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五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查词典解决生词。

咀嚼:_____________

囫囵:_____________

杰作:_____________

剖视:_____________

中辍:_____________

心灰意懒:_____________

迁就:_____________

2、古人在诗词中常常吟咏梅、兰、竹、菊。请在下列诗句的括号 里分别填上适当的花名,然后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1)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___

(2)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____村。

(3) 雪压___白,春归柳色青。

(4) 人闲___落,夜静春山空。

3、读拼音,写词语。

chónɡ ɡāo______ pí bèi______ yì lì______

dí ɡu______ huān yú______ qīnɡ xī______

4、看拼音,写词语。

盲姑娘什么都看不到,她对于其他人的嘲笑已经sī kōng jiàn guàn____,她从xī shuài____的叫声中得到了líng gǎn_____,想要xì tǒng_____地学习钢琴,让自己wú liáo_____而又mǐn gǎn_____的生活不再单调,在钢琴方面很有jiàn shù_____的贝多芬听到这bù kě sī yì_____jiàn wēi zhī zhù______的琴声后,觉得这个姑娘很有前途,于是走进了盲姑娘的家。

5、补全下列成语

1.轻而_____ 手忙_____ _____酒绿 _____六色

2.寸进_____ 呕心_____ _____群书 _____补天

3.赏心_____ 毫不_____ _____欲滴 _____及待

4.百发_____ 指指_____ _____致志 _____西望

5.歪歪_____ 高高_____ _____亮亮 _____缤纷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诗歌阅读

新凉 徐玑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注释)徐玑:南宋时温州诗人,永嘉四灵之一。  田畴:田地,田野。

1本诗描绘了黄莺在初秋微凉的天气中自由翻飞、____________的景象。

2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间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陶者①

[宋]梅尧臣

陶②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③。

十指不沾泥,鳞鳞④居大厦⑤。

注释:①陶者:烧制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②陶:同“掏”,指挖土烧瓦。③无片瓦:没有一片瓦。④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⑤大厦:高大的房屋。

【1】判断下列关于古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陶者很有奉献精神,挖尽自己门前土,为别人建房,而自己房上却无片瓦。( )

②“尽”是“完”的意思,说明陶者把门前所有的泥土烧制成砖瓦,不知流了多汗,吃了多少苦,但是自己的房子却无片瓦,其命运之悲惨可想而知。( )

③“鳞鳞”二字既写出了大厦之多,也写出了剥削者比比皆是。( )

【2】这首诗中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选择一处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春夜喜雨》,完成下列练习。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朝诗人_____。诗的题目“春夜喜雨”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是“__________”,表示描写对象的词语是“_________”,表示作者感情的词语是“____”。

【2】诗句中“发生”的意思是(   

A.使植物萌发、生长

B.原来不存在的事情出现了

C.出现

【3】用自己的话说说“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的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这一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再写一句运用同样修辞手法的诗句。

____________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虽然没有一个“喜”字,字里行间却洋溢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B.“花重锦官城”一句中,“重”读作“chóng”,表示花朵的数量多。

C.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装点着成都。

D.作者描写春雨融情于景,由近及远。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听力测试。(10分)

(1)萧伯纳是 国著名的 家。他在访问苏联的时候每到一处都要出去走走看看是为了   (3分)

(2)听完苏联小姑娘的话,萧伯纳竟一时手足无措,他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4分)

 

(3)读完短文你最想说的是什么?想一想,再写下来。(3分)

 

 

 

10、阅读理解

第二次冒险

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说着,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旁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的一声关上橱门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冲锋队员冲了进来。他们已经看到这伞兵的降落。这是附近唯一的房子。他们搜查得很彻底,转眼之间就把这个伞兵从橱里拖了出来。

 无须lǔ___行手续,德国人依照惯例,把女主人的丈夫当场枪毙了。女主人和孩子放声大哭起来。如何处置俘虏安道特,德国兵却有一场争议。由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得暂时把他推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了。

 棚屋后边,有一个小小的窗口,越过田野就是树林。安道特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他刚跑进树林,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嚷声。他们有条不紊地搜索着。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但伞兵没有失望。他一回头又跑进田野,穿过院子。院子里还躺着那个被害者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再次敲响了他们家的门。

