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下列语法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成群结队”“沐浴春风”“左顾右盼”“慢慢探身”是类型各不相同的短语。
B.“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一句的“第一颗”是数量词。
C.“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中“生命的辜负”是偏正短语。
D.“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一句中,“有”是动词,“果实”是名词,“的”是助词。
2、下列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B.一九三七年十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当时作者正在被日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的帮助下,经过修改,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
C.《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精神包括: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D.《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斯诺对贺龙的印象:乐观、豁达、勇敢;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
3、下列名著相关内容,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鹦鹉螺”号潜艇从太平洋出发,尼摩他们经历了很多险情,曾在印度洋遭遇巨型章鱼,在红海击退儒艮,在大西洋肉搏鲨鱼。
B.《昆虫记》语言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情趣盎然。全文不仅洋溢着对生命的敬畏精神,更饱含着追求真理、追求真相的精神。
C.《傅雷家书》中的许多家信以相当多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
D.艾青的诗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句式整齐,有意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
E.《西游记》中观音菩萨领如来法旨,在去东土寻找取经人的路上,先后收服沙悟净、猪悟能、小白龙、孙悟空,为唐僧取经路上陆续收徒埋下了伏笔。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称谓有谦辞和敬辞之别。“愚见”“鄙人”“寒舍”属于谦辞,“斧正”“赐教”“久仰”属于敬辞。
B.“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副对联中提到的“三词客”是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除上述三人,还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C.《狗·猫·鼠》选自《朝花夕拾》,文中“我”曾经查考过猫和鼠成仇的“动机”,夏夜长妈妈还和“我”讲猫和老虎的故事,“我”的床前还贴着两张花纸,分别是八戒招赘和老鼠成亲。
D.在《昆虫记》中,作者常常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视角独特,文笔优美,令人读来趣味盎然。
5、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譬如 轩敞 府草为萤 怀古伤今
B.鲁钝 脂粉 行之有效 自暴自弃
C.玄虚 带挈 众判亲离 辨伪去妄
D.星宿 流俗 不由分说 持之以衡
6、下列选项不是对《儒林外史》的评价分析的一项是( )
A.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B.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任务、中心事件来结构故事的方式不同,以连缀的古诗、相互衔接的人物,既独立又前后呼应地结成艺术整体。
C.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D.记载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广泛地反映了这一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淡放诞的风气,鲁迅先生称它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应当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
B.通过阅读《苏菲的世界》,同学们认识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
C.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D.景德镇的瓷器不仅享誉全球,而且在国内的知名度首屈一指。
8、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范仲淹)上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僭①,慎选举,抚将帅,凡万余言。……尝推其奉②以良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③仲淹晏如④也……帝方锐意太平,数⑤问当世事,仲淹……上十事。……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⑥,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三》)
(注释)①允僭:多余而不称职的官吏。②奉:俸禄。③易衣而出:指家里衣服少,呆在家里的人要将衣服脱下,给要出门的人穿。④宴如:安定平静的样子。⑤数:多次。⑥重肉:两种以上的肉食。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一生都在践行这样的政治信念。请从选段中选择一个事例,表现范仲淹的“先忧”或“后乐”行为。请先指出是“先忧”还是“后乐”,再用现代汉语简要概述事例,不超过30字。
9、【古诗阅读】
渔家傲
李清照(宋代)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下列对诗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气势磅礴而豪迈,想象丰富而奇特,一反李清照婉约词风。
B.“路长嗟日暮”,表现了诗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经历和上下求索的情怀。
C.“学诗谩有惊人句”,流露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和对诗歌艺术的孜孜追求。
D.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隐含对现实的失望,对理想的向往。
【2】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0、语言应用
2015年4月23日,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学校为此举行了“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宣传读书活动】
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你补充完整。
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
读好书,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中三年的阅读,一定让你结识了不少名著中的人物。请从下面备选的人物中选择一个,说明出处(作品名称),并谈谈你对他(她)的评价。
备选人物:范进、杜小康、祥子、保尔.柯察金、阿廖沙
所选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与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人物相关的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人物的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丽准备对九年级的同学的课外阅读目的进行调查,他在设计调查问卷时,首先想到了“休闲消遣”。请你用四字短语帮助她再设计两点。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讨读书方法】
甲同学: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以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从何下手。
乙同学:我们现在太忙了,要做那么多题目,哪有时间读课外书?
