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辨字组词。

崇( )  (   ) ( ) (   )

祟( )    (   )   ( ) (   )

2、查字典填空。

“魔”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部,再查 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____,再查音节_____ 。“魔”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宗教或神话传说中害人性命、迷惑人的恶鬼,比喻邪恶的势力。可组词:_________;②不平常,奇异的。可组词:______ _____ 

3、按要求写词语。

1照样子写词语。

  例:(著名)——(名著)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例:若隐若现(ABAC)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渺小________ _________   愁眉苦脸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辽阔________ _________   全神贯注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你从远古走来,巨浪 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 花的国土;你用 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2.兴许是   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 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大海失去了原色,像   似的,醉醺醺地   光与彩。

3.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   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   ,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   了,这就到了内洞。

 

5、根据古诗《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完成练习。

1.“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一定要和春天同住。”这句话是词中的哪两句表述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水是眼波横,____________。欲问行人去那边?__________。才始送春归,___________。若到江南赶上春,____________

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作者是_____代词人_______

4.《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卜算子”是词的________,“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词的_________。词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叫做______________

5.“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写了既送________,又送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的留恋,对________的深情。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上元夜

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1解释词语。

莫:_____   彻:____________

闻:_____   闲:____________

2古诗所描写的节日是(  )

A.除夕夜 B.中秋节 C.元宵节 D.端午节

3诗中表现之夜游人希望尽兴游玩的心理的词语是__________

4诗中的两个问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古诗的后两句所呈现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歌赏析: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诗歌中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请指出诗中眼见之实景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外阅读。

寒食

陈与义

草草随时事,萧萧傍水门。

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

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

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樽。  

(注)寒食,即寒食节,在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有叫作“寒食节”。

1联中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

小熊听了,高兴地说:“森林里的‘气象站’真有趣呀!”

1森林里的气象站真有趣。这句话把         比作         

  仿写:                      真有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高兴——___________       有趣——___________

10、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儿童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

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1】给选文加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剧烈”一词写出了“我”__________的心情;“恐惧”一词写出了我__________的神态。

【3】选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对敌人进行了描写。“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他们”指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敌人的凶恶残忍。

【4】选文写出了李大钊具有__________的精神和面对敌人__________的英雄气概,作者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来体现的。

11、卖火柴的小女孩(节选)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放 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  奇怪)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1)在短文的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用“√”标出。(2分)

(2)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的意思,把序号填在括号内。(4分)

画线句子中不过她没注意这些中的这些是指她金黄的长头发很美丽。她没注意这些是因为(   )。

她一向很美丽。  她闻到烤鹅的香味。  她又冷又饿,只想把火柴卖出去。

女孩幻觉温暖的大火炉是因为(   )。

她过惯在温暖的大火炉旁的生活。  她太冷了,渴望得到温暖。

她手里有火柴,可以点燃大火炉。

(3)根据她的一双小手……”一节内容,将下面4个词语按小女孩的心情变化的顺序重新排列。(4分)

惊喜   失望   犹豫   满足  

  →②   →③   →④  

(4)用﹏﹏﹏画出描写小女孩幻觉的句子。(2分)

(5)文中哎,怎么回事呢?是指   。(2分)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腊八粥(节选)

“呃……”他惊异地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1】“呃……”要用_______语气来读。

【2】选择:下列不属于“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中“一切”的是(  )

A.在锅里粉碎的栗子

B.黄焖鸡锅子里的栗子

C.煮得肿胀的饭豆

D.脱了皮的花生仁和锅巴

【3】让八儿感到意外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时八儿的头脑里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门。

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 ,它是那缠绵悱测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似乎离秋最远的是春了。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参加秋的盛会。瞧,春天播种下的希望如今都已成为收获。那沉甸甸的金穗,那饱满硕大的果实,无一不在向人们炫耀着这个流光溢彩的季节。在秋风里,丰收是金色的,喜悦也是金色的。

秋天,对于充满热情的人来说,是个美丽可爱的时节。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随着落叶飘逝的每一个秋天,都为热爱它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金色的礼物。

我祝福秋天……

(1)本文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绘,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这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缥缈的游丝迷蒙着游子的心。

 

(3)“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两句中加点词语能否调换,为什么?

(4)文中说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请找出文中原句来具体阐释。

兼容四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的个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回答问题。

作文上的红双圈

是在1972年的5月,我清清楚楚记得那个日子。那一次学校举办“红五月”征文比赛。我投了稿,是一篇很长的作文,题目叫“补考”。       

一天上午,我们正在操场劳动,有同学跑过来告诉我:“获奖征文在报栏里贴出来了,有你的!上面打满了双圈。”我很兴奋,立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挨到中午,校园里寂静无人时,我像做贼一样地溜到报栏前,傻乎乎地笑着,独自欣赏我的打满了红双圈的作文。我的心怦怦跳着,从头到尾一个个数下来,一共是九十八个红双圈。这就是语文老师给我的评价。

带着双圈的作文在报栏里贴了很久。一天,县文化馆的同志来到学校,看见了报栏里的这篇作文,就揭下来带走了。不久,我的作文刊登在了县办刊物上。县办刊物送到扬州地区,被地区刊物选中,第二次发表。几经周转,次年,《补考》竟发表在上海一家出版社的正式刊物上。

那时,我已经下乡插队。父亲鼓励我:既有一,何不能有二?于是,我就接着“折腾”,陆续发表了很多小说,成了作家。

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人生有无数条轨道可走,之所以选择了其中的一条,是偶然,更是必然。

永远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母校的报栏,感谢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画线句子表明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中的“折腾”一词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生有无数条轨道可走,之所以选择了其中的一条,是偶然,更是必然。”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句子训练。

(1)我们积极响应“人人动手。绿化祖国”的要求。(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_________

(2)爸爸对小明说:“今天你跟我去奶奶家一趟吧!”(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

(3)听了这话,他愤怒极了。(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

16、   将下面的句子变为反问句。

电影是门伟大的综合技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邓稼先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群偌大的蝶蛾闯进孩子的房间。(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笑得用手指着风姐儿,却说不出话来。(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不得不另选一个职业,学上了驾驶飞机。(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照样子写句子。

例:工人提起来汽灯。

工人把汽灯提起来。

课间,马小朋擦干净了黑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改成肯定句

星期天,我们不得不去看排球赛。

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成间接引语

蔺相如对赵王说:我愿意带和氏璧到秦国去。

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小练笔。

本文共有三个事例,其中第一和第三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反复研究实验,最终得出结论”的顺序来写的。请你也按照这个顺序写一个关于科学发现、发明的名人事例,来佐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