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梅花之所以被人们称颂,是因为:“
1.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著阅读:请根据内容提示写出相关外国文学名著的书名和作者,写出其中6个即可得到6分哦。
内 容 提 示 | 书名 | 作者 |
1.他是个老人,独自驾了条小船,在墨西哥湾流捕鱼。出海八十四天了,连一条鱼都没有到手。 | ____ | ____ |
2.她想改变自己头发的颜色,却不小心把头发染成了奇怪的绿色,她觉得自己是爱德华王子岛上最不幸的女孩。 | ____ | ____ |
3.在利立浦特,我是他们眼里的巨人山。皇帝看了我的表非常好奇,命令两个个子最高的士兵用杠子把表抬在肩上,就像英格兰的运货车夫抬着一桶淡啤酒一样。 | ____ | ____ |
4.她想寻找逃避的办法,但不知道能不能脱身又不被发觉。这时,她注意到空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开始她非常疑惑,看了好一会儿后才辨出那是个微笑,她暗自想:“是柴郡猫,现在我有聊天的对象了。” | ____ | ____ |
3、运用联想、想象,丰富下面的语句,其中要有一个比喻或拟人句:只要保留原词语的电(闪)、雷、雨(水)即可。
原句:闷热的夜,令人窒息。忽然,电闪雷鸣,雨水如注。
扩展句:闷热的夜,令人窒息。忽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夏树(______) 人声(______) (______)一世 (______)素餐
利析(______) 打躬(______) (______)膜拜 (______)易举
悲观(______) 栉风(______) (______)无限 (______)远眺
蓄谋(______) 胸有(______) (______)盛夏 (______)善睐
广袤(______) 传为(______) (______)大观 (______)不离
5、读下面的诗句,说说诗人把什么事物赋予了人哪些品格和志向。
1.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 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外古诗词阅读。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①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②,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③,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④,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⑤,低绮户⑥,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⑦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⑧。
【注释】 ①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②天上宫阕(què):指月中宫殿。阕,古代城墙后的石台。③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④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⑤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⑥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⑦但:只。⑧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1】这首词是诗人写给_______,诗人选取了____________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
【2】下面对本词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词人神游月宫的幻想是因在人间感到寂寞而产生的,而这寂寞感又跟中秋之夜不能跟亲人团聚有关。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和“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故小序说“欢饮达旦”。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较“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客观描述更具情思,前者是“有我之境”,后者是“无我之境”。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不满现实,想逃避现实,又不能决绝的心理。
【3】词中富有哲理的一句是“__________”;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一句是“________”
8、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晏殊
一曲①新词②酒一杯③,去年天气旧亭台④。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⑤独徘徊。
注释:①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②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③酒一杯:一杯酒。④去年天气旧亭台: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⑤小园香径:落花散香的小径。 |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上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②词的上阕写的是词人本来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饮酒听歌,但这种情境却触发了他对“去年”类似经历的追忆,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
③下阕写出了词人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感到既似曾相识又无可奈何。( )
【2】这首词多处用到了对比的写法,请你找出其中的一处,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请你说说其中蕴含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理解。
马铃薯将成为主粮
①据农业部消息,我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的事宜,马铃薯将成为稻米、小麦、玉米外的又一主粮。
②与稻米、小麦、玉米相比,马铃薯全粉储藏时间更长,在常温下可贮存 15 年以上,一些国家把马铃薯全粉列为战略储备粮。许多专家认为,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在未来世界出现粮食危机时,只有马铃薯可以拯救人类。
③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马铃薯被称为“十全十美”的营养产品,富含膳食纤雏,脂肪含量低,有利于控制体重增长,预防高血压,高胆固醇及糖尿病等。据了解,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将马铃薯当主粮,比如欧洲国家人均年消费量稳定在 50~60 公斤,俄罗斯人均消费量达到 170 多公斤。当前,中国只有少数地区将马铃薯当主粮,更多的是将马铃薯作为菜来食用。马铃薯主粮化,实际上就是把马铃薯加工成中国人消费习惯的面包,馒头,面条等主食产品,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
④据了解,我国粮食需求增量持续增加,但受耕地资源的约束和种植效益的影响,小麦、水稻等主粮品种继续增产的空间变小,难度加大。而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种植起来更为容易,属于“省水、省肥、省药﹑省劲儿”的“四省”作物。
⑤有专家表示,以后 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马铃薯的主粮化产品将成为人民群众一日三餐的选择之一。
(有删改)
