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补充词语。
天(_____)海角 得(_____)扬扬 无(_____)于事 头晕(_____)弦
焉知(_____)福 聚精(_____)神 乌(_____)之众 垂头(_____)气
2、选词填空。4分
武断 果断
(1)像你这样凭空( )可是不行的。
(2)她办事( ),大家都很佩服她。
刻薄 尖刻
(3)虽然他犯了错,但是你的批评也太( )了。
(4)那家伙以为他没有钱,就摆出了一副非常( )的嘴脸。
3、比一比,组词语。
歼(________) 倚(________) 憧(________) 扭(________)
纤(________) 椅(________) 撞(________) 纽(________)
微(________) 漆(________) 振(________) 爆(________)
徽(________) 膝(________) 震(________) 暴(________)
4、把词语补充完整。
有(____)必(____) 不(____)劳(____) 生机(____)(____)
温(____)尔(____) (____)绎(____)绝 莫(____)(____)妙
5、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石灰吟》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写的一首诗,其中抒发了诗人高尚气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人民的利益____________,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____________。
(3)《十六年前的回忆》写的是_________年的事情,是按李大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记叙的,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4)《金色的鱼钩》按照____________的顺序写了长征途中一位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他接受上级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表现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贵品质。
6、阅读下面的诗歌和图片,完成练习。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尽”的意思有:①完;②死亡;③达到极端;④全部用出;⑤用力完成;⑥全,都;⑦所有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中“尽”的意思是______(填序号)。“取之不尽”中“尽”的意思是______(填序号)。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描绘的画面,然后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一直是文人墨客喜欢吟咏的景物,诗人借月抒怀,有“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_____”,有“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
【4】下列对古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尽望”说明月夜的景色很奇特,引起众人的关注。
B.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表明诗人对秋景情有独钟。
C.全诗围绕“桂花”来写,写出了花香的浓郁,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家庭院的思想感情。
D.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秋思不知道落在何处,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5】观察古诗下面的插图作品《松间明月长如此》,指出此图与《十五夜望月》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默写《石灰吟》,并完成相关题目。
资料袋 于谦,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志向高远。他很仰慕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为人,书房里曾悬挂文天祥的画像,他还写有“殉国忘身,舍生取义”等诗句,表现出他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品德修养指向了祖国历史上的英烈人物。 二十四岁时考中进士,之后便入仕为官。他为官清正廉洁,时常着便服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他为人刚正不阿,坚贞不屈,敢于为民请命、抨击权贵。 |
【1】请默写《石灰吟》。
石灰吟
[明]于谦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资料袋”,再读《石灰吟》,作者仅仅是在赞石灰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2】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 “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9、阅读文章《炎黄子孙的情意结——中国结》
炎黄子孙的情意结——中国结
①中国结作为我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渊源久远,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最初,古人的铜镜背后一般都有绳纽,可以系上绳饰,方便手持。后来,窗帘、帐钩、笛箫、香袋等下方常系有美观的装饰结。几千年来,这些美丽的绳结代代流传,它们从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天精致的艺术品。因其外观对称精致,符合我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从《红楼梦》第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的描写来看,中国结在清代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装饰品,而且已经不局限于女性服饰之中。只不过那时不叫“中国结”,而叫“络子”。
②中国结包含着非常多变且丰富的结绳工艺,有同心结、团锦结、双钱结、十字结、吉祥结等,其工艺之精妙令人啧啧称奇。中国结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和丰富多样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北京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中,中国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深受各国朋友的喜爱。
③中国结的编制大致可分为基本结、变化结及组合结三大类,它们具有共通的编结原理,可归纳为基本技法与组合技法。基本技法是以单线条、双线条或多线条来编结,运用线头并行或线头分离的变化,做出多彩多姿的结或结组。而组合技法是利用线头延展、耳翼延展及耳翼勾连的方法,灵活地将各种结组合起来,完成一组组变化万千的结饰。
④一件结饰讲究整体美,不仅要用线恰当、线纹平整、结形匀称,结与饰物还要搭配协调。选线时要注意色彩,若为古玉一类的古雅物件配编中国结,应选择含蓄的色调,诸如咖啡色或墨绿色;若为一些色彩单调、深沉的物件编中国结,夹配少许金、银或亮红等色调醒目的细线,会使整个结饰有栩栩如生之感。除了用线,一件结饰还包括镶嵌的圆珠、管珠等坠子,以及各种金银、玉石、珐琅等饰物,如果选配得当,整件结饰会显得更加璀璨夺目。
⑤中国结丰富多样的图案样式常常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如最常见的同心结寓意白头偕老、永结同心,团锦结寓意花团锦簇、前程似锦,如意结寓意万事称心、吉祥如意,桂花结寓意高贵清雅、富贵无疆,双喜结寓意双喜临门,双钱结寓意财源广进……那车前窗上挂着的红红的平安结寄托着家人温馨的祈愿,吉字结、磬结、鱼结合成“吉庆有余”的意思。在新婚仪式上装饰的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烟袋上的蝴蝶结因“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一根长长的丝线,曲曲折折中表达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一串中国结就是一串代代相传的祝愿。
⑥中国结所展现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审美内涵,对炎黄子孙而言更有着独特的寓意。绳线曲折回环、紧密相连,正如炎黄子孙紧密团结、心连一处。如今,中国结随着华人的脚步走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逢我国传统佳节,都能看到红红火火的中国结。无论是海外游子,还是驻守乡土的亲人,对所有炎黄子孙来说,挂起中国结的地方就是家。
【1】下列不属于中国结编制分类的一项是( )
A.基本结 B.装饰结 C.变化结 D.组合结
【2】下列关于中国结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结为我国所特有,它是上古时期就已出现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历史悠久。
B.中国结得名的原因与其外观对称精致有关,它符合我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
C.中国结在编结原理相通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技法编结出类型不一、各具特色的结饰。
D.中国结在《红楼梦》中有记载,清代称其为“络子”,是专门用于女性服饰的装饰品。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中国结以其独特的神韵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唯一象征,北京申奥时深得各国的青睐。
B.为达到整体美的效果,古玉一类的物件应配编含蓄色调的结,要讲究搭配的协调性。
C.中国结变化万千只能靠组合技法,利用线头并行、耳翼延展及勾连,将各种结灵活组合。
D.中国结蕴含炎黄子孙团结一心的独特寓意,所以,挂有中国结的地方就一定是华人家庭。
【4】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点明说明对象,揭示文章内容,指出中国结与炎黄子孙的关联,富有吸引力。
B.第①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语“一般”表示绳纽出现的频率,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⑤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中国结图案寓意丰富美好。
