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木舒克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将下面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分类,另外自己再写两个。

_____可亲 _____梁画栋 世外_____ _____高望重

_____不幸   不同_____   _____峭壁 _____俗共赏

描写人物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王老师向我投来鼓励信任的目光。_______)(_______

2)是在1972年的5月,我清楚地记得那个日子。_______

3)我深深感谢他在我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_______

4)他一面走,一面伸手摸着衣袋,好像里边装着宝贝。_______

3、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例:绿柳对(红桃)

神州对________ 海角对________

雨雪对________ 漫山对________

旧岁对________ 暮色对________

4、词语填空,并在横线上解释括号里的字。

赴(______)蹈火:_____________   过犹不(______):_____________

5、古诗默写与应用

1.春种一粒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山不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世事洞明皆学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报得三春晖。

7.黑发不知勤学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知道下面这些对联写的人物是谁吗?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写的是______________;“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写的是_______________;“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写的是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7、欣赏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为线索,从“_____”起,到“____”终。以“____”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____”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比较阅读。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对于这两首诗,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___________

A.《马诗》是一首唐朝五言绝句,而《石灰吟》是一首明朝七言绝句。

B.《马诗》是一首边塞诗,我们可以从大漠、燕山、钩、马等意象看出。

C.《马诗》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写诗人回忆之前在战场上策马驰骋的激动人心的场景。

D.《石灰吟》一诗中的“浑不怕”的意思是毫不惧怕,后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粉骨碎身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E.《石灰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具盛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马诗》的作者是明朝名臣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2】《马诗》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咏马,实际上是诗人自比为_________,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石灰吟》一诗,诗人以____________为吟咏对象,表明自己要做纯洁清白的人。诗中的“清白”一词,一是指_____________,二是指诗人______________

【3】你还知道写到马和竹的诗句有哪些吗?试各举一个例子。

马:____________________

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

《北京的春节》节选

除夕真热闹。家家(敢   赶)做年菜,到处是(洒   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帖   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帖   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决   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   己),必定(敢   赶)回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的美好姿态与娴熟的技能。

1在文中选择正确的生字。

2写近义词。

特有——________      娴熟——________

3间断________  , 它还有一个读音________  , 组词________;

铺户________  , 它还有一个读音________  , 组词________  

4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男人________      女人________      孩子________

5对文中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除夕夜所有的人都要睡觉守岁。

B. 除夕夜所有的人都不睡觉守岁。

C. 除夕夜只有很小的孩子可以睡觉不用守岁。

D. 除夕夜只有很小的孩子不睡觉守岁。

6你还知道哪些春节的习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   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   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   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   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1请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加上描写神态的词语。

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______地问。

②“不敢,铁罐兄弟。”陶罐______地回答。

③“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______的神气。

④“住嘴!”铁罐______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2“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中“相提并论”指(  

A.相处平安,不吵架。 B.把陶罐和铁罐放在一起比较。

3铁罐认为自己________,陶罐一碰就会________,所以觉得陶罐不能和自己“相提并论”;而陶罐则认为它们生来就是________的,并不是来________的,所以不想与铁罐争吵。

4你想对傲慢的铁罐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  人有一死  泰山  或轻于鸿毛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在文中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2查字典,填空。

“鸿”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迁”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画。

3有一死,泰山,或轻于鸿毛。解释加点的字:

固:_______   或:_______   于:_______

4请把画“ ”的句子改成因果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 ”划出本段段的中心句。

6对于死的意义,毛泽东同志是怎么具体论述的呢?你能从这段找出一句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找骆驼》,回答问题。

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干吗生气呢,听我说嘛。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1找出文中的两对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老人的观察,老人得出了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选文,完成练习。

给自己锁定一个高目标

①一个普通少年有一天说了一句非常不普通的话:“我——×××,是为北大而生的。”

②父亲听后在心里暗自发笑。因为父亲知道儿子的资质并不算是出类拔萃的。虽如此,但父亲懂得不能伤害儿子的积极性,只好报以微笑首肯。

③少年继而又说道:“我以前的时间都是白活的,浑浑噩噩,全部浪费了。”见儿子说出这样的话,父亲有些惊讶了。父亲很慎重地看了看儿子,想不出儿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叹。原来,儿子的一个好同学转到一所省重点中学就读去了,回来后两个人刚刚在一起聚了一次。

