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水墨山水画。(夸张)

B.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

C.它继续依恋地注视着人间,好像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拟人)

D.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拟人)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部精力集中起来,做到心无旁骛,就是敬业。

B.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C.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们只有把防控工作抓紧抓实,就能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D.预计到2022年,我国的博物馆数量将超过八千座以上。

3、选出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C.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D.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4、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

A. 时代在发展,新一代的年轻人比较开放,能接受新的思想。

B.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C. 赞美父爱伟大深沉,是我国传统美德,应发扬光大。

D. 批判某些年轻人道德缺失,不懂感恩,不尽孝道。家长的溺爱实质是一种伤害。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周树人——《朝花夕拾》

B.苏轼——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

C.朱自清——散文家——《子夜》

D.法布尔——法国——《昆虫记》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与朱元思书》是吴均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也是一篇精美的写景短文。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C.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D.消息和新闻特写都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都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祥子与车”是贯穿《骆驼祥子》整部作品的线索,围绕这条线索,小说重点写了祥子的“三起三落”,表现了这一悲剧人物的悲惨命运。

B.《朝花夕拾》中,由于范爱农连自己的先生被杀了也不敢发电报吊唁,鲁迅一直认为他是天下第一可恶的人,是中国革命必须除去的人。

C.鲁达打死镇关西后东奔西逃,智真长老收留了他,赐他法名“智深”。因为鲁达在五台山经常喝酒闹事,智真长老将他介绍到东京大相国寺。

D.《简·爱》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夏洛蒂·勃朗特与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在英国文学史上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凡闻言必熟论

《吕氏春秋》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注】①熟论:深入研究、考察。②史记:记载历史的书。③经:界线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丁氏曰 对:

其家穿井 及:

③子夏晋 之:

④晋三豕涉河 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意在告诉人们,对传言必须加以辨察,以定其是非,不要轻信。

B.讲述者表述不清楚,转述者未经证实就轻易传播,都可能导致讹传。

C.宋君轻信不实传闻,喜欢打听离奇故事,说明他是一个昏庸的君主。

D.选文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为论据,亲切而生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阅读梅尧臣的《鲁山山行》,完成后面小题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行独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①鲁山,故城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北。仁宗康定元年,梅尧臣知襄城县,作此诗。

1颔联中的“迷”字极为传神,它与前句中的“_____”字相呼应。本诗中与“鸟鸣山更幽”意境相类似的两句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颔联中的“好峰”,“峰”即是指“千山高复低”,“好”则包含了诗人的美感,与“适与野情惬”契合。

B.“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诗人的“野情”。着一“迷”字,表达了诗人因陶醉于山野景色而流连忘返的情形。

C.寒霜降落,熊爬上树,树林空寂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

D.尾联写的是眼中所见的自然景色,与诗人的情感水乳交融。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综合性学习。

(1)泸县某初中学校在校学生对有关“阅读”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发现公布如下。

材料一

课外阅读

读书兴趣及占比例

读书计划及占比例

关注点及占比例

读书笔记及占比例

深厚

13%

有计划

11%

写得怎样

10%

每读必做

0%

一般

48%

有时有计划

32%

怎么写的

32%

凭兴趣做

24%

无兴趣

39%

没有计划

57%

写了什么

57%

从不做

76%

材料二

语文学困生

阅读能力:10%的学生基本读不懂作品,55%对作品的内容写法似懂非懂,35%看不出作品好在哪里。

写作水平:情感积累欠缺,矫揉造作;知识面狭窄,素材贫乏;立意肤浅,认识能力偏低;写法粗陋,语言枯燥。

研读以上两则材料,写出你探究发现的结果。

(2)该校某班拟于“世界读书日”期间开展“爱读书会读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仿照示例写一句话,以表达你对读书的感悟。

示例:读书犹如观赏胜素,山川之雄伟,江河之绮丽,林木之神秀,尽收眼底。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木兰诗》中写寒气凛冽、月光映雪,表现将士们边地生活艰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不同的体裁的作品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任选下面一部作品,借助材料,解说应该采取的阅读方法及理由。

A《红星照耀中国》1936年斯诺带了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收集第一手资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出了客观的评价,并向全世界作出了公正的报道。

(选自胡愈之《中文重译本序》)

B《昆虫记》我竭力坚持真实第一,一丝不苟。我为了学者、哲学家。将来想去解决本能这个难题的人而著述,我想使他们爱那自然史。

(选自法布尔《昆虫记》序言)

C《飞向太空港》李鸣生的作品既是中国航天发射的大写真,也是在一个特殊的角度对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文学审视和观照。他不像有的作家那样摆不脱事件的约束,把作品完全等同于事件的自然过程。他既注重报告事件过程的完整性,有非常看重对人物不同性格、不同命运、不同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的表现。

