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社戏》是鲁迅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收入小说集《呐喊》,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B.《关雎》《蒹葭》都出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唐朝是一个盛产诗人的时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作者王勃,与骆宾王、卢照邻、杨炯合称“初唐四杰”。

D.《名人传》又叫《巨人三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作者罗曼·罗兰,法国文学家。借为人类历史上的精神巨人立传,激励人们“打开窗子”,“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热(zào) 禁(gù) 然 (qiǎo) 藏污纳(guò)

B.黑(yǒu) 农 (diàn) 解##dot## (pāo) 为富不(rén)

C.侏(rú) 责(jié) 息(zhì) 无消息(chá)

D.亮 (zèng) 没(rǔ) 留(zhì) 聋发聩(zhèn)

3、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菲的世界》以一位哲学导师向一个名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为主线,展示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

B.《傅雷家书》首先强调的是做人问题。

C.《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作者陶行知以书信的形式,表达了希望青年们学会生活,于静中领略人生的趣味的理念。

D.《傅雷家书》特色突出,不仅有优美的文字、真挚深刻的情感,读来感人至深。”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我班同学听取并讨论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B. 自古以来,临沂人才辈出,左宝贵的故乡就是平邑县人。

C. 一个人能否具有创造能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D. 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

 

5、下列关于名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法国作家凡尔纳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正是由于凡尔纳无限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海底两万里》才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

B.《儒林外史》中作者把王冕的故事作为全书的“楔子”,是以王冕为例,揭示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达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C.当我们读到《艾青诗选》中“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这样鲜活的诗句时,我们不仅惊叹其非凡的想象力,还从内心激起了对“黎明”和“希望”的巨大渴望。

D.法布尔的《昆虫记》为我们展示了许多昆虫的另一面:勤劳的蚂蚁,竟然是残暴的掠夺者;看似笨拙的圣甲虫,竟是个能工巧匠;看似恶毒的朗格多克蝎,却对自己的孩子关爱有加……

6、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慈善庙会吸引众多同学参与,二楼饭堂的美食区人声鼎沸,买卖主要靠比划。

B. 骆宾王很小就显示出他的文学天赋,一首《咏鹅》使他锋芒毕露

C. 当年中国音乐家往外走,现在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趋之若鹜地进入中国。

D. 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无法选择,还是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呢?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文明素养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有时生活习惯中的细节才是一个人是否文明的最真实表现。

B.“牵妈妈的手”大型网络活动,引发超过15亿人次以上关注,是今年春节最暖心的活动之一。

C.范冰冰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不应在经济利益面前,丧失自我约束,放松管理,以致违法失守,让大众失望。

D.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古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北有鱼(_____)  (2)而飞(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本文善于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夸张来说理,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一例具体说明。

【4】本文阐明了什么道理?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节选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B.“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C.选文中,诗人由自身处境联系到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诗人遭受夜雨的痛苦,期盼广厦与民,将苦难加以升华,情绪含蓄压抑。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在2020年“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学校准备组织“好读书,读好书”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宣传读书活动)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补充完整,注意句式整齐。

好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读好书,______________

2(调查读书现状)

初中生读书现状调查表

年级

调查项目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

1.5小时

1.2小时

0.5小时

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例

27.8%

35.8%

45.6%

分析上面表格,你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读书收获)

当前“全民阅读”渐成共识,各种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层出不穷,诸如图书漂流、阅读接力、名人讲座、作者签售……不一而足。但阅读活动毕竟不是阅读本身,阅读活动就如同食物散发出来的香味,足够诱人,但不能饱腹。阅读活动的数量、形式、参与者等都不是评价阅读的指标,评价阅读的指标只能是读者自己感受到的、切切实实的收获。

你认为推进“全民阅读”,重点应该落在哪里?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根据课文默写。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诗经·蒹葭》)

  ,不亦君子乎?(《论语》八则)

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   》)

  ,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素花多蒙别艳欺,   。(陆龟蒙《白莲》)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   《水调歌头》)

