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按要求写四字词语。

1.描写春天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夏天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秋天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冬天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四年级班第一组同学的姓名,请你把他们的姓氏按音序重新排列。

章鹏、白巧灵、王涛、黄晓玲、牛犇、杨晓燕、彭向东

欧阳群、辛春妮、李兰芳、崔尚洁、马建国、龚喜旺、金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面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游园不值__________

2.小扣柴扉久不开__________

3.才始送春归__________

4.寂寞无行路__________

5.因风飞过蔷薇__________

6.爱鲈鱼美__________

7.渭城朝雨轻尘__________

4、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1________除夕之夜要守岁,________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人睡觉。

2)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________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3)北京________是城市,________它也跟着农民一齐过年,________过得分外热闹。

5、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______   ______   ______   闪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理解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一种弯刀。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意象中可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古诗,做习题。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__________,诗中抒发了作者强烈的__________之情。

2写出下列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泊:__________ 数重:__________

绿:__________ 还:____________

3王安石写《泊船瓜洲》这首诗时位于( )。

A.瓜洲江边停泊的船上 B.京口 C.钟山

4你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又”字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第三、四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个“绿”字让我们看到了无尽的江南春*,你能把“绿”写具体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江南》题目中的是指________________

2汉乐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通过对莲和鱼的描写,表现了_____________的快乐心情。

4鱼戏莲叶间这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桃花心木(节选)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mú  mó)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xī  jí)水生长,树苗自然就kū  ɡū)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zā  zhā)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1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中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请在文中用“____”画出能具体说明这个“不确定”的句子。

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里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前,社会上出现这样的一些家长,他们百般宠爱子女,在这种溺爱之下,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读了本文,你想对这些家长和孩子说些什么?

对家长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孩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习题。

【材料一】

2015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人均阅读电子书326本,较2014年略有增加,仍远低于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平均水平。关于读书,很多人表示,忙工作,忙家务,刷微博,读微信,赶饭局,打牌唱歌,很少看书。为数不少的人读报看杂志,只为关注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

【材料二】某地区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表

调查内容

各项调查百分率(%

和看电视、上网相比,你更喜欢阅读课外书吗?

是的

不是,我更喜欢前者

很少读书

368%

526%

106%

你每月大约读几本课外书?

1

2-3

4本以上

5411%

3789%

8%

你平时看得最多的是哪类书?

故事类

科普类

什么书都看

526%

368%

106%

你读课外书时,有养成动笔勾画的习惯吗?

经常勾画记录

有时勾画记录

从不勾画记录

53%

736%

211%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人均阅读量较少的原因。

__________

【2】你从材料二中的表格中获得什么信息?至少写出3点。

______

【3】仔细阅读以上文本材料,判断以下各题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与看电视、上网相比,小学生更喜欢看课外书。                            ( )

(2)小学生平时看得最多的是故事类的书。                                          ( )

(3)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的量高于日本等发达国家。                  ( )

(4)材料一采用的是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 )

11、   快乐与感触

依稀记得在我两三岁的时候,我天天跟着妈妈到学校里玩耍,那时妈妈在学校里给幼儿班代课。课间一群比我大点的孩子们总是围着我说啊、笑啊、眯眯眼做做鬼脸什么的,也有不停地给我手中或嘴里塞干粮的。他们一听到铃声嘴里“ 哦——”着飞也似的进了教室。于是我便一人悠闲自在地在校园里溜达:一步一步地踱到东边看看美丽的花儿;爬到西边的球台上翻着晒晒太阳;听到南边教室里悠扬的歌声,于是又跑到窗户下踮着脚使劲儿地仰起头向里看;仰倦了头嘴里嘟嘟地哼着,若无其事的来到北面那两块瓷砖镶嵌的大地图下,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条条块块,也不知道是些什么。

如今,我已是那时年龄的四倍了,仍在这熟悉温暖的校园里,那时一切不懂的,今天都明白了。那时的快乐依在,那时的天真依在。不过现在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感悟的比那时多得多了。

清晨的校园,阳光钻透东边茂密的柳林,斑驳的光点印在绿绿的草坪上。无数只鸟儿横着或倒挂在柔柔的柳条上凑响清脆的晨曲。在通向教师办公大楼的水泥道上,陆陆续续晃过一群高大的身影——我们的老师,他们又上班去了。

当校园正中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时,悦耳的歌声和朗朗的读书声早已把校园装点得生机勃勃。我再不需要像过去那样踮脚仰头地去向往了。我尽心地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享受着群体的温暖与关爱。

课间,我们三三俩俩去拉着或牵着幼儿班的那些小娃娃,说啊、笑啊、眯眯眼做做鬼脸什么的,也有不停地给他们手中或嘴里塞泡泡糖的。有一天,我把三四个小娃娃牵到北面那两块瓷砖镶嵌的大地图下,学着老师的样子摇头晃脑、指着地图比比划划地讲:“这是中国,这是长江、那是黄河……,我们的学校在这里,要记住,别忘记。看我的手好大,把一个省都罩住了。” 小娃娃们叽叽喳喳地笑个不停,我也笑得前俯后仰。

