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拔地而起(高出)手不释卷(放下)
B.春来江水绿如蓝(蓝色)
C.鱼贯而出(连接、连续)疲惫不堪(忍受)
D.也傍桑阴学种瓜(靠近)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稚子(zhì) 旖旎(nǐ) 玷污(diàn) 秉性(bǐnɡ)
B.徘徊(huái) 点缀(zhuì) 无垠(yínɡ) 华侨(qiáo)
C.萌动(ménɡ) 倭瓜(wō) 蚌壳(bànɡ) 澄澈(chénɡ)
3、[理解句意]下列对句子主要意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古埃及人在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A.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B.天文学取得了成就。
C.古埃及人取得了成就。
D.地理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1.《摔跤》选自____的《______》,主要写了________,表现了小嘎子_________的个性特点。
2.《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原名______,课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课文所选片段通过对他的______进行描写,突出了他________的特点。
3.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________》中的人物,课文选取了________的片段,写出了严监生_______的特点,通过严监生____、_______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_______的形象。
4.从小胖墩儿的动作和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来他是个_____________的孩子。
5、补充词语
翠色(____)流 久(____) 四望 一(____)千里 流入(____)际 蒙汉(____)(____)
6、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威严—— 考究——
居然—— 仍旧——
胆怯—— 兴奋——
7、补充词语。
________起敬 摩________掌 手____眼____
出谋________ 养____处____ 神____妙____
8、根据所学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
(1)________, 君子以自强不息。
(2)________, 无志空长百岁。
(3)路曼曼其修远兮,________。
(4)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5)折花逢驿使,________。
(6)________, 天涯若比邻。
(7)________, 同到牵牛织女家。
(8)________, 笛弄晚风三四声。
(9)________, 春风不度玉门关。
(10)________, 不是遮头是使风。
(11)大儿________, 中儿________。最喜小儿亡赖,________。
9、课内阅读
到了狼牙山顶峰,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联系上下文,解释“粉身碎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选段中找出描写班长动作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选段拟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头像雹子一样”形容砸向敌人的石头非常____________,这体现了五壮士__________________。
【5】石头“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文中的“敌人”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呢?请列举三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成语与广告
国内最先动用成语作为广告词的已不可考证。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用语是日本人做的,用的也不是成语,是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蓦然回首,如今满街跑的丰田车,早已无人称奇。
由俗语到成语,广告人像约好了似的,一窝蜂地将广告词结成了一对。你有“‘咳’不容缓”(药品),我有“‘骑’乐无穷”(山地车);你有“默默无‘蚊’”(蚊香),我有“无可替‘带’”(透明胶带)……没人预告,亦未履行合法手续,成语已经“嫁”给了广告,并堂而皇之地添丁进口,毫无汗颜,合适吗?
