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jīn)的笑容,就要(zhàn)开似的。

B.春天燕子(piān)然归来;秋天衰草连天,准备迎接风雪(zài)途的寒冬

C.壶口瀑布挟而不服,勇往直前的气概,不禁令我们感慨母亲河的伟大、坚强。

D.它震憾着你,烧汋着你,威逼着你。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云宵       风骚       煞白       险象叠生

B.揉躏       咆哮       暄闹       心旷神怡

C.戊戌       害臊       蠕动       真知灼见

D.朦胧       遮敝       饶幸       披荆斩棘

3、下文横线上应填入的诗句,恰当的一项是( )

自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种是柔性美。古人的“ , ”两句诗,可以说分别体现了这两种自然美。

A. 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C.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4、下列词语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 落暮 碗盏 一马当先

B. 拘束 稀罕 顾明思义

C. 枸杞 薏仁 兴高彩烈

D. 手帕 家醅 左邻右舍

5、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息(bǐng)               远(yǎo)               回(yú)             (xún)

B.隙(xià)                 (hè)                 然(qiāo)            农(diàn)

C.俯(kàn)                 (xiāo)             河(xiáo)            (xùn)

D.道(jìn)                 责(jié)                 (jí)               (yì)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春》作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了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奋然向前。

B.《秋天的怀念》作者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其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人间》等。

C.《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内容多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D.《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它与《诗经》《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___,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___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多读如果彻底。少读如果彻底。多读而不求甚解。少读而不求甚解。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①欹:倾斜。②宥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乎:____

(2)好之者不如之者:____

(3)宥座器: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与学习有关,阐述的都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

B.【甲】文中,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学与思必须结合起来。

C.【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启示我们要谦虚,不要自满。

D.【乙】文中,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是因为好奇敧器的特点。

【4】从【乙】文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写出两点。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释:此诗为诗人客居秦州时所作。时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了一片悲愁。

B.“君子意如何?”不经意之语却表达了最关切的心情。

C.李白遇赦,却不见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

D.对于李白写诗赠屈原以诉内心愤懑,作者感到很欣慰。

【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既有对友人深沉的怀念,也有对其身世的同情。

B.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十分强烈,犹如奔腾之水,一泻千里。

C.“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富含哲理,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

D.反复吟诵全诗犹读友人书信,言浅情深,意象深远。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综合性学习。

(1)我国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分析汉字的构造,有“六书”之说,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根据我们的汉字知识,看看下面在文中列举的两个汉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

①颔_________ ②休__________

(2)请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漫画,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字数不超过80字。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安不忘危,  

(2)   ,各领风骚数百年。

(3)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4)及反,市罢,  

(5)   ,雪却输梅一段香。

(6)念天地之悠悠,  

(7)《水调歌头》中化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的句子是: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

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

(乙)

他觉得这无论怎样也比拉车强,挣钱不多,可是不用卖力气呢。打着面小旗,他低着头,嘴里叼着烟卷,似笑非笑地随着大家走,一声也不出。到非喊叫几声不可的时候,他会张开大嘴,而完全没声,他爱惜自己的嗓子。

(1)上面两个语段选自小说_______,作者_______

(2)批注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请阅读(乙)段文字,参照示例,对人物的心理作分析批注。

示例:(甲)段文字中,多个“那么”连用,写出了祥子面对属于自己的车的时候,内心无比愉悦,意气风发的样子,看哪哪都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语段(甲)到语段(乙),人物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根据小说的内容,说说哪些大事导致人物的巨变。(写出三件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打开阅读世界的多重通道

①古语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好的读书效果,但如何避免“独学”的窘境呢?读书会是很好的方式。

②参加读书会,能给人提供更宽广的视野。读书会的读书范围较广,能让人从更多侧面感受到知识的广博,打开通向世界的更多通道。读书会的直接性让人能迅速掌握一本书。譬如参加某作家的读书会,作者直截了当的介绍直奔主题,让人知晓该书背后的创作故事。倘若参加有关茶道的读书会,一边喝茶,一边赏读茶道文章,那份情景交融的读书会感觉非亲历者不能尽享。

③参加读书会,能加深对书本的认识。读书者未必苛求千篇一律,但读书的深浅、理解的透彻与否,读书会上一碰撞,高低就分出来了。而古今著作的对比阅读,更能使人感受到古今之间的多重景观。比如,我在组织《浮生六记》读书会时,鼓励大家阅读这本书的众多版本,找到各自的感悟点,相互启迪拓展对书的理解。阅读完清代书生的曼妙小品,再对现代学者的著作《思维的力量》进行解读。通过思维方法的学习,引导与会者再反观《浮生六记》,由今论古,其中韵味,犹如穿梭在传统与现代的时空中,与会者对类似读书法兴趣极高,阅读体验令人耳目一新。和一个人默然读书效果不同的是,读书会上的辩论,能让人对一本书的认识加深。

④参加读书会还能结识更多读友。无论是别具一格的想法,还是深邃的阐释,带来的都会是更多的启迪。读友是你遨游书海的同伴,互相间的荐书与交流,会令阅读体验更丰富。在古代,许多读书人也喜欢五成群日琢夜磨、争辩不休,把读书会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有时也要善读民间之书,热衷于躬身向下,在实践中求真知。现代人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碎片化阅读会让不少人陷入各种误区。读书会的系统性和辨性既能让人的阅读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也能让人倍享读书妙趣。与读友的交流,让人获得更多的现实考量和思想之果。好多读友不仅能成为读书路上的对话者,也可成为生活中的同行者。

⑤随着书香社会的到来,目前各地都有很多形式各异的读书会,给各类读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读书、深读书成了读书会追求的目标。标准的读书会自然让人受益良多,但不拘形式的读书探讨也是读书会的另类体现,甚至地铁上、单位餐厅乃至同学聚会时,都可以谈谈自己的读书方法,听听别人的读书妙爱书人之间的交流,会让每一本读过的书真正鲜活起来,藏在脑海深处,让人受益无穷。

1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

A. 参加读书会能给人提供更宽广的视野。

B. 随着书香社会的到来,我们要成立形式各异的读书会,给各类读者提供广阔的空间。

C. 参加读书会是避免“独学”的窘境、得到良好阅读效果的有效途径。

D. 我们要打开阅读世界的多重通道。

2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可以用来证明读友的重要性。

B. “理不辩不清,道不辩不明”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读书会上争辩的意义。

C. “悬梁刺股”的事例可以作为论据,从反面论证加入读书会的必要性。

D. 第①段引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指出独学的不足,引出作者的观点

3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14、(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宵节习俗

①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②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③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④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

⑤“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就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

⑥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⑦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也增加了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1第④段引用卢照邻的诗句有何好处?

2文中提到元宵节吃元宵具有怎样的寓意?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国元宵节除了文中提到的习俗外,还有哪些习俗?试着写出一个灯谜,并给出答案。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作文

电影《岁月神偷》开场时这样说道:“在变幻的生命里,岁月,原来是最大的小偷……”岁月是世界上最神出鬼没、神秘莫测的小偷,它偷走了记忆,它偷走了纯真,它偷走了梦想……最终它偷走了自己曾慷慨赋予世人的馈赠,所以年华老去,韶光不再。当然,也有岁月偷不走的:坚定执着的信念,刻骨铭心的诺言,纯洁真挚的情感……

请以“被岁月偷走的 ”或“岁月偷不走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600字。④不出现学校、班级、老师名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