丙同学:我们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请你针对以上发言,给在场的校长和同学分别提一条建议,注意语言的得体。
①向校长提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向同学提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将下列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3)折戟沉沙铁未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4)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5)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6)古诗词注重色彩的妙用。李贺在他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中用“黑”“金”两色表现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白居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中借“白”“绿”两色写出了西湖景色之美。
12、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文段的空缺处填写相应的人物。
走进名著,宛如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那里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革命引路人_ (1)__; 有《傅雷家书》中,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谆谆教导儿子_ (2) 和傅敏的傅雷; 有《简·爱》中虽貌不惊人,矮小瘦弱,但人格独立,心灵强大,敢于追求、也为了尊严敢于拒绝桑菲尔德庄园男主人_ (3) 的女主人公简·爱;有《儒林外史》中不慕荣利、不随流俗、蔑视功名利禄,甚至连皇上朱元璋来征召也不应,隐居会稽山的__ (4) 。 会晤经典,与人物对话,愿我们从名著中获取无尽的人生启迪与智慧。
(1) 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膨胀的宇宙
卞毓麟
那些距离遥远的天体系统,都在以巨大的速度朝四面八方退离我们而去,这简直就像整个宇宙都在疯狂地膨胀一般。
多数天文学家对这种情况的解释是:目前我们所能观测到的整个宇宙,正处在一种宏伟的膨胀之中。它有点像一个表面上粘了许许多多面粉颗粒的气球,气球膨胀时它表面上的任何一颗粉粒都会看见,其他所有的颗粒都在远离自己,而且离得越远的粉粒退行的速度也越大。不管气球表面上的哪一颗面粉粒,看到的情景都是一样的。那么这种不可思议的超级膨胀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造成这种膨胀的原因何在呢?
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例如,我们不妨想象,既然星系都在彼此四散分离,那么回溯过去,它们必然就比较靠近。如果回溯得极为古远,那么所有的星系就会紧紧地挤在一起。人们自然会想:宇宙也许正是从那时开始膨胀而来,也许那就是我们这个宇宙的开端吧?
首先这样描绘宇宙开端的是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他于1932年提出,现在观测到的宇宙是由一个密度极大、体积极小、温度极高的“原初原子”膨胀而来的。包含宇宙中全部物质的那个原初原子常被谑称为“宇宙蛋”。它很不稳定,在一场无与伦比的爆炸中炸成无数碎片。这些碎片后来形成了无数的星系,至今仍在继续向四面八方飞散开去。
1948年,美籍俄国物理学家伽莫夫和他的合作者继承并发展了勒梅特的想法,从理论上计算了那次爆炸的温度,计算了应该有多少能量转化成各种基本粒子,进而又怎样变成了各种原子等等。他们的这一理论,就是著名的“大爆炸宇宙论”。几十年来,大爆炸宇宙论因为成功地解释了众多的天文观测事实,而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宇宙学理论。
