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尔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的脚步       _____的风暴

_____地离开       _____地垂下

_____的雾气      _____的露珠

_____的井水 _____的流水

_____的声音      _____的牵牛花

2、根据意思写词语

一根头发系着千钧的重量,比喻情况万分危急。________

形容声音巨大响亮,震动了天地。________

缩小机构,精简人员。________

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________

3、辨字组词。

______  据______  距______  灰______  沸______

______  剧______  巨______  恢______  佛______

______  塘______  饮______  捡______  愿______

______  搪______  欢______  俭______  螈______

4、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_____今天是元宵节,_____今天的北京特别热闹。

2._____孩子们要放鞭炮,_____要过春节了。

3._____除夕之夜要守岁,_____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人睡觉。

4.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_____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5.北京_____是城市,_____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_____过得分外热闹。

5、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________,作者按照_______ 顺序,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タ、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日子一笔带过,这样安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你最喜欢春节的哪一天?为什么?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腊八粥》的作者是_______,课文详写了__________,略写了___________,详略分明,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

完成下列各小题。

【1】这首诗描述的传统节日是(  )

A.元宵节

B.上元节

C.中秋节

D.端午节

【2】该诗以写景起,前两句中照应题目“望月”的词语是(  )

A.中庭

B.地白

C.冷露

D.桂花

【3】“尽”在诗句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是(  )

A.完毕

B.达到极限

C.都,全部

【4】下列古诗朗读断音正确的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

B.冷/露无声/湿/桂花。

C.今夜/月明/人尽望,

D.不知/秋思落/谁家?

【5】下列不是抒发诗人思念家乡之情的诗句是(  )

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6】对古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该诗是作者王建在元宵佳节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B.“无声”二字细致的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更衬托出夜的寂静。

C.“落”体现出动态轻盈的美感,仿佛秋思随着月色飘临人间。

D.该诗描绘了一幅凄冷幽静的月夜图,借景抒发思念家乡的愁苦之情。

7、阅读古诗《采薇(节选)》,并完成练习。

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载渴载饥。我心伤悲,  

1将诗句补充完整。本诗选自《   》。“薇”指___________

2《采薇(节选)》诗的前四句情景交融,在“_____”与“____”、“_____”与“_______”、“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的对比中,体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____________”表现出战士出征时对故乡、对亲人的依依不舍之情。“__________”使我们联想到战士返乡时的哀伤、悲愤。

3“依依”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采薇(节选)》没有表达了诗人(  )

A.对从军路上又渴又饥的厌烦。 B.对征战兵卒的同情。

C.对战争的厌恶 D.对和平的渴望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解释词语。

水光潋滟:_________________

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色空蒙:___________________

相宜: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作者把西湖比作,描绘了它时候和时候各具特色的美丽景色,由衷地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后来,人们把西湖称之为“________”就是从这首诗中来的。

3与“淡妆”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与“浓抹”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

4苏轼人称“______”,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你知道他的诗词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最喜欢的一首是《______________》,内容是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骑鹅旅行记》片段,完成练习。

男孩子觉得他来到了冰天雪地的荒原,他心情苦恼,真想号啕大哭一场。

他肚子咕噜咕噜饿得很,已经有整整一天没有吃东西了。可是到哪儿去找吃的呢?

现在刚刚是三月,地上或者树上都还没有长出一些可以吃的东西来。

唉,他到哪里去寻找食物呢?有谁会给他房子住呢?有谁会为他铺床叠被呢?有谁来让他在火炉旁边取暖呢?又有谁来保护他不受野兽伤害呢?

太阳早已隐没,湖面上吹来一股寒气,夜幕自天而降,恐惧和不安也随着黄昏悄悄地来到。大森林里开始发出淅淅沥沥的响声。

男孩子在空中遨游时的那种兴高采烈的喜悦已经消失殆尽。他惶惶不安地环视他的那些旅伴,除了他们之外他是无依无靠的了。

这时候,他看到那只大雄鹅的境况比自己还要糟糕。他一直趴在原来降落的地方,样子像是马上就要断气一样,他的颈脖无力地瘫在地上,双眼紧闭着,他的呼吸只有一丝细如游丝的气息。

“亲爱的大雄鹅,”男孩子说道,“试试看去喝喝水吧!这里离湖边只有两步路。”

