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五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比一比,再组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椅( )( )

2、课内积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2.老骥伏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壮心不已。

3.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要攀登上泰山之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一句惜时的名言警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一句表达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个传统节日。  _________

A、作者是诗仙   B、天上有月亮  C、 思念家乡

4、认真读下面的内容,根据提示,在括号内写出恰当的词语。

不久,我们将离开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回首过往的岁月,我们想起了培育我们的老师,为了我们的成长,他们______________地工作。在老师的教育下,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读懂了寓言故事______________;也认识了许多令我敬佩的人,有_______的彭德怀,有_______的海伦,有_______的孔子。

5、照样子,写四字词语。

(带有近义词)_________ 迎难上(带有字)____________

(带有反义词)_________ 海(带有两个数字)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朗读下列诗句,选择正确读音。

白头搔(sāo  shāo)更短,浑(hūn  hún)欲不胜簪。

2(1)诗中表现作者触景生情、对国家无限忧虑的句子是:_________

(2)诗中表现作者对亲人深切怀念的句子是:______

3诗中国破与哪一历史事实有关?诗人望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用原诗句回答)

___________

4填一填,记一记。

诗仙是指    朝诗人    ,写过《        》;诗圣是指  朝诗人    ,他写过《      》;诗鬼是指   朝诗人    ,他写过《   》。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花溅泪鸟惊心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

6作者借这首诗要表达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

7、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把壮阔雄浑的万里河山,形象地概括在短短的十个字中,有咫尺万里之势。请你具体说说后两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①夜绩麻②,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③耕织,也傍④桑阴学种瓜。

【注释】①耘田:在田间锄草。②绩麻:把麻搓成线。③供:从事。④傍:靠近。

【1】解释下列词语。

杂兴:_________ 解:___________

【2】从“_____”和“_____”这对反义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劳作的辛苦。诗中农民干的活儿有____________

【3】诗中的小孩儿天真、活泼、可爱,从“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来。结合注释,写出所填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

【4】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中的小孩儿太顽皮、太不懂事了。

C.这首诗写出了农民在初夏繁忙时节紧张劳作的气氛。

【5】《四时田园杂兴》是 诗人 写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

A.南宋 范成大

B.北宋 范成大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

光阴

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但世界上处处能听到他的脚步。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进行的节奏。

当蓓蕾在春风中灿然绽开湿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人世报到时,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他的脚步。

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坠落时,当垂危的老人以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天地时,他还是沉着而又跌然地走,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

他从你的手指缝里流过去,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从你的视野和你的思想里飞过去……

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成荒凉的废墟,使锃亮的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的。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遥远的历史。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不管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还是一个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已有,哪怕你一掷千金,他也绝不会因此而施舍一分一秒。

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荫,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有时,短暂的一瞬会成为永恒,这是因为他把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们心里。

有时,漫长的岁月会成为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湮没了他的脚印。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腰缠万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影无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的“光阴”有何特点?请分条概括。(写出三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中对比手法运用得很成功,请用“ ”画出一处并加以赏析。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是(     )(多选)

A.作者以清丽飘逸的笔触,表达了对时间的哲理性思考,告诫人们应该珍惜时间。

B.作者对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使文章有了诗一般的美感。

C.作者在本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第二人称代词“你”,而没有运用第一人称“我们”,表明作者是个珍惜时间的人。

D.本文紧扣“时光”,以时间为序,先写“枯黄的树叶”,再写“蓓蕾”,最后写了自己对光阴的思考与感悟。

【6】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并联系课文《匆匆》,说说你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闲谈“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这个地方,那么无论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 )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 )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在文章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浩如烟海: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列举了几种阅读方法?分别是谁的什么阅读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下文说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如我们读书时可以在页面空白处____________;看到喜欢的段落,可以____________;如果遇到人物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可以__________;读完整本书,还可以写出_________,以及作者在书中想要表达的一些想法。

