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会查字典,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夺”字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再查音节(______)。“夺”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强取;抢;②争取得到;③胜过;压倒;④冲出。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强词夺理(______)夺冠(______)夺门而出(______)先声夺人(______)
(2)许:①称赞,承认优点;②允许;③表示程度;④或许
许多(______) 也许(______) 赞许(______)
2、形近字组词。(8分)
嘶( ) 妩( ) 铺( ) 措( )
撕( ) 抚( ) 浦( ) 醋( )
遨( ) 绞( ) 栗( ) 逛 ( )
熬( ) 饺( ) 粟( ) 狂( )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看得多了,不以为奇。(__________)
2.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__________)
3.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__________)
4.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__________)
4、形近字组词。
侯__________避__________ 叨__________ 焚__________
候__________僻__________ 叼__________ 婪__________
5、根据所学知识,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名句。
1.老师常说:“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希望学生们将来都能超越他。
2.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__”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于谦《石灰吟》中“__________”的高尚节操。
3.下边这幅书法作品的作者是_______。
请用正楷字把题写的内容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此为题的文章是作者在____________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文中引用了司马迁说过的话:人固有一死,或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
6、阅读冲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外阅读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查字典,给加点字注音。
草盛( ) 荒秽( )
荷锄( ) 沾我衣( )
【2】填空。(查阅资料)
陶渊明,字( )又名( ),( )(代)诗人,诗人因看不惯官场黑暗,弃官隐居。但特别喜欢( )(花卉的名称)。
【3】理解性填空。
(1)这首诗写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地从事田间劳动的诗句是“ 、 ”。
(2)抒发珍惜这种生活,希望一直能远离尘嚣,隐居田园的诗“ , ”。
(3)体现全诗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对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一、二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
B. 三、四句可以看出诗人不是很会种地,但为了不使豆苗荒芜,他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诗人并不抱怨。
C. 五至八句写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不觉可惜,“愿”字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D. 本诗的主题是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坚决与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5】选出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
A. 五、六句表面是平淡之语,但这种平谈正好映射了结尾句“但使愿无违”,使“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B. 这道诗用语平谈自然,朴素、自然、平淡的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平谈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到了和谐的统一。
C. “种豆南山下”是幽美之句,“带月荷锄归”是平淡之语;前句虚写,后句实写。全诗在平谈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D. 本诗富于情趣。“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这是一幅美妙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8、阅读。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1】将古诗内容补充完整。
【2】一个“咬”字,运用_____的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劲竹_________的性格。
【3】根据古诗的内容,试着画出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
随着最后一批患者走出武昌方舱医院,最先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的武汉市共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截至2020年3月10日,武汉投入运营的方舱医院全部休舱。自2020年2月5日收治首批患者以来,武汉方舱医院共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12000多人,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舱”。目前,中国境内新增确诊病例首次降至个位数。在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省,新增确诊病例已连续一周低于百例,另有多个省份相继“清零”。
这些都是中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标志。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其他国家应该借鉴中国的经验,全力控制疫情爆发。在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疫情防控“中国经验”中,可供世界其他国家超越制度、体制而借鉴的,至少包括统一指挥、阻断传播、集中资源、协调动员、分区分级、国际合作等几个方面。
(摘编自2020年3月14日新华社《世界可借鉴的疫情防控“中国经验”》)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势逐渐严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北京时间2020年3月21日10时,全球已有7个国家确诊人数过万。除中国外,全球累计确诊191709例。(见图)
材料三:
面对层出不穷、传导联动的全球风险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在这些风险挑战中,重大传染性疾病对人类的威胁不可低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针对疫情采取强有力措施,既( )了本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又( )了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同时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世界卫生组织( )良好沟通,用极短时间甄别出病原体,及时主动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分享有关病毒基因序列与防疫经验,加强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国际合作,用中国速度为各国有效防控疫情争取宝贵时间,用中国力量筑牢阻止疫情蔓延的防线,向其他出现疫情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作出的巨大努力,对有效抗击疫情意义重大。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中国人民“正在为全人类作贡献”。(这种责任担当再一次向世界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秉持公利大义的天下情怀。)
(摘编自吴志成《共同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
【1】材料一中的数据,最能体现方舱医院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舱”的是( )
A.16家方舱医院 B.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12000多人
C.首次降至个位数 D.已连续一周低于百例
【2】材料一中,画“____”句子中的引号作用是( )
A.直接引用 B.特定称谓 C.讽刺否定 D.特殊含义
【3】材料三中,填入括号恰当的一项是( )
A.维护 保持 保护 B.保护 保持 维护
C.保护 维护 保持 D.维护 保护 保持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汉方舱医院共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12000多人”,用列数字说明收治的患者多。
B.世界卫生组织表示,为了全力控制疫情爆发,世界其他国家应该借鉴中国经验。