意见显然难以统一。有的人认为没什么不合适,以成语或“篡改”之后的成语充当广告词,借用了成语本身具有的“知名度”,移花接木,貌合神离,既广而告之,又易于传诵,而且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气息,一举多得,焉有不妙?有的人认为不合适,因为广告词贵在新意,然而现在大批广告人一古脑地全跑到成语中去偷梁换柱,并自诩高明,成语之林也就快成为广告用语的木材基地了。还有人认为对于广告记忆和传播得最多的人群是中小学生。如此这般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最终将误导中小学生把“广告用语”当成“成语词典扩大版”去研习、记忆,其负面影响令人担忧。
11、课外阅读。
三亚落日(节选)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的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儿,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
时光悄悄地溜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
【1】用“ ”画出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一意思的,在相关选项后面画“√”。
A.蓝天( ) B.大海( )
C.白鸥( ) D.椰子树( )
E.海滩 ( ) F.游人( )
【2】阅读短文第3自然段,把夕阳滑落的过程写下来。
___—— ____—— _____
【3】赏析词句,完成练习。
(1)第1自然段中“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写出了__和___美;“低翔”“掠过”体现了景物的___ 美。
(2)画“ ”的句子把___比作___,写出了___,表达了作者____之情。
12、阅读
埃及金字塔
佚名
在埃及首都开罗西南面金黄色的沙漠中,可以看到一座座巨大的方锥形建筑物。它们巍然屹立,傲对碧空。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大约在公元前27世纪,埃及古王国由法老统治。法老死后,他们的尸体都埋葬在巨大的石头坟墓里。这些坟墓底座是四方形的,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尖顶。因为它们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所以称为“金字塔”。
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说法不一),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这座金字塔现高约137米,相当于5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塔身由约230万块巨石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最大的一块重160吨。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然后堆起一个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人们就顺着倾斜的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二层。这样一层层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塔建成后,土坡变成了一座很大的山。然后人们又把这座土山移走,让金字塔显露出来。
现在,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中的这些金字塔已经有四五千年了。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1】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1)金字塔所在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黄色的沙漠中;金字塔原来是____________的陵墓;金字塔高大雄伟,文中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例介绍的。
(2)第三自然段介绍胡夫金字塔主要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用“______”画出具体写金字塔“宏伟”的句子,用“﹏﹏”画出具体写金字塔“精巧”的句子。
【3】你是怎样理解“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馒头的故事
①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②日军56师团已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附近同中国军队接火。
③在距惠通桥不到50千米的泥泞公路上,开来五辆军用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位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军官。两小时前,他接到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那里,中国的军队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全体官兵四天没进食物,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再坚守24小时。
④卡车在公路上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两眼血红,他明白迟到一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⑤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四辆也停了下来。就在这时候,四野里聚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谁喊了一声:“车里有馒头!”顿时,饥民们呼啦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⑥大胡子少校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似乎在滴血,一咬牙,将手里的机枪端起来,只听一片哗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⑦忽然,大胡子少校盯住了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吓人地撑着皮肉,一双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双眼惊骇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⑧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和鬼子拼命的中国军队的将士,一边是饿得只剩下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常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四天没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
