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意思写词语。
⑴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______)
⑵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害。(______)
⑶形容高兴的像雀鸟一样跳跃。(______)
⑷汗水浸透了背上的衣服,形容出汗很多。(______)
2、 填空。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小说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点的词语,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何处:____________ 寂寞: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百啭:____________ 因风: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安慰——(______) 简陋——(______) 野蛮——(______)
空虚——(______) 缥缈——(______) 惊惶——(______)
解救——(______) 坚硬——(______) 浪费——(______)
鄙夷——(______) 骄傲——(______) 清瘦——(______)
5、填空题。
1.幽默猜字:红衣主教驾车飞弛,一名警察骑摩托追上把他拦住。主教问:“我的车开得太快了吗?”警察:“不,主教大人。您的车不是开得太快,而是________得太慢。”
2.脑筋急转弯:有一个牧师很善于写悼词。其中有一篇是这样写的:死者是一个很勤劳的人。别人睡觉的时候他忙碌着;当别人醒来的时候,他拥有他们缺少的东西。问:死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_______
6、阅读理解
甲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乙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丙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解释下列词语。
若等闲: 千磨万击:
坚劲: 满乾坤:
【2】甲诗作者是 代 所作,其中“洗砚池”引用了 (人名)的“ ” 这个典故。
【3】乙诗作者是 代 所作,他是“ ”之一,其 、 、
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
【4】丙诗作者是 代 所作,他与 、 并称为“西湖三杰”。
【5】你认为乙诗中“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上面的古诗,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点。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三首古诗你更喜欢哪一首?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惠崇春江晚景
, 。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惠崇春江晚景》中的惠崇是____(填朝代)僧人,能__善___。这首诗是__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____诗。
【3】我能猜出“芦芽”是一种植物,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这首诗抓住了画面上的____、嬉戏的____、满地的____、短短的____等景物,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春景图。
【5】哪一句诗是作者的想象?用“ ”画出来。
【6】读诗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阅读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两首诗里的“远行人”“一人”分别指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这从哪两个词语上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练习。
幼儿园(节选)
孩子们用餐时那种可爱的模样,真是少有!那些孩子有拿着两个勺子吃的,有用手吃的,还有将豆子一粒一粒地装入口袋里,用小围裙将豆子包好,捏得像糨糊一样。有的看着苍蝇飞,有的因为旁边的孩子咳嗽把食物喷在桌子上,就一口东西也不吃了。屋里就像是养着小鸡和小鸟的院子,真是可爱。
(选自(意大利)亚米契斯《爱的教育》)
【1】这段话描写了什么情景?( )
A. 幼儿园的孩子们做游戏时的情景。
B. 幼儿园的孩子们用餐时的情景。
C. 幼儿园的孩子们学习时的情景。
【2】这段话是围绕着哪句来写的?请画上“________”。
【3】孩子们用餐时有哪些模样?请把相关的句子画上波浪线。
【4】这段话的结构方式是( )
A. 总一分 B. 总一分一总 C. 分总
10、阅读检测台
济南的秋天(节选)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的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把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1】给加点的字注音。(4 分)
赐给(______) 睡熟(_______)
发燥(______) 棱角(_______)
【2】第一自然段写了济南怎样的特征?用 3 个词概括。(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题目为“济南的秋天”,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中写夏天的瑞士与春天的西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济南秋天的山的景象。分别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自然段写山腰颜色的变化,连用了六个“忽然”,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__________
