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自己的习作思路,完成提纲。
题目:____________ 主题:________________
起因:______________
事情的 经过: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
心情的变化:__________
2、照样子,写一写。
(1)例:风和日丽
含有“风”字的成语:___、___、___。
(2)例:狐假虎威
含有动物名的成语:___、___、___。
(3)例:风筝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风筝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小鱼游到了大海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例:帮助人们做好事,真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用加点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面加横线的字的读音。
(1)昔我往矣( ) ( )
(2)雨雪霏霏( ) ( )
(3)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 ( )
(4)莫知我哀( ) ( )
4、填空。
“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除部首外的________笔。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___,音节是________。
5、比一比,再组词。
纪________ 稿________ 壁________ 眬________ 咨________
记________ 搞________ 璧________ 胧________ 资________
6、默写《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理解词语。
卜算子: ___________鲍浩然:_______
之:___________ 浙东: _________
欲:___________ 才:___________
始:___________ 若:___________
【3】这是一首________诗,第一句诗用了_________的手法,第二、三句诗用了______的形式说明了行人将去的地方。下面几句借春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_________。
【4】这首词王观起首用_______比喻_____,用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然后进行_____问,“______”?然后回答:“_________。”这是指_______的地方。接着,作者感叹:_____,_______。最后,作者嘱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词的上片着重写______,起首两句,运用_____,把______变成__________,把______时所见______化为_______。
【6】“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__________;二指__________。
7、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练习。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在横线上将诗句补充完整。
【2】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可理解为晒干;“昆黄华叶衰”中的“衰”可理解为衰败。
B.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盛衰规律来警示我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努力。
C.作者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冬葵,百川,赞美万物的勃勃生机。
【3】劝说人们抓紧青少年时光,认真工作学习,有所作为时,常引用本诗中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4】先描红练习一下,再选择这首诗中你喜欢的句子,用行书来写一写。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________________
8、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
【甲】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
总的来说,事实证明,我当前的不幸处境,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可是,即使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从我最不幸的处境中取得一个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1】鲁滨孙的不幸处境表现在哪里?请简单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聊以自慰”的意思是:___________
【3】你从鲁滨孙所得到的教训中受到什么启发?请用一句你所知道的警句名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一夜的工作》,完成短文后的题目。
一夜的工作
周总理在“第一次文代大会”上作了报告。《人民文学》杂志要发表这个报告,由我把记录稿作了整理,送给总理审阅。
这一天,总理办公室通知我去中南海政务院去。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我就到值班室去睡了。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他对我说:“总理叫你去。”我立刻起来,揉揉朦胧的睡眼,走进总理的办公室。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记录稿,其实是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总理站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回去睡觉吧。”
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进后面去了。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这样想,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1】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短文,然后概括出这篇短文的大意。(注意:概括大意要在20个字以内,含20个字。)
这篇短文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周总理“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请以短文有关内容分别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总理审阅的是谁的报告记录稿?周总理是怎样审阅的?通过周总理审阅报告记录稿,你认为周总理是一个什么样的总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作者写这句话,是想告诉我们值班室的同志是增加了花生的分量,还是没有增加?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用“一夜的工作”做题目恰当吗?请以短文内容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选段选自《__________》,是__________同志在1944年9月8日为纪念张思德同志而作的演讲。
【2】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此句和后面三句是______关系。
【3】请你从生活中举出为人民利益而献出生命的两个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为人民服务》选段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国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用“ ”画出这段话中运用了对比论证的句子。
【2】本文作者是 ,全文是他于1944年9月8日在 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3】选文第一句话与第二、三句话的关系是( )。
