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色彩的和谐、意境的至美体现了其诗诗画混成的艺术特点。
B.刘禹锡,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创作的骈文《陋室铭》表达出安贫乐道的意趣。
C.《骆驼祥子》中出身农民的祥子失去土地后流落到北平城拉车,他辛苦三年积攒了钱买了一辆二手车。
D.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批批遨游太空的航天员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
B.夏季来临,每个学校都要重视防溺水安全教育,万不可不以为然。
C.小明处事风格锋芒毕露,许多同学并不接受。
D.他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重点高中。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政治稳定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先决条件。
B.我终于想明白了他为什么要带我来的原因。
C.她是一位优秀的有30多年教龄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D.该频道发扬媒体资源优势,使各地中学生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人对个人的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病却漠不关心。
B.读书时不可以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
C.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现在人们谈论计划经济时代的生活未免有点儿怀古伤今了。
D.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张桂梅校长对工作认真负责,虽然身患多种疾病,但她无时无刻都牵挂着大山深处的女孩子们,她是脱贫攻坚的最美实践者。(否定不当,应把“无时无刻都”改为“无时无刻不”)
B.《乡愁》一诗虽然分为相对独立的四个镜头,但却以“乡愁”贯穿其间;并且由前三个镜头到第四个镜头是一次质的升华。
C.议论文是对某一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立场、看法或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D.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雨果先生虽是英国作家,但他在给巴特勒的信中却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6、下列关于《傅雷家书》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雷是一位细心的父亲,总能在书信中发现儿子思想的波动,并及时予以引导。
B.傅雷是著名的翻译家,主要翻译法国作品。
C.傅雷认为人格修养是第一位的,因此对儿子的成功没有要求。
D.《傅雷家书》虽是家信的合集,但信里却不乏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大爱。
7、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小见大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小题材反应大主题。杜牧的《赤壁》借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萧乾的散文《枣核》用一颗枣核串起爱国情思,毕淑敏的剧本《一厘米》透过一厘米映照人的尊严问题。
B. 梁晓声提到作家要有悲悯情怀。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以自然环境的恶劣衬托底层小人物的痛苦。在《多收了三五斗》中叶圣陶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C. 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又让我们认识了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菲利普一家人。
D. 劝说是一门艺术。晏子以退为进,运用类比,挫败楚王污蔑齐人为盗的阴谋;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委婉规劝齐王纳谏除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恳切的言辞,反复规劝刘禅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忠言而不逆耳。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客有过①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②,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③,且有火患。”主人嘿然④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⑤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⑥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⑦而请之。
——(选自《汉书•霍光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过:拜访。②突:烟囱。③不者:如果不这样的话。④嘿然:不说话的样子。⑤录:邀请。⑥乡:通“向”,先前的意思。⑦寤:醒悟,觉悟。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共两处)
余 各 以 功 次 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旁有积薪
