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下面这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后来我见人就说________我有蟋蟀在钵子里________蝈蝈儿在葫芦里________鸟儿在笼子里________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________
2、按要求写四字词语。
1.描写春天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夏天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秋天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冬天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作品与作者、国籍对应不正确的一组是( )
A.《鲁滨逊漂流记》——丹尼尔·笛福——英国
B.《骑鹅旅行记》——塞尔玛·拉格洛芙——瑞士
C.《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美国
4、辨字组词。
递(_______) 缓(_______) 疑(________) 掘(________)
娣(_______) 暖(_______) 凝(_______) 倔(________)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注意不能重复。
____腊八粥 ____新衣 ______庙会 _____毛驴
____醋大蒜 ____年画 ______爆竹 _____灯笼
6、古诗阅读。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提取信息)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___,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的情感。
【2】(品词析句)下面选项中,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此处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B.花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春景,但在国破家亡时,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此处运用的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词析句)“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__________,这里借指__________。
【4】(整体感知)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乱时期收到家书时的喜悦之情。
7、阅读理解
竹石
郑燮①
( )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②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 ①郑燮:号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为“扬州八怪”之一。②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1】从“认、咬”两词中选择一个填入原诗括号处,应填_________。
【2】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写人。诗人在赞美竹的_______________品格的同时,寄寓了自己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渔家
(明)孙承宗
呵冻提篙手未苏,
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
好作寒江钓雪图。
【1】“好作寒江钓雪图”中“好”读为“hào”,意思是_______。
【2】诗的前两句营造了______的环境,从“______”“_______”这两个动作,可以看出渔家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宛如英雄
上中学时,教我们音乐欣赏课的老师,五十多岁,长年穿一件旧工作服,颜色像他的脸色一样灰白。他寡言少语好脾气,即使有的同学在他眼皮底下十分调皮,他也从不呵斥。我坐在前排,每次上课总是专注地看着他的眼睛。许多个午后,在沉闷的课堂上,他用一台老式录音机播放许多世界名曲给我们听,引导我们去触摸古典音乐的脉搏。其实,他并不善于表达,当音乐实在精彩而话语又无从继续时,他就猛地转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很用力地写下几个大大的形容词。因为太激动的缘故,粉笔常常折断了,他在纷飞落下的粉笔灰中奋笔疾书的样子实在令我难忘。每当他那木讷苍老的脸上显出一种睿智神情的时候,我知道是音乐又一次激活了他。
一天下午,他为我们讲解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时,在最初的几个强音过后,他说:“同学们请注意!请注意!”他的双手骤然在空中抓握成拳,一绺白发披到脸前。这时,我听到一段十分短暂明晰的休止。他说,这休止是智者的沉默,是伟大的沉默。虽然它稍纵即逝,但其中饱含着屈辱、忍耐和孤独,又酝酿着愤怒和抗争。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有时具有比喧嚣更强大的爆发力。
“听!仿佛险恶叵测的命运在敲门,那种混乱与恐惧就要扼住我们的咽喉。休止的运用仿佛黎明前的黑暗。大师伸出手,抓住了黑夜的幽灵,把它从深渊中驱逐出来。这种拼搏愈演愈烈,越升越高……”他紧握的双拳渐渐伸开,变成向上托着的手掌,语调也变得舒缓起来,“太阳终于升了起来,凯旋的歌声响了起来,所有的昏暗、所有的忧郁在最后欢呼的激流之前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听着贝多芬的音乐,感到那种热情、振奋、激昂潮涌而来,我渴望更多地了解大师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渴望对人生有更深的体会,这一切都是从那个休止开始的。午后的阳光映着老人的白发,他就像一位遥望天际的向导。
多年以后,我逐渐明白,沉默并不是死寂,无言并不代表无心,命运坎坷的小人物也许更能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汲取到精神的力量。今天,我还远不能说已经听懂贝多芬的音乐,但我读懂了我那平凡老师的内心,他在贝多芬的《命运》中获取了悲壮美与幸福感,仿佛是一位凯旋的勇士。这正如贝多芬本人所说:“谁能参悟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
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1)文中的音乐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请你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对他的客人说:“听我心里的音乐!”本文的音乐老师从《命运》第一乐章的“休止”中听出了贝多芬心里怎样的音乐?(用本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对一个“休止”的描述,抒写了音乐老师对生命的感悟。生活中一定有一句歌词或一段旋律曾深深地感动过你,请把你的感受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捣蛋鬼的日记(节选)
(意大利)万巴
昨天,我带了一瓶红墨水到学校去。红墨水是从爸爸写字桌上拿的,这件事我不认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我总是说我是非常倒霉的,现在我再说下去。我拿红墨水到学校里去的那天,正是贝蒂的妈妈想起来在贝蒂脖子上套上个长长的浆洗过的大翻领的那天,她把大翻领套在她儿子脖子上的那一天,正巧也是我把红墨水拿到学校去的那一天。
不知怎么搞的,我起了个念头,想在贝蒂的翻领上写点什么。翻领又大又白,而且浆洗得发亮。我用笔蘸上红墨水,在他的翻领上悄悄地写上了几句诗,他却一点都没感觉到。
诗是这样的:
不许说话不许动!
要是“肌肉”看见了,
都得挨油煎!