(选自宋玉书《建构民族记忆的史诗性文本》)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缅怀环节一开始,80个圣洁姑娘款款走上地屏,脚下拖带出一枝枝柳条,同时在屏幕上画出古画般的垂柳图,微风吹过,柳絮纷飞,飞到屏幕四周,此时,365个男女老少出现了,他们手里捧着发光的柳条,从四周向中间缓缓行走,一直到地屏的正中央。同时,105束光冲天而起,形成光的丰碑,也让中国人不由想起给逝去亲人扫墓的情景。黄辉补充道:设定365个人,意在365个日日月月年年的思念,日日月月年年的更迭,强调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生命观。

在时长302秒的缅怀环节中,主创人员更认为,不能只停留在对逝者的思念就结束了,于是在音乐的最高潮处出现了反转,光的丰碑变成了绿色,一万多平方米的屏从正中央到四周,蔓延成一大片绿色。冬去春来,春回大地,中国人的生死观得以呈现,逝者安息,生者要好好活下去。而这也是中国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诠释,也是对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的升华。

(摘编自路艳霞《中国式诗意表达“缅怀”环节》,《北京晚报》2022年2月21日)

材料二:

当地时间20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在一篇题为《奥运会闭幕式上的柳枝象征着什么?》的报道中,揭秘了闭幕式以折柳作为缅怀主题的深刻寓意及主创团队的独具匠心。文章认为,折柳作为缅怀的主题颇具中国特色。在汉语中,字与字同音,意思是请即将告别的人留下。因此它象征着离别的悲伤。在中国古代,当两个朋友分开时,离别的一方总会收到一根柳枝作为礼物。运动员们经历了成功、失望和历史性的回忆,现在到了离别的时刻。因此,将柳枝融入闭幕式中再合适不过了。

英国体育网站Insidethegames在报道中,特别强调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团结与和平的呼吁,该文阐释了折柳的惜别寓意,还引申到了对后疫情时代的希望。文章称,柳枝寄情是闭幕式缅怀时刻的重点,代表着两个好朋友的离别和面对疫情所做的努力。正值春回大地之时,寓意一切向前发展,积极面对后疫情时代。

(摘编自《外媒:“折柳”“留”人冬奥会闭幕式的中国式“缅怀”》,《中国日报网》2022年2月21日)

材料三:

20152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里约热内卢宣布,里约奥运村将首次设立默哀区,让运动员为逝去的亲人和朋友默哀。同时,奥运闭幕式还会专门设立追思时刻,以此表明国际奥委会将会永远记得那些在奥运会上去世的人们。

国际奥委会宣布这一决定后一年,便是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在20168月下旬举办的里约奥运会闭幕式上,奥运历史上第一个追思时刻出现了。这个环节被放在文艺表演开始之初,由男声朗诵巴西传统的葡萄牙语诗歌《思念》,体育场内的投影则随着朗读声的韵律演绎着代表思念的葡萄牙语文字。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始,闭幕式的追思时刻环节就被固定了下来。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选择用类似葬礼的形式展示,2021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则展现了日本的物哀文化

追思时刻环节从里约首创,到平昌的发散,再到东京的隐喻,这三个先例都为即将开始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提供了直观的样本。

(摘编自《回顾近三届奥运会闭幕式,展望北京冬奥会闭幕式“追思时刻”》,腾讯网2022年2月18日)

【1】下列关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缅怀”环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的丰碑”能让人想起给亲人扫墓的情景,这正是“缅怀”环节设置的初衷。

B.北京冬奥会主创人员认为,“缅怀”如果只停留在对逝者的思念,就没有意义。

C.此创意始于“折柳送别”的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参赛运动员的惜别之情。

D.它以“折柳”表达“缅怀”主题的创意,寓意深刻,受到了外媒的关注和认可。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追思时刻”呈现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体现了奥运会举办城市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都值得尊重。

B.2015年2月,里约奥运村专门设立了默哀区为逝去的亲朋默哀。这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设计“缅怀环节”的原因。

C.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出现“追思时刻”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此后,“追思时刻”作为闭幕式的规定动作延续至今。

D.里约、平昌、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追思时刻”,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用“折柳”演绎“追思时刻”提供了样本。

【3】与前三届相比,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缅怀”环节有哪些新意?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灯如红豆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看城市迷人的灯光。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不止一次。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灯仍然在嗤嗤地发着光,没被吹灭。我知道她还会起来,我就没吱声,静静地等候着。果然,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为了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清点账目,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就去睡了。睡醒一觉,我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被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到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⑧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⑨几十年来,陪伴我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⑩“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选文有删改)

【1】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

“小油灯”

相关人物

给“我”的启迪

第一盏

母亲

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会越来越明亮

第二盏

父亲

______________

第三盏

女同学

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

(2)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

【4】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朱德的母亲虽出身贫寒,却用一双手幸福了家庭,成就了儿子;植树的牧羊人虽失子丧妻,却用一双手战胜了孤寂,美丽了荒漠;疫情防控者虽身处险境,却用一双手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疫长城……这一双双奋斗的手改变命运,成就自己,造福社会,美丽世界。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一双手,给过你温馨和触动。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文中请请回避和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