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五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并写出句子的意思。

(1)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为:   弗:  

 

(2)我日始出时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   去:  

 

(3)多知乎

孰:   汝:  

 

 

2、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通过学习《鲁滨逊漂流记》一课,我们知道鲁滨逊碰到的困难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填空。

花甲之年 而立之年   豆蔻年华

(1)她们正值____,富有朝气。

(2)再过两个月王教授就步入了____,几个学生正在商量怎样为他祝寿。

3、看拼音,写词语。

cǎi huì     fèi téng     jīng huáng

( )       ( )       ( )

4、写出近、反义词

近义词:记录——     立刻——     思索——    

审阅——   咨询——     好像——  

反义词:立刻——     简朴——    

简单——     热腾腾——  

5、根据意思写词语

(1)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2)非法干涉别人,损害其权利或侵入别国领域。(

(3)假的装扮,用做假装,隐蔽的东西。(

(4)主意,策略。(

(5)地;毫不犹豫地。(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___________(人名)。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自己的《竹石图》上

B.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是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

C.“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

D.本诗借物抒情,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诗中描绘的是_______季的景色。

2这首诗描绘的景致形象鲜明、色彩鲜艳,短短28个字描绘了六种景物,这六种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其中表示颜色的字是____________,表示声音的字是__________;表示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表示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诗句内容,可以推知诗人的观察地点应是(   )

A.柳树下 B.窗前 C.西岭 D.门外河边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江上渔者

   

   

1默写古诗。

2“江上往来人”中“往来”是因为(  

A.江上风景美 B.江上鲈鱼美 C.江上一叶舟美 D.看渔民打鱼

3反映了渔民劳作艰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通过____________的对比,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分别是什么?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照。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走近农村留守儿童

材料一: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从数也在不断增多。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有几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因此有了几百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6岁到13岁的占大多数。

材料二:调查中,我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乏沟1通。其中,留守儿童的父母半年以上才回家一次的比例为70.2%,一年以上回家一次的比例为32.8%,两年以上回家一次的比例为12.7%,三年以上回家一次的比例为6.8%。

材料三:XX省留守儿童抑郁情绪调查表

抑郁频度

经常

有时

很少

没有

百分比

5.9%

52.9%

35.5%

5.7%

解决方式

对父母说

对同学说

对老师说

不说

百分比

23.6%

35.5%

5.9%

35%

材料四:父母外出导致近半数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下降,他们精神上和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关爱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某校大队委开展了“走近留中儿童”的主题活动,通过同学之间结对子的形式,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阴影,健康快乐成长。

【1】以上材料没有表明的一项是(        

A.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多。

B.农村留中儿童面临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C.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沟通。

D.农村留守儿童都得到了父母很好的照顾。

【2】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常抑郁和没有抑郁情绪的同学都不超过6%,可以忽略。

B.留守儿童产生抑郁情绪与父母外出后生活质量下降有关。

C.近三分之二的留守儿童排解抑郁情绪的方法是说出来,最多的是选择向同学倾诉。

D.要特别关注有抑郁情绪但是“不说”的那35%的同学。

【3】你认为下列哪个选项作为材料四中“走近留守儿童”活动的主题最为贴切?为什么?

①让世界充满爱        ②明天更美好 ③手拉手,心连心

选项:_________(填序号)

理由: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笑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的[sì shì],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地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乎[sì shì]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zhuǎn zhuàn]。门前的麦垅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和[tìáo dìào]里看不分明了。

注释:①濯(zhuó):洗。 ②绾(wǎn):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

1.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打“√”

2.文中写了3个笑容,分别是何时、何地、何人的?

 

 

3.“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4.第4和6两段是作者回忆了过去的两件事,能不能颠倒它们?为什么?

 

5.你认为文章中哪个句子写得好?用“   ”画出来,并说说好在了哪里

 

6.这篇散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理解。

长征的由来

①红军长征,可谓是家喻户晓,但“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后至遵义会议,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作报告时,把红七军团北上和红六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党的文献中最早出现的“长征”概念。

②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第一次提出了“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扩充。

③193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在《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俄界会议)》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当天,毛泽东即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这就是目前找到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

④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1】文中最早提出“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文献是(       

A.《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

B.《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C.《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俄界会议)》

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

【2】开篇首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A.总结全文

B.开篇点题

C.交代创作背景

D.承上启下

【3】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后,把这次行动成为“长征( )

(2)1935年2月,朱德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成为“长征”。( )

(3)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了长征。( )

(4)1935年9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 )

【4】最后一段中的“逐渐”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935年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请你也试着写一句歌颂“万里长征”精神的话吧。(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西游记》选段(有删改),完成练习。

孙悟空只好又来到翠云山,这次他变成了铁扇公主的丈夫牛魔王的样子。铁扇公主不辨真假,把他接了进去。说到孙悟空借扇一事,假牛魔王故意捶胸道:“可惜,可惜,怎么就把那宝贝给了猢狲?”铁扇公主笑道:“大王息怒,给他的是假扇。”假牛魔王道:“真扇子你藏在哪儿了?仔细看管好,那猢狲变化多端,小心他再骗了去。”铁扇公主说:“大王放心。”说着将真扇从口中吐出,只有一片杏叶儿大小。悟空大喜过望,连忙抓在手中,问道:“这般小小之物,为何能扇灭八百里火焰?”铁扇公主道:“大王,你离家两年,怎么连自家的宝贝也忘了?只要念一声口诀,这扇就能长到一丈二尺长短。”孙悟空记在心上,将扇儿噙在口中,把脸一抹,现了本像,径自出了芭蕉洞。铁扇公主气得一下子跌倒在地。