可是大雄鹅一动也不动。

男孩子过去对动物都很残忍,对这只雄鹅也是如此。此时此刻他却只觉得雄鹅是他唯一的依靠,他害怕得要命,弄不好会失掉雄鹅。他赶紧动手推他、拉他,设法把他弄到水边去。雄鹅又大又重,男孩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推到水边。

雄鹅把脑袋钻进了湖里,他在泥浆里一动不动地躺了半晌,不久之后就把嘴巴伸出来,抖掉眼睛上的水珠,呼哧呼哧地呼吸起来,后来元气恢复过来了,他昂然在芦苇和蒲草之间游戈起来。

大雁们比他先到了湖面上。他们降落到地面上后,既不照料雄鹅,也不管鹅背上驮的那个人,而是扎着猛子钻进水里。他们游了泳,刷洗了羽毛,现在正在吮啜那些半腐烂的水浮莲和水草。

那只白雄鹅交上好运气,一眼瞅见了水里有条小鲈鱼。他一下子把他啄住,游到岸边,把他放在男孩子面前。

“这是送给你的,谢谢你帮我下到水里。”他说道。

在这整整一天的时间里,男孩子第一次听到亲切的话。他那么高兴,真想伸出双臂紧紧地拥抱住雄鹅的颈脖,但是他没有敢这样冒失。他也很高兴能够吃到那个礼物来解解他的饥饿,开头他觉得他一定吃不下生鱼的,可是饥饿逼得他想尝尝鲜了。

他朝身上摸了摸,看看小刀带在身边没有。幸好小刀倒是随身带着,拴在裤子的纽扣上。不用说,那把小刀也变得很小、很小了,只有火柴杆那样长短。行呀,就凭着这把小刀把鱼鳞刮干净,把内脏挖出来。不消多少时间,他就把那条鱼吃光了。

男孩子吃饱之后却不好意思起来,因为他居然能够生吞活剥地吃东西了。“唉,看样子我已经不再是个人,而成了一个货真价实的妖精啦。”他暗自思忖道。

【1】从文中找出下面意思对应的四字词语,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1)冰雪漫天盖地。( )

(2)心中惊慌害怕,十分不安。( )

【2】读第四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个片段,你对尼尔斯的看法是否有了改变呢?请结合课文《骑鹅旅行记(节选)》,写一写,并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表示: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学习语文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学习其他的学科。

(材料二)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阅读文字的兴趣,导致语言表达能力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里明明有想法,但就是说不出来。”

1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实践。

那个乞丐

①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但是那个乞丐的影像总还生动地储存在我的记忆里,时间越久,越显得明晰。

②这是一个老太婆。她的头发还没有全白,但蓬乱如秋后的杂草。面色黧黑,满是皱纹。右手持一根短棍。因为她也是双目失明,棍子是用来探路的。不知为什么,她能找到施主的家门。我第一次见到她,就是在我家的二门外面。她从不在大街上叫喊,而是在门口高喊:“爷爷!奶奶!可怜可怜我吧!”也许是因为,她到我们家来,从不会空手离开的,她对我们家产生了感情;所以,隔上一段时间,她总会来一次的。我们成了熟人。

③据她自己说,她住在南圩子门外乱葬岗子上的一个破坟洞里。里面是否还有棺材,她没有说。反正她瞎着一双眼,即使有棺材,她也看不见。即使真有鬼,对她这个瞎子也是毫无办法的。

④不知道为什么,她竟然还有闲情逸致来种扁豆。她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扁豆种子,就栽在坟洞外面的空地上,不时浇点水。到了夏天,扁豆是不会关心主人是否是瞎子的,一到时候,它就开花结果。这个老乞丐把扁豆摘下来,装到一个破竹筐子里,拄上了拐棍,摸模索索来到我家二门外面,照例地喊上几声。我连忙赶出来,看到扁豆,碧绿如翡翠,新鲜似带露,我一时吃惊得说不出话来。我当时还不到十岁,虽有感情,绝不会有现在这样复杂、曲折。我不会想象,这个老婆子怎样在什么都看不到的情况下刨土、下种、浇水、采摘。这真是一首绝妙好诗的题目。可是限于年龄,对这一些我都木然懵然。只觉得这件事颇有点不寻常而已。扁豆并不是什么名贵的东西,然而老乞丐心中有我们一家,从她手中接过来的扁豆便非常非常不寻常了。这一点我当时朦朦胧胧似乎感觉到了。这扁豆的滋味也随之大变。在我一生中,在那以前我从没有吃过那样好吃的扁豆,在那以后也从未有过。我于是真正喜欢上了这一个老年的乞丐。

