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四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组词

  载( ) 慎( ) 疆( ) 缚( ) 寇( ) 截( ) 填( ) 僵( ) 搏( ) 冠( )

2、照样子,再分别仿照例子在横线上写出一个这样的词语。(4分,每空1分

宽阔     千山万水

笔墨纸砚     虎头蛇尾

 

3、补全词语

金光______ 大吵______ ______得已 ______似火

灯光______ 足不______ ______如春 ______时节

其乐______ 不死______ ______苦脸 ______八节

秋色______ 一日______ ______一毛 ______意懒

诗情______ 走马______ ______载物 ______抽薪

4、.按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斜风细雨不须归。是唐代诗人_________的诗。

不须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

②这学期所学的《古今贤文》,用______________  ”这句话告诉我们:取得成绩

不能骄傲自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听取各方意见,才能明辨是非;还用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善于听取他人的忠告,虽然有时这些忠告并不悦耳动听。

5、看拼音,写词语

满分5 manfen5.com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读《春雨》,比较两首古诗,完成练习。

春 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阅读

樵父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1这首歌前两句体现环境清静的景物有________

8、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晏殊

一曲新词②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①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②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③酒一杯:一杯酒。④去年天气旧亭台: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⑤小园香径:落花散香的小径。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上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②词的上阕写的是词人本来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饮酒听歌,但这种情境却触发了他对“去年”类似经历的追忆,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

③下阕写出了词人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感到既似曾相识又无可奈何。( )

【2】这首词多处用到了对比的写法,请你找出其中的一处,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请你说说其中蕴含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课外阅读。

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海水的颜色主要是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即海水对太阳光线的吸收、反射和散射造成的。

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复合而成的,七色光波长长短不一,从红光到紫光,波长由长渐短,其中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穿透能力强,最易被水分子所吸收。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穿透能力弱,遇到纯净的海水时,最易被散射和反射。又由于人们眼睛对紫光很不敏感,往往视而不见,而对蓝光比较敏感。于是,我们所见到的海洋就呈现出一片蔚蓝色或深蓝色了。如果打一桶海水放在碗中,则海水和普通水一样,是无色透明的。

其实海水看上去也不全是蓝色的,而是有红、黄、白、黑等,五彩缤纷。因为海水颜色除了受以上因素影响外,还会受到海水中的悬浮物质、海水的深度、云层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我国的黄海,看上去一片黄绿,这是因为古代黄河夹带的大量泥沙将海水染黄了。虽然现在黄河改道流入渤海,但黄海北部有宽阔的渤海海峡与之相通,加之它还有淮河等河水注入,故海面仍呈浅黄色。

亚非两洲之间的红海,因其水温很高,海里生长着一种水藻,大批死亡后呈红褐色,将海水染成红色。红海由此而得名。

而黑海,由于多瑙河、顿河、第聂伯河等河水的注入,表层密度很小,深层受地中海高盐度海水影响,密度很大。这样,上层密度小,下层密度大,且差异很大,上下层水体难以交换。黑海与地中海之间也仅有一又窄又浅的土耳其海峡相通,使得它们之间海水也难以大量交换。这样,黑海下层海水长期处于缺氧环境,上层海水中生物分泌的秽物和各种动植物死亡后沉到深处腐烂发臭,大量污泥浊水,使海水变黑了。

北冰洋深入俄罗斯北部的白海,则是因为它的纬度较高,终年寒冷,冰雪茫茫,加之有机物含量少,海水呈现出一片白色,故名白海。

1从文中第47自然段中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2从文中找出表示海的名称的词语。

 

 

3黄海呈 色,红海呈   色,黑海呈   色,白海呈   色,海水看上去不全是蓝色的原因是  

4黄海被染黄,而且据有关资料显示黄河多次改道,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们大杂院里

① 我们大杂院里,有一家姐弟俩。姐姐芸芸,弟弟豆豆。姐姐比弟弟大十几岁。父母早逝,姐弟俩相依为命。

② 每天,芸芸用自行车把豆豆送到学校,下午去学校里接。上学与上班的方向正相反。豆豆大些了,便乘车上学。芸芸把豆豆送到车上,下午还要到车站去接,领着他过马路。芸芸放心不下的,自然是豆豆的安全。记得学校第一次组织游泳,老师带队,可芸芸还不放心,她请了半天假,坐在游泳池边上,两眼一点儿也没有离开水里的豆豆。在家里,芸芸管着弟弟专心看书,做作业,别的,几乎什么都不让他干。

③ 芸芸的工资,除了生活必要(  )外,就全供豆豆念书了。豆豆升上高中后,芸芸给豆豆买了台收录机,为的是学好外语。那机子的按键旋钮又多又复杂。豆豆用时,芸芸给插上插头,放好磁带,“咔哒”打开机子,调好音量;豆豆说声“(  )”,芸芸又“咔哒”一声关上,取出磁带,拔下插头。

④ 豆豆考上了大学。只是学校在外地,芸芸一直把弟弟送到学校,安顿好才回来。一天,豆豆突然从学校跑了回来。他站在芸芸面前,抹着眼泪,说:“姐姐,我不念书了,就和你生活在一起一辈子。”

⑤ 芸芸惊讶地看着豆豆,半天才闹明白。原来豆豆到了学校不会(  )衣服,不会(  )被子,甚至到饭堂买饭时,不知买几两的才合适。

⑥ 芸芸这时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了。

【1】数下面字的笔画,正确的一项是( )

