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加点的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无论大小,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

B.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地汲取营养。

C.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D.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均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

B.司马迁——《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C.臧克家以一篇《老马》出名被誉为“农民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烙印》《死水》《红烛》等。

D.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pēi) 荠(bí)   脂粉(lián)

B. (zā)   射(bèng)   即物起(xīng)

C. (qiè)  夷(bǐ)   合押韵(zhé)

D. 念(juàn) (xiào)   秀而不(mèi)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政府部门承诺,老百姓在线反应、投诉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可乱编。

B在这神圣的时刻,在这庄重的殿堂,我用青春的名义宣誓:选择了大海,就去乘风破浪;选择了蓝天,就去展翅翱翔。

C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D一大树盛开的槐花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香气,惹得蜜蜂们呼朋引伴,往来穿梭,要酿出最香的甜蜜来。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通过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使我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

B. 能否尽到自己的责任,是一个人在生活上拥有幸福的前提。

C. 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D. 梁启超先生的苦乐观让我树立了责任。

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月色朦胧,一切都是那么静谧,没有纷争,让人感觉置身于世外桃源。

B. 权利不能滥用,掌权者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

C. 一连几个月的干旱,突然来了一场倾盆大雨,宇宙间的万物如释负重

D. 党员要以身作则,廉洁从政,做百姓的好榜样。

7、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的导航卫星叫“北斗”、科学卫星叫“悟空”、月球探测叫“嫦娥”、火星探测叫“天问”,每一个响亮的名字背后,都是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B.若没有控制住疫情,很可能造成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C.如果法治的堤坝被冲破了,权力的滥用就会像洪水一样成灾。

D.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三峡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处 阙:

(2)沿阻绝 溯:

(3)清峻茂 荣:

(4)引凄异 属: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泪沾裳”与前文中写猿声的“_____”和“________”形成照应。(每空限填一字)

4第①段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第②段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5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综合性学习

(1)某班同学在“少年正是读书时”的综合性学习中开展了如下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与书为伴是人生最大的幸事。请写出一条关于“热爱读书”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我的座右铭:  

(2)下面是一份对200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调查情况表,请写出你从表中数据得出的一个结论并提出你的建议。

阅读内容

人数

百分比

卡通画

122

61%

时文

32

16%

武侠小说

30

15%

文学名著

16

8%

结论:

建议: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遥怜故园菊,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4)乡书何处达?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5)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夕阳西下,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名著在线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这首小诗的作者是,“、、”三大主题构筑了她的思想内核。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再见, 萤火虫

王开岭

①扳指一算,我至少二十余年没见萤火虫了。

②发源西山的昆玉河,加上湖、林、塘、苇、野鸭……玉渊潭堪称京城最清洁的水园子了,也是惟剩野趣的地儿,她的湖冰和早樱都很美。即便如此,其夏夜却让我黯然神伤,那一盏盏清凉似风的小灯笼呢?那明明灭灭、影影幢幢的小幽灵呢?连续几个夏季,我一无所获。我知道,对水源有洁癖的萤虫,若不在这落脚,恐怕城里也就无处投亲了。

③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流萤。小时候,这是我沉迷夏夜的两大缘由。故乡有个说法:天上几多星,地上几多萤。所以,每捉了它,却不敢久留,先请进小玻璃瓶,凝神一会,轻轻吹口气,送它跑了。这世上唯一与星星媲美的萤,我怎忍心凌虐,何况我还怕天上少了一颗星。

④萤虽虫,民间很少以虫称之,其绰号数不过来:蚈、照、夜光、景天、挟火、宵烛、宵行、丹鸟、耀夜、熠耀、夜游女子……我最喜欢的还是“流萤”。一个“流”字,将其隐隐约约、稍纵即逝、亦真亦幻的飘曳感、玲珑感、梦游感——全勾画了出来。萤之美,除了流态,更在于光,那是一种难形容的光,或者说它只能被用去形容别的。那光,或说青色,或说黄绿,还有说冰蓝,我觉得皆似,又皆非。你刚想说它忧郁,又觉不失灿烂;你刚想说它冷幽,又觉颇含灼情……总之,有一抹谜语气质,一股童话的味道。它静静的、微微的,很聪慧、很羞涩,像什么人的目光,它能激发你无穷的灵感。

⑤民间的两个说法,“腐草化萤”和“囊萤夜读”,都被科学证了伪,指成迷信和虚构。我想,现代人真蠢啊,竟拿这么浪漫的事开刀,没劲。古人重意境和梦游,不问虚实,擅长诗意地消费。面对流萤这般影影绰绰,人的精神难道不该缥缈些吗?腐草化萤,化腐朽为神奇,多可爱的想象,多灿烂的心愿。较之现代人的刻板和物理,古人的生活有种务虚之美。

⑥长大后翻古书,方知白日听蝉、黑夜赏萤,乃文人最心仪的暑乐。一聒一静,一炎一凉,没有这俩伴儿,夏天就丢了魂,孩子就丢了魂,风雅者就丢了魂。

⑦“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这首《七夕》,我以为是萤文中最好的。作为虫,“萤”字飞入古诗中的频率,大概超过蝴蝶、堪与蟋蟀并列。“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我想,一方面和彼时萤盛有关,抬头不见低头见;一方面古人对萤的注视和美学欣赏,已成雅习。那时候,不仅有萤,且有闲、有心、有情。问问现在的城里孩子,谁见过流萤?我问过,一个没有。现代人与一只萤火虫相遇的概率,已小于日全食。

⑧曾看到一篇哀悼萤火虫的科普文章,称其比华南虎等明星更重要,因为它属于“指示物种”,意思是说,在自然界,它属广泛性、基础性、标识性的生物,若其濒危,证明生态环境已极恶劣。萤很单薄,水污染、光污染、农药化肥,乃其致命敌。

⑨如今,北京夜空中常见一朵一朵的闪烁,比树高,比云低……那是人在放夜筝,上面绑了发光器。还有一年,和朋友在厦门海滩放孔明灯,当它飘到很远很远,只剩一个似是而非的小点时,我觉得像极了流萤……每见它们,总是想起童年的萤火。想起流萤照亮的草丛和小径,想起那会儿的露天电影,想起父母的电筒和唤孩子回家的喊声,那时他们比我现在还年轻……

⑩那一刻,我体会到难以名状的美和疼痛。

【1】玉渊潭的夏夜让作者黯然神伤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分别表达了对萤火虫什么样的情感?