⑤然而好景不长,这样也没有过上几年。有一年夏天,正是扁豆开花结果的时候,我天天盼望在二门外面看到那个头发蓬乱鹑衣百结的老乞丐。从早晨到晌午,从晌午到黄昏。然而却是天天失望,我又感到凄凉,感到孤寂,又是好几天心神不宁。从此这一个老太婆,在我眼前消逝了,永远永远地消逝了。

【1】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图表,还原老乞丐的形象。

【2】文章第④自然段两次提到“不寻常”,分别指什么?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句子:(我)只觉得这件事颇有点不寻常而已。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

句子:从她手中接过的扁豆便非常非常不寻常了。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文章第④自然段划线的句子,摘录老乞丐的动作,体会她的心理活动。

【4】阅读第⑤自然段划线句子,联系短文内容,从这样的表达,你体会到了什么?(     

A.“我“焦急不安地盼望着老乞丐出现,所以觉得时间过得很漫长。

B.“我”盼望老乞丐早点给我们送扁豆,所以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C.“我”每天无所事事,一个人很寂寞,所以觉得时间特别难熬。

D.“我”每年种扁豆,日子过得很充实,所以觉得时间转眼就过去了。

【5】结合全文,想一想第①自然段中“那个老乞丐的影像总生动地储存在我的记忆里,时间越久,越显得明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铁桥那边的林子

薛涛

⑴发现那片林子是在初冬的一个晌午。阳光驱散了凉雾,我站在屋顶,看到更远处的景物,西北方向,越过那座铁桥,在洼地的边缘,有一片色泽灰黛的景物衬在淡蓝的天幕下,这片景物是我从前忽略的。我举起自制的望远镜,它刷地来到面前,很听话。原来那是一片林子。

⑵它静静地站在天边不知有多少年了,我竟然一次一次忽略了它。

⑶关于它,会有多少可以想像的东西啊!歌唱的小鸟,从这枝跳到那枝;嚼着干草的花斑鹿,头上顶着一棵不长叶子的小树;棉被一样厚的落叶,躺在那上面该是怎样的美妙呢…… 我想像着那样一片林子里该有的一切——真是一片没完没了的林子。我决定第二天就出发,带上两个弟弟。

⑷第二天,一切都被一场突来的大雪掩埋了,房屋、谷草垛、所有的道路,还有旅行的念头。弟弟们看着我说该出发了。我瞥了瞥窗外的大雪,取消了昨天的计划。

⑸几天后,弟弟们又提醒我:该出发了,路上的雪已经踩实了。

⑹我裹紧棉衣说,天太冷了,过几天再去吧。是的,那个时候我们的棉衣单薄,我经常感到冷。……

⑺春天一来,睡在我心底的念头逐一解冻了。我要去看看那片林子啦。我带上弟弟们出发了。铁桥,丘陵,洼地,这些地方我们都来过了。我们把它们丢在了身后。蹲在一片尘地休息时我才感到有点疲惫:这一次我们走得确实很远,它的遥远超出我的想像。有一段时间,那片林子逃出了我的视线,我只能抱定它的大致方向摸索前行。后来我知道,爬上那片洼地就可以到达了。

⑻剩下的路我和弟弟们是一口气跑完的。

⑼结果却是我从未想到的,失望、懊悔和沮丧的情绪折磨了我很多天。

⑽林子不见了。看来是集体搬迁,一棵树也没有留下。我的面前只是一片齐刷刷的树桩,个个是新鲜雪白的茬儿……我真怀疑去年冬天在屋顶望远镜里看到的一切本来就是一个梦幻,我被一个不真切的、虚妄的,却又无比美丽的幻景欺骗了。可是弟弟们一再说,原本它们一直都站在那里的,是不容怀疑的。

⑾我以为我可以抓到它的,连同小鸟和花斑鹿,谁想到一个冬天的时间它都不肯给我。说不定它也曾经等候过那个对它有点心仪的小男孩,该怪他怕冷只想着猫在屋子里,失去了见到它的时机。

