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傅雷家书》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B. 傅雷教育儿子傅聪的信条是:先为人,次为钢琴家,再为音乐家,终为艺术家。

C.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

D. 傅雷夫妇的骨灰安葬在家乡上海浦东,墓碑正面镌刻着傅雷家书中名言,这句名言是: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2、下列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A.5G通信技术正无时无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其应用将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时也促使各行各业转型与升级。

B.近日,公安交管部门加强执法管理,依法查纠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不佩戴安全头盔、汽车驾乘人员不使用安全带。

C.为了发展阳光体育运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学校加快了校园运动器械和操场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D.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坊研修”,使得老师们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升。

3、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传》,这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B.《三顾茅庐》讲述了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成就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如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C.《范进中举》是《官场现形记》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D.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人物,她虽贪图小利,但心地善良,在贾府人亡势危之时,是她搭救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

4、根据第1题四句话的内容进行推断,它们依次对应的作品是( )

A.《湘行散记》 《白洋淀纪事》 《朝花夕拾》 《猎人笔记》

B.《朝花夕拾》 《湘行散记》 《猎人笔记》 《白洋淀纪事》

C.《朝花夕拾》 《白洋淀纪事》 《湘行散记》 《猎人笔记》

D.《猎人笔记》 《朝花夕拾》 《白洋淀纪事》 《湘行散记》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繁星》和《春水》是冰心表现“爱的哲学”的两部散文集,文笔清新秀美。

B. 《西游记》带有童话和神话双重色彩,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深受读者喜爱。

C. 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根据一些航海家和流亡者的记载创作了《鲁滨逊漂流记》。

D.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

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骆驼祥子》是作者老舍最钟爱的作品,以20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

B.《海底两万里》小说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一位叫尼摩的船长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鹦鹉螺号”,大海中自由航行。

C.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对西安事变称赞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7、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孵化       姿势       关键       恋恋不舍

B.例行       出壳       禁锢       迫不急待

C.屈膝       尊严       滑翔       奇行异相

D.翅膀       柔软       秃鹰       怪诞不经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上书启奏成当、宋定、徐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其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肃闻之,欣然叹曰:“吕子明之德,非复吴下阿蒙!”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删改)

【注】①〔诣〕拜访。②〔虞(yú)〕意料,预料。③〔造次〕鲁莽,轻率。④〔拊〕抚摩。⑤权:孙权。

【1】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大兄何见事晚乎/肃闻

B.蒙乃始学/肃于是越席

C.结友别/关羽实熊虎也

D.肃拜蒙母/往诣蒙

【2】文章先说“肃意尚轻蒙”,再到愿与吕蒙“结友而别”,到最后“欣然叹曰”,导致鲁肃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  

泰州①

文天祥

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

心在坤维②外,身游坎窞③中。

长淮④行不断,苦海望无穷。

晚鹊传佳讯,通州路已通。

注:①南宋末年,诗人为避元军追捕,行经泰州,藏身于船十余日,后向东由通州出海,南归,继续抗元。②坤维:指西南方,当时诗人家人和益王(后来在福州登位,即端宗)都在西南方。③坎窞(dàn):地底深穴。④长淮:辽阔的江淮大地。 

阅读上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1谈谈你对颔联中“心在坤维外”的理解。

2请对尾联作简要赏析。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2022年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获奖人物揭晓。杨振宁、中国航天追梦人等成功当选,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杨振宁为华人赢得了巨大的荣誉。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的宇宙不守恒定律颠性地震惊了世界,并在1957年斩获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的成就远不止此。1954年他和米尔斯教授共同创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为粒子物理学提供了基本框架。这个科学贡献是人类科学文明宝库中非常璀璨的一个明珠。不仅如此,他资助学子赴美深造,还在清华亲自授课,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正如颁奖词所说的:你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得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材料二   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苍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在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北斗人”踔厉奋发,“探火人”笃行不怠……航天人,好样的!正如颁奖词所说的:发射,入轨,着陆,九天探望,一气呵成。追赶,并跑,领跑,50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中国航天必将行稳致远。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颠fù( )            ( )

(2)提取划线句子的主干。

这个科学贡献是人类科学文明宝库中非常璀璨的一个明珠。

(3)根据材料二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仰视宇宙俯察粒子向未来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按课文原文默写(10分,每空1分)

(1)   ,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2)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4) 故园东望路漫漫, 。(岑参《逢入京使》)

(5)   ,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6)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7)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8)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9)气蒸云梦泽,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0)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名著阅读考查

阅读下面语段,然后填空。

①先主传旨,请A坐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泪流满面。A亦涕泣曰:“愿陛下善保龙体,以副天下之望。”

——《三国演义》

②这小大虫被搠得慌,也张牙舞爪钻向前来。被B手起,先搠死了一个,那一个望洞里便钻了入去,B赶到洞里,也搠死了,却钻入那大虫洞内。B却便伏在里面张外面时,只见那母大虫张牙舞爪,望窝里来。

——《水浒传》

文段中A指代的人物是___________,出自名著中的精彩故事____________,文段中B指代的人物是_________,出自名著中的精彩故事______________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刀爱

(1)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2)“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晴朗的阳光中,手拿一把磨得锃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

(3)“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

(4)“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5)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6)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7)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

(8)“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恍惚地明白: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9)“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10)“那有什么不好呢?”

(11)“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砍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有什么力量去结果子呢?就算结了果子,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12)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13)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另外一类人,他们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甜美的微笑和酣畅的歌喉,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14)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15)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而且,及时等也未必能等得到。那么,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承受刀爱和积蓄养料;在没有刀的时候,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把刀。用把刀,来铭记刀爱和慎用养料。

1文章写了两个“刀爱”的故事,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2简要说说第(6)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3请任选一划线句子,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其美妙的表达。

①这些丑陋的树皮就像是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

②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

4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简要评析(13)-(15)段在全文的作用。

1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

④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选文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作者开篇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请你结合选文内容说明“我”不能忘记父亲这个背影有哪些原因。

【3】说说选文结尾加点词“再”的表达效果。

【4】作者交待了那年的“冬天”这个具体的季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材料作文

材料一:

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二:

邓稼先(1924——1986),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开拓者和奠基者,被称为两弹元勋1950年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回到国内。1958年秋,参加原子弹的设计工作,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由于资料都是外文书,并且只有一份,邓稼先只好组织大家阅读,一人念,大家译,连夜印刷。那时, 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科学家们和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了资料少,设备差,时间短,环境恶劣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迎来了中国原子弹研制工作的决战阶段。196410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上述材料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有益的启示:青年人要有理想;脚踏实地的奋斗才能实现理想;科学研究助力伟大复兴;要敢于承担责任……

请根据以上材料, 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 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