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潜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而有关大禹精神的传承在当代社会显得更为迫切。

B.邓稼先被张爱萍将军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C.做学问最关键的是要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如果见异思迁,终将一事无成。

D.我想多踢一会儿足球,可是爸爸原形毕露,威胁我说:“你再不回去做作业,小心晚上不给你饭吃。”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对于友人,尤其对于青年,爱护得无微不至,不但尽心竭力,还常主动帮忙。

B. 经过护栏改造、路面平整等系列改造,江阴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C. 国庆假期,我莅临了北京故宫,被故宫中的大量珍品所征服:古人的智慧真是伟大。

D. 绷紧的神经彻底放松,浑浊的头脑陡然清静!此时,心灵明澈如止水,一切在清而淡中酝酿,在纯而洁中升华,在混沌中开朗,在停止中萌动。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每个学生都不能妄自菲薄自己,要对自己的将来充满信心。

B. 初三(1)班长德高望重一呼百应,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得最好。

C. 平时学习不认真,不求甚解,到用时就会感到知识贫乏,一筹莫展

D. 某明星因聚众吸毒被警方抓捕,面对媒体的批评,其粉丝义愤填膺,百般袒护他们心中的偶像。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因为超采地下水,月牙泉水域面积缩小了两倍。

B. 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C. 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D.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将“天宫”二号送上太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盼望眼前出现千万间广厦来庇护天下寒士,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以“沉舟”和“病树”自比,虽流露出惆怅之情,但依然乐观进取。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写诗人出行在外,思归而不得归,只能独自剪烛西窗,在巴山的夜雨中思念家乡。

D.“会挽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勾勒出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词人希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dǒu )牛,声震天地。

B.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huì)和耻辱。

C.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shǎng)午饭吃过了吗?

D.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pǐng)气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

7、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liàng   跚(pán   咄逼人(duō

B.miǎo     神采奕(

C.恿(sǒng   巢( 轻怕重(zhān

D.然(chàng   chén   人迹至(hǎn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小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负势( )②互相轩邈( )

③千转不穷( )④疏条交映( )

2下面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千丈见底   B. 有时见日   C. 窥谷忘反   D. 泠泠作响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4有人赞美从富阳至桐庐的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你觉得富春江 “奇”在何处?(至少三条)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明诗人的_________境遇,流露出的_________情感。

【2】“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综合性学习。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公民选择“低碳生活”,学校就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变暖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次生诸多自然灾害。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上的疾病。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 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其实就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使得人们不得不考虑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低碳生活”的提出,不仅告诉人们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可以怎么做。

(1)根据材料一,了解“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温室效应”加剧,会给人类造成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给“低碳生活”下个定义。

(3)这次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完成一份《宣言书》的开头,请你根据所提供的语段,将所缺的句子补充完整。(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

《宣言书》:

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一种自觉行动。

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习惯,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赏诗文】同学们对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折柳寄情”很感兴趣,邀你来探究。整理诗文中的“柳”与“别”。

诗文中的“柳”

古诗里的“别”

摇曳多姿的柳,在古人笔下意趣万千。它是《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离愁;是谢道韫“①_______”(《咏雪》)的才情;是李白“②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的乡愁;是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③

______”(《游山西村》)的希望;是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④______”(《咸阳城东楼》)的苍凉。

试听别语慰相思。“山回路转不见君,⑤_______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目送;“挥手自兹去,⑥______”(《送友人》)是李白的静听;“⑦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的牵挂;“⑧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的安慰。

⑨由以上发现,除了柳,古人别时寄情的载体还有_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名著阅读。

(1)选出对下列名著有关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   )

A.在《父亲的病》一文中,我们知道绍兴城的两位名医都替鲁迅的父亲看过病,他们用药平常但药引奇特,特别是陈莲河先生,每次所开的药引既买不到也找不到,比如“经霜三年的甘蔗”。

B.《西游记》里朱紫国的王后被妖怪赛太岁掳去,妖怪的三个金铃厉害无比,让悟空费尽周折。酣战之际,观音菩萨赶来带走了妖怪,悟空也救回王后娘娘。

C.《童年》里的外祖母总是在教育孩子要保持真诚、善良和纯朴的本性。比如在小茨冈把酒馆女主人锁在地窖里,他整天都不理他,以示教育;阿缪沙到集市采买食物偷东西时,外祖母教育他说:“我今天不喜欢你”、

D.《简爱》中罗切斯特精心安排了与英格拉小姐的哑剧表演让简嫉妒,再假扮作骑士试探了简的心意。

(2)在名著《红岩》中,郑克昌四次伪装破坏地下党组织活动,请完成下列表格。

第一次

伪装成学生混进重庆大学,监视学生。

第二次

 

第三次

化名“老朱”接近刘思扬,了解狱中地下党的情况。

第四次

 

 

(3)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相关问题。

正饮之间,只见那个穿皮袄的汉子走向前来,把林冲劈腰揪住,说道:“你好大胆!你在沧州做下迷天大罪,却在这里!现今官司出三千贯信赏钱捉你,却是要怎地?”林冲道:“你道我是谁?”那汉道:“你不是豹子头林冲?”林冲道:“我自姓张。”那汉笑道:“你莫胡说,现今壁上写下名字,你脸上文着金印,如何要赖得过?”