1这段文字出自《西游记》中的“______________”。

2假牛魔王为什么对铁扇公主说小心扇子被孙悟空骗了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加点词语表现出的人物心理。

(1)悟空大喜过望,连忙抓在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脸一抹,现了本像,径自出了芭蕉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写出了孙悟空(  )的性格。

A.机智 B.狡诈 C.无赖 D.急躁

13、请细心阅读,完成练习

某小学五年级某班开展了以“读书与交流”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对该小学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统计表。

调查项目:学生最喜欢阅读哪类读物

读物

漫画类

小说类

百科类

其他文学作品

占总人数比例

45%

31%

10%

16%

 

1分析上面的表格,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不少于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上面的表格,关于阅读,请你给下列对象提一些建议。

对教师,你会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学生,你会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父亲是煤》,完成练习。

父亲是煤

夜里醒来,我又想起了父亲:矮矮的,走路一瘸一拐,那张因长期劳累而发黄,满是皱纹的脸,严厉得有些吓人的目光……

我的家里很穷苦,为了供我们兄弟几个读书,父亲每年冬天都要上县城送煤,挣那么可怜的一点儿钱。寒假里的一天,我随父亲去送煤。大半夜,我们就爬了起来。外边正刮着西北风,我和父亲都穿上厚厚的棉衣,戴上大狗皮帽子,西北风还是直往肉里钻,冷得厉害。马蹄子踏着冰冻的路面,冒着火星子,发出清脆的响声。我坐在煤上,一边听着马蹄声,一边想着心事,过了一会儿,便在车上不争气地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醒了,天已经亮了,我想坐起来,但不能,身上沉甸甸的,再往车下一看,惊呆了:父亲没穿大衣,穿着笨重的大头鞋跟在车后跑。我费劲儿地坐起来,一看,身上盖了两件大衣,我终于明白了……再看父亲,我鼻子一酸,眼泪差点儿掉下来。我赶忙跳下车,把大衣给父亲披上,吆喝住牲口,并对父亲说:

爸,你上车坐会儿吧,我赶车。

把大衣披好了,你刚睡醒,可别感冒。父亲气喘吁吁地说。

我不冷,爸,你快把大衣穿上,别冻坏了。我帮父亲穿上大衣。

没事,人老了,不怕冷,就怕你们年轻人冻坏了,落下毛病,这可是一辈子的事。父亲跺着冻麻的脚说。

我的眼泪又一次掉了下来,怕父亲看见,赶忙转过身去……“父亲!我从心里喊着。等晚上回到家里,父亲就支持不住了,发起高烧来,我的泪更忍不住了,像断了线的珠子掉下来。这就是父亲啊!有哪一种爱能有父爱这么宽厚,这么深沉呢!

寒假结束了,父亲送我去赶火车。他背着我的大旅行包,弓着腰,在崎岖的山路上吃力地走着。听着父亲急促的喘息声,我急忙跑上去,说:爸,我拿吧。父亲放下包,用袖子擦了一下额头上的汗,又把包拿了起来,说:我拿吧,过一会儿你还要赶火车。说完,又吃力地走,我又追了上去。此时,我忽然发现,我的个子比父亲高了!我的心又难过起来,眼睛开始变得模糊。父亲啊父亲!我想不下去了,我低下了头,泪水流了出来,洒在崎岖的山路上……

火车开动了,我坐在椅子上,紧闭着双眼,努力地不把头探出窗外,我怕看见父亲那瘦小的身影,怕看见那依恋、期盼的目光……火车越开越远,父亲的身影在我的脑海里变得越来越高,像一座山那么雄伟,那么高大。

父亲是一块燃烧的煤,而我是接受热量的一分子。

我又想父亲了……

1按要求填空。

带点的字

音序

部首

字典中的意思

应选解释

(填序号)

 

 

①不聪明。

②不灵活。

③费力气的。

 

鼻子一

 

 

①像醋的气味或味道。

②悲痛;伤心。

③迂腐。

 

 

 

2把短文中有关流泪的细节描写用“______”画出来。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①自然段主要是抓住人物的________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第④⑦自然段主要是抓住人物的________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5把文中的过渡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作者把父亲的爱比作煤。你会把父亲的爱比作什么,请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父亲的这种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见义勇为的行为,让我们深受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分析下面语句的意思:

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17、按要求写句子。

(1)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用加点的字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走进快速办公室。(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难道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四周围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改写句子,要求不改变原意。

1.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列句子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1)黄道婆学会了一整套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

(2)我竟然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

(3)家家户户在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

(4)水镜先生派书童去诸葛亮住的隆中访问。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题目:特别的            

特别的意思是不一般,与众不同。六年的小学生活中,我们一定有过很多的特别:一段特别的旅程,一次特别的作业,一件特别的礼物……请你选取生活中一次特别的事例写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内容具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并能够分段叙述,正确使用常用标点。规范书写,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