  ,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己亥杂诗》)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这次的危机告诉人们,现在的问题并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而是一个潜在的危险,是必须想办法避免灾难的问题——这个怪物变成了小岛、岩石、暗礁,而且它是会游动的!因此问题的性质已经完全不同了。

……

在收到何伯逊书记官的信之后,我才明白自己真正的志愿,我生平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捕捉这样捣乱的怪物,把它从海洋里清除掉。我忘了一切,我忘记了疲倦、朋友、珍藏,毫不犹豫接受了美国政府的邀请。

选文里的这个怪物是什么?“我”又是谁?结合全书,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阅读《想的念的是中国》,完成

乘巨鸟波音747.惹人羡慕地投身于美利坚的白云与海浪,草坪与小车,以及摩天楼群,满以为,自此将舒心舒意,快乐非常,自此将在洋山洋水中,以极其优雅的节奏和韵律,读书,写作,浅斟,小唱,捎带着带带孙子,并且旅游,雀跃而不息。所以来时曾经打算,此行少说也要住上一年半载。殊料只一个多月,当最初的新奇感消失之后,便被一种纷乱的心绪深刻地折磨着。

我静夜里模模糊糊细算,我的思念是数不尽的,数不尽的思念像花,那些花在开,在烂漫,在如火地猛烧,如水地泛滥。多少个年头,在那片土地上,不论是迎着晨光去买菜,还是踏着暮色去散步,抑或参加作品讨论会,为公务而去出差,背着挎包下乡深入生活,我的心境都是那么平和。

初来美国的时日,曾经打算,到这儿也要像在国内一样,每天都平平静静地伏在案头劳作,但是现在,心里却开了一片忧伤烦乱之花。我恍然发现,我对自己太不了解了,我恍然发现,我的心灵竟像一片大树蓊郁藤萝牵绊的原始森林,而在那原始森林的不知哪一个树窟,还是哪一个藤萝的拧绕之中,况隐藏着连我自己做梦都不曾想到的一罐火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装得好满,并且,罐外长满了青苔。在非常漫长的岁月中,它静静地躺在哪里,不论是寒冬里西风似刀,炎夏中骄阳似火,也不论我是欢乐还是悲伤,它都静静地躺在那里,所以我竟不曾发现它的存在。可是现在逢上久居国外的契机,它被引发爆炸隆隆地响,而且在使大树和藤萝燃烧起来,我的整个胸膛一片燥热。

在中国的时候,满眼都是中国,到了美国,只能透过一个窄窄的缝隙看中国了,那就是这些报纸上有关中国的一些栏目,一篇一篇地看,一遍一遍地看,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在我好几十年的生命岁月中,曾有何时这么仔细地看过报呢?没有,可是现在,我竟是这样地看报了。人心真是个奇怪的东西,在中国对中国的一切都不觉得怎么,可是现在离开了中国,竟对它的每一条消息,每一个动静,都投注了亿万吨的关切。好想你啊,中国,曾经是平淡琐碎的你的许多物,许多事,许多情景,现在都现出了神奇的光彩和魅力,我心里整天烦乱不可自制,我总是烦乱地想,烦乱地念,我想的念的是中国。

母亲中国,当你看到你的远离膝下的儿子远道归来的时候,你是不是会和我一般兴奋,一般欢喜?(《阅读》》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写出文章中和第段中满以为相照应的句子。

【3】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的句子。

【4】文章多处运用对比从选文中举例析其表达作用

 

14、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文段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其含意是指老妇人对__________的痛苦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___________

2文中对老妇人身体状况作了怎样的描写?这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

3战时后备役老兵对那两位小姑娘所讲的话中,让她们不要再笑的原因是什么?

4文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句话怎么理解?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蚕咬破蚕茧,方能化为蝴蝶,翩翩起舞;成长,也像一场破茧成蝶的蜕变。咬破依赖的蚕茧,你才能变得自立;咬破懒惰的蚕茧,你才能变得勤奋;咬破自私的蚕茧,你才能变得大气;咬破浮躁的蚕茧,你才能变得沉稳……

请以“咬破的蚕茧”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要求:①先将标题补充完整再写作;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校名和人名;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