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语言有谦辞和敬辞的区别,如“尊君、拙见、寒舍”属于谦辞,“高龄、惠顾、贵庚”属于敬辞。

B.《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

C.古诗词常借助物象传达情感,如“杨花”“子规”暗含漂泊感伤,“巴山夜雨”则是离情的代名词。

D.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想念”“提高”是动词,“强壮”“激动”是形容词,“这样”“他们”是代词。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改写的,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B.《范进中举》是明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节选自《儒林外史》,小说以讽刺的笔法,写可笑之人,可笑之事,蕴含着深刻意味。

C.刘姥姥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人物。《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是曹雪芹,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D.《易经》又称《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其卦辞相传是周文王在狱中所作。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出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全集共收《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文,共10篇。

B.传记主要用以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文学性和写实性双重特点。《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二是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外貌。

C.苏轼,宋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东坡,眉山人。《记承天寺夜游》是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D.《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改名《西行漫记》。

4、把下面的句子填到横线上,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清晨,下了一些小雨。        。赏雨的兴趣被打断,只好做罢。不过,“听雨”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①水雾在窗上凝结,朦朦胧胧地将窗户遮住。

②雨水沿着屋檐轻轻滴下,小心而谨慎地试探着。

③你若打开窗,那雨又会乘着那刺骨的寒风飘进屋内。

④凄冷的雨珠编织着一层凄迷的轻纱,笼罩了整个世界。

A.④①②③

B.④②①③

C.②③①④

D.②④③①

5、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中“仍然、着”分别是副词和助词。

B.“安塞腰鼓、大雁归来、登勃朗峰”分别为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

C.“傅雷在艺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方面有造诣”。

D.“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是一个疑问句。

6、下列文学常识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孔乙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周树人先生的作品。

B. 《家》是一篇散文,选自《永远追求不到的情人》作者是宗璞,当代作家。

C. 《捕蛇者说》的作者是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 《给女儿的信》选自《爱情的教育》,作者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遗憾的是,因临时有事我未能去汉江码头送行,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对先生失约,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

B. 高考作文实行“错一字扣一分”的规定,教育界普遍认为,这实际上就是针对中小学生错别字连篇累牍的现象而下的“猛药”。

C. 北京时间12月22日3时,国际足联2009年度颁奖大典在苏黎世歌剧院举行,梅西当仁不让地当选“世界足球先生”,成为该奖项创立19年来来首位获奖的阿根廷人。

D. 部分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作文产生了冲击,学生常不自觉地模仿,写些内容空泛、文体模糊的“异文”,令人不忍卒读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时,陶叔狐从,文公反国,行三赏而不及陶叔狐。陶叔狐见咎犯曰:“吾从君而亡十有三年,颜色黛黑,手足胼胝,今君反国,行三赏而不我也,意者君忘我与?我有大故与?子试为我言之君。”咎犯言之文公,文公曰:“嘻,我岂忘是子哉?夫高明至贤,德行全,耽我以道,说我以仁,暴浣我行,昭明我名,使我为成人者,吾以为上赏;防我以礼,谏我以义,蕃援我,使我不得为非,数引我而请于贤人之门,吾以为次赏。夫勇壮强御,难在前则居前,难在后则居后,免我于患难之中者,吾又以为之次。且子独不闻乎?死人者,不如存人之身;亡人者,不如存人之国,三行赏之后而劳苦之士次之夫劳苦之士是子固为首矣,岂敢忘子哉?”周内史叔舆闻之曰:“文公其乎!晋圣王先德而后力,文公其当之矣,《诗》云‘率礼不越’,此之谓也。”

(节选自《说苑》)

【注】①陶叔狐:名狐,排行叔,也称陶叔狐。②咎犯:春秋时晋国的卿。③叔舆:春秋时人名。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

三 行 赏 之 后 而 劳 苦 之 士 次 之 夫 劳 苦 之 士 是 子 固 为 首 矣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晋文公   亡:______

(2)行三赏而不我也   及:______

(3)德行全   诚:______

(4)文公其   霸: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人者,不如存人之身;亡人者,不如存人之国。

