虚怀如谷。
望着墙壁,那上面处处是谷师傅的艺术品,我生怕一不小心,会立刻解体、集体辞职。于是,我忙联系承诺终身保修的谷师傅,好多次“马上去马上去”后,他终于姗姗而来。
又过了段日子,我发现浴室里的地砖跷跷板般,脚踩上去,与人共舞。再联系谷师傅,他果断地挂掉,再拨打,一声忙音后显示空号;发微信,结果显示需要对方验证加为好友。
我奔之前淘他的工人市场,他不在。向别的工人打探,立马围上来一大圈人,大家七嘴八舌。有的笑着说,好久不见谷大师了,这段日子有不少人来找他返工;有的打趣道,恐怕谷师傅又有新追求了,兴许改行做木匠了。这时,有人插言,这倒很有可能,听说谷大师还有一个做木工的兄弟。我一阵心慌。
边上一个修自行车的师傅搭话道,看他穿的那样子,尘土不沾,头发溜光能滑到苍蝇,哪像一个做瓦工的呢?倒像是一个光指挥、不干活的包工头儿。
听得我目瞪口呆。
回到家,挨了妻子训的我气不打一处来,一拳击向书桌,谁承想,“咔嚓”一声,一根桌腿断了。
(摘自郑玉超《匠人的追求》,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对水族馆内外场景的描写,创设了神秘氛围,侧面烘托了匠人的专注与投入,暗示了匠人的身份并非人类。
B.文本一中的“我”是一个刚刚遭遇研究项目失败,又遽失导师,心中一时郁闷失落、彷徨无着的年轻科研工作者。
C.文本二中自行车师傅的搭话解开了前文我和众人的疑惑,预示了小说的最终结局,对小说的主旨表达有强化作用。
D.文本二的小说在讲述故事时,叙述语言充满了幽默味;从周围人对谷师傅的评价可以得知他平时的作为相当不好。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我”作为叙述者,有利于推动情节,增强小说真实感,对“匠人”的形象起到衬托作用。
B.文本二的结尾既出乎读者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更加凸显了谷师傅的形象,强化了情节安排的戏剧效果。
C.文本二叙述语言诙谐幽默,增添了小说喜剧的效果;同时也引发读者思考,使小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D.两篇小说写人均采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塑造了不同的“匠人”形象,强化了对比意味,引人深思。
【3】文本一结尾只有“留白”二字,说说你对此二字的理解及艺术效果的分析。
【4】根据对两则文本立意的理解,说说作为真正的“匠人”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四个学生“各言其志”都做了恰当的点评,从孔子的评语中,我们可以领会到孔子的治国主张是“____________”。他心中的理想图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的《短歌行》合理引用和化用《诗经》诗句,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变成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唐诗别裁》评论《琵琶行》一诗是“以江月为文澜”,比如“____”
“_______”“ ________”三句,都是以静衬动,有的承接上文,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有的映射出“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
(4)《念奴娇 赤壁怀古》整词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上片即景生情,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过渡,引出下片对周郎的仰慕。
(5)《师说》善用对比说理,比如以择师教子与自己“耻师焉”做对比,从而得出“____________”的结论。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一文开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说明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2)杜甫《登高》中抓住“猿”“鸟”意象描写夔州秋天典型特征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________”;对自身“__________”。
9、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声响角度写激流奔腾、石块冲击山崖情景。
(2)《登高》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3)朱自清《松堂游记》: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文中化用《琵琶行》的名句 :_______,______。
(4)《荀子·劝学》中“ _______,_________ 。”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5)贾谊用“ _________,________”短短的两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
(2)《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3)《静女》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对于女子的美貌,诗中有两处地方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赞美,这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复返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6)《归园田居》中作为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7)《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8)《短歌行》中写诗人感叹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的诗句是:______ ,_____。
(9)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描写赤壁雄起壮阔的景物,除写峻峭的山崖外,还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涛涛的江流。
(10)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11)古诗文以“月”为意象烘托意境或表情达意,如曹操《短歌行》“__________,乌鹊南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送我至剡溪”,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
(12)秦观《鹊桥仙》中“纤云弄巧,_______,________”表现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急迫而喜悦的心情。
(13)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11、补全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
(2) 曹操在《短歌行》中用比兴的手法,表明求贤才而不得,点明忧愁不断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以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灞上①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②致身:献身于国君。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的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和谐静谧、恬静优美的氛围。
B. 颔联中“独”字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的诗人独自处在寒意包围之中,面对的只有一盏孤灯,倍感凄凉。
C. 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的情景。
D. 此诗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2】结合全诗,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鞠于仲父宗元,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时瑞应沓至,曾尝入对,帝语及之。曾奏曰:“此诚国家承平所致,然愿推而弗居,异日或有灾沴,则免與议。”及帝既受符命,大建玉清昭应宫,下莫敢言者,曾陈五害以谏。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真宗不豫,皇后居中预政,太子虽听事资善堂,然事皆决于后,中外以为忧。真宗崩,内外汹汹,曾正色独立,朝廷倚以为重。仁宗立,迁礼部尚书。群臣议太后临朝仪,曾请如东汉故事,太后坐帝右,垂帘奏事,丁谓独欲帝朔望见群臣,大事则太后召对辅臣决之,非大事令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画可以下。曾曰:“两宫异处,而柄归宦官,祸端兆矣。”谓不听。既而允恭坐诛,谓亦得罪。自是两宫垂帘,辅臣奏事如曾议。曾方严持重,每进见,言利害事,审而中理,多所荐拔,尤恶侥幸。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始,太后受册,将御大安殿,曾执以为不可,及长宁节上寿,止共张便殿。太后左右姻家稍通请谒,曾多所裁抑,太后滋不悦。会玉清昭应宫灾,乃出知青州,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宝元元年冬,大星晨坠其寝,左右惊告。曾曰:“后一月当知之。”如期而薨,年六十一。赠侍中,谥文正。
(节选自《宋史·王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B.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C.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D.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预,《礼记 中庸》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中的“预”字含义与文中“皇后居中预政”的“预”字含义相同。
B.故事,文中“曾请如东汉故事”的“故事”与《六国论》中“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含义相同。
C.坐,文中“既而允恭坐诛”的“坐”字与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含义不相同。
D.进退,有前进后退之意,如“进退两难”;也有“黜陟”之意。文中“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的“进退”之意属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曾精于学问,得到诸人夸赞。王曾虽然少年失亲,但在叔父和乡人的培育下,在文辞方面钻研较深,在后来的乡贡试中都名列第一。
B.王曾关心国事,敢于直谏陈事。皇帝在真定接受符命,大兴土木以建宫室,其他臣子都不敢劝谏,只有王曾陈述了五大危害用以劝谏。
C.王曾严肃庄重,处事遵照法度。真宗因身体不适让太子听事,但政事上都由皇后决定,王曾上奏请求遵循东汉的礼仪,太后垂帘奏事。
D.王曾端厚持重,且勇于担当。王曾身居相位时举荐贤能而不声张,范仲淹对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十分钦佩,但也委婉地提出批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
(2)会玉清昭应宫灾,乃出知青州,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
1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曾这样总结现代人不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行走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药丸……的确,人们在过分追求便捷、享受便利时,无形中丢失了原本应该拥有甚至终生坚守的东西。作为中学生的你,是否思考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曾丢失了不该丢失的什么?
请以“不该丢失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先补全所给题目,立意自定。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