⑿他那时还不懂,一整个冬天,这个世界会发生无数个变故的,一旦与某些美丽的东西擦肩而过,就永远再不会有任何机会。 (有删节)

1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练的语言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1)无意间发现小树林。

(2)                

(3)因大雪取消了计划。

(4)                

2第(3)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真是一片没完没了的林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你从下面给出的三句话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1)嚼着干草的花斑鹿,头上顶着一棵不长叶子的小树。

(2)一个孩子的想法就是这样闪烁不定。

(3)林子不见了。看来是集体搬迁,一棵树也没有留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下面一句话的感悟。(不超过80字)

一旦与某些美丽的东西擦肩而过,就永远再不会有任何机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航空母舰

①航空母舰,简称“航母”,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为海军飞机提供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水面舰艇。航空母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应用。二战中后期,美国正是依靠强大的航母作战群最终赢得了制海权。

②现代航空母舰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它在许多方面有着严格、精深的技术要求。其中,航空母舰舰载机的起降技术就是它的核心技术之一。

③一般情况下,舰载机从航空母舰起飞的方式可分为三种。

④第一种是蒸汽弹射起飞。起飞时,飞机的前轮被挂在起飞装置中,就好像激昂飞机放在拉满弦的弓箭上。飞行员在得到起飞许可后加足马力,同时用刹车防止飞机移动。在他得到起飞信号的同时要放开刹车,再借助弹射装置的启动,将飞机弹出跑道。

⑤第二种是拖索式弹射起飞。起飞时,用钢质拖索牵引飞机加速起飞。但这种弹射方式比较陈旧,使用这种方式的航母较少。

⑥第三种是斜板滑跳起飞,这种起飞方式不需要复杂的弹射装置。采用这种方式的航空母舰甲板前端有一个“跳台”,飞机在起飞时以自己的动力经由跳台的协助“跳”上空中,升空的那一刻就好像滑板运动员冲出U形赛道的瞬间。

⑦舰载机在航空母舰上降落比起飞所需的技术要求更高。这不仅需要飞行员有高超的飞行技术,而且对甲板设施的技术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舰载机的降落过程通常是这样的:归航的飞机要围绕母舰飞行,以降低飞行高度和速度。在降落时飞机的速度要降低到几乎失速的程度。飞行员放下起落架、襟翼与空气减速板,并将捕捉钩伸出,同时维持一定的速度和下滑速率。甲板上的指挥员不断地告诉飞行员,飞机离最佳情况的偏差是多少;航空母舰上的灯光提示飞行员,下降时的角度是否正确。

⑧在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后部有四条拦截索。拦截索是由液压系统制动的,它可以在两秒钟和50米内使飞机停下来。飞行员必须让飞机的捕捉钩挂上其中一条,在最佳情况下捕捉钩应该挂上第三条。假如挂上前两条,那么飞机的下降角度太平;假如挂上最后一条,那么飞机的下降角度太陡。着陆时飞行员必须将飞机完全压低,这样他可以保证捕捉钩钩住其中的一条拦截索。同时他必须将发动机开到最大,这样假如飞机没有挂上拦截索,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加速离开甲板,重新回到降落航线。成功降落后,飞行员会依照甲板上地勤人员的指示将发动机的推力降低到慢挡并且离开降落区。

⑨航空母舰舰载机起降技术的解决,把舰艇与战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使得航空母舰在现代军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舰载机采用“斜板滑跳起飞”方式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⑦段中加点词语“几乎”为什么不能删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现代航空母舰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

B.使用拖索式弹射方式起飞舰载机的航空母舰较少。

C.在舰载机降落的过程中,舰上指挥员的作用不容忽视。

D.舰载机在航空母舰上起飞比降落所需的技术要求更高。

【7】舰载机在航空母舰上降落,飞行员的操作非常重要。请根据选文内容按顺序补全飞行员的操作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放下降落装置,伸出捕捉钩,维持一定的速度和下滑速率。

③接受甲板指挥员信息,不断调整偏差,确认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按指示,将发动机的推力降低到慢挡,并离开降落区。

