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而使“痛苦指数”下降,“幸福指数”上升
②这种条理性和有序性正是内心满足感的主要来源
③守时让一切都变得有条理起来,使生活有序起来
④而守时可以减缓甚至消除因时间不确定带来的焦虑
⑤现代人普遍患有“时间焦虑症”
A.②③⑤④①
B.③②⑤④①
C.③②①⑤④
D.③⑤②④①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久久地凝目审视那绿萝修长的藤蔓,绿蓬蓬一簇簇地攀绕在花架上, , , 。 , ,生机勃勃地向前攀援,有着一股不达理想境地誓不罢休的毅力和精神。
①左冲右撞似龙蛇般的头颈
②枝蔓青瘦而坚挺,叶片柔嫩而韧健
③又好像在欢快地鸣唱着婉转动听的歌儿
④似乎在向你招手
⑤它那坚韧的身躯
A. ⑤④①③② B. ②④③⑤① C. ⑤①④③② D. ②⑤①④③
3、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因为从小生活在闽侯,所以闽江对我一点儿也不陌生。
B.能否阻断疫情谣言的传播链条,取决于更多医疗和科普工作者及时站出来,用科学击碎谣言。
C.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学生证、银行卡容易丢失等。
D.闽江岸线资源是我们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保护好闽江的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挑衅(xùn) 迁徙(xǐ) 凋零(diāo) 白雪皑皑(ái)
B.缄默(jiān) 弥漫(mí) 俨然(yǎn) 强词夺理(qiǎng)
C.瞭望(liáo) 箬篷(ruò) 缅怀(miǎn) 义愤填膺(yīng)
D.龟裂(jūn) 枷锁(jiā) 挚爱(chì) 戛然而止(jiá)
5、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往往在一个章节中介绍两种不同类的昆虫来对比分析。
B.《昆虫记》中杨柳天牛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天生是个吝啬鬼;萤火虫身后的那条黑色的细线,其实是它刚刚狼吞虎咽下的美餐。
C.《经典常谈》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内容颇具高度和深度,白话文内容较少。
D.《论语》这部语录文集不但显示孔子伟大的人格,而且让读者学习到许多做人做学问的道理:“君子”“时习”“择善”等,都是可以终身受用的。
6、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非常激动”“擦干净”“轻松愉快”“襟怀坦荡”分别是偏正短语、补充短语、并列短语、主谓短语。
B.《一着惊海天》是一篇迅速报道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事件的消息。
C.“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一句的主干是“他拣椅子”。
D.“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是祈使句。
7、下列句子中下划线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各级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梯队建设,真诚关心、爱护人才,增强人才凝聚力,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B.校园艺术节画展上,大家纷纷在一幅梅花图前驻足,这幅妙手回春之作仿佛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中。
C.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乱涂乱画、乱扔垃圾等现象。对此,我们不能熟视无睹。
D.面对五花八门的早教课程和机构,家长不应盲目跟风,而应理性判断,科学选择。
8、[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燕易王初立,齐宣王因燕丧伐燕,取十城。苏秦见齐王曰:“臣闻饥人所以饥而不食乌喙①者,为其愈充腹而与饿死同患也。今燕虽弱小,即秦王之少婿也。大王利其十城,而长与强秦为仇,是食乌喙之类也。”齐王变色曰:“然则奈何?”苏秦曰:“大王诚能听臣计,即归燕之十城,燕无故而得十城,必喜。秦王知以己之故,而归燕之十城,亦必喜。夫燕、秦俱事齐,则大王号令天下,莫敢不听。”王曰:“善。”于是,乃归燕之十城。
——节选自《苏秦列传》
[注]①乌喙:一种毒植物,即乌头。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虽千里不敢易也 今燕虽弱小
B.闻寡人之耳者 臣闻饥人所以饥
C.与饿死同患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
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大王诚能听臣计
【2】下列选项中与“秦王知以己之故”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一战
B.以中有足乐者
C.以塞忠谏之路也
D.皆以美于徐公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宣王因燕丧伐燕,取十城。
【4】邹忌和苏秦分别是针对什么问题劝谏的?他们的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回应白居易所赠之诗,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
B.颔联运用典故,既表现了世态的变迁,又表达出生疏怅惘之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D.全诗情感起伏跌宕,整体基调是悲凉的,是一首优秀的酬赠诗。
【2】请说说尾联的意思并简析其作用。
10、综合实践活动
(1) 以下是丰子恺先生为鲁迅的一些作品画的插图,请根据画面内容填空:
(1) (2) (3)
①请写出图一中右上角的那个人物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
②请写出图二中的人物及其所做之事: ________________
③请写出图三所画内容出自鲁迅的散文: 《______________》
