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诵课文填空。
1. 敕勒川,阴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吹草低见牛羊。
2.________________,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________________。
3. 两个国王越想越生气,于是彼此调集全国的军队,打起仗来。结果________,。老百姓,________,________,兵士也________了。
2、看拼音,写词语
yōu jìng chún shú bō tāo xiōng yǒng táo zu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照样子,写词语。
结结实实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转来转去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解释古文《范仲淹》中的词。
① 范仲淹二岁而孤 (___________) ② 既长,知其世家 (___________)
③ 去之南都 (___________) ④ 辄以水沃面 (___________)
⑤ 再适长山朱氏 (___________) ⑥ 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___________)
⑦ 或夜昏怠 (___________) ⑧ 辄以水沃面 (___________)
5、下面语句中空缺处的词语都读“jiang jiu”,但声调不同。请根据句子意思,在空缺处填人恰当的词语。
我们写文章,选词造句都是很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词欣赏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两首诗都是 _____诗,借咏叹马、石灰,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石灰吟》以石灰作比,表达了诗人 _____的高尚品质。
(2)朗读《马诗》时,前两句语速 _____,读出月夜的荒凉、冷寂之感;朗读《石灰吟》中“若等闲”可读得平稳、舒缓,读出其中 _____之意。
7、古诗欣赏。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
。
江畔独步寻花
,
。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从这首诗中的“寒”“孤”等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________诗,我们曾学过的这一类诗有《________》。
【3】《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从诗中“留连”“自在”等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作者___________的心情。
8、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练习。
青玉案①·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②,更吹落,星如雨③。宝马雕车④香满路。凤箫⑤声动,玉壶⑥光转,一夜鱼龙舞⑦。 蛾儿雪柳黄金缕⑧,笑语盈盈⑨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⑩处。
(注释)①青玉案:词牌名。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⑤凤箫:指笙、箫等乐器演奏。⑥玉壶:比喻明月。⑦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⑧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指盛装的妇女。⑨盈盈:声音轻盈悦耳。⑩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1】《青玉案·元夕》中“元夕”指的是传统节日中的____,此夜称元夕或元夜。“青玉案”是词的________。
【2】描写元宵夜的灯光,以花喻灯,表明灯的灿烂多姿的词句是( )。
A.东风夜放花千树。 B.更吹落,星如雨。
C.宝马雕车香满路。 D.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3】结合注释,试着描述下面词句描写的热闹的场面。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的上阕以生花妙笔渲染佳节之夜欢腾热闹的景象,其中写到的传统习俗有:___、___、___等。
【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吹落,星如雨”描写了漫天的繁星,一明一灭,好像雨一样落下来,比喻新颖奇特,而又贴切自然。
B.“宝马雕车香满路”描写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C.词的上阕极力渲染元夜繁华热闹的场面,为下阕人物的出现布置好背景。
D.“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词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首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
9、精彩赏析阁。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呵呵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哪!”
这段话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这三个年龄段的人,老年人的神态是:____________,年轻人的动作是:____________,孩子们的语言是: 。从这些人的神态、动作、语言中,你觉得他们的心理是: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 )金色的,( )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是一个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当作人来写。“和我们一起睡觉”是指蒲公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我们一起起床”是指蒲公英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发现了什么?用“____”画出来。
4.选段主要告诉我们( )
①要认真观察蒲公英。
②要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
11、课内精彩阅读。
大家看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非常后悔,非常悲痛。他们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赶着牛羊,往很远的地方走去。他们走在路上,忽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号,接着就是倾盆大雨。半夜里,听见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山崩塌了,地下涌出洪水,把他们住的村子淹没了。
【1】“大家看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非常后悔,非常悲痛。”大家后悔的是______,悲痛的是______。
【2】半夜里,发生了什么情况?用“______”画出来,并说说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到村子被淹没的惨状,人们会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美文欣赏
如果你去黄山旅游,就会看到许多奇石、奇松。在那些挺拔的松树脚下,有些岩石被松树的根紧紧包围着。那坚硬的石头变得痕迹斑斑,有些已经被那些密如蛛网的大根勒得“体无完肤”了。
根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呢?它对坚硬的石头究竟是怎么个“啃”法呢?原来,植物的根在进行吸收作用时,放出的二氧化碳遇到土壤中的水便形成了碳酸,碳酸有溶解矿物质的能力。此外,根部还能分泌出柠檬酸、苹果酸、葡萄酸等有机酸。这些“厉害”的有机酸慢慢地溶解那些坚硬的石头,天长日久,再看那块石头,已不再坚硬如铁,而是伤痕累累了。
植物的根为什么要“钻”进石头里呢?这是因为石头里含有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所以它才肯下功夫“啃”石头。
【1】用“ ”画出描写植物“啃”石头方法。
【2】植物是用______部“啃”石头,“啃”石头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对你的启发是( )
A.只要定准目标、肯下功夫,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B.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刻苦。
13、阅读。
忆读书(节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
【1】写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期待——( )居然——( )
尤其——( )着力——( )
【2】当舅父讲了半个钟头的《三国演义》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时,“我”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此后,“我”决定____________。
【3】选文第三自然段中,“我”为什么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作者眼里,《水浒传》有什么优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1.这段话写出了燕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中“斜着身子”写出了燕子____________________的姿势;“唧唧地叫着”使我感受到燕子飞行时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横掠过”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速度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段话,我感到这些自由飞翔的燕子给春天带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四周围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紫色的云彩微细地飘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
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缩句)大家热情地接待了远方的客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把”字句)战士们消灭了敌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奶奶对小明说:“我小时候可没有你这么舒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修改病句)爱说脏话的人,是一种极不文明的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改为陈述句)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改为夸张句)桂花开了,离得很远就闻到了香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改为比喻句)小刚跑得非常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改为比喻句:)学校门口有两棵松树,又高大又威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正太郎真想替小狐狸解开铁链子。(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只大狐狸正冲着秋田狗大摇大摆地走过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狐狸救出了小狐狸。(改为“被”字句和“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照样子,写句子。
例:这道题有什么难?
这道题不难。
1.难道挑粮对朱德而言是困难的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件事怎么能是他的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点困难怕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陈述句和反问句互相转换。
1.小玲取得的优异成绩正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奔驰的列车不正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不会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诲?
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题目:阳光下的
阳光真好,花儿在阳光下张开笑脸,小草舒展着腰肢,泉水快乐地流着,小鸟在枝头高兴地叫个不停,小朋友们在草地上兴奋地打着滚儿……
阳光真好,一个小女孩用自己的裙子将阳光包起来送给坐在轮椅上的奶奶……
你喜欢阳光吗?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如:一家人、蝴蝶、田野、校园等,再认认真真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