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理(_____)气壮 守(_____)待兔 风(_____)雨顺 安(_____)乐业
(_____)流不息 死得其(_____) 刚(_____)自用 风驰电(_____)
(_____)炙人口 草(_____)人命 千(_____)一发 垂(_____)三尺
2、按文字提示填写内容。
⑴有句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所以我们不能被失败打败,正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所说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⑵很多人为了争权夺利,不惜用尽一切手段。正如曹植的遭遇一样,受到了哥哥的迫害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后来就用“”这个词语来比喻手足相残。
⑶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将他的喜悦描绘得活灵活现。
⑷人固有一死,或_________________。
⑸ _________________,种德者必养其心。
3、补充成语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 )灯( )彩 万( )得( ) ( )天( )地 ( )山( )岭 身( )分( )
( )( )起敬 ( )不( )收 ( )( )而至 ( )然不( ) ( )心所( )
(1)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凡是听说他架桥修路故事的人,无不对他___________。
(2)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巨大,即使是同样的节日,人们过节的风俗也______________。
4、根据意思在文中找词语。
1、完全跟过去一样。 (___________)
2、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___________)
3、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___________)
5、补充词语,并完成练习。
若无(____)(____) 落荒(____)(____) 荒无(____)(____)
无(____)无(____) 惊弓(____)(____) 垂头(____)(____)
1.表示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这个意思的词语是___________。
2.“无( )无( )”这样的ABAC式的词语我还会写: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选词填空。
(1)为了掩饰内心的不安,他故意装出一副________的样子。
(2)小白兔听到“咚”的一声________,好似_________。其实不过是木瓜掉到水里发出的声音。
6、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①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②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③一枝一叶:用竹子枝叶来比喻百姓们的各种小事。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
A.署:衙门。
B.萧萧:形容草木凋零。
C.吾曹:我们。
D.关情:牵动情怀。
【2】给诗句中的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疑是民间疾苦声(________)
①指(人民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②憎恶,厌恨。③因病引起痛苦;患病的痛苦。
(2)些小吾曹州县吏(________)
①细小;微小。②稍许;略微。③少许。
【3】“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人关情的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首题画诗,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_______________)
【5】诗人写竹的诗很多,你还能再写出几首吗?
(_______________)
7、诗词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尽”的意思是( )
A.饮完 B.全,都 C.尽头
【2】“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故人”指( )
A.死去的人 B.老朋友 C.故事中的人
【3】诗的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令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景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这样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
【4】诗中作者用一个“____”字委婉地表达依依离情。
【5】王维的这首诗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有评者认为,这首诗中的“朝雨”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词鉴赏
阅读《绝句》,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文学类文本《丰碑》,完成第小题。
丰碑
李本深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像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儿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
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就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6期)
【1】“严峻的考验”指什么( )
A.狂风呼啸
B.大雪风飞
C.遭敌突袭
D.恶劣环境、残酷战斗
【2】与“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相互照应的是哪项( )
A.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B.他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
C.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
D.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3】“丰碑”指什么( )
A.高大的石碑。
B.不朽的杰作和伟大的功绩。
C.冻僵的军需处长依靠树干坐着似一尊雕像。
D.军需处长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4】“……前面……冻死了一个人……”这里连用了三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
A.表现警卫员十分紧张。
B.表现警卫员的急促和不安。
C.说明风大,话音断断续续。
D.暗示警卫员此时身体很虚弱。
【5】将军发现死者后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理变化( )
A.发愣——愤怒——发怔——敬仰
B.发怔——发愣——愤怒——敬仰
C.发怔——愤怒——发愣——敬仰
D.发愣——发怔——愤怒——敬仰
【6】文中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来描写军需处长冻僵死在枯树下的情景( )
A.外貌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D.环境描写
【7】对“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分析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使读者体会到将军此刻内心的极度不平静。
B.表现了将军爱护战士、疾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C.表现了将军由暴怒到惊愕,以至于深深感动的复杂心理。
D.这“怔”是为了衬托前边的“怒”,并为下文的“敬”作铺垫。
【8】有读者认为“他听见了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应该删去,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
10、名著阅读。
春天
片段导读:
《爱的教育》教给我们用一颗宽容的、真诚的、进取的、善良的心去爱祖国、爱家长、爱老师、爱同学、爱弱小。让我们用心阅读,在爱中受到教育吧。
四月一日 星期六
①春天的第一天!这是一年中最美丽的一个早晨。国王认识克莱谛的父亲。在学校里,克莱谛告诉我,他后天要随父亲去见国王,让我跟他们一起去。在学校里,克莱谛还答应,带我去参观瓦尔多科大街上的幼儿园,所以我特别高兴。我高兴,还因为小泥瓦匠的病好多了。昨晚,当先生路过我家时,他对父亲说:“他学习很棒,他学习很棒。”这件事也使我高兴得不得了。
②今天是春天里最美丽的一个早晨。从教室的窗口望出去,只见一片蔚蓝色的天空,公园里的树木发了嫩芽,青草的气息非常清新,阳台上满是鲜花。我们的先生总是很严肃,从没笑过,可是今天他的心情很愉快,几乎看不出他额头上那条笔直的皱纹。先生在黑板上一边讲课,还一边跟我们开玩笑。他呼吸着窗外花园里的清新空气、泥土和树木的芳香,像在乡间漫步那样沉醉!
