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照样子,写出画线词语代称的含义。
例:王老师,您真是桃李满天下。(学生)
(1)感谢您妙手回春,好一位杏林名家。(_________)
(2)恭喜您的高足荣登榜首!(_________)
(3)他在朝中耳目众多,一有风吹草动,立刻就能知晓。(_________)
(4)你知道吗?我们全家都成了莫言的粉丝了。(_________)
2、看拼音写词语。
fěi cuì(_____) chú chuāng(_____) tóu xián(_____) jī xiè(_____)
cán bào(_____) zhēng róng(_____) bō xuē(_____) róng yù(_____)
以上汉字中,属三拼音节的是_________,整体认读音节的是______。
3、根据意思写成语。
1.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_______)
2.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 (_______)
3.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_______)
4.指意外的灾祸、事故,特指人的死亡。(_______)
5.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_______)
6.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_______)
7.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 (_______)
4、句子积累。
(1)《学弈》一文中,同样是跟着弈秋学下棋的两个人,学习表现却截然不同,第一个人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人______________,(填四字词语),用一句话概括两人的学习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改变它,改变它就会使事物更加通达,通达才能使事物长久地发展下去,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新”的思想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只有不断地更新又更新,日日更新,才能有新的进步,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示我们学生如果能用功努力,就可以比老师更有成就。
5、读句子,完成练习。
(1)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这段话是对人物_____的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
(2)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
这句话是对人物_____的描写,从“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
6、课内阅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吟”是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骨/碎身/浑/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___;第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决心。
【4】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物”是____________,“志”是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泊船瓜洲》中诗人所描绘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将下面的古诗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单车 ,属国 。
出汉塞,归雁 。
大漠 , 落日圆。
逢候骑,都护在 。
【1】此诗选自《 》,作者 ,是 朝诗人。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诗人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2】下列解释不恰当的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9、阅读理解。
你知道吗
①你知道PM2.5吗?
②PM2.5是对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 也叫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PM2.5主要来源于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 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对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PM2.5因为颗粒细 小,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 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③按国家最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日平均浓度限值为75微克/立 方米,低于该数值的为良好,高于该数值的则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这是某日江苏 南京三个监测点数据统计表:
监测点 | 监测点一 | 监测点二 | 监测点三 |
PM2.5日平均浓度 (微克/立方米) | 106 | 133 | 117
|
【1】第②自然段依次介绍了 PM2. 5的哪些知识?照样子,概括地写下来。
什么是 PM2.5:(1)_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
【2】品一品:画线句子使用了(1)___________、(2)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使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是(3)___________
