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渠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一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火车就要快开了,望着月台上向我不断挥手的苏姗,我不由得想起了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不顾______ 闪烁______ ______进犯 ______聚散

端端______ 享有______ ______如簧 ______深意

碧波______ 悲愤______ ______而飞 ______窠臼

身强______ 豁然______ ______不晓 ______行云

乱作______ 娓娓______ ______神疲 ______有偶

3、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住在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__________

(2)你曾多次从你母亲腿下抽走她挤奶时坐的小板凳,多次在你母亲提着奶桶走过时伸脚绊倒她。__________

(3)“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__________

4、比较下面的字,再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诗人的笔下,春天里的万物都充满了生机。“__________,当春乃发生”是春雨的复苏:“野火烧不尽,___________”是春草的坚韧;“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_________”是春水的清灵;“黄四娘家花满蹊,_______________”是春花的绚烂。

2.《石灰吟》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

3.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也就不同,苏轼在《题西林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证明了这一点。

4.在古诗词中,“月”常被诗人用来寄托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_”,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_________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

5.我们读过许多带有花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人来鸟不惊”“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默写《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理解词语。

卜算子: ___________鲍浩然:_______

之:___________ 浙东: _________

欲:___________   才:___________

始:___________   若:___________

3这是一首________诗,第一句诗用了_________的手法,第二、三句诗用了______的形式说明了行人将去的地方。下面几句借春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_________

4这首词王观起首用_______比喻_____,用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然后进行_____问,“______”?然后回答:“_________。”这是指_______的地方。接着,作者感叹:____________。最后,作者嘱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词的上片着重写______,起首两句,运用_____,把______变成__________,把______时所见______化为_______

6“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__________;二指__________

7、古诗词鉴赏

阅读《绝句》,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

8、朗读古诗《游园不值》,完成练习。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一枝红杏出墙来。

1补充古诗。

2看拼音,写词语。

cāng tái______lián xī______  chái fēi_______

3解释词语。

(1)应怜:____________________

(2)屐齿: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扣:____________________

(4)柴扉: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赏析。

(1)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_____________,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2)诗歌题目中的“值”是______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3)《游园不值》是_____ (朝代)诗人_____ 所写,诗人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构思奇巧,耐人寻味。诗中写得非常形象又充满哲理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___________

(4)与《游园不值》中的蕴含哲理的诗句一样,还有苏轼《题西林壁》中的________________ 。和杨万里《小池》中的 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现代文阅读。

我的老师(节选)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她是我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前一学期的教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大约有十八九岁。右嘴边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呵。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并且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蔡老师不会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赶快溜掉,而是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哪!”那时的我,真好像父亲死了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呵。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速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呵!

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1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些与蔡老师有关的事?(至少写两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一词的本义是诡计多端,是个贬义词,用在这里恰当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以“最使我难忘的是小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开头,以“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结尾,这种写法叫_______,直接抒发了________

5同学们,老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和你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和你最亲近的人,在即将毕业的时刻你最想对你的老师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学与问

①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②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③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④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侯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⑤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日新月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者为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文中提到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围绕着“学与问”:

(1)提出的核心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论述最主要的方法是:( )

A.引用       B.比喻       C.举例       D.对比

【4】读课文第④自然段完成:

(1)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在全文中还起到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大科学家沈括读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的办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白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学与问》,你一定联想到了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结合这两篇文章,获得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我几乎花了一年工夫才完全布置好我那个用栅栏围起来的小小的住所。那些尖桩或者圆桩沉得很,我要使出全力才举得起来。我花了好长的时间才砍下那些木材,并且在林子里加工好,再花上更长的时间把它们运回家。也就是说,我需要花两天时间砍成一根木桩并运回来,在第三天才把它打进地里。我最初用一根很沉的木棒打桩,后来想到了用铁撬棒打。尽管如此,打起桩来还是很费劲,而且非常麻烦。

1“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选文中的困难指的是______________。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情景写出了鲁滨逊面临的困难。

2作者为了突出鲁滨逊遇到的困难,使用了表示时间的词语,请你摘抄下来,并谈一谈从中你感受到了鲁滨逊是一个怎样的人。

3对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几乎”从表面看是“差不多”的意思,但这里意在表明所用的时间比一年短

B.“花”的意思是“用掉”,这个字可引申理解为“耗费”

