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有关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其形体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行书、草书、楷书。其造字法一直沿袭许慎“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B.《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爱莲说》《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书”“记”“说”“序”都属于古代文体。

C.《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三父子”里面的父亲指的就是曹操。

D.“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这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或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会上慷慨淋漓地斥责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B.为了发展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他鞠躬尽瘁,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C.刘老师对自己的教学严格要求,对年轻教师悉心指导,所以我们选他做学科带头人是当之无愧的。

D.我们不要把精力全放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而要从大局出发,大处着眼,统筹规划。

3、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B. 醉能同其乐,醒能叙以文者,太守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C.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木兰诗》)

D.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着,笑着,走着。(朱自清《春》)

 

4、下面对《蒹葭》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A.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

B.每章开头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

C.三章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D.经过主人公一再追寻,几度求索,终于找到了“伊人”,心里无比欢悦。

5、下列关于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勃朗峰》的作者马克·吐温是著名的美国作家,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B.《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统称为“五经”。

C.韩愈是唐代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学过他的《马说》,“说”是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性体裁。

D.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6、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liàng) 啬(lìn)   萏(hàn)     咄咄逼人(duó)

B.(wā)       斜(qī)     聚(zǎn)     人迹至(hǎn)

C.发髻(jì)       (yùn)   甲(kuī)     波光粼粼(lín)

D.志(dǔ)       (duì)   谷(bǐ)       淅淅沥沥(lī)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形容村中人和平恬静的生活,这里“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

B.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创作的散文诗《金色花》,真实地模仿了儿童的口吻和心理,语言活泼、口语化。

C.《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D.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白杨礼赞》《子夜》《林家铺子》等。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还家

(2)无论魏晋

(3)其食

(4)无所

【2】翻译下列句子。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3】节选文字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桃花源记》有什么共同之处?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桃花源记》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的结庐”“日夕是什么意思?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综合性学习。

近日,我校开展了“人无信不立”的主题活动,你也参与其中,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引经据典话诚信】

(1)下列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一些关于“诚信”的句子,其中都能体现“诚信”主题的一组是( )

①人背信则名不达。 ②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

③以实待人,非惟益人,益已尤人。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⑥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环顾身边思诚信】

(2)王老师是诚实守信模范,下面是“梅园”广播台的小记者对她的采访,请你结合语境,帮忙完成。

小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老师:比如平时对同学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履行,考试时一定要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将诚信落实在点滴行动中。

小记者:谢谢您!

【撰写报道传诚信】

(3)小华同学针对这次活动写了一篇广播稿投给学校“梅园”广播台。稿件有一些问题,请你帮他完善。

创诚信校园

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近日,我校开展了诚信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中,我们召开了诚信教育主题班会,分享了诚信小故事,诵读了诚信名言,设计了诚信主题板报。老师鼓励我们积极发现身边的诚信事迹,记录诚信案例。在多种活动中,我们全部能明白诚信的意义,懂得诚信的重要性,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的美德,这次活动是对每位学生人格的提升。

学校为此还开展了诚信学生、诚信班级的评比活动,强化学生的诚信行为,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①请为广播稿补写标题上半句(要求上下句对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划线处有一个词语不符合广播稿用语,听了读音易生误解,请指出并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气蒸云梦泽,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斯是陋室,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________________。(《黄鹤楼》)

(4)人在青少年时不努力,到了老年只能悲伤叹息了,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用《长歌行》中的句子填空)

(5)默写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正在读小学六年级的弟弟想在寒假阅读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西游记》,可是看着厚厚的两本书他产生了困惑——用什么方法阅读这样的长篇著作效果更好呢。请你结合《西游记》中的具体内容,为弟弟进行读书方法指导。(100字左右)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站在离你最近的地方

雷茂盛

不知什么时候起,小区门口出现了一个卖鸡蛋的老太太。她也不吆喝,只是拄着拐杖静静地站在那儿,将一篮子鸡蛋摆在面前。老太太是个盲人,约有六十多岁了,很瘦,背有些驼,头上戴着头巾。

老人很慷慨,她会给每个顾客多添一个鸡蛋。久而久之,小区里的人都和老人混熟了。只要老人在小区出现,大家都会抢着买她的鸡蛋。

一个周末,我带着儿子去买鸡蛋,和老人聊了起来。我才了解到,老人是外地人,几年前老伴死了,在城里工作的儿子就把她接到了城里。老人的儿子是建筑工人,平时工作忙,有时白天黑夜地在工地上,很少有时间回家。老人闲着没事,自己养了几只鸡,卖起了鸡蛋。儿子为了给她治眼睛,多苦的活都干。但由于没学历,文化低,只能找到一些体力活。老人说她儿子说了,挣到钱就带她去治病,老人说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临走时,我去扶老人,准备送她回家,可老人谢绝了。老人说她就住在附近,每天都走一次,不会有什么事的,而且路上会有很多好心人帮助。老人说完,背着背篓拄着拐杖走了。

老人每天来,我注意到,老人有时鸡蛋很早就卖完了,但她却要一直等到中午才回去。她就这么一直拄着拐杖伫立在那儿。

过了一段时间,老人没有再来小区门口卖鸡蛋。儿子放学回来说,他看到老奶奶在学校附近卖鸡蛋了。一次我去接儿子,又看到了老人。我问她为什么换地方了,小区的人都在念叨着她呢。

老人说,她的儿子换工地了。她指着学校对面一栋正在施工的楼说:我儿子说他就在学校附近盖楼房,我是来这里让他看一眼的,让他知道我一切都好,这样他就可以安心工作了。说完老人伫立在那儿,仰起头,面朝对面正在施工的楼房,听着上面传来的敲打声。

我才想起来,前不久小区对面也在施工,老人去卖鸡蛋其实是想让楼房上的儿子看一眼。我想象着,她的儿子在高楼上看到母亲那一刻,会不会有热泪从高空坠落。又或许儿子根本就看不到人群中的母亲,而老人却每天坚持站在距离儿子最近的地方守候。

也许,母爱就是这样,永远站在距离你最近的地方。

  选自《意林文汇》,略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4分

【2】请简析老人的人物形象。4分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4分)

只要老人在小区出现,大家都会着买她的鸡蛋。

她就这么一直拄着拐杖伫立在那儿。

【4】文章结尾的情节设置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5分

 

14、阅读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1】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语句。

(1)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2)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2】选文中的“他们”“你们”“我们”各指的是谁?

【3】试分析“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句话的含意,并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4】选文第二段列举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在艾青的笔下,那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被他爱得如此深沉;在余光中的笔下,那最普通的邮票、船票是他浓浓乡愁的寄托;在林徽因的笔下,那最自然不过的春光风舞、云烟星语、花开燕来也成了她对爱的赞颂……有时就是这样,别人毫不在意的景或物,却在你心中无比珍贵,美好至极。

同学们,请你从生活中选取一景或一物,以“我独爱这 ”为题,写出它与众不同的故事及其蕴藏的真挚的情感。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有真情实感,内容具体充实;(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