【3】议一议:根据某日江苏南京三个监测点数据统计表,你觉得当天南京的环境空气质量如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北京的春节(节选)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 )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作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 )岁。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2】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 ”标出来。
【3】这段话可以看出北京的除夕有那些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节贴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自己积累的一幅春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年夜饭猜猜吉祥寓意。
例如:小鸡炖蘑菇——大吉大利
蒸年糕——(______) 炸丸子——(______)
炖鲶鱼——(______) 我还知道:________。
11、阅读理解
母亲•我 •狗
小时候我极怕狗。现在想来,虽称不上是“谈狗色变”,也确有些“说狗心寒”,对狗的怕简直甚于想像中的鬼怪。每到夜间,远处的几声狗叫都能把我的心吊起来,好长时间才在母亲的细语柔抚下慢慢落下去。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要求上早读。
可整个村子上三年级的就我一个,另有几个四五年级的学生在校住宿。我作难了:学校和我们村子之间正好有一个“恶狗云集”的大庄子,白天和别人一起倒还不怎么怕;这早上起来,黑咕隆咚的……
邻居大婶也来劝母亲:“别让洪水上了吧,就弟兄一个,他爹又不在家,万一有个好歹咋向他爹交代呢?”母亲笑着谢了大婶,摸摸我的头说:“我送他,学不能不上啊。”大婶瞪了母亲一眼:“你,能行吗?”母亲顿了一下,点点头。
第二天早上,我一觉醒来,发现母亲已点着灯在忙碌了。“五点半了,起来吧。”母亲见我醒了,转身为我打来洗脸水。待我洗好脸,她到院里找了一根木棒拿在手中,夹上我的书包,然后拉上我:“走吧。”摸了摸母亲手中的棍子,拉着母亲的手我顿时觉得安全多了。
到了那个村子,我的心也不再那么恐惧了,只是紧紧地攥着母亲的手。母亲紧张地盯着周围,像是怕狗突然从暗处扑上来似的。
忽然,我感到母亲的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我抬头看着母亲,母亲赶忙俯下身拍拍我的头:“洪水,别怕!有妈在,狗子不敢来的。”我便像置身于一把保护伞下似的,心慢慢的安稳下来。
以后,母亲每天早晨起床后总是先把我送到学校,然后再回去做饭。
几年过去了,有一次同大婶闲谈,一句话说得我的心猛得一颤:母亲对狗的怕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我!她小时候曾被狗咬得差点丢了命。母亲那湿漉漉的颤抖的手在眼前一闪,我真想跑到正忙碌的母亲身边,抱住她大哭一场——为她那颗受苦受累还经常受着惊吓的羸弱的心!
如今我已不再是怕狗的小孩子了,而母亲依然很怕狗。于是每次外出,我总细心的守护在母亲的身旁——因为,我忘不了那个怕狗的童年;忘不了母亲那只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
【1】用简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从两个不同角度告诉我们母亲其实是很怕狗的,试借用文中的语句进行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多次写到母亲湿漉漉的手,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到底是胆大还是胆小?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还同时想起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1】八宝粥的颜色是___,原因是____。八儿看到如此颜色的粥,心里想到的是____。
【2】妈妈做的八宝粥好吃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用横线画出来。
【3】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详写的是_____,略写的是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
13、一枝红杏
有个孩子无意中把一颗杏核埋在墙脚。杏树苗居然冲破坚硬的壳和多石的土地,向蓝天露出笑脸。不久,这个孩子发现了这棵孤孤单单的杏树。
“嘻,这是什么树苗,把它的尖儿掐了,看它能长成什么怪样!嘻嘻!”
杏树受了伤害,却没有死,在掐去尖儿的地方长出两枝小权。
“这是什么东西?怎么到墙脚下来了!”孩子的父亲觉得奇怪,不由分说,用斧头从根部砍断杏树。
杏树流着眼泪在雪下过了一个严酷的冬天。春天一到,它又抽出芽来。当它到了开花的年龄的时候,孩子的爷爷又觉得碍眼,便锯去了几个枝杖。
掐尖儿、砍根、锯杈都没有熄灭杏树心上的火焰。当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杏树终于长到大墙的外边,开出鲜艳的花朵。
很多小鸟来赏花,它们望着杏树伤痕斑斑、弯弯曲曲的身躯,不由得惊叫:“你靠什么力量活下来了,又开出这样美丽的鲜花?”
杏树回顾自己走过的艰辛道路,深思很久,最后深情地说:“希望,还有信念。”
【1】这篇文章主要采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它的题材属于______。
【2】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杏树伤痕斑斑、弯弯曲曲的身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杏树能活下来并开出美丽的鲜花依靠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买馒头
(台湾)林清玄
①家后面市场里的mán tou tān( ),做的山东大馒头非常地道,饱满结实,有浓烈的麦香。
②每天下午4点,馒头开笼的时间,闻名而来的人就会在馒头摊前排队,等候着山东老乡把蒸笼掀(xiān xuān)开。
③掀开蒸笼的那一刻最感人,白色的雾气阵阵浮出,馒头——或者说是麦子——的香味就随雾气四溢了。
④差不多半小时的时间,不管是馒头、花卷,还是包子就全卖光了,那山东老乡就会扯开嗓门说:“各位老乡!今天的馒头全卖光了,明天清早,谢谢各位捧场。”
⑤买到馒头的人欢天喜地地走了,没买到馒头的人失望无比地也走了。山东老乡把蒸笼叠好,覆上白布,收摊了。我曾问过他,生意如此之好,为什么不多做一些馒头卖呢?