①当晩的高潮自然是抓周。床前设了长案,上面摆了各色物事。一册《论语》,一只官星印,一把桃木制的青龙偃月刀,另有笔、墨、纸、砚,算盘,钱币,账册,钗环,酒令筹筒,可谓面面俱到,满当当一桌。云嫂将哥儿抱过来,让他伏在案前,边说,除了做皇帝,我们哥儿是什么都挑得拣得。
②这一说,孩子竟收住了笑,脸上一时有肃穆的表情,目不转睛地盯着一案子的琳琅。众人便笑,说些鼓励的话。他身子倾一下,左右看看,手抬一抬,似乎要落在《论语》上。旁人就说,好,腹有经纶,要做锦绣文章。谁知他却眼神一转,胳膊挪一下,又去碰了碰青龙偃月刀。众人又说,好,文治武功,将来是个将才。他却依然没有捡起来,望一望云嫂,又望一眼昭如,竟然坐定了,不再动作。只是眼里含笑,心平气和地看这一圈大人,像是在看风景。过了半晌,人们终于有些焦急。云嫂索性将一只算盘,在他面前拨拉。按说这很不合规矩,但大家都了解她的心意。他抓一下算盘,起码是个圆场,说明有意陶朱事业,家睦这爿店后继有人。哥儿眼珠子跟着算盘珠子走,但并未伸出手去,反而将个大拇指放在嘴里吮。吮够了,取出来,仍然是稳稳地坐着。脸上的笑容更为事不关己,左右顾盼,好像是个旁观的人。
[注释]文段选自葛亮的长篇小说《北鸢》。所选部分是小说主人公卢文笙周岁宴上的情景。
【1】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
腹有经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不关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选文的内容连一连。
抓《论语》 文治武功,将是将才
抓青龙偃月刀 有意陶朱事业,后继有人
抓算盘 腹有经纶,做锦绣文章
【3】请为选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4】选文共有两个自然段,第①段的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第②段的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其中写得比较详细的是____________,这样安排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
【5】周岁宴上抓周这个颇有仪式感的活动体现了哪些文化传统?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在十六七岁时学会握手》,完成习题。
①出发前夕,我将班里56名不过十六七岁的学生分成了28组。我告诉他们,这次外出游玩,只能有28人跟队而行,剩下的一半,必须老老实实地待在教室里自习。
②狭小的空间里顿时一片哗然。他们觉得我的安排严重不公,因为不论是谁,都不可能主动放弃这次机会,而甘愿待在闷热乏味的教室里。他们决定用沉默来抵抗我的不公,他们想用这种非暴力的手段迫使我就范。时间在一分一秒地点逝,台下开始窃窃私语。我在讲台上严肃地说,我绝不可能改变主意,但你们之间,是同学,是友谊,不管我把你们56人分成了几组,带走了几个人.你们的情谊仍旧不会改变。对于你们的搭档,你真就如此吝啬?连一次小小的机会都不肯让给他?
③这番话,再度使他们陷入沉默。在他们未出结果之前,我转身离开了教室……
④清早,旅行社的大巴开进了校园,班长将最后的名单递给了我,不多不少,整整28人。我惊奇地发现,这份名单的成员,竟是如此特别。他们的谦让,令我肃然起敬—一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把机会让给了家庭桔据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把机会让给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强者让给了弱者,男生让给了女生。名单上有多处涂改的痕迹,不难看出,他们曾发生过激烈的争执。
⑤临行前,我要求外出游玩的学生主动握一握那些让出机会、甘愿留在教室里的同学。感人的一幕出现了,56只十六七岁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他们相互寒喧,微笑叮咛,没有半点火药味儿。
⑥旅行的途中,我给了他们一个小小的建议,写一篇简单的游记,送给这28组里的另外一个人,让他们也充分感受到你的快乐以及这沿途的美景。
⑦当他们把游记主动送给那位留在教室里的同学时,阳光忽然灿烂起来。我让他们再次握手.他们的手,又紧紧握在一起。
⑧其实,我想让他们见识的,并不是一次短连旅行中的见闻,而是让他们在如此不公的条件下学会些什么。我相信,他们一定都学到了……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③段中同学们的表现在变化:哗然—(_____)—(_____)—沉默
【3】文中两次写到“他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第一次握手是因为_________,第二次握手是表达________。
【4】第③段中老师离开教室后,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名学生,请补写你此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中的同学们通过这堂精心设计的课学到了很多,那么,聪明的你从这篇短文中学到了什么?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品读片段,完成练习。
(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这段话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表明“我们”______,第二句表明“我们”______,第三句表明“我们”______,第四句明确了正确批评的标准。
A.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正确的批评 B.欢迎任何人的批评 C.欢迎批评
【3】这段话告诉我们,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接受任何人的正确批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爱丽丝漫游奇境》的片段,完成练习。
发疯的茶会(节选)
爱丽丝有气无力地叹了一声。“我觉得你可以把时间用在更好的事情上,”她说,而不要把它浪费在问一些没有谜底的谜语上。”
“如果你像我一样对时间很熟悉的话,”那位制帽匠说,“你就不会说什么把’它’浪费了。该说'他”才是。”
“我不知道你这是什么意思。”爱丽丝说。
“你当然不知道啦!”那位制帽匠说着,轻蔑地把头一甩,“我敢说你甚至从来都不曾跟时间谈过话!”