C.截至2020年3月21日,已有7个国家逾19万例确诊,这表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严重。
D.中国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5】从材料二的图表中,你捕捉到哪些信息?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采取了“居家隔离”“封城”等措施,许多外国人不认同这一做法,你认同吗?请结合材料三最后一句话展开谈谈你对这一举措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15分)
临死前的严监生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sì shì)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kāi jiē) 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gàn gān),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chuí shuí)下,登时就没了气。
(1)本文段选自 写的 。2分
(2)在括号里用“ ” 画出正确的读音。2分
(3)从文中划线的句子中,你能想到3个成语来形容严监生此时的病情?3分
(4)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
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顿时他的反应怎么样?你体会到什么?4分
(5)后人对严监生该人物有以下一些说法:一则说他是个吝啬鬼;二则说他是勤俭持家……你认为哪个说法你赞同?请你说出自己的理由。4分
11、阅读
母亲的味道
钟秀华
①从记事起,母亲的味道便与厨房息息相关。她常常穿着陈旧的粗布衣服,一日三餐不厌其烦地摆弄着锅碗瓢盆,将油烟味悉数纳入衣服、毛发的每一条缝隙里。走到哪里,她的处打听了偏方,什么猪心煨食盐、猪肚炖胡椒、老母鸡炖仙人掌等等凡是相信有用无害的食物,都让我吃了个遍。最终我的胃疼病好了,但我却不知到底是吃哪种偏方好的。这中间母亲付出了多少的辛劳,早已是无法计数了。 ⑤直到今天,已经成家的我,还赖在母亲的厨房里蹭饭吃。母亲总是冲着我们的喜好备菜,可是当我扪心自问,母亲最喜欢吃的是什么时,却发现自己真的没有能力回答。母亲是天下最好的母亲,而我,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
⑥我望着站在厨房里的母亲,她的背已经因为长年的劳碌而佝偻了。我用力地呼吸着母亲身上的气味,那一缕缕浓重的厨房味,饱浸的全是母亲的爱与付出呵! (选自《中国艺术报》,略有改动)
【1】请根据全文内容,说说题目“母亲的味道”的具体含义。
【2】品读第②段和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谈一谈你在其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⑤段中,“母亲是天下最好的母亲,而我,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
_______________
【4】作为结尾段,第⑥自然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中,作者用朴实的文字描绘了朴实的母亲给“我”的踏踏实实的幸福。相信你也曾经体会过这种平淡生活中的幸福,能写一写你生活中平淡的幸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快车。
他每天或是拿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去打猎,或到海边去捕鱼,还把捕到的活山羊畜(chù xù)养起来。后来他竞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鲁滨逊从船上搬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把它们撒(sā sǎ)在围墙里,不久长出了嫩芽,后来结(jiē jié)出了十几个穗子。他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zhǒng zhòng)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1】给文段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为了在荒岛上生存下来,鲁滨逊做了以下事情: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滨逊所做的这些事情解决了他的____________问题。
【3】文段中“畜养”一词的意思是( )
A.饲养。
B.指家养的兽类。
【4】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鲁滨逊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西湖的“绿”
六月间,我第四次来到西子湖畔。奇怪的很,这次却有着乎不同的印象。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zhī zhì)子花的甜香。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铮淙(cónɡ zōnɡ),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子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tī dī),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地下。走进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青苔,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绿山水画。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韧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的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奇,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都要裙袂(mèi quē)飞扬,翩然起舞了。
【1】划去括号里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
【2】按要求写出描写“绿”的成语。
表示绿得颜色浓:______;表示绿得时间长:______;表示绿得面广:______。
【3】阅读短文,填空。
(1)短文通过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处的“绿”,表现了西湖的盛景,表达了___________。
(2)在花港观鱼,作者目睹了一种绿,那是____________。
【4】细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我”内心感受的两个词语,并说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2)这一自然段写出西湖怎样的特点?
14、课内阅读。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浏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安静——_____ 生疏——_____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除夕是热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孩子们逛庙会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其中“光景”一词可以用下面哪个词代替( )
A.景色
B.情形
C.光线
D.时候
15、拓展题。
从所给的事物中自选一个,补写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的语句。
蜡烛:它虽然不如电灯那么明亮,但它总是默默无闻地为人们带来光明。
菊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哨棒被武松赶紧丢在一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每天,教室被同学们打扫得干干净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例句,不改变句子的原意。
例句: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山川、田野和村庄。
1) 变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变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变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变成设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变成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董存瑞炸掉了敌人的暗堡。
①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不要改变句子原意。
1.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换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换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辅导我。我学作文。(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万枝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只大虫被武松打死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30分)
同学们读过各种各样的书,如课本、杂志、漫画、名著… …这些书让你们得到只适合乐趣,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也许,你为了买一本喜欢的书而想尽办法攒钱;也许,你为了买一本好书而放弃了其他活动;也许,因为你能讲述某一本书中的故事而得到称赞… …请你写一篇作文,讲讲你和书中的故事。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