【1】马铃薯主粮化,就是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写“√”,错的写“×”。
(1)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将替代稻米、小麦、玉米,成为主粮。____
(2)许多专家认为,未来世界出现粮食危机时,马铃薯可以拯救人类。____
(3)当前,中国好多地区将马铃薯当主粮,也有地区将马铃薯当菜来食用。____
(4)以后马铃薯将成为人民群众一日三餐的选择。____
【3】文中画“ ”的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填序号)
A.作比较、列数字
B.举例子、列数字
C.举例子、打比方
D.作比较、打比方
【4】马铃薯将成为主粮,本文说明了三点理由,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舌尖上的浪费
自2012年年末开始,“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热议话题。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址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2012年2月,人民网曾在全国范围内“针对舌尖上的浪费”展开大规模的民意调查。下图是不同年龄段打包比例、浪费情况调查统计表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古人尚懂得“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今人更不能浪费食物,糟蹋社会资源。我们都应当从自身做起——外出用餐时,不做“必剩客”,争当“光盘族”,吃不了,“兜着走”!
【1】根据图表“打包比例”显示的信息,最需要接受外出用餐打包教育的年龄段是( )
A.20岁及以下
B.21~30岁
C.31~40岁
D.41~50岁
E.51~60岁
F.60岁以上
【2】根据图表信息,节约意识最强的年龄段是________ , 理由: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3】文本中“必剩客”是指________;“光盘族”是指________;“兜着走”是指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填人文中横线处合适的名言有( )(多选)
A.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B.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C.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11、阅读下面文段。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这场大雪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一句这样的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1)请给下列汉字注上汉语拼音:(2分)
瑞( ) 兆( )
(2)“冬天麦盖三层被”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1分)
(3)作者说“瑞雪兆丰年”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从文中看,其根据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3分)
12、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看俄罗斯马戏团演出,正在看空中飞人的时候,主持人突然宣布:“主角为了答谢观众,将特别表演三十公尺高的凌空飞跃,这个动作太困难了,不一定会成功。”满场六千观众屏息以待,连原来喧腾的音乐也静止了。空中飞人凌空飞跃,突然一个闪失,从高空笔直地落了下来。
哗!
观众
“为了不辜负观众的期待,我们的主角愿意再试一次。”主持人说。观众意外惊喜,全拍红了巴掌,再度屏息,等待。
空中飞人再次凌空飞跃,姿势美如一只巨鹰,精准地落在三十公尺外的秋千上。
全场响起如雷的掌声,音乐配的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英雄落在安全网上,翻了一圈,以最璀璨的微笑,迎接观众的掌声。
失败,使成功显得更珍贵。有过失败的成功更值得喝彩与鼓掌。
我们在实际的人生中亦是如此,许多屏息以待,只等到了失败。生命也像是在凌空飞跃,在危险中锻炼了勇气,在失败中确立了坚强。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短文写了这样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在文中“ ”上写出观众的反应。
【4】观众“全拍红了巴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场响起如雷的掌声”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 ”画出描写空中飞人表演的一个句子。
【6】我们都有过从失败走向成功的经历,请你简要介绍自己的一次经历,并写出真实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17分)
伞 的 故 事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冷不丁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便被浇成"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盼望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通身烧得滚烫滚烫的。娘摸着我的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 tǐ liàng 娘的难处,却说:"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
娘沉思良久 最后一字一句地说 买 咱买一把 听了娘的话,我半信半疑。那年月家里的生活十分jiān nán,她哪能有钱给我买伞呢?可是,我知道娘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机声了。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娘织了一夜布。我悄悄地走到娘跟前,chàn dǒu地喊了一声:"娘!"娘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不自然地笑了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 娘笑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娘割了布。从集市上卖布回来,娘一脸喜气。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喜眉笑目的说:"去吧,你要的伞!"“ 啊,伞!”我惊叫着,从娘手里接过伞来。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 xuán zhuàn 。欣喜之余,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一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从初中升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可每次当我拿起它时却舍不得放下。我带着这把伞就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1)文中的拼音处是什么词语,并仔细拼拼。把它们写在后面括号里。(4分)
( ) ( ) ( ) ( )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2分)
沉思良久:
欣喜之余:
(3)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2分)
(4)本文是按照 的顺序来写的。“她哪有钱给我买伞呢?”这句话的意思是: (2分)
(5)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这句话中"黄油布似的脸"说明 ,这句话表达了"我"
。(2分)
(6)“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我”为什么舍不得扔掉它?