【3】请你用直白简洁的语言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语意。

(1)面对流萤这般影影绰绰,人的精神难道不该缥缈些吗?

(2)萤很单薄,水污染、光污染、农药化肥,乃其致命敌。

【4】文章结尾一句中“美”和“疼痛”两个词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的配饰

①古人不但讲究服装,也很注重佩饰。佩饰多具象征意义和美观效果,有些也有实用价值。

②玉是古人最重要的佩饰。《礼记·玉藻》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佩玉既表示君子的身份,又象征所具有的某种品德。《礼记·玉藻》还说,君子行则鸣佩玉。这是说君子一走路就会发出玉鸣的声音,可见身上的玉不止一块,而多种玉同时佩戴,就是所谓的杂佩。《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这是说,新婚的丈夫为感谢妻子的体贴,而以杂佩相赠。什么是杂佩呢?《毛传》解释说:杂佩者,珩、璜、琚、瑀、冲牙之类。杂佩就是将各种玉用珩(横玉)组合起来,系在腰间,从而在行进中让玉互相触碰发出和谐悦耳的声音。这是为了规范君子的行为,令其居处有礼,进退有度,以使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③中国人佩玉的历史非常悠久。孔子对玉格外青睐,并认为玉有仁、知(智)、义、礼、乐、忠、信等七种德行。古人还用温其如玉来赞美君子的人品。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也是环佩玉声璆然。由于玉鸣的声音为人们所喜爱,所以后世常以玉鸣之声来形容美好的声音。如杜甫的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柳宗元的闻水声,如鸣佩环皆是。

④除杂佩外,还有一些单独的玉件,都各有其蕴意。《荀子·大略》云:聘人以珪,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意思是说,派人出使他国用珪,拜访国士用璧,诸侯召臣用瑗,与人决绝用玦,让决绝者回返用环。其中的尤为古人所常佩。《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指玉之边,指玉之孔。孔小边大谓之,孔大边小谓之,而孔、边距离相等谓之。古代女性常佩环,以表示其品德之完美无缺。而则是环上有一缺口,以寓决断之意。班固《白虎通》:君子能决断则佩玦。如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就是要让项羽下决心杀掉刘邦。三国时期的蜀将孟达在送给诸葛亮的礼物中,除纶帽外,也有玉玦,其用意是要提醒诸葛亮办事应有决断。

⑤古代女子还常佩巾。佩巾又称。《诗经·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无感(撼)我帨兮。”“即女子身上所佩之巾。诗中写青年男女相会时,女子恳请男子不要碰她的佩巾。古代女子未婚时多佩綦巾,即绿色的佩巾。《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诗人说女孩子虽多,但他所爱的还是那个身着白衣并系着绿色佩巾的女子。佩巾又称,为出嫁后的女子所佩。古代女子在出嫁之际,母亲一边嘱咐女儿到婆家后的注意事项,一边为之系结佩巾,即所谓结缡。《诗经·东山》》中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所写的就是这一细节,而后世以结缡指女子出嫁,亦源于此。又据《礼记·内则》称,女子为人妇之后,其所佩之帨,又可备公婆使令之需,或拭手,或拭器,皆能随手取用。

⑥佩芳也是古代的一种习俗。所谓佩芳,就是在身上佩戴各种香花、香草或香袋。古代青年男女常佩芳,并以之赠人。如《诗经·郑风·溱洧》:士与女,方秉蕑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诗写在春水涣涣的溱河和洧河岸边,青年男女郊游时互赠鲜花、香草的场面。士女所秉之,即兰,不过不是今天的兰花,而是茎高二三尺、通体紫红、有着复伞房花序的佩兰。《本草经》中将兰列为上品,今医家以兰为醒脾、化湿与清暑、辟浊的良药。《楚辞》之多咏兰,实际上也是楚人医药文化及健康意识的一种艺术反映。

【1】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引出本文说明对象,同时总结配饰具有象征意义、美观效果和实用价值,引出下文。

B.第③段列举孔子对玉青睐的事例和引用《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记载等,说明中国人佩玉的历史非常悠久。

C.不同的玉件蕴意不同,比如让决绝者回返用环,古代女性常佩环,以表示其品德之完美无缺。

D.在古代只有青年男女佩芳,用以赠人,《诗经》中就有青年男女郊游时互赠鲜花、香草的场面的描述。

【2】阅读第⑥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本草经》中将兰列为上品,今医家以兰为醒脾、化湿与清暑、辟浊的良药。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三国时期的蜀将孟达在送给诸葛亮的礼物中,除纶帽外,也有玉玦,其用意是要提醒诸葛亮办事应有决断。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作文。

请以“告别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半命题作文要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内容可以是人、事、物,也可以是一种习惯、一种思想、一段时光、一缕情怀……),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除诗歌、戏剧外,自选文体,文章不少干600字,严禁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