A. 先因后果 B. 并列关系 C. 先概括后具体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意思:_____________ “或”意思:________________
“泰山”比喻:______________ “鸿毛”比喻:______________
【5】把文中画“ ”的句子加上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再抄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是怎样理解选文中司马迁说的话的?请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爱在身后二十米
①读初中时,家离学校有十几里的山路,那时又没自行车可骑,全靠一双脚板走。
②第一天上学时,我起得很早,父亲也跟着起床了。他收拾利索了,就在一旁等我。“你起来干什么?”我问他。“送送你!”父亲指着外面漆黑的夜。“不用了,我都这么大了,又不是小孩子,我不怕的!”况且,与我一同上学的,还有同村的小栓。
③面对我的拒绝,父亲迟疑了一会儿,“那好吧,我等你走后,把院门关一下。”我背起书包,在父亲面前昂着头走出了院门。小栓已在村口等我。我望着前面漆黑的一片,心里还真有点儿害怕。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要走这么长的一段山路。“你怕不怕?”我问小栓。“怕?有啥怕的?我们有两个人呢。”小栓的声音不大,但我听得出来,他一定和我一样,在假装勇敢。
④我们出发了。黑漆漆的夜,天边悬挂着两三颗孤星,阵阵山风吹过,让人不寒而栗。偶尔有一两声动物的嚎叫传来,尖锐而凄厉。我和小栓不禁加快了脚步。
⑤“要是有大人送我们一阵就好了!”小栓在后面低声嘀咕。是啊,现在我真的后悔刚才为什么要拒绝父亲的好意。我想象着此刻父亲就在我的身后,但我不敢回头看,只顾着埋头往前疾走。等我们走到学校,早已是大汗淋漓。
⑥这样的时光持续了三年。但每一天上学,父亲必定要跟我一同起床,他有时甚至起得比我还早。自从我拒绝他送我之后,他再也没说过要送我这类的话,只是说等我走后,关好院门,再也没有别的什么。直到有一天,我才知道父亲对我撒了谎。
⑦初三毕业,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县城的师范院校。有一天,在洗澡时,我发现父亲右腿上有一块长长的伤疤。随后不久,母亲和我聊天时,无意中说出了伤疤的来历。“有一天早上你爹送你去学校,让猎人的套弓夹着了,淌了不少的血,好几个星期才好呢。”“送我?爹送过我?”我惊讶地向母亲求证。“是啊,你爹不让我对你说,上初中那会儿,他一直在送你,为了不让你发现,他就远远地跟在你后面。他还说,离你二十米远,既能看到前面的你,又不会被你发现。送你三年,你爹呀,都总结出经验来了。”母亲说得自然,我的心却在流血,为自己曾经的固执和无知。
⑧那一刻,我的脑海里闪现出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
⑨一直固执地以为自己是多么勇敢,不曾想却辜负了父亲那一颗慈爱的心。这一生,只要我们还行走在人生崎岖的山路上,父亲就会一直紧紧地跟在我们身后二十米,直到他再也迈不动脚步的时候……(有删改)
【1】通读全文,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能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拒绝父亲,假装勇敢→_____________→看见伤疤,心生疑惑→________
【2】第④段中画“ ”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第⑨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深化主题,点明了文章主旨。既表现了“我”对父亲的_________之情,又体现了父亲对“我”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补全文中第⑧段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节选)
这一年暑假,语言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溫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乙]作文上的红双圈
是在1972年的5月,我清清楚楚记得那个日子。那一次学校举办“红五月”征文比赛。我投了稿,作文题日叫《补考》,是篇很长的作文。我的语文老师同时也是班主任,他总是给我的作文打高分。一天上午在操场劳动,有人跑过来 告诉我:“征文在报栏里贴出来了,有你的,上面打满了双圈。”我很兴奋,即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挨到中午,校园里寂静无人时,我像做贼一样地溜过去,独自站在报栏前,欣赏我的打满双圈的作文。我带着心跳,从头到尾一个个数下来,一共是九十八个红双圈。这是我的语文老师给我的评价。带着双圈的作文在报栏里贴了很久。一天,县文化馆的同志路过这里,偶尔看见了,就揭下来带走了。不久,我的作文发表在县办刊物上。县办刊物送到扬州地区,被地区刊物选中,第二次发表。几经周转,次年,《补考》竞赫然刊登在上海一家出。版社的正式刊物上。其时,我已经下乡插队。父亲鼓励我说,既有一,何不能有二?我想想也是,就接着往下“折腾”,后发表了很多小说,成了作家。
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园,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人生的路上有无数条轨道可走,之所以选择了其中的一条,是偶然,更是必然。永远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母校的报栏,感谢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1】甲文中“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一句
中,“这样”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么”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文中两处写爬山虎,请你分别找到。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是( )
A.衬托“我”作为初中生年轻有活力。
B.反衬叶圣陶老先生讲究生活质量、有品味的生活态度。
C.衬托叶老先生认真亲切、质朴的品质及“我”愉悦的心情。
D.告诉读者事情发生在夏季。
【3】“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的含义是( )
A.叶老先生接见“我”,教诲“我”的情景,令“我”终生难忘,激励着“我”努力学习,刻苦写作。
B.爬山虎的颜色很绿,让人难以忘怀。
C.当时的事情和爬山虎一起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D.“我”一看到爬山虎这种植物,就会想起叶老先生对“我”的教诲。
【4】读了甲、乙两文,我们从中知道甲文作者走上文学之路是从_________开始的;乙文作者走上文学之路是从____________开始的。
【5】细细品味甲、乙两文的结尾。
(1)在表达感情上的共同之处:_______________
(2)在表达方法上的不同之处:甲文的结尾运用__________的方法,乙文的结尾运用_______的方法。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没有一个人不喜欢这个美丽的地方。(改“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周日能去看画展,我必须周六写完作业。(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仿写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18、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改为陈述句。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缓缓到来。(仿照句子写一句表现景物变化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语言表达
题目:我想有____________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如:“我想有个好朋友”“我想有个可爱的小屋”“我想有一双翅膀”“我想有朵七色花”……写人、记事、写物、想象作文均可;②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挚,有一定的条理性。字数300~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