②客谓主人
③俄而,家果失火
④终亡火患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与“乃寤而请之”一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相委而去
B.而不录言曲突者
C.博学而笃志
D.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5)读了这个故事,你悟出了哪些道理?(不少于两点)
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甲)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野望
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
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来山上看野水,
忽于水底见青山。
(丙)赠别
赵嘏(jiǎ)
水边秋草暮萋萋,
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
一声歌尽各东西。
甲诗是课内学过的,请用课堂上学到的诗歌赏析方法阅读乙、丙首古诗,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翁卷和赵嘏各自表达出怎样的情感。
10、综合实践。
2016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1)结合今年“文化遗产日”主题,请你为学校设计二项与此相关的活动。
(2)右下图是一对母女在微信中的对话,请你发一条留言表述自己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有说服力。
11、名句默写。
(1)她马上成为我 ,成为 ,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2)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 ,……;我们也不愿 ,这是难于计算的。
(3)油蛉在这里低唱, 。
(4)万籁此俱寂, 。
(5)《登岳阳楼》中,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诗句是 , 。该句与孟浩然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
12、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按要求答题。
他们从小就受这种杂技表演的训练。他们并不一定都是贵族出身或者是受过高等教育。一遇到重要官职出缺,不管那位官员是病死还是失宠撤职(这都是常有的事),五六位候补人员就会呈请皇帝准许他们给皇帝和朝廷官员表演一次绳上跳舞,谁要是跳得高,而且没有跌下来,谁就接任这个官职。大官们也常常奉命表演这种技艺,使皇帝相信他们并没有忘掉自己的本领。
(1)文段出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品名)
(2)节选的情节讲述了小人国利立浦特通过____________的方法选拔官员。
13、童年的最后一天
①夏日炎炎,黑狗炭头是那样走路的——蹑手蹑脚,舌头伸得好长,好长,几乎要触到路面了,哈。
②大太阳让上学的路变得漫长。炭头一路上呵呵呵地努力呼吸,直到走到学校门口,女孩拿手上的野芒草抽一抽它的头说,去吧,放学时再来。炭头才转身往回家的路上可呵呵地走,夏日的阳光让炭头看起来比平日黑得更纯粹一些,皮毛发亮,长尾巴竖起来摇啊摇的,像在赶苍蝇也像妈妈坐在病榻上摇蒲扇的动作和节拍。夏日的夜,纳凉,赶蚊蚋,驱不走的是郁闷。
③炭头是在妈妈犯病后才来的。女孩那时误以为是只小猫,把它捡了回来,爸爸不喜欢炭头,他说狗毛会让妈妈的病加重。女孩听话地把小狗丢弃,它又自己xún路回来,女孩就再也舍不得了。不依不依不依!她一脸倔强。把小狗紧紧抱在怀里,爸爸没辙了。邻居说自来狗是好兆头,而小狗还适时地在家里发现了借宿的毒蛇,汪汪汪,算是救了大家的命。妈先心软了,爸也就无话。从此家里多了条狗,黑不溜秋的,叫炭头吧。
④炭头真黑,浑身不夹半丝杂毛,只有眼珠略带棕褐,像两枚琥珀纽扣钉在一团黑绒上。这眼睛就那样看着女孩一天天长大,也陪女孩一起凝视妈妈印在墙上的身影,以及爸爸愈来愈精瘦黝黑的背脊。
⑤妈妈到医院去的次数日益频繁,留诊的时间愈来愈长。上门来讨债的人似乎多了些,勤了些,也有热心的邻里打听了各种偏方,或送来一些奇怪的野味与草药。爸爸傍着炉灶静静地熬药和抽烟,隔壁家的大娘经常过来,还在说着一大堆偏方的名目,不时瞟一眼炭头,还差一味黑狗血的药引子啊。
⑥女孩听得毛骨悚然,她回过身来狠狠地瞪着那大娘。爸爸却沉默地看着自己吐出来的烟雾夏日,只有知了在外头穷嚷嚷。像无休止的抱怨。
⑦知了的喧闹,在课堂里也听得到。女孩有点烦。好不容易等到放学的钟声响起,她收拾书包走到门口,那里人很多,人声比知了的叫声更喧闹。她没听到炭头的吠声,不像往常一样,有一只黑狗摇着尾巴向她奔来。女孩只看见爸爸站在前面的树阴下,难得地,没有抽烟。
⑧那一天,爸爸陪她走回家。路上女孩什么也没问,沉默地让爸爸牵着她的手。只是走到半路时,她忽然想起炭头蹑手蹑脚伸长舌头呵呵呵地走路的样子,才忍不住把手抽回,咬着嘴唇狠狠地擦眼泪。
【1】结合段意及相关解释,请为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并说明理由。
它又自己寻路回来
A.循:依照;沿袭 B.巡:巡视;巡查
汉字: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故事情节 | 女孩表现 | 女孩心得 |
父亲要女孩丢弃黑狗 | ____________ | 舍不得 |
黑狗看着女孩一天天长大 | 凝视着妈妈的身影、爸爸的背脊 | (2) 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 | 什么也没问、无声哭泣 | (4) ____________ |
【3】文中⑥⑦两段多处写到知了的叫声,从表达效果看,这样写的目的是___________
【4】对题目“童年的最后一天”,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这一天女孩因黑狗逝去而伤心。
B. 这一天女孩告别了童年的任性。
C. 这一天女孩在伤痛中走向成熟。
D. 这一天女孩理解了家人的难处。
14、阅读《父亲的自行车》,完成后面题目.