 女人很快地出来。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站了一秒来钟。她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刚才的到来,使她失去了丈夫,孩子们失去了父亲。

当然,快!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

 冲锋队员再没有来到这户农家搜查,因为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到达这样的高度——在作出一次牺牲后,能毫不犹豫地准备作出第二次牺牲。

1读拼音,写汉字。

无须__行手续

2根据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

毫不迟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当时的情况是指: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两个推进,但感情色彩是不一样的,第一个" 推进"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第二个推进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5他刚才的到来,使她失去了丈夫,孩子们失去了父亲。这一句的作用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一个人的最后温暖

她是一个孤儿,一直跟着奶奶长大。

上了高中之后,需要上夜自习,很晚才能回来。从灯火辉煌的东风大道到家,还需要走一段曲折幽深的小巷,尽管有昏暗的路灯,尽管她一再表示自己什么也不怕,可奶奶还是不放心,每晚都在路口等着接她回家。

就因为这个,她不想上学了。那天,奶奶为了接她,滑倒在路上,如果不是抢救及时,奶奶就没命了。这几天,她心里一直涌动着辍学的想法,而且越来越强烈。

这天,她刚转过路口,就看见了奶奶。同时,她还发现了一个老人在那里摆摊修车。她和奶奶走的时候,老人也收了摊不紧不慢地跟在后边一起往回走。

后来,她知道老人略有些跛足,就住在离她们家不远的后街。她觉得这位修车的老人很慈祥,奶奶也觉得他人很好。由于老人一般在她放学的时候才收摊,于是,奶奶放心地把她交给了老人。每天很晚的时候,悠长的巷子里,就回荡着这一老一少回家的欢声笑语。

她不知道老人一天出摊多长时间,也不知道老人一天到底能挣多少钱,她所清楚的是,因为有了这位老人,她就再也没有想过辍学的事情。

后来,她上了大学。再后来,她有了不错的工作。那年冬天,她回去看望已经风烛残年的奶奶,听说后街的那位跛足老人去世了。她去吊唁。虽然那位老人没有给过自己什么,但一个个晚上的同行,还是让她产生了感情。

她碰上了老人的女儿,悲戚地说:“老人可是位好修车师傅啊!”老人的女儿并不认识她,说:“我爸爸哪里会修车啊,刚退休的那一年,他在晚报上看到一个故事,就说什么也要去那个街口修车去。”她突然想起几年前,她曾经在晚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表达过那条悠长的巷子给她带来的烦恼。她问老人的女儿,老人读到的故事主人公是不是一个女孩?

“是。”

“女孩是不是有一个相依为命的奶奶?”

“是。”

“而您的父亲是不是怕女孩辍学,每晚出去修车是假,送女孩回家是真?”

“是。”

她“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泪眼模糊中,她觉得整个世界,都被老人的一颗心温暖了……

【1】文中的“她”为什么一度有辍学的念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位修车的老人为什么要到“她”放学的时候才收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说说文章写到“后来,她上了大学”,“再后来,她有了不错的工作”有什么用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位老人去世了,“她”为什么要去吊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说说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本文所记叙的事情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片段,回答问题。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       )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       )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       )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        )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根据原文内容,在横线上一次填入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A.慈爱   耐心     含糊     容易

B.慈爱   细心     含糊     容易

C.慈祥   耐心     含糊     轻易

D.慈祥   耐心     模糊     轻易

【2】选段主要写谁(       )。

A.父亲

B.我

C.母亲

【3】用“﹏﹏”画出与文中画线句子相互照应的句子。

【4】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所表现出来的“______”回答和平日“______”讲解形成了鲜明的_______,表现出他对亲人的______和对工作的_______

【5】“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句话的意思是(     

A.母亲应该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

B.母亲应该知道现在的局势与父亲工作的重要性。

C.母亲应该知道现在父亲的职责。

【6】选段的第六自然段主要是从( )来描写父亲的。“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是( )句,改成陈述句是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父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13、课外阅读。

怀疑与学问(节选)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章句》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章句》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下列是对选文中心论点的把握,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为了证明中心论点选择了哪个事例作为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两句中的两个“这样”指代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挪树