大爆炸宇宙论推断,宇宙早期温度极高的热辐射在经历了多少亿年的冷却之后,如今应该已经降低到了区区几开(相当于约270℃),应该可以用射电望远镜在微波波段探测到它的遗迹。1964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两位无线电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研制了一台新的天线,目的是为查明干扰通信的天空噪声来源。这台天线自身的噪声很低,方向性又很强,因此也很适合进行射电天文学观测。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波长7.35厘米的微波波段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在扣除所有已知的噪声来源之后,总还是存在着某种来源不明的残余微波噪声。这种微波噪声不随昼夜和季节而变化,而且在天空的各个方向上强度都相同。最后,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终于确定:这种来历不明的“多余噪声”,正是大爆炸宇宙论预言应该存在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使大爆炸宇宙论得到了普遍公认。宇宙大爆炸究竟发生于何时?目前的最佳估计是138亿年前。
宇宙学家们曾经很自然地认为,既然大爆炸的原初推动力已经消失,那么宇宙膨胀的速率就应该逐渐放慢。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目前宇宙实际上竟然在加速膨胀!发现宇宙加速膨胀的最初线索来自超新星。超新星有Ⅰ型和Ⅱ型两大类。根据光谱特征的不同,Ⅰ型超新星又可细分为几个子类。对于测定距离而言特别重要的是:所有Ⅰa型超新星的光度都近乎相同,它仿佛是一种超级的标准烛光,只要将一颗Ⅰa型超新星的视亮度与其光度作一比较,就很容易推算出它的距离。1998年,美国的两个研究小组各自独立地通过搜索遥远星系中的Ⅰa型超新星,发现它们要比原先认为的更加遥远,这正表明如今宇宙的膨胀比早先更快了。宇宙的加速膨胀彻底动摇了人们对宇宙的传统理解。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所有的星系彼此加速远离?这种与引力相对抗的力量究竟是什么?科学家们目前虽然对此一无所知,但还是先给它起了个名字,即“暗能量”。迄今为止,人们对暗能量本质依然所知极微。揭开暗能量之谜,是21世纪天文学和物理学的一件头等大事。
(选自《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说说下面二幅示意图,哪一幅能表明“从银河系看其他星系都在彼此四散远离”?哪一幅能表明从“另一个星系A处看,仍然是其他星系都在彼此四散远离”?请说明理由。
【2】根据选文内容,在下图(1)(2)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内容。
【3】说说文中加点的“目前”“迄今为止”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4】阅读选文,说说关于膨胀的宇宙,历代科学家的探索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请简要回答。
14、在这次活动中,语文老师推荐同学们阅读了散文《母亲的儿子》,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母亲的儿子
(段晓华)
①昆明的冬天是彩色的,比春天似乎更有诗意。远处,几只松鼠正在树枝间攀缘跳跃。那天早晨,忽然下了一点雨。
②昨晚不知何故,辗转难眠,一早起床,他心中仍惴惴不宁,坐立难安。想到千里之外的故乡,已是岁末,故乡是否飘起了雪花?
③母亲,可好?
④国难当头,亲人离散。桌上有母亲和他们的合影,那是她离开清华前的留影。“我回家去,守住那一点家业,你们如果在外面站不住了,回去,还有碗饭吃。”分别前,母亲对他说。
⑤那年,她已七十多岁,刚刚享受几年难得的安闲时光。母亲和他们住在清华校园,他每日教课、著书,忙于行政事务,母亲含饴弄孙。
⑥在北平时,有一次他带母亲游长城。母亲一双小脚,竟也不落人后。他问,娘,累吗?母亲说,不累。望着天地辽阔,四野空旷,母亲忽然放声唱起歌来,那样子活像一个孩子。
⑦这表情在三十年前,他也曾见到过。那时,他在省城的一所中学读书,放假回家路过县城,得知母亲竟也在县城,便去看她。
⑧那年县里刚刚开办新式女学,需要一位有名望的妇女来做学监,于是,有人想到了本县那位已故进士的夫人。
⑨那是母亲第一次到社会上做事。她穿着新式的衣服,看上去容光焕发。母亲神秘地拿出一个小纸盒来,像孩子般地在他面前晃了一下,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摞名片。她取出一张,上面是三个陌生又新鲜的汉字。
⑩“吴——清——芝——”
⑪她一字一顿地大声念着。
⑫那年,49岁的母亲为自己起了一个名字。从此,她不再是冯吴氏。她踩着三寸金莲,引他看那新式女学堂,神采奕奕。
⑬他最喜欢看母亲笑,母亲一笑,山上的花便全开了。
⑭母亲回老家两年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兵荒马乱之际,教育部决定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合并成立联合大学,往南方转移。他想,偏安乡里,或许能让母亲在乱世中求一份清净。
⑮妻在外面叫他。一封电报,从故乡发来。他心里一阵紧。
⑯“母病速归。”
⑰他愣了一下。猛然想到,昨晚辗转难眠,原是母亲在唤他。
⑱他与在联大地质系的弟弟联系,商量一起尽快返乡。
⑲没过多久又有一封电报发来:“母故速归。”母亲竟来不及等他了。
