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选自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主要表现了杨志的有勇有谋。

B.选自蒲松龄所著的《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C.选自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表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与诸葛亮的雄才伟略。

D.选自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大观园》描述的是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的情景。

2、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下,使我迅速地成长起来了。

B.屋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孔繁森过去所使用过的东西和书籍。

C.那崖壁上、沟壑边、大树上,到处可见的长青藤,可视为外婆人格精神的象征。

D.是否能够学以致用,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前提。

3、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诫子书》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诫:告诫、劝勉。

B.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C.《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D.《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杂文集,共包括十篇文章,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皱(zhě 日( 裂(ɡuī   挑拨离jiān

B. shěnɡ 然(qiānɡ ǎi 暴风雨(chòu

C. 旋( 级(shí hénɡ 怒不可è

D. 绊(   峻(chán   duo   裳羽衣(

5、填入空缺处的动词,依次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住了。

A   B

C   D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我们学过的《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就选自《庄子》。

B.莫泊桑,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C.《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孙权劝学》就选自《资治通鉴》。

D.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7、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枫山庄的泥焗鸡供不应求,主要的销售途径是通过微信朋友圈和好友QQ群卖出。(把通过"调到“主要”前面。)

B. 霍尊的《卷珠帘》视频,受欢迎程度十分惊人,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被转发超过了6 万次以上。(删掉“以上”。)

C. 那烟雨迷蒙的乌江,恰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和一首动听的音乐,展现在我们面前。(删掉“和一首动听的音乐”。)

D. 天宫二号的发射成功,说明我国已经具备了可L以独立研究这种高尖技术。(在“技术”后加上“的能力”。)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各题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夫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注释)①息:呼吸。②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公亦以此自矜

(2)之久而不去

(3)未移时

(4)欲则不达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他,但手熟尔。

(2)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3】下列选项中的“之”意义用法与“一锄尽一身之力”的“之”一致的是(  

A.以我酌油知

B.康肃笑而遣

C.何陋

D.子可示我以耕

【4】(甲)(乙)两文阐明的道理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段内容进行分析。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往往富含诸多信息,本诗标题交待了时间、地点和事件。

B.首句“暗”字表达了喧嚣过后的宁静之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

C.次句运用夸张手法,极写夜之静、笛之悠,反衬诗人悠闲的心境。

D.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的感受。

【2】“此夜曲中闻折柳”中“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人无信不立”是我们本学期一项重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诚信既是立身之本,又是处世、教子,经商,治国之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学校将开展“诚信做人”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写出与诚信相关的一句名言。

(2)写出有关“信”的一个古代故事名和关于“信”的一个成语。

材料二:

汉语是目前唯一被使用的古老语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她也不断地在变化着。这体现在汉语的包容性和与时俱进上。而网络语言的出现就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汉语。有些网络语言已被人们广泛使用,而且极富表现力。

(3)请从以下两个网络用语中任选一个加以解释,并用它造个句子。

洪荒之力       吃瓜群众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小语发现,有时同一个意象也有不同的意义,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辨析。下面是他对“雨”这个意象的探究,请一起完成。

意象

诗句

               出处

情感

何当共剪西窗烛,①_____

《夜雨寄北》(李商隐)

_____

__________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借风雨梦境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曾易名为______。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__________,使西方人全面地料及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2“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以上是斯诺在书中对______________的描述。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塑料瓶污染席卷全球

陈欣

曾几何时,用于灌装软饮料的玻璃瓶逐渐被塑料瓶所取代。与前者相比,塑料瓶不仅方便轻巧,易于加工制造,生产成本低廉;而且更容易塑形涂彩,打粉得漂漂亮亮。由于具备这些优点,在大众软饮料消费市场上,望料瓶包装迅速挤占了玻璃瓶的市场份额,基本上做到了一统天下。

据某机构透露,仅某家跨国软饮料企业每年生产的塑料瓶就超过1100亿只。这是一个怎样的数量呢?打个比方,如果将这些塑料瓶连起来,可以在地球和月亮间往返37次。

不过,在现实中,这些一次性塑料瓶不是上了天而是下了海。

健康的海洋环境对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至关重要。海洋是世界上许多最具代表性物种的家,海洋能吸收大气中的碳帮助维持地球的碳平衡,更是地球上十多亿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然而,如今,每分钟就有一卡车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其中,塑料饮料瓶是海洋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大量塑料瓶在使用之后就被丢弃,最终进入海洋,在全球范国内,有86%的塑料没有被完全回收。

