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地区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三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

B.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

C.孙膑心知肚明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

D.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

2、下列广告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永远不会向你请假的得力助手。(某品牌电脑)

B.一握农行手,永远是朋友。(中国农业银行)

C.牛奶香浓,丝般感受。(德芙巧克力)

D.既营养,又清新,牙齿好喜欢。(纳爱斯牙膏)

3、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序号。

1出言不逊的意思是  

A. 退避 B. 恭敬 C. 有差距

2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意思是

A. 颜色 B. 脸上的表情 C. 脸面,面子

3我把一篇刚写好的习作递给郝鹏看,并对他说:请多  

A. 赐教 B. 教诲 C. 关照

4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本书是

A. 鲁迅的《孔乙己》 B. 萧红的《呼兰河传》 C. 冰心的《寄小读者》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填空。

爷爷说,天上的星星看起来它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我们的祖先把他们分成______________的,还给起了_______

5、读拼音,写字词。

1.他轻轻地把纸条sī suì______, xīn jīng dăn zhàn_______地niŭ tóu _______看了同桌一眼,心虚地说:“你再瞪眼,我也不怕!

2.浪花dòu nòng_______着沙滩,hăi ōu_______在天空中飞翔,yì sōu_______háng chuán_____在狂风sì_____虐的海面上漂荡,所有的乘客都躲进了chuán cāng______里。

6、形近字组词。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园采风。

(1)童孙未解供耕织,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

(3)三万里河东入海,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

(5)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

(6)“乡村四月闲人少,_____。”选自宋代诗人_____写的《____》。

8、填写近义词

熟练——_____ 惊疑——_____ 柔和——_____ 审视——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课内阅读。

祖父的园子(节选)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1】本文作者是____,现代女作家,课文选自她的回忆录《___》。

【2】作者写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__________”,还对蜜蜂的外形和___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们的眼前绚丽起来。

10、

齐桓公称霸后国家很强盛。后来到了齐景公做国君的时候,齐国出现了一个很有才干的相国,他的名字叫晏婴,又叫晏平仲。他( ) 有丰富的知识,( )聪明机敏。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敢于批评国君的错误,是齐景公的主要助手。老百姓都尊敬地叫他“晏子”。

齐景公特别喜欢鸟。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可是几天后,那只鸟就飞了。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晏子丫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齐景公答应了。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使国君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了,都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人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这是第三条。所以现在要杀死你。”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他干咳了一声, 说:“算了,把他放了吧。”接着,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说:“若不是您的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

【1】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2】齐景公的鸟是由( )照顾的。

A.齐桓公

B.晏子

C.烛邹

【3】“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晏子的意思是( )。

A.列举烛邹的罪状,好让烛邹死得明白。

B.让齐景公知道,烛邹确实该杀。

C.委婉劝谏齐景公,为一只鸟杀无罪之人带来严重后果。

D.杀烛邹之前,要列明他的罪状。

【4】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的做法是_____

【5】你认为晏子使用的办法怎么样?试着用自己的话分析。

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此时的天气是______________。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借箭”,说明他__________

【2】曹操下令放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由此可以看出他非常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摆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让军士“擂鼓呐喊”的原因是(  )。

A.鼓舞士气,准备向曹军进攻

B.用声势震慑曹军

C.吸引曹军的注意力,既引曹军放箭,又让曹军明确射箭的方向

【5】你从诸葛亮的“笑”中读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聪明的拿破仑

有一次,拿破仑骑马来到一片树林,忽然听到了一阵紧急的呼救声。他策马扬鞭,朝着传来叫喊声的湖边跑去。

只见一个士兵掉进了水里,正往深水当中漂移,距离岸边已有30米。岸上几个士兵无可奈何地叫喊着,慌作一团,他们当中谁也不会游泳。

“他会游泳吗?”拿破仑问道。

“他只能划几下,现在不行了,漂到深水里,刚才喊救命哩!”一个士兵回答说。

拿破仑应了一声,随即从侍卫手里拿过一支手枪,并大声向落水的士兵喊道:“赶快游回来,你还往当中游什么?再往前去,我就枪毙你!”

说完,果然朝那人的前方开了两枪。

落水的士兵,或许是听到了岸上威胁的话,或许是听到了前方子弹入水的响声,猛地转过身来,拼命地划着,竟然很快就游到了岸边。

落水的士兵得救了,同伴们都很高兴。这时他们才发现,站在他们身边的竟是拿破仑皇帝。被救的小伙子神色慌张,赶忙向皇帝行礼。他不解地问:“陛下,我不慎掉到水里,快要淹死了,您还要枪毙我,这是为什么呀?真把我吓坏了,您的子弹差一点儿就打中我了!”

拿破仑笑着说:“如果不吓你,你才真的要淹死哩!你再往前漂去,越漂越远,就再也游不回来了。这是一个荒野深湖,周围没有居民。你看,这里几个人有谁能下水救你呀?经过这一吓,你不就自己游回来了吗?”