14、   旅行家树

①在非洲腹地的布隆迪共和国访问期间,在我们居住的一座洁白的小楼门前,有两棵大树,婀娜、翠绿,秀气极了。那树的形状,不同于一般树木,它没有枝丫,没有碎叶,在结实而修长的树干上面,生出长长的坚硬的阔叶,而那阔叶也不像一般树木那样向四周扩散,它只向两侧伸展,看去就像开屏的孔雀,又像展开的扇面。起初我不知道它叫什么树,暂且就称它为孔雀树、扇子树。

②到非洲别的国家里,也经常看到在一些华丽的住宅或别墅门前,都栽着这种树,给那些豪华的建筑物jǐn shàng tiān huā(   ),增添不少清幽、高雅的情趣。当时我还以为这种娇秀的树木,只能在阳光明媚、土壤肥沃、雨水充足的地方生长哩,但是后来在一次沙漠旅行中,我忽然发现这种树木竟然也生长在茫茫沙海之中。在黄沙的衬托下,它越发显得蔚然翠绿,充满生机。

③我想记住它的尊姓大名,便问同行者:

④“这叫什么树?”

⑤我的同行者,仰望着它那翠绿欲滴的阔叶,回答说“它的名字很别致,叫旅行家树。”

⑥“为什么叫旅行家树?”

⑦他解释说:

⑧“这种树,原来生长在沙漠上,后来才被人移植到碧野闹市。在沙漠上旅行,当人们受到热沙zhì kǎo(   )、炎阳曝晒而疲惫干渴得难忍难熬的时候,突然在茫茫沙海中遇到这种树木,它不但以浓荫为你纳凉,而且只要你用刀子在它身上划开一条口子,它就流出清香可口的汁液为你解渴。它是沙漠旅行者不可失却的朋友,故名旅行家树。”

⑨听了这番有趣的解释,我对这种树木产生出一种sù rán qǐ jìng(   )的感情。它既能生在土质肥沃□气候相宜的美丽风景区□又能繁殖于干燥贫瘠□漫漫沙流的不毛之地□它在湖光山影□花红柳绿的秀丽处所□风姿飘洒□落落大方□现出一派bù bēi bú kàng(   )的仪表□它在满目黄沙□寸草不生的古漠□轻声慢语□谦和内秀□没有一点傲然超众□gū fāng zì shǎng(   )的神情□我爱旅行家树所具有的这种品质□离开非洲时,我曾想带回一株旅行家树的幼苗,移植于自己的庭院里,后来又作罢,心想:倒莫如把旅行家树的品质,移植于自己心中。

1认真拼读,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相应的词语。

2解释下列词语。

翠绿欲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毛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短文第⑨自然段的□中加上标点符号。

4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1)旅行家树不仅能生长在(   )的地方,也能在(   )的地方生长。

(2)旅行家树在秀丽的风景区表现得(   ),在寸草不生的古漠中又表现得(   )。

5从文章中摘录有关语句,填空。

(1)“我”起初把旅行家树称为孔雀树、扇子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朋友后来告诉“我”,它叫旅行家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想移植一株旅行家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来“我”又决定不移植旅行家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怎样理解短文最后一自然段中“倒莫如把旅行家树的品质,移植于自己心中”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旅行家树在不同的环境中是如何造福于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完成练习。

院子里各个角落和暗洞你不是都很熟悉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

1.这个问题不能不讲清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起地道战,谁也不能不承认是个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不能不遵守交通规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句子练习。

1.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 (用上问号,意思不变)

2.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广玉兰一样美好的事物呢?你喜爱它的什么?请仿照课文最后一段写句子。

 (1)我爱   ,更爱      

 (2)我爱 ,更爱  

3.不,不不!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呢?(改为陈述句)

4.他把每天看到的情况,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改为字句)

 

18、按要求完成句子。

(1)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张思德同志的死比泰山还要重。(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上的星星在闪烁。(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老师说:“看到你们的进步,我非常高兴。”(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避免不再发生交通事故,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交通规则。(修改病句,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用划线的关联词造句)

_______

(2)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大约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修改病句)

_______

(3)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个句子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

20、把下列句子改写成“被”字句。

1.火车把各种物资运往全国各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升的太阳把平静的海面照射得波光粼粼,漂亮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课间十分钟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片段。

要求:内容具体,重点突出,要有对人物的描写。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