D.本文按逻辑顺序介绍中国结的起源、得名、工艺、编制、搭配及图案寓意等相关内容。
【5】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中国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疫情期间,许多医护人员为抗疫作出了贡献。中国结样式丰富,寓意美好,很适合作为礼物给医护人员送上一份祝福。如果是你,会做什么样的中国结?结合文本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一读,做一做。
雨停了,天上有一座美丽的桥。
爸爸,你那把( )花用的水壶呢?如果我( )着它,走到桥上,把水( )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你就不用挑水( )田了,你高兴吗?
【1】将下列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填序号)
①浇 ②提 ③洒
【2】天上这座美丽的桥是________。
【3】如果我把水洒下来,爸爸高兴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人们在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那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着室内演奏的传统,尤其在合家欢乐的时候,总要演奏一番。优美的曲调传遍街头巷尾。更有趣的是,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时,会前会后也都要奏一曲古典音乐,(这几乎成了惯例)。
【1】请说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
【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围绕中心句写了哪四个方面的内容?
。
【3】末尾句带括号的“这几乎成了惯例”中“这”指的什么?
。
【4】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作者在向我们介绍音乐之都维也纳时融入了自己的赞美之情?请把这些词语写出来。
。
12、阅读专项训练。.
字典老师
①字典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
②在老一辈艺术家中,“带着字典拍片”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是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③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摆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
④字典对人们学习及工作的帮助是如此之大,怎能不称之为我们的老师?
【1】用“______”画出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
【2】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事例,完成练习。
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奋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
(1)如果需要补充事例,这个事例放在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______)。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之后
(2)关于是否在文中补充这个事例,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你同意____________的观点。
文文:不需要补充,文中的两个事例已经足够说明作者的观点了,再补充就略显重复了。
刚刚:需要补充,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例可以代表一般规律,这样从艺术家、文学家、政治家等不同人群进行论证,更有说服力。
13、阅读理解
北京的春节
①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②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③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一一风筝、空竹、口琴等。
④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⑤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⑥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除タ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一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⑦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⑧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⑨男人们年前到亲成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雄,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騎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⑩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炮声不绝。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⑾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く水游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⑿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要。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官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⒀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儿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1】《北京的春节》作者是_____,原名_____,字______,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______。
【2】课文按照_________顺序展开,对照上文,完成内容梳理: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学生上学,大人做事
【3】分析第1段“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各种”反复出现三次,强调_______________;“不是…而是”表现作者的______之情,传递出作者对____,强化了腊八粥带来的__________的感受;而“农业展览会”则运用_____,形象地写出了______。
【4】下列剧中的加点词语换成括号里的词语好不好?为什么?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零食)。
_________________
请在第⒀段中找出有此类似表达效果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略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11段中“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中,“又”字如何理解?
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有删改)
【1】给短文拟个题目_______
【2】短文第2自然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了人们钟情中秋赏月的原因,并诠释了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方面的内涵。
【3】短文按照_______顺序介绍了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的发展:大约始于_______,盛于_______,现已成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4】“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文中有一个字与“衰”的意思相反,这个字是_______。可解释为_____
A.华美 B.炽烈 C.兴旺 D.热烈
15、把句子换成另一种说法,句意不变。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
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1. 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成感叹句)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成疑问句)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成反问句)
17、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改为第三人称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妖魔被森林爷爷战胜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条大虫被蚂蚁吃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仿照例句,根据所给的词语发挥想象写句子。
例:(欣喜)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气愤)____________________
20、照样子,转换句子。
例:父亲说:“我的糖葫芦蘸得均匀。”
父亲说,他的糖葫芦蘸得均匀。
他经常说:“还不如我闺女呢,太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你理想中的2155年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的?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写。
要求:1.题目自拟。
2.语句通顺,书写工整。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4.字数不少于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