父亲的自行车
①那次回老家,父亲说自行车丢了。“唉,真倒霉,到菜场买菜,一转头自行车就没了。”“丢就丢了,再买一辆,又不值多少钱。”我对父亲说。父亲没有吭声,只是神情沮丧,仿佛多年前和我赶集走散的光景。
②记忆里,父亲的自行车是在我五六岁时买的。那时,父亲在镇上的供销社上班,母亲在乡下务农。父亲为了方便回家干农活和照看我们,花费半年的工资买了辆凤凰牌自行车。
③有了自行车,我和一起出生的弟弟就有了期盼。日之夕矣,我们坐在门槛上焦急地等待父亲。当我们听到隐隐的铃声,便赛跑一般穿过那打谷场,跨过小桥,朝竹林那边的石子路冲去。我们赛跑的原因只是为了能坐在前面的单杠上按铃铛。自然我总是比弟弟跑得快。等到我兴奋地把铃铛按得叮当直响时,弟弟往往才气喘吁吁地赶到。父亲像先前抱我一样把弟弟抱上后座,乐呵呵地推着我们回家。
④最快乐的等待在节日里,因为父亲的自行车上比往常多了月饼、糖果之类的东西,它们是那时最美味的食品。铃声还没有响,我和弟弟就已经翘首以待。我们一边等待,一边讨论,一边想象自行车满载而归的情形。等待的时光快乐而漫长。或许是单位加班的缘故,或许是我们心情焦急的缘故,父亲在节日里似乎总回来得晚些。太阳快要落山了,父亲尚未归来。 “爸爸回不回来呀”弟弟担心地问。“怎么不回来,你听,铃声。”铃声并没有响,我只是哄他。“好像有。”弟弟侧耳倾听,但很快又失望了。
⑤记忆里,总是在我们略略失望时,铃声乍起。于是,我们又赛跑着上路,不过,这时的我们不是争坐前面,而是争提食品。父亲取下食品,每人手里放一些。我们小心翼翼地往家提,生怕有半点闪失。
⑥记忆里也有不快乐的时光。我和弟弟常常同时生病,而且常常在夜晚。等到忙碌一天的父亲准备休息时,我们便开始发烧。为什么我们的病总在晚上发作?我很不明白。我只记得,父亲把我们一前一后放在车上,急匆匆地往镇卫生院赶,父亲要推六七里路才能到达。有时,月光如水,静静地铺在父亲的背上和自行车的单杠上,显得那么温存;有时,满天星辰,每一个亮晶晶的星星都在向我们眨眼,似乎是责备我们又惹父亲劳神:有时,夜黑似漆,父亲和自行车在黑暗中一步一步艰难地摸索,而我们常常就在自行车上睡着了。
⑦轮到我们上学,父亲的自行车便成了我、弟弟还有二哥的公交车。父亲便请会木工手艺的二叔在车的后座上加了一块结实的木板。我和二哥坐在后面,弟弟则坐前面。父亲骑得十分费劲,数九寒冬都会累得满头大汗。若逢雨天,他骑得更吃力,汗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分不出哪是汗水哪是雨水。但无论天气如何,父亲都坚持把我们按时送到学校,从未让我们迟到。
⑧父亲黯然的神情让我想起过去,也许父亲和我一样并不在乎买自行车的钱,在乎的只是逝去的艰难岁月,而我更多了一份对父爱的深深谢意。
【1】文章围绕“父亲的自行车”写了哪四个场景?根据提示简要概括。
(1)平日里:“我”和弟弟赛跑争位的欢快情景;
(2)节日里: ;
(3)生病时:父亲夜晚送儿治病的温馨情境;
(4)上学时: 。
【2】赏析第③自然段划线句子。
当我们听到隐隐的铃声,便赛跑一般穿过那打谷场,跨过小桥,朝竹林那边的石子路冲去。
【3】第⑥段划波浪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以“父亲的自行车”为题有什么作用?
【5】请以作者的身份写一段话,表达对文中父亲的深深谢意。(不少于80字)
1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当你解答不出一道难题时,暂停一下,也许能豁然开朗,找到答案;当你与朋友发生误会,争辩得面红耳赤时,暂停一下,或许彼此能理解包容。
让忙碌了一周的时光暂停一下,周末去下图书馆,你能获得精神的抚慰;让奔劳的父母暂停一下,一起去爷爷奶奶家看看,能感受到岁月的温暖。
弗里德曼说过:暂停的时候,会引发你思考。是的,暂停不等于止步不前,偶尔的暂停,让我们的生命更充盈,让前进的脚步更坚实。
请以“暂停”为话题,写一篇600到800字的文章。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2)不得抄袭、套作;(3)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