⑥他说:“俺(án ǎn)的馒头全是手工制作,卖这几笼已经忙到顶点了,而且,赚那么多钱干什么?钱只要够用就好。”
⑦我只要有空,也会到市场去排队,买个黑麦馒头,细细品尝,感觉到在平淡的生活里也别有zī wèi( )。
⑧有时候,我会端详那些来排队买馒头的人,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xiǎo fàn( )或工人,也有学生,也有西装笔挺的白领阶层。
⑨有几次,我看到一位在街头拾荒的人。
⑩有一次,我还看到在市场乞讨的乞丐,也来排队买馒头。
⑪这么多生活完全不同的人,没有分别地在吃着同一个摊子的馒头,使我生起一种奇异之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因角色不同而过着相异的生活,当生活还原到一个基本的状态,所有的人的生活又是多么相似:dàn shēng( )、吃喝、成长、老去,走过人生之路。
⑫我们也皆能品尝一个馒头如品尝人生之味,只是或深或浅,有的粗糙,有的xì nì( )。我们对人生也会有各自的体验,只是或广或窄,有的清明,有的hùn dùn( )。
⑬就像馒头摊的山东人,他在战乱中度过半生,漂泊到这小岛上卖馒头,这种人生之旅并不是他少年时代的期望,其中有许多悲苦与无奈。可是看他经历这么多沧(cāng chāng)桑,每天开蒸笼(lóng lǒng)时,却有着欢喜的表情,有活力的姿势,像白色的雾气,麦香四溢。每天看年近七旬的老人开蒸笼时,我就看见了生命的庆喜和热望。
⑭生命的潜能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热气腾腾的,这是多么好!多么值得感恩!
(有改动)
【1】读拼音,在文中的括号里写词语。
【2】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3】“俺的馒头全是手工制作,卖这几笼已经忙到顶点了”,“忙到顶点”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赚那么多钱干什么?钱只要够用就好”,从中可以看出山东老乡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4】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买山东老乡的馒头?请分条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下面的文字插入原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但不论如何,生活的本身是值得庆喜的吧!
A.⑩、⑪段之间 B.⑪、⑫段之间
C.⑫、⑬段之间 D.⑬、⑭段之间
15、将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
①今天,人民子弟兵非把这段溃口堵上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
(2)父亲对我笑着说:“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
(3)你不喜欢书里说的这些事。你干脆别读这本书。(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
(4)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_____________
17、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6分)
(1)在南极考察队员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2)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 我的心哪,留在祖国的蓝天上。
18、下列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雪覆盖了这座美丽的城市。(“被”字句)
被白雪覆盖了的这座美丽的城市。
B.桃花心木不是一种普通的树。(肯定句)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
C.这场电影,我不能不去看。(反问句)
这场电影,难道我去看吗?
D.此刻,他的心情十分激动。(感叹句)
此刻,他的心情激动吗?
19、把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
1.老师对王芳说:“学校让你明天出席区小学生座谈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伙伴说:“我爸爸说手表里住着很多小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对我说:“今天我有事,你自己在家写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对我说:“今天晚上我要排练节目,您就别等我吃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成反问句。
小孩掉河里,我们不能见死不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
题目:我和书的故事
提示:轻轻翻开书页,慢慢走进书的世界,那清凉的智慧之水便缓缓流进我们的心田,精神的支柱,情感的熏陶,品格的启示……你与书之间发生过哪些精彩的故事?请以“我和书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①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让真情自然流露。
②中心明确,行文通畅,力求写生动,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