一会儿,“肌肉”老师叫贝蒂到黑板上去写生词,大家念着贝蒂那条雪白的翻领上用红墨水写的漂亮诗句,不由得哄堂大笑起来。
开始,“肌肉”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贝蒂也摸不着头脑,这情景就像上一次不知道裤子为什么粘上了胶一样。后来“肌肉”读了翻领上的诗句,立刻变得像老虎那么凶。
校长马上来了,像往常一样,他开始了调查。
这时,我已经把红墨水藏到了课桌里,但校长要检查坐在贝蒂后面的每个人的铅笔盒。结果他发现了我的笔尖蘸有红墨水。
(选自《捣蛋鬼的日记》北京出版社)
【1】像“哄堂大笑”这样形容笑的词语你能写出多少?试一试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主要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选文,我们可以感受到《捣蛋鬼日记》这部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是( )
A.严肃庄重 B.轻松活泼 C.含蓄委婉
【4】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这样的同学就在你的身边,你会从哪方面来劝导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中国石拱桥》
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人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1】石拱桥总的特征是__________,文中引用《水经注》提到的“旅人桥”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
【2】从上面的几段文字看,说明的顺序是( )
A.由本质到现象 B.由具体到概括 C.由一般到个别 D.由原因到结果
【3】第二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
【4】第三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
A.举例子 B.打比方 C.列数字 D.作比较
【5】第三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
【6】第四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
12、端午日
①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②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 )、手脚( )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
③比赛开始了,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且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④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⑤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节选自沈从文的《边城》,有删改)
【1】填到第②自然段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健康 伶俐
B.结实 伶俐
C.结实 灵敏
D.健康 灵敏
【2】第③自然段画横线句子中关于作者穿插的“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从侧面烘托了龙舟竞赛激烈、火热的盛况。
B.留下“空白”,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发挥想象。
C.留下“空白”,看读者是否知晓小说中的梁红玉水战擂鼓的故事。
D.这是作者由眼前的景象展开的联想,表现出龙舟竞赛场面的热烈。
【3】下面对短文中描写的茶峒人过端午节的场面,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短文具体写了茶峒人在端午日尽情享用鱼、肉的场面。
B.短文细致描写了茶峒人倾城而出到河边观看划船的场面。
C.短文细致刻画了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渡的盛大场面。
D.短文简略描写了赛船过后军民在河中游泳追鸭子的场面。
【4】短文描写茶峒人过端午节的盛况,展现了当地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茶峒人( )的精神面貌。
A.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B.奋发向上、合作争先
C.不怕困难、积极乐观
D.辛勤劳动、崇尚科学
【5】短文对以下内容,描写得最详细具体的是( )。为什么这样安排?
这样安排的原因:
A. 茶峒人去看划船比赛 B. 龙船的样式
C. 船与船的竞赛 D. 人与鸭子的竞赛
13、读句子完成练习。
(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这段话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讲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句讲_______________;第三、四句讲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告诉我们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难忘的启蒙(节选)
那时我还小,不大懂得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果。后来,当我知道日本侵略者是怎样残忍地虐杀中国的爱国者的时候,我对于老师们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冯先生教国语,也教音乐。她爱穿青竹布的旗袍,有时套一件黑色的马甲,挺精神。小学的校歌就是她教的。校歌的词和调都很美。开头的几句是:“竺山屏于东,湖水环流永无穷。莘莘学子乐融融。术学不尚虚荣,为的是经世致用。……” 大概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得“经世致用”的本事吧,老师们对我们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严格到有点近乎严厉。那时还没有废止体罚,弄不好,老师会用戒尺打你的手心。
我虚岁六岁就上学了,年纪小,上课时总很规矩地坐在前排,老师们都是蛮喜欢我的。他们无疑说过不少表扬我的话,只是这些我已经无从记忆了;可我还是免不了受到批评乃至惩戒,这方面的情景我倒是至今未曾忘却。
在班上,作文和写大字算是我的“强项”了,然而就是在这两门课上,我也受到过申斥。有一次作文,题目是记秋游。在文章的开头,我说:星期天的早晨,我和几个同学在西街外的草场上玩,忽然闻得一阵桂花香,我们就一起到棠下村摘桂花去了。陈先生阅后在末尾批了“嗅觉特长”四个字。我不明白这批语的涵义,就去问。先生板着面孔对我说:“棠下离这儿有三里路,那里的桂花香你们也闻得见,难道是长着狗鼻子吗?”这话有点刺伤我,不过我还是感到羞愧,因为我确实没有闻到桂花香,开头那几句是凭想象编造出来的。有一次上大字课,老师在发本子时把我叫到讲台前,严肃地对我说:“你这次的成绩是丙,丙就是及格了,可对你来说,这是不及格,因为你本该得甲的。以后再这样,就要打手心了。”当着全班的面这样说我,我感到有点难堪,不过我在心里还是服气的,因为那节大字课的前半堂我尽和临座的同学说悄悄话了,字确实写得很不尽心。
在我的印象里,只有对一门课,老师们的态度特别宽容,那就是翻译官上的日语。( )逃课,老师们( )是不管的。而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似乎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种道理。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选段主要讲了______和________两件事。
【3】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你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这里“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江南风景如画,怎比得上我的家乡美丽?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17、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
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万枝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只大虫被武松打死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缩句: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紧紧地缩成一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扩句:小明爱钓鱼。(至少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我们坚持植树造林。我们这个地方变成了绿色公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成转述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很多蝙蝠灵活地在夜空中飞来飞去。(缩句)
2.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 , ,(A.冲垮海堤 B.毁灭沿海的城镇
C.无情地掀翻船只)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将正确的序号填人横线上)
3.人类要开发和利用海洋。
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两句合成一句)
4. 人类正面临食物匮乏的威胁。(改为被字句)
5. 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不可缺少的每日的食盐。(修改病句)
21、小练笔。(选做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一句很有名的俗语,它告诉人们只要勤奋,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请你用“具体的事例+观点”的方法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