⑳母亲祖上来自福建,清初随军屯垦唐县,定居于此。冯家祖上来自山西,在唐河做生意,后来买田置地,因重视教育,渐成耕读之家。
㉑父亲和母亲都多次讲过冯家的家训:不希望子孙代代出翰林,只希望子孙代代出秀才。因为翰林是当官的,秀才虽不一定当官,却是读书人。一个家族只要每一代都有一个秀才,便能耕读传家。
㉒父亲署理湖北崇阳知县不足两年,便突然离世,刚去世时,在官场混迹多年的师爷说,老爷在世时爱惜名声,现在不在了,趁官印未交,报些亏空,好给少爷们日后上学用。但母亲坚决不允。她对师爷说:“人死人在,要一个样。”
㉓“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母亲要培养的是斯文之士。
㉔自此,他至开封求学,到上海中国公学,到北京大学,再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路走,一路求索,每一步,竟都有母亲迈着小脚在前方指引。
㉕母亲不但清醒,更果决坚毅。
㉖当时女孩家,通常到十岁后就不再上学了,但家中读书的氛围对小妹影响甚大,她在心中埋下了文学的种子。小妹冰雪聪明,勤读自学,很快竟能作出像六朝小赋那样的小品文章了。刚巧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要招国文专修科,小妹知道后一心想报名。但父亲在世时,已将小妹许了人家。
㉗小妹求学之心决绝,对母亲说,若是怕我上学花钱,那我将来结婚时,什么嫁妆也不要。母亲本就支持子女求学上进,很快便同意了。
㉘族人提醒,此事应与亲家商量一下。母亲说,既已决定,再商量,若不同意反不好办了。族人又说,不商量,总要打个招呼吧。母亲说,既不商量,也就不必打招呼了。
㉙旧时妇女,如母亲这般勇于任事、敢于决断者,能有几人?就凭此一点,他对母亲发自内心地折服。
㉚他后来说过,母亲是他一生最敬佩,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人生的无数艰难时刻,母亲的话都犹在耳畔。她说人最怕整天忧心忡忡,“忧最伤人”,故而人生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学会振作精神。
㉛坐了半日牛车,临近傍晚,终于回到老宅。但见一柩在堂,一灯荧然。
㉜母亲已然离去。平静,安详。
㉝他日夜守在母亲的灵堂旁,有人来时磕头还礼,没人来时就神情专注地看书。
㉞他是母亲的儿子,母亲在或不在,都应一个样。
㉟在那个时代,母亲一双小脚,尚且如此步履不停,七尺男儿更应一路向前,永不止息。
㊱院中的蜡梅花开了,幽香弥漫。
㊲他闭上眼睛,仿佛母亲就在身旁。
㊳多年后,他为家乡学校捐建了一栋教学楼,校方想以他的名字命名,他说,如果非要用,就用我母亲的名字吧。
㊴那一年,离母亲故去已有四十年,他也已是90岁的老人。他挥毫题额:
㊵清芝楼。纪念冯母吴清芝太夫人。
㊶冯友兰字芝生,意即清芝所生也。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2月02日,有删改)
【注】冯友兰,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有“现代新儒家”之誉。其论著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
【1】冯友兰先生为国之大家,他最为敬佩的母亲对他影响最大,请按时间顺序概括关于母亲的情节。
【2】小语在阅读此文时,被作者文笔吸引,小文难解其中味,你为他一一分析如下:
(1)此文将母亲的形象塑造得鲜活立体,请你结合第⑨段画线句赏析。
母亲神秘地拿出一个小纸盒来,像孩子般地在他面前晃了一下,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摞名片。
(2)此文语言颇有古典意味,请你结合第㉛段的画线句赏析。
坐了半日牛车,临近傍晚,终于回到老宅。但见一柩在堂,一灯荧然。
【3】闲笔是散文的常见写法。所谓“闲笔不闲”,是指某处文段看似与主题无关,实则不可或缺。小文对此不太理解,请你结合第⑭段为他解惑。
【4】本文写作对象是母亲,标题却是“母亲的儿子”,小语对此感到疑惑,请你帮他分析原因。
【5】语文老师想将此文作为课本的补充材料,你觉得放在教材中的哪个单元合适?请说明理由。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已选课文:《秋天的怀念》《散步》《金色花》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已选课文:《黄河颂》《老山界》《土地的誓言》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学习的课堂上,有迷惘,更有明朗,智慧的我们一起探究品尝;实践的园地里,有恐慌,更有荣光,团结的我们一起合作担当;生活的蓝天下,有忧伤,更有欢畅,热情的我们一起体验分享……成长路上,需要我们同担风雨,共享阳光。
请以“他(她、它)让我感到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④书写认真规范,卷面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