(2) 鲁迅先生逝世后,时任《晨报》副刊编辑的孙伏园写了下面这副挽联,请你对这副挽联作简要赏析。
上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
下联: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明在阅读了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献资料以及鲁迅的作品后,觉得鲁迅的精神与长城精神、保尔的精神有相同之处。你觉得这三种精神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请写出来并具体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默写。
(1)还有各种花的香, 。(朱自清《春》)
(2)子夏曰:“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3)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4)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6)《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的角度赞美莲品质高洁的句子是 , 。
(7)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借月亮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诗句是 , 。
12、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请你从《苏菲的世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任选一本,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种阅读方法的理解。
13、(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飘逝的风筝
三月的暖风一吹,鹞爷就一大早儿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
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出新一个花样。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却不行了,整整折腾了半月。不是技不如前,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
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无精打采。是啊,一个人放风筝,还有啥意思啊?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只鸡和狗都没撞见。只有一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唧唧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飞过。
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倒是一些不敢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钻出一棵棵嫩芽。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抻了一下脖颈。沉重了一个冬天的身子,都有些迈不动脚步了。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然觉得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五花八门。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风儿似乎有些飘忽不定,那只风筝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上下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有人陪了,鹞爷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在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里面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1】(小题1)阅读全文,完成了下面的填空。
这篇小小说以________为线索,以一位民间艺人——鹞爷为主人公,以________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故事。
【2】(小题2)文中写到“鹞爷又想到过去”,鹞爷想到了哪些事情?小说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并分析。
【3】(小题3)下面的语句耐人寻味,请结合加点的词语进行品析。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
【4】(小题4)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写道,“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文中鹞爷所说的“根”又有哪些内涵?
【5】(小题5)小说借塑造“鹞爷”这一人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14、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冰为什么这么滑?在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物理学家发现在冰的表面存在这样一层物质,它不仅是一层简单的水,它介于液态水和冰之间的状态。这层液体薄膜只有几百纳米到一微米厚,或者说只有一根头发的百分之一厚。而且更出乎意料的是,这层润滑层像油一样粘稠,既具有粘性,也具有弹性。这不仅不同于普通水的行为,也不同于冰的行为,表明表面的冰并没有完全转变成液态水,而是以一种冰水和碎冰的形式混合存在。
研究人员认为,这样一层具有粘弹性的薄膜界面便是冰为何如此滑的奥秘所在。他们推测,在同一地点反复滑动就会产生这种水和冰的混合物,它在荷载的作用下能既表现出弹性(来自冰),也表现出粘性(来自水),所以它比普通的水更难从间隙中被挤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这层界面为何会有如此优异的润滑性能。