英国《卫报》曾报道,全球每分钟卖出约100万个塑料瓶,且这一数值将在2021年前跃增20%,届时每年销售的塑料瓶逾5000亿,远超过回收处理的程度。A环保人士担心,由此可能制造出严重性直逼气侯变化的环保危机,必将危害海洋、海岸线和他生态环境。

换句话说,塑料这种难以降解的物质,正在海洋环境中迅速积累。统计显示,我们今天的海洋中有5万亿个望料碎片,足以围绕地球超过400周。这些望料碎片正是来自于塑料垃圾的分解。

事实上,望料污染问题并不仅局限于海洋本身,其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大块塑料缠绕大的海洋动物,如鲸鱼和海龟等,小块望料则被误认为是食物,在海洋动物食用后令它们中毒或无法消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每年有数十万海洋生物因海洋塑料而死亡。深受其害的还有海鸟,约44%的海鸟会误食塑料,因为他们仅靠视觉来判断某物体是否可以食用,这导致很多鸟类因食用塑料而室息死亡。

前不久大热的纪录片《蓝色星球Ⅱ》第4集中,也特别提到了塑料污染对海洋生物造成的威胁。

塑料正在进入海洋食物链的每个层级,甚至回到我们的餐桌上。最新的研究发现,在牡蛎、贻贝和鱼类中,均检出了微塑料。据比利时的科学家估算,吃海鲜的人每年至多吞下1.1万颗塑料微粒。英国广播公司(BBC)调查后也认为,受检的特定种类的贻贝和牡蛎中确实含有塑料微粒。2016年,欧洲食品安全局已呼吁进行相关紧急研究,理由是“塑料微粒可能污染商业渔业获得的可食鱼肉”。

科学显示,塑料还无法有效被食物链吸收,不管其在何处被消化,都会将毒素带到我们餐盘中。

因而,科学家强调,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海鲜中的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风险。

在2017年召开的联合国首届海洋大会上,治理海洋垃圾、微望料以及海洋酸化等成为与会者最为关注的海洋环境议题。我国参与第34次南极科考任务的科学家则为上述关注提供了最新的证据。他们在南极海城首次发现微塑料的存在。(B)目前学术界:对微塑料的尺寸还没有共识,但通常认为是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这些望籵颗粒也被科学家形象地比作海洋中的“PM2.5

美国脱口秀大师乔治·卡林有一段流传甚广的关于人类和地球的表演,大意是地球并不需要人类自以为是的保护,等人类灭绝了,地球自然会自我恢复。就算塑料难以降解,那也无所谓:“地球可以把塑料合并一体,一颗新的星球诞生了!”

(选自《百科知识》2018年第5期)

1阅读全文,说说“塑料瓶污染席卷全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全文多处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3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任选文中一处画线句作具体分析。

4(素养提升)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制造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社会问题。根据你了解的有关科学技术正面功能和反面效应的事实,写出你身边关于环境污染的例子。

示例:塑料瓶的发明和使用可以方便人们的生活,也可以污染环境。

1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班级开展小组散文朗诵表演活动,你们小组选择了《老海棠树》作为朗诵作品,请你参与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儿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书包挂在房檐上。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的海棠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是什么感觉;都能看见什么?

④但她只是望着我吗?她常独自呆愣,目光渐渐迷茫,渐渐空荒,透过老海棠树浓密的枝叶,不知所望。

⑤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⑥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莱,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⑦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我也大些了,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衔。

⑧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奶奶的心思我有点儿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⑨所以冬天,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您以为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己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⑩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有删改)

【1】任务一:小组准备拍摄朗诵的背景视频,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完善分镜头剧本。

春天,老海棠树满树繁花,奶奶糊纸袋。

夏天,1______

秋天,2______

冬天,老海棠树枝条枯干,奶奶学习、看报。

【2】任务二:在朗诵训练中,不少同学表示很喜欢画线的写景句,请你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的海棠花雨。

【3】任务三:背景视频中,多次定格奶奶在海棠树下“张望”的画面。结合文章,说说文中“张望”这一细节的妙处。

【4】任务四:朗读表演结束后,小组分享对作品的理解。不少同学认为标题“老海棠树”内涵丰富,请你结合全文分析其妙处。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俗话说:“知足常乐。”有的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