(2)昔圣王先德而后力,文公其当之矣。

【4】晋文公行赏等级有什么特点?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南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说说“芭蕉分绿与窗纱”中“分”的妙处。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某校七年一班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字,“爱国”也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民族的兴旺,要靠每一位有爱国之心的人去奉献;国家的强大,需由每一位有爱国之情的人去建设。

(1)请写出两句表现爱国精神的古诗词。

(2)为营造气氛,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3)你准备在班上开展哪些活动?(写出两种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________________

活动形式二:____________________

(4)目前,国外的疫情还是很严重,我国某些留学、外企等在外人员,明明也染病却执意回国,致使我国境外输入病例不断。请你从爱国的角度对其劝说。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③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八则)

              ,潭影空人心。                     (_____《题破山寺后禅院》)

⑤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_______》)

⑥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⑦______________,不知秋思在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⑧折戟沉沙铁未销,______________。                            (杜牧《赤壁》)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语段一】

A见了,执刀向前声喏。太尉喝道:“A,你又无呼唤,安敢辄入白虎节堂!你知法度否?你手里拿着刀,莫非来刺杀下官?有人对我说,你两三日前拿刀在府前伺候,必有歹心。”A躬身禀道:“恩相,恰才蒙两个承局呼唤,将刀来比看。”

【语段二】

说言未了,只见A双眉剔起,两眼圆睁,坐在交椅上大喝道:“你前番我上山来时,也推道粮少房稀。今日晁兄与众豪杰到此山寨,你又发出这等言语来,是何道理?”吴用便说道:“头领息怒。自是我等来得不是,倒坏了你山寨情分。今日王头领以礼发付我们下山,送与盘缠,又不曾热赶(硬要赶,迫使离开)将去。请头领息怒,我等自去罢休。”A道:“这是笑里藏刀,言清行浊的人!我其实今日放他不过!”

(1)语段一、二中的A为何人?所选语段分别是哪两个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

(2)根据两个语段中人物的描写,说说A的性格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秋裤毛衣,古人如何御寒?

①随着气温的降低,秋裤、毛衣、大衣、羽绒服、冲锋抓绒、雪地靴、帽子、耳套都有了用武之地。当我们选购各式保暖衣物的时候,是不是想过,古代的人是穿什么御寒的呢?

②当然,古代的服饰形制并非一成不变,各朝各代都有自己流行或者规定的款式、颜色,周代以后,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舆服制”“车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

③先说古代冬装用的衣料。我们如今惯常使用的棉织品,其实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是明朝的事情,在那以前,平民主要使用的衣料是麻布,或者其他植物纤维织成的面料,丝织品是属于上层人士或有钱人家的。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古代,丝织品有绫、纱、罗、绢、缎、锦等不同品类,厚薄也各有不同。在明清时期,缎、锦是大富大贵人家制作秋冬外套外面料的主要衣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种面料很贵,所以战国时期,很多只是用来做衣服边缘的装饰。

做秋冬天的外套,一般不止一层,一层面子,一层绢做的里子。如果只有这两层,就叫“夹衣”,苏轼在《初秋寄子由》中写道“子起寻夹衣,感叹执我手”,说明在初秋时节,夹衣的外袍就是御寒的一大利器,类似现在的风衣。

⑤再冷一些,会在衣服里面絮上絮类。絮棉絮做棉袄是棉花普及以后的事情,以前絮的,叫“丝绵”。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提到,从江陵马山楚墓一号墓出土的衣服实物中,就有内絮丝绵的绵衣,为冬天御寒所用,而这絮的丝绵,据丝绸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多是缫丝的下脚料,用作充绒,轻薄而保暖。

⑥除开絮有丝绵的绵衣,还有毛纺织品类和各类皮料。根据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的说法,毛纺织品用作衣料是东晋以后的事情,随着民族融合,衣物起居服用等等也在相互截长补短,汉魏时期,毛纺织品还是主要用作毡褥,两晋时期已经取代了一部分锦绣的地位,《晋书·五行志》称,两晋时,袴褶服更多用毛织物做成。