(摘编自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百家号)
【材料二】
①1924年,第一届冬奥会在法国小镇夏蒙尼举办。东道主夏蒙尼新建了一个冰场,供滑冰和冰球比赛使用,其他项目在原有的自然场地进行。
②1960年,第八届冬奥会在美国斯阔谷召开。这届冬奥会首次使用人工造冰技术来保障冬奥会用冰,由一个冷冻厂为滑冰馆提供比赛用冰并进行冰面维护,人们开始摆脱对自然冰的依赖。
③1988年,第十五届冬奥会在加拿大城市卡尔加里召开。这届冬奥会堪称科技造冰的典范——建造了世界上首个有400米速滑跑道的全封闭滑冰场,将所有滑冰比赛安排在室内进行,许多世界纪录留在了这座滑冰场的冰面上。从此,“最快的冰”成为冬奥会制冰的追求目标。
④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的滑冰场令不少参赛运动员赞不绝口。由于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座高原冰场帮助运动员创下诸多佳绩,有9项速度滑冰冬奥纪录被打破。
⑤2022年北京冬奥会也瞄准了“最快的冰”。不仅邀请资深制冰师马克•麦瑟加盟打造“最快的一冰”,更是采用了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开创了“最环保的冰”。
(摘编自“人民网”,2022年2月11日)
【材料三】
①短道速滑的冰道每圈为111.12米。要求冰面厚度为3厘米到5厘米,冰面温度为﹣7℃至﹣6℃。
②速度滑冰的冰道周长要长得多,为400米。冰面厚度要求在2.5厘米到3厘米,理想冰面温度为~9℃至﹣5℃。
③被誉为“冰上舞蹈”的花样滑冰对冰面厚度要求为6厘米到7厘米,冰面温度要求为﹣4℃至﹣3℃。
④冰球与冰壶比赛要求冰面温度在﹣6℃,而且要求冰面极为平整。在冰壶比赛中,冰面1毫米的平坦度偏差,都会对冰壶的走向产生很大影响,进而影响选手的发挥。在国家体育馆冰球项目比赛场地上,1800平方米的冰面要求为一个水平面,误差不得超过0.5毫米,此次冬奥会的中国制冰团队,更是力争将误差控制在0.1毫米~0.2毫米。
⑤在制冰环节中,保证精准度是一大难点。例如,制冰师需要在制冰管上浇水,使水冻成冰,形成一整块冰面。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制冰师浇水时步伐速度不一致,就容易造成冰面冻结后厚度不一致。因此,制冰师在制作冰面时,既有时限要求,又需精准控制。
(摘编自《科技日报》,2022年2月11日)
【材料四】
北京冬奥会首次采用了清洁低碳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这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有助于打造出最快、最环保的冰面。相较于传统的制冰技术,它不仅将能效提升了20%以上,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以内,制成的冰也更加均匀,不会出现各个部位温度不一样、冰面硬度不均匀的情况。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冬奥会赛场。在“冰丝带”里,1.2万平方米晶莹剔透的冰面为世界观众展现了精彩绝伦的竞技场景。
智能建筑管理系统也为冬奥赛场贡献了科技力量。冰立方场馆运营部责任工程师、国际制冰师助理张金泉表示,冰壶比赛对赛场环境要求严苛,现场的温度必须按照冰面温度、冰面以上1.5米高度温度、看台温度3层控制,每层的温度控制都要达到高精度。“冰立方”升级了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增加了除湿功能,以确保赛场的冰面质量。
(摘编自《科技日报》,2022年2月11日)
(1)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前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_____
【材料二】:_____
【材料三】:_____
(2)北京冬奥会能够打造出完美的冰,这背后离不开哪些助力?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的表面存在一层只有几百纳米到一微米厚的液体薄膜,说它是液态水也不完全正确,因为它的状态介于液态水和冰之间。
B.第十五届冬奥会要求达成“最快的冰”这一制冰目标,该届冬奥会主办城市加拿大卡尔加里为此建造了世界上首个有400米速滑跑道的全封闭滑冰场。
C.在制冰管上浇水,使水冻成冰这一环节中,制冰师要控制步伐速度合适且匀速,这样才能保证冰面冻结后厚度一致。
D.北京冬奥会采用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碳排放量几乎可以为零,而且和传统制冰技术相比,能效更高。
(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冰面上的润滑层融合了冰和水的优点,即既有水的弹性,又有冰的粘性,这种冰水混合物通过摩擦产生,它比普通的水更难从间隙中被挤出来。
B.不同的冰上项目理想的冰面厚度和温度是不一样的,要求冰面温度越低的项目对冰的质量要求更严格。
C.冰面接近绝对的平坦对于冰球和冰壶比赛来说非常的重要,这有利于选手的发挥,此次冬奥会的中国制冰团队力争将冰面平坦度误差控制在0.1毫米~0.2毫米。
D.冰壶比赛对赛场环境要求严苛,冰面以及看台每一层的温度要求都不一样,这就需要专业的智能建筑管理系统来控制。
15、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回响在记忆深处的声音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5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每个人都有很美好的愿望,但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你的愿望越大,你的阻力就越大,关键你是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进,你能否超越你眼前这堵墙——你自己。不能突破自己,你永远会感觉处处坎坷、困难重重;能够超越自己,外在的困难就会变成历练、成长的助力。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5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