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 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是一场意蕴悠长的文化盛宴,文艺演出□国风雅韵□尽展钱塘繁华、江南风韵,又巧妙地与“亚运”谐音,进出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视频短片《相约杭州》诗情画意,纵贯古今,勾勒出古都杭州的隽美□活力与现代。
A.《 》 ; 、
B.“ ” , ,
C.《 》 , ,
D.“ ” ; ,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婆娑(suō) 主宰(zǎi) 潜滋暗长(qiǎn)
B. 虬枝(qiú) 倦怠(dài) 无边无垠(yíng)
C. 锤炼(chuí) 秀颀(qí) 恹恹欲睡(yàn)
D. 毡子(zhān) 倔强(jué) 坦荡如砥(dǐ)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实践十号”卫星的在轨运行、成功发射和回收,极大促进了空间生命科学研究。
B.能否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C.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栽培和引导,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D.有人说下一个时代是机器人做重复性的工作,人做更有意义的创新性工作。
4、下列词语中,每组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项是( )
A.干校/校对 新鲜/鲜为人知
B.竹篾/蔑视 磕打/阖家幸福
C.朦胧/蒙眬 谰语/万丈狂澜
D.譬如/荒僻 枯槐/当之无愧
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用词不当,“增强”换为“增加”)
B. ××中学的学生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习惯的意见。(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互换位置)
C. 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
D. 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使我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成分残缺,去掉“经过”或“使”)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锃亮(zèng) 眼眶(kuāng) 附庸风雅(yōng)
B.胸脯(fǔ) 翘首(qiáo) 哗众取宠(huá)
C.摇曳(yè) 锱铢(zī) 纷至踏来(tà)
D.怂恿(sǒng) 粗拙(zhuō) 拈轻怕重(niān)
7、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自古以来,美丽的乡村之景在文人墨客的笔尖便是一首唱不完的赞歌。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杨万里的“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陆游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那里不仅有声、有色,那里还有我们向往的美丽情谊。
A.“蛙声”和“清风”“情谊”都是名词。“便”是副词。
B.“追黄蝶”和“美丽的乡村”都是偏正短语。
C.“自古以来。美丽的乡村之景在文人墨客的笔尖便是一首唱不完的赞歌。”这个句子中,“笔尖”做主语。
D.“那里不仅有声,有色,那里还有我们向往的美丽情谊。”一句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8、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六岁能属文。年十三,省其父,至江西。会府帅宴于滕王阁。时府帅有婿,善为文章。帅欲夸之宾友,乃宿构①《滕王阁序》,俟宾客合而出之,为若即席而就者。既会,帅果授笺②诸客,诸客辞。次至勃,勃辄受。帅既拂其意,怒其不让,乃使人伺其下笔。初报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帅曰:“此亦老生常谈耳。”次曰:“星分翼轸③,地接衡庐。”帅沈吟移晷④。又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帅曰:“斯不朽矣。”
(选自《唐摭言》)
(注)①宿构:预先构思。②笺:纸张。③翼轸(zhěn):二十八宿中的翼宿和轸宿。④沈吟:沉默深思。移晷:日影移动,这里指经过了一段时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会府帅宴于滕王阁(_____)②善为文章(_____)
③俟宾客合而出之(_____)④帅既拂其意(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俟宾客合而出之
A. 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B. 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
C. 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D. 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乃使人伺其下笔
【4】翻译下列句子。
(1)既会,帅果授笺诸客,诸客辞。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5】选文中作者写府帅对王勃的态度发生变化的意图是什么?
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 <清>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诗歌的前六句诗人着重刻画了一个 ____________的形象,具体表现在怜、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动词上。
【2】赏析尾联中“愧”的表达效果。
10、 司机为果农让路后,接下来的一幕感动网友:以真心换真心!江苏广电融媒中心 江苏新闻 2020-10-19今天一条短视频在网上热传网友们都在说以真心换真心,太感动!
山东招远一位网友发视频称因路面堵车一位果农的三轮车无法通过这位私家车主就给他让了路通过后的果农专门拿来几个鲜桃表示感谢。
同样感动人的还有这件事10月18日陕西电信发布了一条视频:
今年5月一位老人因儿女外出打工不会注册健康码营业员帮老人把健康码弄好后老人特意提着香蕉来感谢,双向的温暖,给人双倍的感动。俗话说:投我以李,报之以桃而这两件事里,则是“投我以礼,报之以鲜桃、香蕉……”几个鲜桃,一串香蕉虽然都是些小礼物却让人心里充满温暖。
【1】文章结尾写道:“双向的温暖,给人双倍的感动!”回顾事情的经过,请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温暖”这一词的。
【2】编辑在编排这则新闻时运用了哪些技巧?有什么作用?