⑦另一种保暖的材料,则是动物的皮毛了,灰鼠皮、狐狸皮拿来做大氅、披风、帽子,厚实又保暖。

⑧在保暖方面,我们都知道,只是衣服穿厚是没有用的,露在外面的手、头如果没做好保暖,也会冷。在马王堆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露指短手套,或用信期绣,或用朱纹绫罗,古朴而美貌。至于北朝和明代,也都有手套出土,且为全部包住的样式,刺绣的花纹让人觉得,放到现在用,也很时尚。

⑨至于头部保暖,花样更多。民间女性在明代以前多在头上戴帕头保暖,有学者研究,汉代时期,士庶男子在冬天用裁成长条,内絮丝绵的帛巾扎在额间,用作保暖。元代,上层妇女戴抹额,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抹额又被称为勒子,成为民间妇女最爱的御寒物品,平民和中上阶层相比,只在材质、珠宝使用上有不同。

⑩除开抹额,贵族妇女还有“卧兔儿”或“昭君套”,“卧兔儿”是一种用动物皮毛做成的女式饰品,冬天戴在头上,在头顶像卧着小兔子。

据《中华文化习俗辞典》介绍,“昭君套”是古代一种无顶的女式皮帽,后来也成为一种富家女在冬天的首饰。

至于男子,冬天也不是光着头出门的。五代至宋代,骑马出门的男子会头戴风帽,御寒且挡风沙。元代,忽必烈有不少皮暖帽、银鼠暖帽。至于明代,每年冬十一月,“入朝百官赐暖耳”,沈从文在书中介绍,暖耳多用狐皮类制成,和今人所用耳套相似。清代,官员冬季戴暖帽,多为皮制。

【1】文章第①自然段先举出现代人的各种御寒衣物,然后提出问题,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第④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一般”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文章第⑥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

赵畅

①朱光潜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就必须自己来做,并成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此时”,指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绝不拖到明天和以后去做;“此地”,是说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不可等到有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时再去做。

②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且须贯穿一生一世的事。

③或许,有人会说,读书不是看病、救火,不必着急,慢慢来就行。殊不知,正因为读书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件可待可推、可有可无的事,故而总是被忽视被抛弃。其实,一个人真要等到抽出一段空闲时间再来静心读书,那只是不想读书的借口而已。其实,真正的读书总是忙中偷闲进行的,真正的读书必抓住眼前、当下,而绝不拖到明天、后天。古人读书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既说明读书是一件紧要的事,也说明读书的时间只要挤一挤,总会有的,每个人都要学会分秒必争、日积月累。电影导演谢晋从小热爱读书,自此养成每天必读书的习惯。哪怕工作到深夜,睡前一定要看上一会儿书,否则便睡不踏实。去国外访问,他最爱逛书店买书、读书。而春节回老家浙江上虞,他更是闭门谢客,奢侈地读书。勤奋读书,令他的导演生涯充满激情,充盈智慧。最近,读报看到一则消息,说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会生气”的书。如果你不看它,它就会发脾气,书上的字迹两个月后自动消失。这是由阿根廷一家出版商出版的一本文学选集。它通过特殊的墨水印制好后用塑料袋密封包装,拆封后二至四个月内,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空白。这本“不能等的书”也是在提醒每个人:书,要抓紧时间读,而不能束之高阁。

④环境好一点,或许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些。但这并非必要条件,何况,人也可以适应环境。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难怪丘吉尔说:“伦敦就像一头史前时期的巨兽,能够忍受可怕的创痛,虽然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也照样能生活和活动。”不囿于时间、地点、环境,伦敦人热爱读书,该是德国法西斯难以摧毁他们的心灵的重要原因,也该是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重要原因。是啊,对如饥似渴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差,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清朝重臣曾国藩的一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的了:“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所以,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坏,无关紧要。

⑤读书,理应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里,读书的多寡依然是多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和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从“此身此时此地”开始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引入并分析朱光潜的座右铭,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题一:         终究会过去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散文。③写记叙文要求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④写散文要求叙事或抒情线索明朗,感情真挚。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