A.乘:9画

B.第:12画

C.键:13画

D.插:11画

【2】给文中括号处选择正确答案( )(填序号)

A.开支  不用了  洗  缝

B.开支  谢谢  烫  叠

C.费用  请帮忙  洗  拆

D.开支  不用了  洗  叠

【3】第②自然段中哪些表示动作的词反映出芸芸对豆豆的关心过度?在原文中画出来。

【4】用“∥”将原文分为三部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5】本文的题目是“我们的大杂院”,你能不能给它一个更好的题目( )

A.芸芸和豆豆

B.茫然的爱

C.姐弟情

D.溺爱的害处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自然界中生物的发展,终于导致人类这种能改造和征服自然的特殊生物的出现。

②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这四个阶段。在我国发现的“中国猿人”“马坝人”及“山顶洞人”,分别属于猿人、古人及新人阶段。实际上,每个阶段都包含着人类在发展中的一次质的飞跃。

③人类发展的第三阶段——古人,从体格的形态结构上来看,介于猿人与新人之间。在地质时代上,古人比新人早,生存的时代可能是在更新世晚期之际,距今大约十多万年以前;文化比新人更为原始,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由于最早的古人化石是1856年在德国的尼安德特山谷中发现的,在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类型。

④根据典型的化石,古人的腿比现代人短,膝稍曲,身矮壮,弯腰曲背;嘴部仍似猿人向前伸出,也没有下巴的突起。所制作的石器比猿人的有很多改进,这说明手部结构有了新的发展,因而更加灵巧。脑量(1350毫升)比猿人的大些,脑子的结构复杂些,具有比猿人更高的智慧。可能已经会取火,能猎获较大的野兽,并用兽皮作简陋的衣服。和猿人相比,古人的劳动范围扩大了,生产力提高了。所有这些情况,都显示古人在发展的进程上比猿人又向前跃进了。

⑤古人发明衣服和取火,是在人类发展史中继猿人创造石器之后的两件大事。因为,像我国关于远古的传说那样,“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就会扩大食物的范围;同时能制作衣服和随时随地取火御寒,就能适应不同地区的各种气候条件,扩大了人类的活动领域,因而古人能分布在亚、非、欧广大地区。由于劳动协作的需要,在古人阶段末期,应已具有形成原始社会的基本条件。由蒙昧的群居到社会组织的形成,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飞跃。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特殊:________

②蒙昧:________

2请补充文章的提纲笔记。 

①生物的发展,导致人类的出现。

________

③古人的特点。(a.体格的形态结构;b________c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

4请从文章中摘录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一个句子,并对句中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人为什么能分布在亚、非、欧广大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她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们的领土广大。我国的领土面积约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领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当我国的东北进入冰天雪地的季节,南国的海岛上却是一片盛夏的景象。我们的祖国多大啊!

  我国的物产丰富。粮食、棉花、大豆、花生、油菜子、蚕丝、茶叶等的年产量,以及牲畜的总头数,在世界都居于前列。在茂密的大森林里,还有全世界小朋友喜爱的大熊猫、金丝猴。

  我国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储量大。有蕴藏丰富的煤、石油、铁、铜等。还有许许多多资源等待我们去勘探、开发和利用。

  我国的山河壮丽。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矗立在我国西南的西藏边境。还有巍峨挺拔的泰山,景色迷人的黄山。世界著名的长江、黄河浩浩荡荡地流入大海。波光粼粼的太湖,shuǐ píng rú jìng(   )的西湖,像一颗颗明珠把祖国点缀得gé wài(   )美丽。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给祖国大好河山增添了壮丽的色彩。

  我们在祖国怀抱里成长,非常幸福。我们为有这样可爱的祖国而自豪。

(1)把文中用拼音表示的词语写出来。

(2)从文中找出四个描写景色的四字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祖国可爱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

(4)用“    ”画出文章第5小节中的一个比喻句。

(5)“地大物博”的“博”查字典应查______部,在这个词中,应解释为______。

  ①多、广;  ②知道得多;  ③用自己的行动换得。

(6)缩句。

  ①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世界著名的长江、黄河浩浩荡荡地流入大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本梳理

“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无力地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失声地叫着。但老班长,还是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这个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孙都来瞻仰它。

【1】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瞻仰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句子填空。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请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在语段中的意思。

(1)沉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缥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沉郁”“缥缈”两个词语,既点出了_________________,又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秋天,树叶从枝头飘落下来。(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面几种句式的变化形式是你熟悉的,请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使句意不变。

【例】气候变化无常,人们怎么能不感冒呢?

气候变化无常,人们会感冒。

(1)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止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橙黄色的柿子压弯了树梢。

橙黄色的柿子把树梢压弯了。

树梢被橙黄色的柿子压弯了。

(2)抗击在“非典”一线的工作人员收到了我们深情的祝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王宁说:“我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王宁说,他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3)烈士的母亲说: “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而光荣牺牲,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改为第三人称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形势,这是事实。(把一般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视机里传出雄壮有力的战士们的歌声。(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反问句和陈述句互换。

(1)既然吴王的决定是错误的,我们为什么不想办法劝阻呢?

 

 

(2)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20、列文虎克磨薄放大镜的四周。(改为字句和字句)

字句________

字句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生活中的经历一切,都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或畅快、或感动、或盼望、或愤怒、或愧疚、或忐忑不安等等。你有过这种感受吗?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的感受,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写下来。

要求:

①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

②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感情真实。

③如果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情感有所变化,要把情感的变化也写清楚。

④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字数在450字以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