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出下列多音字拼音,并组词
1.眯: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2.氓: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3.泌: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4.空: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5.瀑: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完成练习。
_________东到海,何时_________?_________ 不努力,老大_________!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以上诗句选自《____________》。这是一首劝诫世人_________的诗。
(3)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和岳飞的《满江红》中的“_________,白了少年头,_________”所表达的意思相同。
3、读拼音,写词语。
yuán xiāo(_____) qīn qī(_____) shuǐ hǔ(_____) là yuè(_____) áo zhōu(_____)
4、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1)恍然大悟
意思: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苦心孤诣
意思: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下面加点画线词语的近义词。
1.俄罗斯的航空设计师们正在试图将科幻小说中的飞碟变成未来的公共交通工具。( )——( )
2.日本流体力学家提出创造一种能在地下隧道里飞行的飞机的大胆构思。
( )——( )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乃:_______ 发生:_______
潜:_______ 润物:_______
径:_______ 花重: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入——(_____) 明——(_____) 黑——(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_______的诗,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之情。
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1】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桃花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箬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蓑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不须归”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这句诗的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___________(人名)。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自己的《竹石图》上
B.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是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
C.“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
D.本诗借物抒情,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9、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问题。
①半夜时分,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不一会儿,街道上就挤满了衣衫不整却欣喜若狂的人,他们高声喊着:“快来看!找到他俩了!”人们叮叮当当地敲响了铁碗铜盆,嘀嘀嗒嗒的喇叭声与人们的喧嚷声汇成了一片。大家成群结队地拥向河岸,去迎接那两个乘敞篷车归来的孩子。车子由欢呼的村民拉着,簇拥着。前来迎接的人们加入了这支回小镇的队伍,他们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②整个小镇灯火通明,谁也没有再回去睡觉。这是这个小镇前所未有的最辉煌的一个夜晚。在孩子们回来后的半个小时,镇上的人排着队来到撒切尔法官家,搂着两个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同时还使劲握住撒切尔太太的手,满肚子的话想说又说不出,泪水如雨,洒了一地。
【1】“不一会儿”形容时间很短,可以代替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
【2】“满肚子的话想说又说不出,泪水如雨,洒了一地。”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生动地写出了人们为两个小孩子感到________。(A.欣慰 B.激动和高兴 C.伤心和绝望)
【3】选段第1自然段中,人们是怎样迎接两个孩子的?用“____”画出来,再结合全文说说人们为什么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白雪塑像
夏夜,路灯撒下一片银光,人们在灯下下棋、聊天、打扑克……一个女人夹着一件上衣,寻寻觅觅走来,对一个下棋的中年男子说:走吧!元元的作业写完了。”说着把上衣给他披在身上。
于是,男人跟着女人回家。
大约是五六平方米的屋子里,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占地不大的学生桌。桌上放着元元的课本和作业。这是三口人的一个小家。
父母都是工人,这个家也来之不易他们在此一住十几年,儿子元元已上初中三年级了。儿子越大他们就越觉得这个小屋负荷(hè hé)太重,有点盛不下啦!
一张学生桌只供(ɡōnɡ ɡònɡ)儿子专用,幸亏他们都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工作的需要。但爸爸不争气,患有北方常见的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他一咳嗽小屋都跟着震动,元元写作业聚精会神的思考就会被打乱。儿子苦恼,他也苦恼,可有什么办法呢?
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到厨房里去,怎奈厨房连个门也没有,怎隔音?有时他躺在那里用被子蒙(mēnɡ ménɡ)住头,一咳照样满屋乱响……唉!为啥落下这么个毛病呢?