③我们上课时,附近街道上铁匠铺的铁锤在“叮叮当当”地敲,对面房子里女人在哼着摇篮曲哄婴儿睡觉,远处车尔纳亚军营在吹号角。大家都特别高兴,连斯达尔也有了笑容。这时,铁匠的铁锤敲得更响了,女人的歌声一阵高过一阵,先生停下来专心听,又看看窗外,慢慢地说:
④“天空在微笑,妈妈在歌唱,朴实的人在劳动,孩子们在学习,生活真是美啊!”
⑤放学时,学生们像鸟儿一样跳跃。他们排着队,响亮地唱着歌跺着脚,好像要放四天的假似的。女先生们相互玩笑着,插红羽毛的先生蹦蹦跳跳地跟在孩子们后面,好像她也是一个孩子。家长们个个快乐地说笑着,科罗西的卖菜的母亲在她的篮子里,装了很多紫罗兰,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浓郁的花香。
⑥我来到街上,看到母亲正在等我。我从未像今天上午这么高兴过,迎上前去问母亲:
⑦“我很高兴!今天为什么会这样高兴呢?”
⑧母亲笑着说:“因为我们有美好的季节和善良的心地。”
【1】对于第①段中“我”特别高兴的理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因为克莱谛答应带“我”参观瓦尔多科大街上的幼儿园。
B.因为小泥瓦匠的病好多了。
C.因为“我”要跟随父亲去见国王。
D.因为先生夸“我”学习很棒。
【2】体会选文通过哪几件事体现了人们“善良的心地”?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泥瓦匠的病好了“我”特别高兴
B.人们(一家人)和睦相处
C.父母关爱子女、老师热爱学生
D.附近街道上铁匠铺敲铁锤
【3】“天空在微笑,妈妈在歌唱,朴实的人在劳动,孩子们在学习,生活真是美啊!”这句话体现了先生一种怎样的心情?假如你就是文中的先生,你最想用什么方式表达此时内心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为我们有美好的季节和善良的心地。”你在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美好的季节“善良的心地”呢?写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最幸福的一晚》,回答问题
①那一晚犹在眼前。那一年我12岁,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妹妹在天府之国的大地上紧赶慢赶,就是为了在除夕前回到老家。
②赶到自贡时,最后一班长途车还是离开了,爸爸只好领着我们来到一家旅社。服务员告诉我们,住一晚需要14块钱。我看见爸爸羞愧地摸着钱包,妈妈则犹豫不决地看着我和妹妹。我似乎领会到了什么,拿出我小小男子汉的勇气说:“妈,我们不住店。”
③就在那个寒风凛冽的夜晚,我们全家蜷缩在车站的长亭下,期待着天亮。在打听了周围的情况后, :“还有卖馄饨的小贩在营业,反正我们已省了一笔钱,索性去吃一顿暖暖身子。”我和妹妹当然是拍手叫好,爸爸则舔舔嘴唇,把几张票子数给妈妈后坚守原地。他太节俭了,从来如此。
④两毛钱一碗的馄饨我们共吃了七碗,辣得我们浑身淌汗,妈妈拌着指头对我们计算说:“我们才花了一块四,以后当家就要这样,既不要奢侈也不要对不起自己。”妹妹若有所悟地点点头,她把妈妈的精明全部承袭了下来。
⑤过瘾回来的我们开始犯困。爸爸脱下他的军大衣,妈妈脱下她的外套,给我和妹妹做了一个最舒适的地铺。我和妹妹很快就睡着了,闭眼前,我看见爸爸妈妈哈出的白气在夜晚的灯光下急速升腾……
⑥我和妹妹都成家后,只要全家人聚拢,我们就会聊起那一晚。说着那晚的寒冷,感叹着那馄饨无与伦比的美味,我和妹妹都承认,那是我们在童年过得最幸福的一个夜晚,新奇而又美妙。
⑦就在昨天,我们又谈起那晚时, :“那晚,是我一生中最冷的一晚。”我的爸爸则戴着老花镜在看报纸,无语。我突然想到,那一晚,他们都穿着单衣,他们都没有地铺睡,爸爸甚至没吃馄饨,他们就那样哆嗦在长亭的灯光下,守护者他们的两个小天使。他们将寒冷隐没在我们认为最幸福的回忆里。
⑧“妈,那晚你真的很冷吗?”“很冷,但也很幸福。” 。
【1】下列句子中与第③段中“承袭”的“袭”字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
A.我军从背面突袭了敌人。
B.我们要将优良传统沿袭下来。
C.妈妈为我缝制了一袭棉衣。
【2】结合短文的语境,选择恰当的提示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A.妈妈意味深长地说
B.妈妈兴奋地说
C.妈妈漏嘴说
【3】第④段中,“若有所悟”一词的意思是 。用“ ”在本段中画出令妹妹若有所悟的句子。
【4】第②段中画线句子是对爸爸妈妈的_______和_____的描写,“我”从中领会到了________。(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回答)
【5】短文几次对父亲进行描写,但都没有语言描写,从中我们可体会出( )
A.爸爸是个不爱说话的人
B.爸爸不愿意和我们交流
C.爸爸虽不善言辞,但对我们的爱是默默地。
【6】在第⑥段中,“我和妹妹都承认,那是我们在童年过得最幸福的一个夜晚。”是因为( )
A.那个寒冷的晚上,我们没有住旅馆而是睡在车站的长亭下。
B.那个寒冷的晚上,妹妹带着我们俩一共吃了 7 碗馄饨,辣得我们浑身淌汗。
C.那个寒冷的晚上,我们睡在父母用军大衣和外套铺的舒适的地铺上,还吃了热腾腾的馄饨,这样的经历新奇而又美妙。
【7】“很冷,但也很幸福”。为什么如此寒冷的夜晚却让妈妈觉得很幸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②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③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④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1】给短文加上恰当的题目:_______________
【2】根据解释,写出文中的四字词语。
(1)(在职人员)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
(2)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
(3)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也不关心。( )
(4)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
(5)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