上课铃响了,我们“哦———”着飞也似的进了教室。那天我们进了教室,唱完了一首长长的歌,没见老师来,于是我站起来对大家说:“大家先读读书吧,我去办公室看看”。话音刚落,只见李老师一瘸一拐地走进教室。同学们注视着他的脚。原来他脚上缠着一圈大大的药纱布。我们明白他的脚受伤了。他开始给我们讲课,和往常一样站着,不时还转去转来。一会儿,我从他变化了的语调中感到:他的脚疼痛难忍了。我忍不住环视一下四周,发现所有同学的眼里都水晶晶的,此刻我心头一热,眼泪夺眶而出。这天我在日记中写道:“在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也许正痛苦着;在我们获取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正在奉献着;在我们成长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正在消亡着。”

太阳依旧从东边升起,灿烂的阳光总是洒满校园。当我的年龄到了是现在的若干倍的时候,我会依然记起今天的快乐与感触。

1作者的感触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拟人的一句话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标出文中照应的句子。

4在文中找出三对反义词写在下面。

——   )( ——   )(   ——

5——”中的“———”号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一群高大的身影——我们的老师中的“ ——”号起___________

作用。

6把你对陆陆续续晃过一群高大的身影的理解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_________自然段是承上启下的文字。

8文章先写回忆,再具体写   的校园、

校园、   的事例及感触。

12、课内语段赏析

他很后悔没有接受邻居的忠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1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告(zhōng  zōng    juàn  quān

2仿照结结实实写四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忽 略

①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光芒,很美。

②孩子跪坐在椅子上,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本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了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的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长出瓜苗来。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憧憬。

③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会结小西瓜给我吃。”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摸了摸孩子的头:“傻瓜,那些瓜苗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小瓜苗会长出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它们的。”

④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身后,孩子一脸坚定。

⑤一天下午,孩子放学回来后,照例跑到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眼了,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孩子难以置信,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之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⑥“被我拔了。小瓜苗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生长。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帮孩子擦掉眼泪。

⑦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始终没拔。这也是个生命啊,孩子想。

⑧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有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中有一株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着说:“不错啊,真厉害,得了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⑨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光芒,很美。孩子呆呆地望着花盆,觉得心里空空的。

【1】随着事情发展,孩子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表格补充完整。

事情发展

花盆里长出小瓜苗

母亲拔掉小瓜苗

母亲没有看出孩子借画表达的想法

孩子的心情

 

 

 

【2】下面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短文中,老师为孩子画中的想法感到惊讶,母亲却只看到孩子的画得了满分。

B.从画“——”句子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孩子纯真的童心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C.短文开头和结尾都写道夕阳照在阳台的美丽景象,其中寄托的情感也是一样的。

【3】读画“﹏﹏﹏”部分,从内容和结构分析短文描写母亲的笑有什么用意。

(1)内容上:____________

(2)结构上: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内容,说说题目“忽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

14、短文

自己建造的房子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老板舍不得自己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可以帮忙再建一幢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来,老木匠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细料,干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

“这是你的房子,”老板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世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尽最大努力。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

把你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创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也要活得优雅、高贵。这座“生活之屋”的门牌上写着:“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消极——______   粗制滥造——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无地自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粗制滥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细料”和“粗活”指的是(  )

A.细小的材料、粗大的活计

B.上好的材料、粗糙的工艺

C.细小的材料、繁重的活计

4老木匠建了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是因为(  )

A.老木匠急着回家和家人团聚,想快点儿把活干完。

B.老木匠心不在焉,干活不认真。

C.老木匠岁数太大了,干活不如以前了。

5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是(  )

A.我们长大后都要做木匠,把房子盖坚固。

B.我们要在生活中竖起一面墙,聪明地保护自己。

C.我们要认真对待生活,把握好生命里的每一分钟。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列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1.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不是十分清楚的道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写一个包含两个以上叠词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镇上的人们已经为他们作了公开祈祷。依然没从洞里传来好消息。(用关联词合并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办法好,我们一定会采纳。(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4)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像天使一样,默默拯救受病痛困扰的人。(仿写)

我的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应该发挥广大干警的充分的作用。(修改病句)

(2)孔明说:周瑜让我三日之内把箭造完,一点都不难。(改为直接引语为间接引语。)

   

(3) 别人 退路 堵塞 自己 意味 生路。 (连词成句)

 

(4) 狼气急败坏地堵上那个小洞。(改为把字句)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特殊的日子,总让人记忆犹断。在那一个特殊的日子,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特别的事情呢?请以《那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事情经过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②注意细节描写。③不少于 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