C.“完全”的意思是“全部”,这个词体现出鲁滨逊做事的有始有终

D.“小小的”突出了鲁滨逊住所的面积小,衬托出鲁滨逊劳作的艰难

12、课外阅读。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①我不知用了多少笨拙的方法去调和陶土,也不知做出了多少奇形怪状的丑陋的家伙;有多少因为陶土太软,吃不住本身的重量,不是凹进去,就是凸出来,根本不合用;又有多少因为晒得太早,太阳热力过猛而晒裂了;也有多少在晒干后一搬动就碎裂了。一句话,我费了很大的力气去找陶土,找到后把土挖出来,调和好,运回家,再做成泥丸。结果,我工作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才做成两只大瓦罐,样子非常难看,简直无法把它们叫作缸。

②最后,太阳终于把这两只大瓦罐晒得非常干燥非常坚硬了。我就把它们轻轻搬起来,放进两只预先特制的大柳条筐里,防备它们破裂。在缸和筐子之间的空隙处,又塞上了稻草和麦秆。现在,这两个大缸就不会受潮,以后我想就可以用来装粮食和粮食磨出来的面粉。

③我大缸做得不成功,但那些小器皿却做得还像样。像那些小圆罐啦,盘子啦,水罐啦,小瓦锅啦,等等。总之,一切我随手做出来的东西,都还不错,而且,由于阳光强烈,这些瓦罐都晒得特别坚硬。

④但我还没有达到我的最终目的。这些容器只能用来装东西,不能用来装流质放在火上烧,而这才是我真正的目的。过了些时候,一次我偶然生起一大堆火煮东西,煮完后我就去灭火,忽然发现火堆里有一块陶器的碎片,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像砖一样红。这一发现使我惊喜万分。我对自己说,破陶器能烧,整只陶器当然也能烧了。于是我开始研究如何控制火力,给自己烧出几只锅子来。

【1】鲁滨逊在制作陶器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滨逊的“最终目的”是(          

A.做装东西的筐子

B.做小器皿

C.做能装流质放在火上烧的容器

D.做大缸

【3】鲁滨逊是如何发现制作陶器的方法的(          

A.在树林里发现的

B.生火煮东西时发现的

C.在海边发现的

D.“星期五”告诉他的

【4】在这荒无人烟的海岛上,鲁滨逊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生活中很多方面的问题。在制作陶器的过程中,他身上有什么精神品质值得你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末尾提到,鲁滨逊开始研究如何控制火力,给自己烧出几只锅子来。接下来的故事会是怎样的呢?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不一样的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老家有棵香椿树

魏然森

①祖母在老家的院子里栽下了一棵香椿树。院子里已经有很多的树了,最大的那棵老柿树树冠几乎遮满了整个院子。那些幼小的树就都被欺下去,很难长大。祖母偏又栽下了这样一棵香椿树,左邻右舍的人嘲笑说栽了也白栽。祖父脾气暴躁,发着火要拔了它。

②据说那时我刚出生不久,祖母抱着我一次次地护着那棵香椿树,说孩子生下来哪个不小?哪个周围没有比他们高的大人?他们个顶个的不是都长大了吗?那棵幼小的香椿树在祖母的呵护下活下来了。它见不到阳光,也没有能力与大树们争夺太多的养分,三四年过去了,它还像当初栽下去时一样细矮。

③有一年夏天,一场暴风雨折断了那棵老柿树的几根侧枝,整座院子一下子明亮起来了。于是、小树们就疯了一样争相成长,长得最快的就是那棵香椿树,只三五年,它就蹿起了三四米高。香椿树长起来了,春天里发出的嫩芽也多了,于是它就成了我们家的摇钱树。头茬的嫩芽发出来、祖父会让父亲掐了拿到集上去卖;第二茬的嫩芽发出来,祖父还要父亲掐了拿到集上去卖;第三茬的嫩芽发出来,祖父不让卖了,却掐下来自家腌着吃。但是香椿树依然顽强地长着、到我要结婚的时候,它果然就像当初祖母期望的那样长大成材了。

④六年前的初秋、祖父去世了,老家的院子里就只剩下祖母孤零零地守着几间老房子和那棵香椿树。每到香椿树发芽的时候,祖母就盼我回家吃她做的香椿芽炒鸡蛋。她最喜欢看我和四叔就着香椿芽炒鸡蛋喝酒,说那个时候会想起很多往事:想起父亲的早年去世,想起几十年来她与祖父把我养育成人的种种不易……因为想起了这些,她就对眼下的日子很满足,不只因为眼下可以吃饱饭了,更因为我没辜负她和祖父的期望闯出了农村,成了会写文章的作家。她说,在我们家不得济的时候,谁会想到我们老魏家会出来个有出息的孩子呢?就像当初没有人相信这棵香椿树能长大一样。