1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用“_____”画出选文的中心句,并根据提示梳理信息,补全下面的树状图。

【2】阅读有关张思德的资料,谈谈你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理解。

 

张思德,1933年参加红军,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卫团通讯班长和毛泽东的警卫。在一次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仍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们执行烧炭任务时,因窑顶坍塌,不幸牺牲,年仅29岁。

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三段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个人每天都会扔出许多垃圾,在一些垃圾管理较好的地区,大部分垃圾会得到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无害化处理,而更多地方的垃圾则常常被简易堆放或填埋,导致臭气蔓延,并且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体。

材料二

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 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1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1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生活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应珍惜这个小本大利的资源。大家也可以利用易拉罐制作笔盒,既环保,又节约资源。

材料三

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

①废纸:主要包括报纸、期刊、图书、各种包装纸等。但是,要注意纸巾和厕所纸由于水溶性太强不可回收。

②塑料:各种塑料袋、塑料泡沫、塑料包装、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硬塑料、塑料牙刷、塑料杯子、矿泉水瓶等。

③玻璃:主要包括各种玻璃瓶、碎玻璃片、暖瓶等。金属物:主要包括易拉罐、罐头盒等。

④布料:主要包括废弃衣服、桌布、洗脸巾、书包、鞋等。

【1】阅读材料一,垃圾处理不当的后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想了解垃圾是如何变废为宝的,你要重点读哪则材料?这则材料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三则材料,如果让你写一份家庭倡议书,你会在正文里倡议什么具体内容?(写两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我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选自史铁生《合欢树》,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B.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C.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章获奖更重要。

D.“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2】本文一开头就写了“我”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对此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很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形成对比。

C.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

D.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3】句子“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顾你的生活,有什么事物在你的心中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记?它又承载了你怎样的回忆和情感呢?说一说它的故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它咬去了大约40磅。”老头儿高声说。他想:它把我的鱼叉连绳子都带去啦,现在我的鱼又淌了血,恐怕还有别的鲨鱼会窜来呢。

他不忍朝死鱼多看一眼,因为它已经给咬得残缺不全了。鱼给咬住的时候,他真觉得跟他自个儿身受的一样。

他想:但是我已经把那条咬我的鱼的鲨鱼给扎死啦。我从来没看过这么大的“Dentuso”。谁晓得,大鱼我可也看过不少呢。

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想:不过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我连鱼叉也给丢啦。“Dentuso”这个东西,既残忍,又能干,既强壮,又聪明。可我比它更聪明。也许不吧,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

“别想啦,老家伙。”他又放开嗓子说,“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开去,有了事儿就担当下来。”

(选自《老人与海》)

1把文中的一句名言画上“____”。

2“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能够被消灭掉的是______,打不败的是______

A.高贵的人格和尊严,顽强的精神和意志

B.肉体,生命

3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选文运用了生动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面对凶恶的鲨鱼,表现出坚韧的斗争精神和乐观的态度______

(2)老头儿捕杀鱼类,他不热爱大海,也不热爱生命。______

(3)老人回到岸边,他带回的是一条完好的大得惊人的鱼。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句子练习。

1.在句子中用上恰当的关联词。 

在老师的教育下,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懂得了怎样做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凝聚倾注写一句赞美老师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修改病句。

(1)十五的夜晚,月光皎洁,繁星闪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雷锋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6、改成间接引语

蔺相如对赵王说:我愿意带和氏璧到秦国去。

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反问句和陈述句互换。

(1)既然吴王的决定是错误的,我们为什么不想办法劝阻呢?

 

 

(2)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18、根据要求改写句子

(1)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上日出的景象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改成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①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我的童年是在大自然里度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最使我着迷的还是绿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作文。

题目:老师,我想对你说

提示: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在这将要与老师分别的时刻,你一定有许多的心里话想和老师说.是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把进入中学后的打算告诉老师?还是……自选角度写一篇习作,不少于45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