⑨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的人如石雕一般。
⑩小女孩睁着惊恐的大眼睛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和嘴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的手里:“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馒头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馒头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让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
⑪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他问小女孩叫什么名字,小女孩说她叫小翠。
⑫所有的饥民此时都将馒头默默地送上车去,然后用最后的一点儿力气抱起一块块填炮弹坑的石头。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冲去。
⑬一周后,大胡子少校来到陷车的地方,找一个叫小翠的女孩。一位老大娘将他引到一座小坟包前,说,三天前她饿死了,是她家七口人最后一个死去的。
⑭大胡子少校咚地跪在新坟前,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号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人会为你报仇!”
⑮34年后,这位大胡子将军临死前拿着一个有缺口、发黄的干馒头,说:“把这个馒头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1】画“____”的部分对小姑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了描写,展现了小姑娘既_______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2】第⑨段中“所有的人如石雕一般”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一处是对小姑娘的语言描写,请你用波浪线画出来。从她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小姑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4】大胡子少校跪了两次,这两次跪的心理是不一样的。第一次跪是( );第二次跪是( )。
A.出于对饥民的理解同情,看着饿得皮包骨的村民,他是心痛的。
B.因为小女孩选择归还馒头最后自己却饿死了,对此少校是满怀敬意的。
C.因为前线无粮,陷入极端困境,少校恳求饥民能理解他的难处。
D.因为要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而无法帮助小姑娘,少校感到又歉疚又痛心。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B.“弹跳”“怒吼”“冲”等词语生动地写出了车速之快,侧面表现了军情紧急。
C.文章主要以大胡子少校的表现颂扬了在民族灾难面前,中国军民所体现出来的高度团结的民族精神。
D.文章最后再次提到有缺口、发黄的干馒头,是要深化这个馒头的象征意义。
14、阅读现代文《十根手指》(佚名),完成习题。
我的十根手指,由指甲、指肉、指神经等组成,这真是“麻崔虽小,五脏俱全”。
它们待我是极好的,勤劳能干,贴心懂事。全身上下,它们是最忙碌的:脸脏了,它们拿毛巾擦,天天如此,不厌其烦,使得我的脸蛋干净整洁;肚子饿了,它们就去淘米、洗菜、生火;香喷喷的饭菜做好了,对嘴巴是个极大的诱惑,口水流得都有三千尺长了,手指却还在忙活着,它们既要招呼其他人,又要舀汤盛饭,好塞住着急的嘴巴;酒足饭饱,嘴巴、肚子都满足了,手指还要做家务,刷锅洗碗,分类叠放杂乱的东西,再拿湿毛擦桌子、椅子,而后抄起扫把,像孙悟空抡金箍棒那样抡两圈,五根手指在上,五根手指在下,抓牢了,“唰”扫起来。头疼了,它就揉揉;腿酸了,它来捶捶。
我的手指如此好,从不索求东西,也不抱怨南北,总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可我却不明白它的好。高兴的时候去玩一通,弄脏了它,瞧它可怜得一一打扮了别人的体面,自己却落得灰头土脸的下场;生气的时候,握起双拳对捶,让它们互相残杀,任它们“鼻青脸肿”。
终于有一天,它们生病了,无力做任何事情,连拿杯子都是抖的。全身的器官,除了它,其他都是被服侍惯了的主,自己都管不了,谁还会管它。一天,两天⋯⋯大家实在过不下去了,大声哭叫着。无奈,我只好暂时请了别的“手”来应急。手指终究还是自己的好。请来的,也勤快,也懂事,就是不合心,不懂我。要么菜里放的盐多了,要么饭煮得过烂了,再就是喝的水里糖放得少了,我明白这十根手指的好了。希望它们快点好起来。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默默无闻:________________
(2)服侍: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请你举出两个体现这一特点的例子。
【3】文中画“ ”的句子是___________句,起_____________作用。
【4】请你用几个词语概括手指的惨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来的手有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A.要爱护我们的手,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感到它的重要
B.凡事自己动手,不要请他人帮忙。
15、阅读《青山处处埋忠骨》片段,回答问题。
秘书走了进来。
“主席,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示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秘书凑近毛主席,轻声说,“朝鲜方面向主席表示慰问,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这段文字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
【2】请你从语段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想想毛主席的内心是什么样的?(一处即可)
_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外婆和鞋
①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最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②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
③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快毕业时,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同学分手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
④“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那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