经他这么一说,士兵们这才明白过来,都开心地笑了。

当我们对眼前的困境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不如换个角度去思考,运用逆向思维,这样也许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1】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填在括号里。

危急—( )恐吓—( )束手无策—( )

【2】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补全故事内容。

不会游泳的士兵掉进湖里,正向深水漂移→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拿破仑开枪的原因是什么?( )

A.士兵不听指挥,拿破仑想枪毙这个士兵。

B.士兵在湖里游泳,拿破仑想和他开玩笑。

C.土兵不小心掉到湖里,快要淹死了。拿破仑想用开枪的办法吓唬士兵,让他往回游。

D.拿破仑很生气自己的土兵竟然不会游泳,想通过吓唬他让他学会游泳。

【4】在文中找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用“”画出来。

【5】一个自助餐厅因顾客浪费严重而效益不好,便出了一个规定:凡是浪费食物者罚款十元。结果生意一落千丈。请你用短文中的思维模式,给这个餐厅想一个解决办法。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三顾茅庐

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一天,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诸葛亮住的茅草屋,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驻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叫人立即备马,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岗,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只得快快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忙答礼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国家大事。

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求教,就答应了。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读句子,猜测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岗,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怏怏而回: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谒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节选内容,写出关羽、张飞跟随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心情。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_________________

【3】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①文章最明显的表达特色是什么(______

A.心理描写          B.外貌描写         C.语言描写        D.神态描写

②刘备前两次都没能见到诸葛亮,第三次在长时间等待诸葛亮午觉睡醒后才见到。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______

A.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            B.曲折的情节耐人寻味。

C.突出诸葛亮爱摆架子。            D.表现刘备害怕诸葛亮。

【4】读张飞说的话体会其表达效果。然后选择一句,把体会到的感受写下来。

①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

②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_______________

【5】列举刘备诚意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的行为,至少两处。

________________

【6】同为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司马懿这样评价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那么,你认为诸葛亮故意两次不见刘备的做法合适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给美丽做道加法

就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一枚银币,突然的声响,惹得满教室的花朵晃动起来。

靠窗那排坐在最后的同学,弄碎了一块小镜子。

这是上午的第二节课,老师的讲述已停下来,同学们正进行课堂练习。有初冬的阳光从窗外涌进来,流淌在摊开着的课本上的字里行间。男老师在教室的课桌间来回踱步,看长长短短的七排秀发及秀发下亮晶晶的112粒黑葡萄,捕捉沙沙的写字声合成的音乐。他感觉到自己好像一位农民在田间小憩,擦汗的同时聆听着庄稼的拔节之声。

一个小越娘心爱的小镜子摔坏了。

教室里低低地有了议论:“臭美!扮啥酷呀!”“上课怎么能照镜子?”“活该受批评。”

“看老师怎么办!”

老师没有言语,他有意无意地听着同学的每一句议论。这些女孩子呀,全十五六岁年龄,作为旅游职业高中的新生,脸蛋身材口齿当初都曾精心挑选,一笑甜爽爽的,开了口也如一巢小鸟,三五分钟是静不下来的。男老师的心里笑着,他知道她们在等讲台上的反应。

其实,开始练习后不久,老师就看见那位同学悄悄摸出了小镜子。他看到她将镜片偷偷压在作业本下,写几笔就照一照,借着阳光,一只蝴碟形的淡黄色的发卡舞动在她的前额,花季的脸真是漂亮。

男老师想提醒她,但一时没有想好合进的话语,现在经同学一催化,他忽然有了一种灵感。

他微笑着先开口问了一个物理问题。

“请说说平面镜的作用。”

“有反射作用。”这很简单,全班56个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

“是啊,”老师说,“同学们,几分钟前,我们教室里56位同学变成57朵花,有一个同学借镜反射出一朵,但是,镜中的花是虚的,镜片只能反射美丽,并不能增加美丽。要增加美丽或者让美丽面对岁月的雨雪风霜的一笔笔减数,还是保持不变,我们唯一的办法是从另一方面给它再一笔笔添上加数。这加数是指:我们一次次作进步的努力,一次次为自己的目标不轻言放弃,或者,一次次向我们的周围伸出自己的手……而此刻,对坐在教室的你来说,帮助你增加美丽的是你桌上的书本。”

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一池吹皱的春水再度平静。

当天晚自习时,照镜的小女孩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话——给美丽做道加法

【1】从文中找出与题目(给美丽做道加法)中“美丽”一词相呼应的两个语句。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2】“男老师想提醒她,但一时没有想好合适的话语,现在经同学一催化,他忽然有了一种灵感。”这里“灵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意,理解文中画线短语的含义。