“也许是吧,”爱丽丝小心翼翼地说,“但是我知道我学音乐的时候不得不打拍子。(注释:上一段中“时间”的原文是time;这里说“打拍子”的原文是 beat time,而照这俩个词的字面意思,可以说是“打时间”。作者在此处巧妙地做了文字游戏)。
“啊,原来如此!”那位制帽匠说,他不会忍受拍打的。瞧,你只要跟他保持良好的关系,他就会在时钟上做几乎你所喜欢的任何事情。比如说,假定现在是上午九点钟,正式要开始上课的时间,那你只要对时间悄声暗示一下,只一眨眼工夫,时针就会转动!转到一点半,午饭的时间到啦!”
“我就是希望如此呀。”三月里的野兔压低声音对自己说。
“当然啦,那是棒极了,”爱丽丝若有所思地说,“不过,这样的话一一你知道,我肚子却不饿,不想吃午饭呢。”
“开头,也许如此,”那位制帽匠说,“不过,你可以把时间停留在一点半,你喜欢停多久便停多久。”
【1】请将下面的词语与词语解释连一连。
有气无力 轻视,不放在眼里。
轻蔑 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小心翼翼 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若有所思 形容没有气力,无精打采的样子。
【2】读文段,你觉得制帽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A.做慢无礼 B.小心谨慎 C.怪诞疯癲 D.斤斤计较
【3】制帽匠说,时间可以听从我们的希望而变化那是多好的一件事情啊;爱丽丝说:“不过,这样的话一一你知道,我肚子却不饿,不想吃午饭呢。”你觉得如果时间能够听从我们的安排的话,是否是一件好事情呢?请说明你的观点,并闻述理由。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感叹句:把下面句子改写成感叹句。
山林里的小鸟叫声清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6分)
(1)在南极考察队员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2)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 我的心哪,留在祖国的蓝天上。
17、将下面语句有毛病的地方改正过来。
(1)这里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缩。
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谆谆教导,把我们从一个心智成熟的孩子培养成懵懂天真的少年。
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认为取报纸是自己一项“权利”,是绝不能让别人侵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下列句子。(每题1分,共7分)
(1)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缩句)
(2)老人又一次梦见了狮子。(扩句)
(3)天安门广场红旗翻动。(改为比喻句)
(4)小鸟在树枝上唧唧喳喳地叫。(改为拟人句)
(5)看到数十只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我们懊悔极了。(改为反问句)
(6)铁路要经过许多高山,要开凿隧道。(改为双重否定句)
(7)蔺相如对秦王说:“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改为转述句)
19、按要求变换下列句子的句式:
(1)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很不喜欢体育锻炼,算不上好学生。(用关联词语把句子连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对我说:“我今晚加班,回家会晚一点儿,你先睡觉。”(改成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成长是美好的,快乐的。“成长”是一种变化,是—个蜕变的过程,从无知到有知,从有错到认错,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1.根据以上提示自拟题目。
2.选取具体的事例写出成长的感悟,表达真情实感。
3.内容具体,字迹工整,语句通顺,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