⑤今年春天,因为忙着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我忘记了香椿树发芽的时日。有一天,四叔送来了鲜嫩的香椿芽和几十个山鸡蛋。四叔说祖母正病着,却不让告诉我,让我尽管好好写文章。我的泪水控制不住地往外流、扔下正写着的稿子,跟四叔一起回了老家。

祖母坐在香椿树下,面容干瘦,白发枯乱。香椿树依然那样茂盛挺拔,可祖母却显出了从未有过的苍老。我走到祖母身边轻轻跪下去,叫一声奶奶就控制不住哭起来了,我的心被深深的内疚戳痛着。可祖母却慈祥地笑着,用手抚摸着我的头说:“哭什么呀,我没事。”然后给我擦了泪问道:“你吃椿芽炒鸡蛋了吗?”我说不出话,只点点头。

⑦这天夜里,我和四叔谈了好久,我知道院子里的那棵香椿树祖父活着时把它分给四叔了,现在四叔要盖房子,他会不会想把香椿树锯倒做门窗呢?我要做做他的工作,希望他不要打香椿树的主意,永远把它保留在老家的院子里。

【1】谈谈文章第①自然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我”和香椿树共同成长,请在文中找出能印证这一点的三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⑥自然段的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为什么希望把香椿树永远保留在老家的院子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

②“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

1上面两个句子中都出现了“不确定”,两个“不确定”意思是不一样的,分别指的是什么,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想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不确定”带给我们考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这是什么原因?其中又给你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写句子。(6分)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它有千斤重,(仿写句子)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搞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改为陈述句:  

他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缩句)

 

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缩句)

 

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仅有的亲人。(修改病句)

 

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这鱼汤更优美的了。(修改病句)

 

 

16、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这场比赛怎能让祖国再次蒙受屈辱呢?

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样肮脏、零乱的地方,怎么会让人觉得舒服呢?  

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应该发挥广大干警的充分的作用。(修改病句)

(2)孔明说:周瑜让我三日之内把箭造完,一点都不难。(改为直接引语为间接引语。)

   

(3) 别人 退路 堵塞 自己 意味 生路。 (连词成句)

 

(4) 狼气急败坏地堵上那个小洞。(改为把字句)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是一间很小的牢房。(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5分)

(1)王林的妹妹从电视上看到美国的植物人被拔插管的消息。(缩句)

(2)李老师对张兰说:“我让你帮我拿的书放到哪里去了?”(改为转述句)

(3)在南极考察队员面前,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改双重否定句)

(4)流水为话题写一个拟人句、一个比喻句。

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如果刑法这样没常规,岂不是让天下百姓手足无措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就是臣不敢奉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的原因,臣不能陷陛下于无道啊!(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宗生气了,板着脸说:权善才砍了昭陵上的树,是陷我于不 孝,必须杀他!(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2019年3月30日17时,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火灾发生后,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凉山州支队指战员和地方扑火队员共689人在原始森林展开扑救。

扑火行动中,受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瞬间形成巨大火球,在现场的扑火人员紧急避险,30名扑火人员失去联系。据应急管理部4月1日下午消息,经全力搜救,30名扑火队员不幸殉职。其中27人是凉山州森林消防支队的消防员,1个80后,24个90后,2个00后。

何为“最美逆行者”?这大概是最动人的诠释。

(材料二)有统计显示,和平时期,牺牲人数最多的“兵种”就是消防救援人员。自消防部队组建到2016年9月30日,已经有近千名官兵在灭火救援、抢险救灾中牺牲并被批准为烈士。

(材料三)2015年5月30日1点13分,杨科璋在火灾救援中抱住2岁女童转移,因烟雾太大,踩空坠楼,怀中女童得救,杨科璋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27岁。2018年3月Ⅰ日,杨科璋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颁奖辞:有速度的青春,满是激情的生命。热爱这岗位,几回出生入死和死神争夺。这一次,身躯在黑暗中跌落,但你护住了怀抱中最珍爱的花朵。你在时,如炽烈的阳光。你离开,是灿烂的晚霞。

请结合材料一、二,参照材料三,为凉山“最美逆行者”写一段颁奖发言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