儿子很体谅爸爸:“爸爸,你咳吧!不要紧,我一样写作业。“唉,儿啊,爸爸这病影响了你。”他没有读过书,当了一辈子睁眼瞎,就觉得读书分外重要,他很怕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该躲出去啦。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爸爸,你别出去了。”元元拦阻爸爸。 “不,爸爸有点事。” 啥事?总在这时候有? 元元心里明镜似的。元元心疼爸爸,可又拗不过爸爸,元无知道为自己的学习,爸爸什么都豁得出去。元元是个懂事的孩子,一想到这就心酸,眼泪直往肚子里流。
北方的冬天来得早。这天晚饭后,爸爸说到对面楼里去会棋友杀两盘。元元临近期末,功课紧,作业多,他在这个温暖、宁静的小屋里,埋在作业堆中,不知不觉夜深了,他的作业才做完。这时他精神松懈下来,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凭窗望去,外过早已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带着大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啦!
他像一下子被电着了,受到极大的震撼,立刻泪流满面的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爸爸呀,爸爸………”话未出口竞止不住呜咽起来。
无声的雪花,如银如絮,立刻盖住了这对拥抱着的父子。安静的街心又多一座洁白的塑(sù shù)像…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对的打“√”。
【2】作者是怎样介绍小屋陈设的?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这样介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段中写“爸爸不争气”其含义是( )。
A. 家中地方小,爸爸连大一点的房子部分配不上。
B. 爸爸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书写的必要。
【4】文中写了“儿子苦恼,他也苦恼”。
儿子苦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苦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文中的“规律”“习惯”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元元心里明镜似的”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题目“白雪塑像”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以此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文章,按要求答题。
窃读记
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放学后急切地从学校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不停地寻找,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林海音)
【1】本文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读一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写了作者“窃读”的哪些过程,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3】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写写你对下面这句话的体会。“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12、重点段落品析
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儿童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儿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1】父亲为什么不离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怕的一天是怎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纷乱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练习
动物的睡眠
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不全是为了休息。
夏天的傍晚,蝙蝠在院子里,在旷野上空,忽东忽西,忽高忽低地飞翔,它们边飞边捉蚊子、夜蛾等飞虫吃。可是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就用“睡眠”的办法来对付绝粮。
冬天来临之前,蝙蝠三五成群地找个昏暗的山洞、屋檐集体睡眠。它们睡觉的方法很有特点,双脚抓住岩石、木棍等东西,成团成簇地倒着睡觉。它昏昏沉沉一睡就是四五个月。待到来年春暖花开,蚊子、夜蛾活跃了,蝙蝠才伸伸懒腰, 打打哈欠,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蝙蝠睡大觉在冬天,所以管它叫“冬眠”。
海参也有睡大觉的本事。不过,海参睡眠的季节不是冬天,而是夏天。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海参靠海底的虫子生活。夏天到了,海面上风和日丽,气候火热,在海底过冬的虫子都浮到.海面上来了。只会在海底蠕动的海参无法浮上海面去追逐虫子,唯一的办法就是睡大觉。海参要睡多长时间呢? -般地说,要睡四五个月,夏天过去了,冬天来临了,原来热烘烘的海面变得寒气袭人,出子们受不了,又回到海底过冬了。“粮食”来了,海参也醒过来了。
因为海参睡眠的季节在夏天,所以叫“夏眠”
蜗牛这动物更有 意思,它动不动就关起门来睡大觉。冬天,它要“冬眠”,夏天天不下雨,它要“夏眠”,要是碰上了干旱的年头,二十个月不下雨,蜗牛就“冬眠”它二十个月。等到天气暖了又下着雨,蜗牛才推开大门,缓慢地伸出身子,背着“房子”,癇痛快快地逛一-逛,饱饱地吃一顿。
蜗牛真可称得上“瞌睡大王”了。
【1】短文共介绍了( )种动物的睡眠。
A.3
B.2
C.4
D.5
【2】海参为什么需要“夏眠"? ( )
A.夏天,海中温度低,海参“冬眠”了。