④看见儿子坚定的神色,父亲觉得儿子仿佛一下子就长大了。

⑤其后的日子,父亲发现儿子有了很多变化。以前要钱买零食,如今却买各类学习资料;以前要家长督促学习,现在却要家长督促休息。而且,长时间地坚持着。有一天,少年在餐桌上对父亲说:“爸爸,我现在发现,学习也是一种享受。”

⑥父亲会心地笑了,很为儿子骄傲。因为父亲知道,当一个人锁定了一个高目标,并愉快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时,这个人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1】联系上下文,推测下列词语的意思。

(1)锁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类拔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原文回答。

(1)第③自然段中,父亲为什么惊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自然段中,儿子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话点明了中心,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自然段写了少年的以前和现在,这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⑥自然段中写到“父亲会心地笑了”。父亲为什么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孩子跌倒了,趴在地上哭喊着,年轻的母亲似乎无动于衷,板着面孔,用严厉的目光盯着趴在地上的孩子。正巧我路过,上前要扶起那孩子。那母亲果断地说:不,不,让他自己爬起来!

我仔细一咀嚼”,开始醒悟:这位年轻的妈妈如此这般,大概是出自对人生的体验吧。

人生是一个过程。好像上苍有意为难人,在人生的全过程中,绝无平坦大道可走。坎坷、荆棘、困难,这一切都与人生为伴。人要生存,要发展,就必不可免地要同困难交锋,要与挫折抗争。这是对人的信念、意志与毅力的考验。敢于交锋与抗争者,即使跌倒了,也会爬起来并最终成为命运的主人和事业上的成功者。一个从小娇生惯养、溺爱过度的孩子,长大之后决不会有什么意志力,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容易跌倒;跌倒之后也是很难爬起来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些从小历经摔打的人,他们直面人生,虽百折而不回,履艰险而不惊。

不过,像这位年轻妈妈这样待孩子的不是很多,而娇惯、溺爱孩子却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视孩子为小皇帝的家庭不胜枚举。许多刚入托(或幼儿园)的三四岁的孩子,食不善用筷,穿不会动手。做父母的有谁不爱自己的子女?需要界定的是:什么是爱?怎样才算爱?溺爱不是爱,而是一种害。有些中老年父母意识到这一点了,但为时已晚。

那个跌倒的孩子终于自己爬起来,跑到妈妈跟前。妈妈欣喜地笑道:对,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往前走。年轻的母亲,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

1对照文章第5自然段的分析,该怎样理解末段中妈妈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父母之爱的看法和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那平静的湖面就是被它踩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姑娘天真的心灵,正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  

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1)通信员回答说:“你从城市来,爱干净讲卫生。我们已经习惯了,没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抱怨地说:“太阳先生,你要怎么做,随你的便,我们早已决定不再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对我说:“我上班去了,你中午在家自己温习功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师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作业本说:“我今晚要批改这些作业。你送来的试卷,我放在最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伟大、坚强的民族”这个句子。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

18、句子百花园。

1.仿照例句的句式所用的修辞手法,仍以为开头写两个句子。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前进。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她 ;她

2.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改成反问句)

3.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像个刺球紧紧地缩成一团。 (缩句)

4.孔雀的羽毛多么漂亮啊!(改成拟人句)

5.晚霞映红了天空。(改成比喻句)

 

 

 

19、句子乐园

【1】那天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仿写句子)

 

【2】天气太热了,小狗只好趴在地上呼哧呼哧喘粗气。(改为双重否定句)

 

【3】小草长出来了,到处一片碧绿。(改为比喻句)

 

【4】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带着面具演出的。(改为反问句)

 

 

20、改写句子。

(1)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却步吗?

 改为肯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抗击在非典一线的工作人员把我们深情地祝福收到了。

改为被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猛然听到随水柱飞扬起奥运会嘹亮的会歌旋律。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烈士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牺牲光荣,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女孩叫起来: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1.这个片段写了________这件事,通过________描写,表现了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中描写动作的词语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