【3】白求恩同志是哪国人?他为什么来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这句话是__________,改为肯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谈谈哪种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中“只”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①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②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在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穿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衣衫,再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和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绿得晶莹剔透,远处的点点白帆在绿波上轻轻荡漾,平时看不见的小岛也清楚地点现在天边。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给我带来丝丝的甜美。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1】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试写出济南与青岛两地在气候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写济南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山来表现的,重点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具体描写,给作者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青岛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海来表现的,重点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具体描写,给作者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越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下面适合作为本短文的题目是( )。
A.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
B.数字时代
C.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2】短文第二自然段引用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中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全文,说说数字时代给我们的大脑带来了哪些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
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卡尔说,他在翻阅网页时,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注意力就开始漂移,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把大脑拽回去。
B.微博内容互不关联,缺乏内在的逻辑框架,跳跃性阅读就不可避免。
C.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因此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
D.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是由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引发的。
15、改写反问句。
(1)这是中国的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画线句子仿写句子,另选三个人物和三种品质。
我喜欢鲁滨逊,是因为他不畏艰难。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改写句子。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实我有的是时间,工作麻烦一点儿又何必介意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总理对我说:“我今晚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身边围满了热烈的听众。(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缩句:
改为反问句:
(2)拉骆驼的说,它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改为语言描写的句子:
(3)爸爸想了想,笑着说:“也许你的想法要美些。”
改为转述句:
(4)《牧童》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写的。
修改病句:
(5)春天的早晨时最美好的季节。
修改病句:
(6)小宁整天好吃懒做,虚度光阴,我会用 劝他。(写《偶成》中的名句)
(7)与“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流成河”相关的名句是
。
(8)花园 像 我们 美丽的 大 一个 的 校园
把上面的词语合并成一句通顺的话:
(9)用“骄傲”的不同词义造句。
①(指不谦虚)
②(指很自豪)
19、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美丽的姑娘说:“我是智慧的女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位台湾同胞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宁说:“我要像李永勤那样关心集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 缩句: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像个刺人球紧紧地缩成一团。
2.、扩句:小明爱钓鱼。
3、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我们坚持植树造林。
我们使这个地方变成绿色公园。
4、改成转述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21、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请选择其中一个,把自己家过节的过程或在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写下来和大家共同分享,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