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文化长廊】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张厂长的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抓好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B.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C.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定为端午节,端午节有吃粽子、划龙舟、喝菊花酒等风俗。

D.《聊斋志异》是一部关于鬼怪的文言长篇小说著作,由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作。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湘行散记》这部小说集,创作于1934年初,是孙犁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B.古人对官职的升迁有特定的称谓,“谪”“左迁”“进”“拔”都属于降低官职。

C.古人根据月亮的变化来记月,月初为朔,月末为晦。

D.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野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待学习应采取认真的态度,那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

B.老年人记性不好,总是絮絮叨叨的不停地说。

C.班主任善于发扬同学们的长处,大家各得其所为班级作出自己的贡献。

D.放眼望去,赛场内是精彩竞逐的比赛,赛场外是人声鼎沸的观众。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百忙中,在尘世暄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

B. 《诗经》这部记载着周朝到春秋时期长达五百多年岁月的诗歌总集,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而至,满(zǎi)着远古意蕴,袅袅娜娜地走来。

C. 清晨,绵绵的云雾)息在静谧的山坞间,隐隐的钟磬声萦绕在林海碧波中,当旭日东升,万道霞光照亮了古寺的黄墙飞檐,便是湘湖先照晨曦的奇景了。

D. 清脆幽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5、语文学习重在积累,下面是小郡做的文学文化常识笔记,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词中的女子形象大多美丽婉约,女子不同的年龄段都有美好的名称,从小到大排列为:金钗之年、豆蔻之年、及笄之年、花信之年。

B.梅梅的爸爸在2024年到了不惑之年,妈妈比爸爸小2岁。梅梅在妈妈生日那天送了妈妈一个亲手烘焙的虎形蛋糕。

C.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编著。

D.茅盾的《白杨礼赞》选自《茅盾全集》。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蚀》三部曲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6、小可在网上搜索从化民宿时发现某些民宿的名字颇有诗情画意,请结合图片,选出与下面两家民宿名字最为相配的一项( )

米社 花雨间

A.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B.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D.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翘暖沙。阙下新居成别业,江南旧隐是谁家。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7、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泄气   浩瀚   眼花缭乱   抑扬钝挫

B.落第   涂墁   络绎不绝   正襟危坐

C.燥热   狼藉   自出新裁   巧妙绝伦

D.蹒跚   秀颀   重峦叠嶂   和言悦色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是儒家经典之一。旧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________所撰。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___________ ②小大之_____________

③彼竭我___________ ④望其旗_____________

3大兵压境,战事一触即发,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的作战思想显然有很大的分歧。他们的分歧都表现在哪些地方?

4对于鲁国来讲,这一仗属于自卫战,军中士气高涨,为什么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之时曹刿却没有同意出击?

5曹刿的一句“肉食者鄙”,使鲁庄公平庸无能、鄙陋无知的形象虽已成千秋定论,但其能够尊重并任用贤士亦不失君子的美德。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其这一特点。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木兰诗》节选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③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⑤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对句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北方苦寒,用战场的艰苦环境来衬托出木兰骁勇善战。

B. 以夜景来描写北方军营的生活的艰辛。

C. 描写边塞阴森、凄凉的战场环境。

D. 运用夸张的描写环境,衬托出战地生活的艰辛。

2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跟表现木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综合性学习。

某中学开展了以“读书与读网”为主題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活动一:拟写标题)下面是一则新闻,请你为其拟写一个标题。

2019年12月10日,苏州第二图书馆开馆,馆内设有苏州文学馆、音乐图书馆、数字体验馆等多个区域。该图书馆还启用国内首个大型智能化书库,能够容纳约700万册书籍。14.5米高的书架上,机械手臂能将整箱书籍取出,通过全自动化的运送轨道,送到分拣员手上。

新闻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提取信息)下面是2017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的“各媒介接触时长率对比表”,说说你从表中的研究发现。

研究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三:修改病句)下面材料中有些表述错误,请你帮助修改。

(甲)上海一家名为“阅”的共享书店不仅捉供各种亲子读物,还制造了一个亲子互动新空间。“阅+”共享书店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很多书都是与新书同步上架的。(乙)所借图书可在所有全国“阅+”共享书店通借通还。

(甲)处划线句子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一词改为“_______”。

(乙)处划线句子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和“_______”对调。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攀条折其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2)风声一何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赠从弟》其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龟虽寿》)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狐兔翔我宇。(《梁甫行》)

(5)《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写景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阅读《朝花夕拾》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1)“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2)儿时的我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阅读《皇帝的新装》选文,完成 小题。

当布料还在织布机上的时候,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它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然后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所在的地方去。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的满意!”

“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让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

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

“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顶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啊!”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选文主要写了两个情节,请用简洁的语言予以概括。

2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2)他们在他的腰周围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

3阅读选文中的画横线句子,想想作者为什么要两次写到皇帝在镜子面前转身子,扭腰?

4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相,老百姓也都跟着说了真话,而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5丑态百出的游行大典结束后,皇帝回到宫里会做什么?大臣们会做什么?请你大胆想象,为课文续写一个精彩的结尾,200字左右。

1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吗?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洋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东西便四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来,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时,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吗?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浮么!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最后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3】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作者对母亲有怎样的情感?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按要求作文。

人生处处充满着惊喜或意外,很多人和事也许跟自己最初认为的并不一样,也许是发现了同学身上的闪光点,想对他点个赞;也许是理解了妈妈的用心良苦,想对她道一声感谢;也许是明白了自己误会了舍友,想向舍友说一句抱歉……

请以“请接受我的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写清事件,感情真挚;(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班级;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