①请写出语段中“那个穿皮袄的汉子”的名字。

②“在沧州做下弥天大罪”是件什么事?简述这件事的经过。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成下面小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B.消息和新闻特写都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都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C.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D.写作消息时,首先要确定一个恰当的标题。其次,要合理安排正文的结构。

2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本文的导语是什么?

3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4结语:对消息达到的结果或后期将要发生的事实做概括介绍。文章的结语是什么?这篇消息让我们及时了解了什么事?有什么感受?

14、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

丁立梅

(1)没事的时候,我喜欢伏在三楼的阳台上,往下看。

(2)那儿,几间平房,坐西扇东,原先是某家单位做仓库用的。房很旧了,屋顶有几处破败得很,像一件破棉袄,露出里面的絮。是褐色的木片子,下雨的天,我总担心它会不会漏雨。

(3)房子周围长了五棵紫薇。花开时节,我留意过,一树花白,两树花红,两树花紫,把几间平房衬得水粉水粉的。常有一只野鹦鹉,在花树间跳来跳去,变换着嗓音唱歌。

(4)房前,码着一堆的砖,不知做什么用的,砖堆上,很少有空落落的时候,上面或晒着鞋,或晾着衣物什么的。最常见的,是两双绒拖鞋,一双蓝,一双红,它们相偎在砖堆上,孵太阳。像夫与妇。

(5)真的是一对夫妇住着,男的是一家公司的门卫,女的是街道清洁工。他们早出晚归,从未与我照过面,但我听见过他们的说话声,在夜晚,喁喁的,像虫鸣。夜晚,我从阳台上望下去,望见屋子里的灯光,和在灯光里走动的两个人影。世界美好得让人心里长出水草来。

(6)某天,我突然发现砖堆上空着,不见了蓝的拖鞋红的拖鞋,砖堆一下子变得异常清与寂寥。他们外出了,还是生病了?我有些心神不宁。

(7)重他们,是在几天后的午后。我在阳台上晾衣裳,随意往楼下看了看,看到砖堆上,赫然躺着一蓝一红两双绒拖鞋,在太阳下,相偎着,仿佛它们从来不曾离开过。那一刻,我的心里腾出欢喜来:他们还都好好的。

(8)做宫廷桂花糕的老人,天天停在一条路边。他的背后,是一堵废弃的围墙,但这不仿碍桂花糕的香。他跟前的铁皮箱子上,叠放着五六个小蒸笼,什么时候见着,都有袅袅的香雾,在上面缠着绕着,那是蒸熟的桂花糕散发出来的。

(9)老人瘦小,永远一身藏青的衣,藏青的围裙。雪白的米粉,被他装进一个小小的木器具里,上面点缀桂花三两点,再放进蒸笼里,不过眨眼间,一块桂花糕就成了。

(10)停在他那儿,买了几块尝。热乎乎的甜,软乎乎的香,忍不住夸他,你做的桂花糕,真的很好吃。他笑得十分开心,他说,他做桂花糕,已好些年了。

(11)我问,祖上就做么?

(12)他答,祖上就做的。

(13)我提出要跟他学做,他一口答应,好。

(14)于是我笑,他笑,都不当真。却喜欢这样的对话,轻松,愉快,人与人,不疏离。

(15)再路过,我会冲着他的桂花糕摊子笑笑,他有时会看见,有时正忙,看不见。看见了,也只当我是陌生的,回我一个浅浅的笑,来往顾客太多,他不记得我了。但我知道,我已忘不掉桂花糕的香,许多小城人,也都忘不掉。

(16)现在,每每看到老人在那里,心里便很安然。像小时去亲戚家,拐过一个巷道,望见麻子师傅的烧饼炉,心就开始雀跃,哦,他在呢,他在呢。

(17)麻子师傅的烧饼炉,是当年老街的一个标志。它和老街一起,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18)卖杂粮饼的女人,每到黄昏时,会把摊子摆到我们学校门口。两块钱的杂粮饼,现在涨到三块了,味道很好,有时我也会去买上一个。

(19)时间久了,我们相熟了。遇到时,会微笑、点头,算作招呼。偶尔,也有简短的对话,她知道我是老师,会问一句,老师,下课了?我答应一声,问她,冷吗?她笑着回我,不冷。

(20)我们的交往,也仅仅限于此。淡淡的,像路边随便相遇到的一段寻常。

(21)我出去开笔会,一走半个多月。回来后,正常上班,下班,没觉得有什么不同。

(22)女人的摊子,还摆在学校门口,上面撑起一个大雨篷,挡风的。学生们还未放学,女人便闲着,双手插在红围裙兜里,在看街景。当看到我时,女人的眼里跳出惊喜来,女人说,老师,好长时间没看到你了。

(23)当下愣住,一个人的存在,到底对谁很重要?这世上,总有一些人记得你,就像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凡来尘往,莫不如此。

(选自2014年《时文选粹》第五辑,有改动)

【1】文中截取了几个生活场景来写的?请简要概括。

   

【2】文章第(4)节中的划线句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3】最后一节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4】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的理解。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作文。

出生于苏州的叶圣陶在《诗的源泉》中谈道:“充实的生活就是诗。”

那么,你的生活里有没有这样的一首“诗”?请以“有这样一首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