(7)“妈”我一抬头,忽地,我看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我心里一酸,“妈!”泪水就从眼里涌了出来……请想象一下“……”省略的内容,当时会是怎样的情景,用三四句话描述出来。(3分)
14、书的王国
书,一度是我的堡垒,也是我的王国。
那还是初病的前几年中,面对着日趋恶化的病体,不可知的病运,真有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从之感。甚至天边掠过一只飞鸟,也能让我触景生情,伤感泪下。
于是,我用书为自己建筑一个很好的堡垒躲在里面,可以忘掉病痛,忘掉眼泪,忘掉一切的不幸。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每天晚饭后,母亲就为我出门借书,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人家,都要敲门问询一番。自己村子的借完了,就到别的村去借,常要走很远的路。而母亲幸幸苦苦好不容易借来的书,往往在我饥不择食,狼吞虎咽之下,三两下就“清洁溜溜了”。母亲只好一趟趟走得更远了。一直到父亲认识了一位图书馆的管理员,母亲肩上的重担才算放下。
慢慢地,书为我开拓了一个新的人生领域,我又找到了自己,肯定了生命意义。原来,生活的天地虽小,方格子的世界却广大无边,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由着我去创造,去发挥,为了写作,我的右臂一年四季( zhǒnɡ zhànɡ)不堪,硬得跟石头一样。父母亲友常劝我多休息,我却己深迷其间,无法自拔了。对我,真是一种极大心灵享受。
就这样,我由爱书人又迈上了写书人的艰苦路程。由于学识不足,经历太少,我需要看更多的书,吸取更多的知识。家中除了许多份书报杂志之外,也不断地买新书。每日看书写书,我生活在书的王国。其乐无穷。
我发现,一个人 肯做 在三尺宽长的病床上, 能为自己开创出一片阔的新天地。
【1】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zhǒnɡ zhànɡ
(__________)
【2】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是(______) (______) (_______)
【3】“这真是一种极大的心灵享受,”“这”指的是( )
A.书 B.看书 C.休息 D.写作
【4】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详细地写母亲到处借书,其用意是( )
A.以母亲到处借书给“我”看,反衬父亲的冷漠。
B.以母亲到处借书给“我”看来表现母亲的关爱之情。
C.以母亲到处借书却供不上“我”看,来衬托“我”如饥似渴的读书情景。
D.以母亲到处借书给“我”看,来反映家中无钱买书的窘境。
15、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见义勇为的行为,让我们深受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进行下面句子的转换。
原句: 老舍爷爷说:“北京的春节到处悬灯结彩,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1)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为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5分)
①天空挂着圆月。(扩写句子)
②从这件事中,受到很大的教育。(修改病句)
③树在风中摇摆。(改为拟人句)
④索溪峪的美使我们流连忘返。(改为反问句)
⑤雪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改为比喻句)
18、把肯定句改成否定句
①他会迟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们都举手赞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缩句: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紧紧地缩成一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扩句:小明爱钓鱼。(至少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我们坚持植树造林。我们这个地方变成了绿色公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成转述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你们看见过这么劳苦、这么简朴的总理吗?
陈述句:
(2)北京是我国的四大直辖市。
修改病句:
(3)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
缩句:
(4)你们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总理。
反问句:
(5)造句:
浏览:
21、作文
小学生活一定会给你留下许多回忆,有的使你受到教育,有的使你高兴愉快,有的使你后悔、委屈……请你选择材料,自定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