B.夏天,海参的食物都跑海面上了,而海参无法浮上海面,只有靠睡觉度过这个食物缺乏的时期。
C.夏天太热,海参进食速度慢,索性不进食,只睡觉。
D.夏天,海底的虫子活跃起来,不易捕食,海参选择“夏眠”。 等到冬天,虫子活跃度降低,再去捕食。
【3】读了短文,我们知道动物睡觉不只是为了休息,还有一个原因是( )
A.气候变化
B.习性怪异
C.环境不适
D.食物缺乏
【4】你认为蜗牛在什么情况下不会睡大觉? ( )
A.温度很低
B.气温高且很干燥
C.气温低又根潮湿
D.温暖且潮湿
【5】文中最后一段中加点词“房子”的意思是( )
A.人类的房子
B.动物搭建的窝
C.蜗牛的壳
D.所有动物的壳
【6】这篇短文是说明文,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A.举例子作诠释
B.打比方举例子
C.举例子作比较
D.作比较打比方
14、课外阅读。
第一百个客人
中午尖峰时间过去了,原本拥挤的小吃店,客人都已散去,老板正要喘口气翻阅报纸的时候,有人走了进来。那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男孩。
“牛肉汤饭一碗要多少钱呢?”奶奶坐下来拿出钱袋数了数钱,叫了一碗汤饭,热气腾腾的汤饭。奶奶将碗推向孙子面前,小男孩吞了吞口水望着奶奶说:“奶奶,您真的吃过午饭了吗?”“当然了。”奶奶含着一块萝卜泡菜慢慢咀嚼。一晃眼功夫,小男孩就把一碗饭吃个精光。
老板看到这幅景象,走到两个人面前说:“老太太,恭喜您,您今天运气真好,是我们的第一百个客人,所以免费。” 之后过了一个多月的某一天,小男孩蹲在小吃店对面像在数着什么东西,使得无意间望向窗外的老板吓了一大跳。
原来小男孩每看到一个客人走进店里,就把小石子放进他画的圈圈里,但是午餐时间都快过去了,小石子却连五十个都不到。
心急如焚的老板打电话给所有的老顾客:“很忙吗?没什么事,我要你来吃碗汤饭,今天我请客。”像这样打电话给很多人之后,客人开始一个接一个到来。“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小男孩数得越来越快了。终于当第九十九个小石子被放进圈圈的那一刻,小男孩匆忙拉着奶奶的手进了小吃店。
“奶奶,这一次换我请客了。”小男孩有些得意地说。 真正成为第一百个客人的奶奶,让孙子招待了一碗热腾腾的牛肉汤饭。而小男孩就像之前奶奶一样,含了块萝卜泡菜在口中咀嚼著。
“也送一碗给那男孩吧。”老板娘不忍心地说。
“那小男孩现在正在学习不吃东西也会饱的道理哩!”老板回答。
呼噜……吃得津津有味的奶奶问小孙子:“要不要留一些给你?”没想到小男孩却拍拍他的小肚子,对奶奶说:“不用了,我很饱,奶奶您看……”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心急如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津津有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一晃眼”是指时间过得很快,我还能再写几个这样的词: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老板为什么要心急如焚地打电话请人吃面?从这你可以看出老板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小男孩正在学习不吃东西也会饱的道理哩!”这个道理是指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中最感动你的人是谁?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李晓玲对王红说:“我要像你一样热爱集体。”(改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改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高兴得坐立不安。(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学校是全区人数最多的学校。(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地方太小,怎么容易下几个班的同学活动呢?(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宽容如喜雨,滋润人的心田。(仿写句子)
宽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宽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练习。
院子里各个角落和暗洞你不是都很熟悉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形势,这是事实。(把一般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视机里传出雄壮有力的战士们的歌声。(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面几种句式的变化形式是你熟悉的,请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使句意不变。
【例】气候变化无常,人们怎么能不感冒呢?
气候变化无常,人们会感冒。
(1)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止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橙黄色的柿子压弯了树梢。
橙黄色的柿子把树梢压弯了。
树梢被橙黄色的柿子压弯了。
(2)抗击在“非典”一线的工作人员收到了我们深情的祝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王宁说:“我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王宁说,他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3)烈士的母亲说: “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而光荣牺牲,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题目:小故事大道理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会听到许多小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什么大道理或对你有什么启示?选择一个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