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诗句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像周公一样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心悦诚服地归顺。
C.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承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啊,忍受着特别难以忍受的屈辱。
D.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越过那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前来问候。
2、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 ①不拘于时 ②肃追于宇下
C. ①其可怪也欤 ②失其所与
D.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________________。所以,中国古人有时干脆略过神祗,直接强调积德行善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意义。
A.中国古人无论是否强调取悦鬼神的那些善行和心态,都保留了对鬼神的信仰
B.中国古人虽然保留了对鬼神的信仰,但强调的却是取悦鬼神的那些善行和心态
C.中国古人因为只强调取悦鬼神的那些善行和心态,因而保留了对鬼神的信仰
D.中国古人即使没有保留对鬼神的信仰,依然强调取悦鬼神的那些善行和心态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被称作“前四史”的史书是:《史记》《汉书》《三国志》和《梁书》。《史记》被列为“二十四是史”之首,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也是一部散文著作。它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辞令,如《烛之武退秦师》。
C. 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中,鲁迅的杂文,巴金的小说,夏衍的报告文学影响最大。在世界文学史上,我国的鲁迅和俄国的果戈理都以《狂人日记》为题写过小说,成为文坛佳话。
D.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词的标题。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苏轼等。
5、下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 )
A. 古代山南水北曰阳,山北水南曰阴。《游褒禅山记》中”华山之阳”指的是华山的南面。
B. “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农历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而每月月初古代习惯称之为“晦”。
C. “令”是“美好”的意思,可以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D. 《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公姥,古代指公公和婆婆;古代的“舅姑”也是指公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句话”就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是沉淀了五千年的整个民族的心声。
B.“说出就是祸”“能点得着火”等句子强化了“一句话”的力度,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C.诗人内心充满了渴望,相信将来总有一天“咱们的中国”会如霹雳般震惊世界。
D.可以不信“铁树开花”,但要相信这“一句话”,表现了诗人内心坚定的信念。
【2】对这首诗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和诗的首句出现的“一句话”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B.这“一句话”能带来“祸”,能点着“火”,它缄默了五千年,一下子“说破”,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C.第二节将铁树开花的稀罕与“一句话”的真实性进行对比,进一步增添了“一句话”的力度。
D.全诗两节,每节换韵,节奏谐畅紧凑,起伏跌宕,配合了诗人激愤式的诘问。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
(2)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
(3)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_。
(4)在雨的哀曲里,_________________, 散了她的芬芳。
(5)那河畔的金柳,__________________。
(6)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___ 。
(7)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8)高渐离击筑,___________________,为变徵之声。
(9)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_________________。
8、名篇名句默写。
(1)《登岳阳楼》中,杜甫首句借表达登临岳阳楼开篇,蕴含激烈的今昔对比之感,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极其恢宏的气象,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众弟子各言其志,孔子对曾皙“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的追求最为欣赏。
(3)古诗词中常用舟船意象营造意境。天地辽阔,无边无际的江面上,唯有一只小舟。这小舟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如宋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
9、将下列名篇名句补充完整。
(1)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 (戴望舒《雨巷》)
(3)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志摩《再别康桥》)
(4)《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荆轲刺秦王》中通过描写宾客们的穿戴来烘托送行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将下面文段补充完整,感悟经典。
在《浓滚长江东逝水》这个节目的欣赏过程中,唐诗意同学认真聆听,仔细品味。当演员演唱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时,他思绪万千。(1)他联想到,同样是面对这奔腾不息的“长江”,杜甫曾在《登高》中吟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英雄”二字又让他想起了苏轼《赤壁赋》中的“一世之雄”,头脑中涌现出的是这个“英雄”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盛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他再三咀嚼,领悟到开篇这两句对历史无情的慨叹,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韩愈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比弟子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有的情感。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其一) 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①郑驸马,玄宗女儿临晋公主丈夫。韦曲,旅游胜地,在西安城南,多贵族园亭、侯门别墅。杜甫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陪郑驸马在此游玩,写下该诗。②禁:消受,享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与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一样,用一“无赖”,灵动全出,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B. 第二句与王安石“春*恼人眠不得”一样,着一“恼”字反语用之,表达春*惹人心动到了极点。
C. 前四句描绘韦曲幽雅美景,写惜花之情;而以顾不得石角钩衣的赏春热望,反势一转,写寻幽寄慨之意。
D. 诗家常借“韦曲”寄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即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写物是人非却毫无建树之感。
【2】前人曾引《南史》注释“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表达的复杂感情。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B.比及三年 比:比较
C.以俟君子 俟:等待 D.鼓瑟希 鼓:弹奏
【2】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
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是定语前置句。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神态、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一个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的人。
B.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冉有是一个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的人。
C.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是一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人。
D.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曾皙是一个洒脱、只追求个人享受而没有理想的人。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请以“借”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