(1)“岁月的雨雪风霜的一笔笔减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美丽做道加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倒数第3段省略号处填写一个句子,使它与前面的语句意思连贯、句式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罢此文,你想说些什么?可以从写法、思想等方面来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理解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选择恰当的理解。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拟人 B.比喻 C.夸张

2文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我”读书的(   

A.辛苦 B.无奈 C.如饥似渴

3填空。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一句中:“我”快乐的是:________“我”惧怕的是:______________

16、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完成下面小题。

村料一 名人名师说阅读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品德高尚的人谈话。”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的脑力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象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识字一样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特级教师钱梦龙在谈到自己少年时代的经历时就曾说到:“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一度被老师认为是低能儿的他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

材料二: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时间表

时间

安排

7:00

起床

7:00——7:30

洗漱、吃饭、听英语音频故事

7:35——16:30

上学(中午11:40——13:50:放学、午饭、午休、作业)

16:30

放学

16:45——21:00

做作业(日常作业、语文预习约40分钟、复习约40分钟、日记约20分钟、英语朗读、单词背诵约20分钟、数学约20分钟)

21:20

上床、阅读10分钟

 

【1】阅读材料一,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二,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这两份材料联合起来阅读,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这个班的同学说: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答题

任弼时同志的整个生活里渗透着原则性。他是很喜欢打靶的。有一次,他住在陕北的一个乡村里,让警卫员给他(创造、制造)一个靶子。警卫员在老乡家里找到了一张芦苇席,做成一个靶子。他问清芦苇席的来历后,马上叫警卫员送回去,他说:我们不能随便用老乡的一点东西。他在北京养病时,常到景山散步,他的身体不宜走远路,警卫员建议从一个较近的小门进去。这个小门前面横着一条铁丝,挂着游人止步的牌子。他(反对、拒绝)了这个善意的建议,说:这是园里的制度,我们不能违反。如果(必须、需要)这样做,也得和人家商量,得到(答应、同意)。去年,任弼时同志的妹妹从湖南到北京来看他,临走的时候,请他写一封信给湖南省委,给他丈夫介绍一个工作。他觉得这样做不合乎组织原则,断然拒绝了。

在括号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

用“//”给这段话分层,层次间是( )关系。

这段话写任弼时同志的( )件事。写出每件事的大意。

写出中心句。

 

18、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是啊(            )莺儿(          )你要好好保存(          )这梅花(     )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在选文中的“(       )”里加上标点符号。

【2】用“﹏﹏﹏”画出选文中的排比句。

【3】用“ ”画出选文中的比喻句。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中打“√”,错的打“×”。

①这段话表达了外祖父对孩子的希望和教诲。( )

②这段话说明了漂泊海外的中国人气节都没有改变。( )

③这段话说明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爱就像他对梅花的爱一样,真挚、热烈而永恒。( )

【5】对选段中加点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梅花在寒冷的冬天给大自然增添了秀美。

B.赞美梅花不怕寒冷,生命力强的品格。

C.赞美梅花的同时,赞颂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19、阅读理解

最优秀的人是谁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前有一个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最优秀的关门弟子。||

事情是这样的:苏格拉底在 (A)人已衰老,接近死亡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的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连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尽管 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是 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

“好的,好的。”助手很温顺很尊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寻找,以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

苏格拉底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总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了。有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地回到苏格拉底病床前时,(B)病势严重,无法医治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抚着那位助手的肩膀说:“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还不如你……”

我一定加倍努力  助手言辞恳切地说  找遍城乡各地  找遍五湖四海  我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  举荐给您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让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愁 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1】“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此时苏格拉底心里的感受是( )

A.对助手满意

B.对助手的表现有点失望

C.希望助手尽快找遍五湖四海

【2】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3】选择下面合适的成语,准确概括文中划线部分的内容。

风烛残年  风卷残云  生死攸关  病入膏肓(A)处_____(B)处______

【4】联系上下文仔细读读下面的话,再填写。

苏格拉底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话中第一个“蜡”指_____________;第二个“蜡”指_____。苏格拉底说这话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5】从助手“很温顺很尊重”“语气沉重”,你体会到这个助手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说:明天早上我要提前去上班。(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雨下得很大。(用比喻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生动)

 

(2)花儿开了。(用拟人的方法把句子写生动)

 

(3)这支蜡烛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改反问句)

 

(4)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改肯定句)

 

(5)难道他会从柴房搬来一窝兔子吗?(改陈述句)

(6)把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地满红花红满地,

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翠翠红红,     风风雨雨,

  山外白云,   池边绿树,   雨落溪边。

 

22、按要求写句子。

(1)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我拒绝使用麻醉剂。(用恰当地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病人脸色苍白。(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沃克医生肃然起敬。(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作文。

我们读书看报时往往会有自己的感想。有时书中的一些人物可能会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有时一些事情会让你受到触动,有时书中的道理会让你深受启发。请你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字迹工整。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