①院子里那株腊梅奄奄一息了。它长得不是地方,旁边是一个垃圾桶,垃圾车常年地擦它、蹭它、碾它,原来风姿飘逸的它,便渐渐枝折叶落,瘦弱得仅剩可怜巴巴几条筋,眼见得便要“零落成泥碾作尘”了……老花匠来了,我劝老花匠挪一挪衰弱的“千金”。院子向阳一侧长着一排腊梅,其中刚好空缺一个位置。

②“人挪活,树挪死。”有人说。“腊梅会挪死吗?"我有点儿担心。

③老花匠提着锄头、铲子来了。他铲开了!刨开了!瘦小的腊梅,却有并不瘦小的根须,它是一株已经成熟的腊梅啊!它的根须长长地在地下蔓延。老花匠用铲子把四周的根须全铲断了!他又抡起锄头,朝几根甘蔗般粗细的主根砍去。锄落之处,铮铮有声。发声之处,竟露出白生生的断裂开的主根,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④我的心一阵悸动:“它会死吗?”

⑤“死不了!"老花匠漫不经心地回答。

⑥“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断!"

⑦“不砍断怎么挪呀!”老花匠依然是那种职业性的残酷。

⑧不能不承认,为挪这株腊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然而这株腊梅的根更深更大。要挪动它,非砍断一些根根蔓蔓不可,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谁让这株腊梅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了那么长的时日呢?

⑨“嚓!嚓!察!”一铲,一铲,一铲……“喀!喀!喀!”一锄,一锄,一锄……腊梅的根须与这块热土的联系一一割断了。“嘎吱”一声,老花匠一脚蹬过去,最后的最粗的主根断开了。我仿佛听到了腊梅的呻吟。腊梅在阵痛中出土了!独立了!老花匠像拎着一头刚被宰割的小猪,抓着枝条拖着它走到那个已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置上。腊梅的根须仍带着一团老土。那老土依然沉重。独立了的腊梅带着一团老土的根埋了下去。腊梅瘦骨嶙峋地立着。它会死吗?

⑩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翌日,那株腊梅仅剩的几片叶子仍在枝丫上,仍是绿的。又过了几天,叶子还是绿的。又长出了几片新叶。又抽出了几条新枝……腊梅新生了!

尽管它比那一排丰满秀美的腊梅显得矮小,但它总算逃脱了垃圾车的劫难。人挪活!树也挪活!会有的,会有的,在万花纷谢的冬天,在它的干枝上,一定依然会有腊梅花的黄色的芬芳。这里的风物一定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一息   ____)(____有声 瘦骨____)(____

2“零落成泥碾作尘”出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

3请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__________

(2)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蕴含着什么意思?把你的体会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概括第①-③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字句.

火柴照亮了小女孩的四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母亲把我拉进她的怀里。(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是我能把握住得分的好机会,这次篮球比赛我们不会输了。(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迅速暗下去。(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我会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①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妈妈告诉姐姐:我要出差了,三天后我才回家。(改为间接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日出为内容,分别写句子。(比喻句、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他非常仔细地研究挂在图书馆墙壁上的世界大地图。(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改写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说,让我放学后到她办公室去找她。(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书,能使不安的心变得宁静,能使平淡的人生变得丰富。(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能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例:乌云遮住了太阳。乌云把太阳遮住了。太阳被乌云遮住了。

【1】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改成“把”字句)  

(改成“被”字句)  

【2】这支笔难道不是小红的吗?(改成陈述句)

【3】天上的星星在闪烁。(改为拟人句)

【4】诸葛亮对鲁肃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我自有妙用。(改为转述)

【5】我们讨论并听取了别人的意见。(修改病句)

【6】这件事是真的。(改为反问句)

【7】天上的星星闪亮亮的。(改为比喻句)

 

20、将下列陈述句改为反问句,体会哪种句子语气更强。

大王不能说齐国没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老师带病工作,我很受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开心作文

题目:我的__________

友情提示:可以填“爸爸、妈妈或老师、同学”等,然后选一两件事来突出这个人的特点。别忘了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进行描写哦!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