【3】这个小故事一经报道,便被国内的各大主流媒体相继转载。联系近年来屡次发生的老年人碰瓷事件,你觉得它为什么会受到媒体的关注?
11、名句默写。
(1)惊涛澎湃,_____________;浊流宛转,_____________。(光未然《黄河颂》)
(2)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3)《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木兰诗》中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片段,回答问题。
“他虽嫉恶如仇,却无武松鸳鸯楼连杀十五人的血腥,也没有李逵两把板斧排头砍倒一片百姓的凶残;他对人间苦难有深切的体悟,如在桃花村痛打小霸王周通后,劝周通放弃亲事,为的是让刘太公能够老有所养,不要“教老人家失所”;梁山上见着林冲便动问阿嫂信息……”
①此段文字的“他”是____________。
②请再写出与他有关的两个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写出人物的名字或称呼。
①他早年丧父,在朱赫来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与冬妮娅产生爱情,最终因思想有差距,分道扬镳。他几经磨难,最后瘫痪,双目失明。他:________________
②她与张青在孟州道十字坡开酒家,卖包子,用蒙汗药害人,也用此法来害武松一行,却被武松制服,而后,他们成为好友。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
①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通常是指那些影响长存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印痕,切合他们的总体心理需求——因为只有读书人才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经过一段不太长的岁月,很多文学作品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
②读书人各种各样,不同读书人有着不同的文学标尺,但不管他们之间差别多大,既然都读书,都在书里泡,就如同一群棋友对棋艺还是会形成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读书人对“经典”也会有相近的认识。这样,有些作品的“经典性”也许跨不出政治的边界,有些作品的“经典性”只在特定区域有效;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红楼梦》之类就不一样了。这些读书人所共有的爱恨情仇,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教。
③这印证了一种说法:凡经典都是建构之物,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常常取决于什么人,为了什么,凭借什么来上下其手。
④在这里,较小的公约数常常离不开政治、区域等方面的特定推力,而较大的公约数则有赖于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⑤不过,这并非事实的全部。地摊上那些花哨的畅销读物能不能成为经典?那么多抓人眼球的文字,明明挠到了很多人的痒痒肉,不胫而走,呼风唤雨,为什么就很难碰上“经典化”的好运气?甚至捞不到一个较小的公约数?可见,建构并非无条件的,无法由知识精英们来随心所欲。在罗兰·巴特笔下,葡萄酒是法兰西人建构出来的一种文化图腾,不一定天经地义。这也许没错。但法兰西人再任性,再有能耐,也没法把阴沟水建构成至尊国宝。这里的区别在于:与阴沟水不同,葡萄酒具备了基础条件,具备了候补图腾的可能性,在营养、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这就是事买的另一半真相:思想与艺术终究是硬道理。
⑥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不变文亦不变。只要人还没有变成机器人,只要这个最大的“天(自然)”还没变,那么人类较为广泛和持久的价值共约,就会构成经典化的隐秘门槛,把泡沫逐渐淘汰。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思想大户”,乔伊斯作为一个“艺术大户”,就这样跨入了门槛。相比之下,大仲马、张恨水一类超级写手,再热闹也还是偏轻偏小,在大指标上不给力,就可能过不了经典化的门槛。
⑦不难看出,经典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却是一种有界限的分布函数。换句话说,“建构”是知识精英们做的加法;而淘汰和遗忘则取决于天下人心,是更多人在更久岁月里操作的减法,一种力度更大的减法。
⑧前者有偶然性,后者有必然性。换句话说,前者是运之所成,靠机缘;后者则是命之所限,靠实力和品质。
(原文韩少功,有改动)
【1】下列对“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经典通常指那些具有典范、指标、基石意义的作品,经典也是一个弹性概念。
B. 经典往往由知识精英们创作而成,经典作品身上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思想痕迹。
C. 读书人掌控着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所以经典的确定往往与他们有关。
D. 经典切合读书人的总体心理需求,所以他们齐心合力,使经典的价值历久不衰。
【2】下列对“经典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经典化”的过程有赖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读书人对文学作品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