⑤“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⑥以后,每次上山时,外婆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⑦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我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嚣张:_____________________
泪眼盆盈: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鞋是一双怎样的鞋?用“﹏﹏﹏”在文中画出描写这双鞋的句子。谈谈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弃这双鞋。
【4】文中有两处描写外婆神态的地方,请用“ ”在文中画出来。
【5】“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我”的心情怎样?请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与困难掰腕子
父亲十多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当时,家里的日子过得很凄凉。为了能挣些口粮,奶奶一狠心,把父亲送到后草地换粮的车队。
换粮回来的半道上,骡子病了。给牲口看病的工夫,父亲在一家车马店耽搁了一天多的时间。第二天下午,父亲只好一个人往回赶。天越来越黑,风也越刮越大。地上的积雪被扬得四散,天地之间灰茫茫的,看不清前头的路。父亲打算走到前边的一个村庄,找一个地方住下来,但是往前走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看不到那个村庄。
天已经彻底黑了,又走了不知多少路,还是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影。父亲觉得,一定是迷路了。他把车上所有御寒的东西,都胡乱地穿在自己身上,又把两条麻袋片,搭在了还有些虚弱的骡子身上。天气越来越冷了,刺骨的寒风发着呜呜的怪响,毫无遮拦地穿透父亲的衣服,深入到父亲的骨髓深处。
父亲后来回忆说,他当时连车也不敢坐,也不敢选择一个背风的地方藏起来。他说,那种时候,人和牲口要是一停下来,很快就冻僵了。父亲牵着骡子,明明知道已经迷路了,还是义无反顾地往前走,他知道走下去就能活下来。然而那一次,命运好像偏偏和他作对。车走着走着,突然掉进了一个雪窟窿,父亲爬到车底下,清理了积雪,自己帮着边辕,狠命地吆喝着牲口,一连试了几次,车就是出不来。风越刮越大,后半夜更是冷得难耐。有几次,父亲想舍弃了车和牲口,自己一个人逃命。但是,一想到家里,好几口子人指望着换回去的东西活命,他就不敢再想这些。后来,父亲把车上的东西都卸下来,空车出来,再把东西装上去。父亲说,他当时冻得瑟瑟发抖而又筋疲力尽,也不知道什么力量促使他还能搬得动上百斤的盛满小麦的麻包……
第二天天亮,父亲发现自己赶着车在雪地上转了无数个圈,而前面的村庄,就在一里远的地方。
以后的岁月,父亲偶尔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总是意味深长地说,人这一辈子,谁都会遇到点难事,关键是要学会和它掰腕子—再大的困难,只要心里不松劲,掰腕子永远输不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义无反顾:____________ 意味深长:___________
【2】父亲遇到了哪些困难?父亲是怎样“与困难掰腕子”的?(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情境,揣摩第4段画线句,说说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促使着父亲?
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5段写“第二天天亮”后父亲所发现的情境,父亲当时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5】任何一个人在生活、学习中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你是怎样与困难“掰腕子”—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脸了。
(1)楚王在招待来使的宴席上,为什么会有囚犯出现? ________
(2)“楚王笑嘻嘻。”这是一种怎样的笑?________
(3)回忆课文内容,晏子是怎样反击楚王和大臣们对齐国的侮辱的?________
(4)你认为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
19、课外阅读。
“不能搞特殊”
李讷是毛泽东的小女儿。1947年,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纵队生活极端艰苦。由于粮食供应困难,大食堂每天两顿都是盐水煮黑豆。当时,李讷只有7岁,但毛泽东并没有因为女儿年龄小就允许别人对她格外照顾。在毛泽东的(严格 严厉 严肃)要求下,小李讷总是同卫士、保姆、战士们一起吃大食堂的盐水煮黑豆,从小就经受了(艰苦 艰难 艰巨)生活的考验。
20世纪60年代初,李讷正在北京大学读书,她和普通学生一样吃住在学校,只有星期六才回家一次,回家时,她也是和大家一样挤公共汽车。正因为如此,刚上学的一段时间里,同学们都不知道她是毛泽东的女儿。寒冷的冬天来临后,由于天黑路远,卫士长担心李讷一个女孩子晚上回家路上不安全,就瞒着毛泽东派车去学校接李讷。此事被毛泽东觉察后,他(严格 严厉 严肃)地批评了卫士长,并说:“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不管卫士长如何解释,毛泽东还是不容置辩地命令道:“不许接,说过就要照办,让她自己骑车子回来。”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特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容置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括号内用“√”选择恰当的词语。
【3】短文主要写了______和______两件事,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_____的品质。
【4】读了短文后,我最想说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缩写下面的句子。
(1) 戴红领巾的小姑娘一片一片地检起地上的碎纸。
(2) 爸爸在床上听到窗外一阵阵的锣鼓声和欢笑声。
21、加上恰当的关联词,使两句话并成一句话。
(1)我这次考试没有取得好成绩。我决不灰心。
(2)他自己学习很努力。他热心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
22、按要求改写句子。(7分)
(1)谁不知道这是风车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的精神之树。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黄道婆创造出了更先进的纺织工具。(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老人喂海鸥。(扩句)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珍珠鸟在鸣叫。(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冬不拉牺牲了。冬不拉活在哈萨克人心中。(加上关联词合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先解释带点的词,再写出诗句意思。
(1)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