B. “经典化”往往离不开某些方面的特定推力,更离不开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C. “经典化”往往经由特定的人,基于特定的目的,凭借特定的方式来建构。
D. “经典化”的结果最终取决于天下人心对精英们的“建构”的淘汰和遗忘程度。
【3】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说《西游记》能成为经典的原因。(至少说出两个)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手
王宇
①班主任刘老师把高中毕业联欢会放在高考之后,他说,今天的联欢会可以唱歌,可以跳舞,也可以讲故事。
②我从稀稀拉拉的掌声中站起来,双手使劲攥着皱巴巴的半袖下摆,还是止不住浑身发抖。我啥都不会,我抬起头看刘老师,刘老师也看着我。他的眼睛,平静柔和。
③我抬起头,环视教室,全班同学的目光齐刷刷地集中在我身上,这让我很感动。之前,我是讲台上的常客,除了做检讨还是做检讨,同学们习以为常,在各自的座位上忙着完成作业,并不抬头看我,想必也不会听我说什么。
④我没有参加中考,是直接保送上高中的。高一期末测试后,我盯着成绩单,刘老师盯着我,刘老师说,这不应该是保送生的成绩。我歪着脖子说,是老师把成绩弄错了。刘老师说,那就让下一次测试来验证吧。结果下一次比上一次更糟糕,我把满心的牢骚与愤慨,传递给静静躺在校园里的一枚石子。我用右手一抛,石子起飞,呼啸声中,砸在树下晨读同学的耳朵上。我看见被砸同学的脸颊上满是血,当时就溜了,保安调取监控视频,反复比对,锁定的目标当然是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我抬头看教室里的电风扇在疯狂旋转,马上进入状态,做检讨竟然口若悬河。
⑤学校揪出我,就等于揪出了我父亲。父亲从建筑工地赶来,把大小不等的钞票整齐叠放在刘老师办公桌上。父亲说,这是医药费,我给那个受伤的孩子道歉,给您道歉,儿子不幸,给您添麻烦了。说着,父亲伸出黝黑的手,在衣襟上擦了又擦,紧紧握住刘老师的手。站在一旁的我,仍旧歪着脖子。多大点事儿,至于吗?末了,父亲在校门口用长满老茧的手摸了摸我的脑袋,什么也没说,走了,我看见父亲的背影,看着那沾满水泥渣的工作服,A心里挺不是滋味。
⑥从那以后,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我成了一个另类,做人不诚实,没担当,逃避责任。刘老师几次有意靠近我,深邃的眼睛里含着鼓励,但我的自信像飘在校园上空的浮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迷上了网络世界,我能躲避校园所有监控探头的追踪,翻过围墙,走出学校,在网吧里叱咤风云。
⑦教室里安静极了,同学们期待着我的节目,我再次抬起头,心中涌出最想说的话来,那是高一的第二个学期,临近暑假,天热得厉害。晚餐后,父亲突然来学校找我。父亲带来两罐豆瓣酱,是母亲做的,我最爱吃的。我看见父亲的手黝黑黝黑,长满老茧,深深的裂痕里嵌着永远洗不掉的水泥渣。父亲说,好好吃饭,别饿着。太阳隐去,校园里的灯光把父亲的影子拉得长长的,送走父亲,B我的心里很茫然。
⑧装模作样地上完晚自习,我顿时兴奋起来,轻车熟路地跃上墙头,再踮着脚尖滑向外面的墙脚根,感觉脚下软绵绵的。我闪身一跳,落在路边。墙脚根下坐着一个人,刚才我踩在他的身上了。我想那人肯定是城市里的流浪汉,走了几步感觉不对劲,流浪汉怎么会穿着沾满水泥渣的工作服。我猫着腰,凑上去看。父亲披着编织袋,打着呼噜,靠在墙上睡得正香。
⑨C我的心,瞬间崩溃了。
⑩同桌打断了我的故事。站起来,用手指着我说,怪不得从那天晚上开始,你小子像打了鸡血似的啃书本,成绩一个劲儿地往上蹿。
⑪刘老师平静的眼睛里泛着光亮。他说,此处应该有掌声了。
⑫沸腾的教室还没有平静下来,教务主任拿着高考成绩单走进了我们教室,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撑得眼镜翘上了眉头。他不失幽默地对我说,依你的成绩,可以坐着火箭离开我们这个小城市。
⑬我盯着成绩单,刘老师盯着我,默默无语。我趴在刘老师的肩膀上痛痛快快地哭了起来。
⑭泪眼婆娑中,我又一次看见父亲的那双黝黑黝黑长满老茧的手。
(选自《微型小说集》,有删改)
【1】文章的语言质朴而不失细腻,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从描写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从稀稀拉拉的掌声中站起来,双手使劲攥着皱巴巴的半袖下摆,还是止不住浑身发抖。
(2)刘老师平静的眼睛里泛着光亮。
【2】品读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简要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A.心里挺不是滋味。
B.我的心里很茫然。
C.我的心,瞬间崩溃了。
【3】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4】作为即将毕业的初中生,相信你读完此文后,一定会有很多的感触和反思。请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谈谈文章给你的启示(答出两点)。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温度的话语可以暖人心扉,让我们如沐春风;有温度的话语可以鼓舞斗志,让我们扬帆启航;有温度的话语可以启迪心灵,让我们豁然开朗;有温度的话语可以陶冶性情,让我们受益终生……成长中,无数有温度的话语,伴随我们一路走来。
请以“有温度的话语”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字数不少于55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