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句子“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主要意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的菜园。
B.在荒凉的山坡上。
C.一块碧绿的翡翠。
D.菜园嵌在山坡上。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時天霹雳 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撺下来。
B.抱头鼠窜 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
C.挑三拣四 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
3、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蝴蝶 蜻蜓 蚂蚱
B.圆滚滚 樱桃 榆树
C.水飘 随意 荫凉
D.明晃晃 锄头 承认
4、比一比,再组词。
将(_____) 气(_____) 赛(_____) 扬(_____) 始(_____)
蒋(_____) 汽(_____) 塞(_____) 杨(_____) 抬(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摔跤》主要写了___和___比赛摔跤的情景。通过这一情景的描写表现出小嘎子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__。
②积累运用:描写外貌的四字词语有:_______、_______,描写动作的四字词语有:______、______。
③《刷子李》中,文章赞扬了刷子李_________。
6、课文内容回放。
五岭逶迤________,乌蒙磅礴________。
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
归来饱饭黄昏后,________。
怪生无雨都张伞,________。
大儿锄豆溪东,________。最喜小儿亡赖,________。
7、读句子,先猜测出下面句子的大概意思,再写出自己的感受。
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__________
8、通过综合性学习——《复述信息世界》,我了解到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我们现代社会信息的传递与交流非常地方便快捷,我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 方式进行交流。(每空至少写两个,2分)
9、课外阅读。
元宵观灯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终于来到了,我和爸爸来到杭州的西湖,也加入了欢闹元宵的人流中。
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那一盏盏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人大饱眼福。有红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鸡”,活泼可爱的“鲤鱼”……你看那雪白的“玉兔”,拿着红红的萝卜,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呢。突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条金黄色的巨龙,啊,真漂亮,真神气呀!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只见那只巨龙张着血盆似的大口,鼻子翘得老高,两只宝珠般的圆眼,放射出白光,金黄色的龙身上披满了片片金甲,像一位身披盔甲的将军。一位外国人对着巨龙,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好!好!”那金光闪闪的“金鱼”仿佛真的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它蠕动着身子,摆动着美丽的大尾巴,眼睛像滚动的球似的,不停地转,真是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不一会儿,龙灯耍起来了。一个健壮的小伙子手里拿着彩球逗引巨龙,巨龙在十几个小伙子的舞动下,追逐着彩球,嬉戏着……围观的人们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
我们继续往前走,感到观灯的人越来越多。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奶奶在孙女的搀扶下指着口吐泡泡的“鲤鱼”不禁赞叹:“现在的灯真有趣。”孙女说:“这不算什么,还有的灯比这更有趣呢!”我们看着这五光十色的灯笼,感觉如同进入了仙境。
好一个热闹的元宵佳节。
【5】补充词语。
红彤彤的( ) 千姿百态的( )
昂首挺胸的( ) 活泼可爱的(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
(2)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
【3】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4】作者写了哪些花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想象一下还有哪些花灯吗?请你形象地描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①周末下午,我带着妻子儿女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高兴得自己都受不了( ),一定要上街买点儿好(hào hǎo)吃的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家,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场(需 须)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人往,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 )的人群匆匆而行。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场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④霎时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过马路时,她总是先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 )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20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皱纹满面,手指枯瘦,( )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捋头发一样一一捋散了。但,永远也捋不去爱子的情肠。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了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 )小时候( )每逢过马路都是您牵我( )今天过马路让我牵您吧( )母亲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渔网……
【1】认真默读短文,在①②自然段中用“/”画去括号里不正确的音节和字。
【2】根据①②自然段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在括号内填上一个恰当的成语。
【3】在⑤⑥自然段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4】在第⑦自然段的括号内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5】联系上下文,边读边体验,写出自己对句子的感悟。
(1)①中年近花甲的母亲高兴是因为 。
(2)④中“我”的心灵震颤起来是因为 。
(3)⑦中母亲眼里闪过惊喜是因为 。
【6】第⑥自然段写20年后许多都发生了变化,唯独母亲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这是运用了____的写法,突出了 。文章最让你感动的是 。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醉打蒋门神
武松一路喝酒,喝到快活林,明明只有五分酒意,却装成十分醉。见一个高大的汉子在槐树下乘凉,猜想这就是蒋门神。
武松用了打草惊蛇的法子,东倒西歪地先进了客店,嚷嚷着:“店家过来!”酒保跑过来:“客官有什么吩咐?”武松说:“我问你,你家主人姓什么?”“娃蒋。”武松说:“为何不姓李?”过了一会儿,武松说:“叫那妇人下来,伴我喝酒。”酒保说:“那是老板娘。”武松说:“即便是老板娘,陪我喝酒有什么关系?”柜台后面的老板娘火了:“你这该死的贼!”武松提起老板娘,“扑通”一声丢进大酒缸里。几个酒保过来,也被武松扔进了酒缸里。一个酒保跑去叫来了蒋门神,蒋门神吃了一惊,大步赶过来。武松迎上去,举起两个拳头在蒋门神面前晃了晃,忽然转身就走。蒋门神大怒,正要追赶,没提防武松回转身起左脚踢中蒋门神的小肚子,疼得蒋门神蹲下去,紧接着武松的右脚又起,踢在对方额角,蒋门神往后便倒。这一招有讲究,叫“玉环步,鸳鸯脚”。武松踩住蒋门神,一顿重拳,打得蒋门神连声求饶。武松教训了他一顿:“你把抢来的客店还给人家,今天就离开快活林,再不许回来!”
快活林酒店又归还给了施恩。
【1】“打草惊蛇”的意思是__________,在本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开头写武松“明明只有五分酒意,却装成十分醉”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3】武松打蒋门神是因为( )
A.武松听说蒋门神武艺高强,想试一试蒋门神的身手。
B.蒋门神抢了别人的酒店,武松打抱不平。
【4】短文表现了武松怎样的性格特点?从哪些情节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再写出两个《水浒传》中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旁,让大拇指和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1】联系上下文,理解“养尊处优”一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横线的句子用幽默的语言,写出了中指所处的________________,因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_________”的姿态,“____________”的性格。
【3】从“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这句话,可以看出课文的语言很风趣,请你从文段中再找一句有这样特点的句子摘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中的中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弥留之际
末了,终于到了弥留之际,那几日,老头儿葛朗台结实的身子进入了毁灭的阶段。他要坐在火炉旁边,密室之前。他把身上的被子一齐拉紧,裹紧,嘴里对拿依说着:“裹紧,裹紧,别让人家偷了我的东西。”他所有的生命力都退守在眼睛里了,他能够睁开眼的时候,眼光会立刻转到满屋财宝的密室门上。
“在那里吗?在那里吗?”问话的欧也妮听得出他惊慌得厉害。
“你看住金子……拿来放在我面前!”
欧也妮把金子铺在桌子上,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他那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眼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做了一个吓人的动作——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唤着欧也妮,欧也妮流着泪跪在他前面,可是他看不见。
“父亲,祝福我啊。”
“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以后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节选自《欧也妮·葛朗台》
【1】这篇短文具体描写了____________,表现了葛朗台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体会葛朗台的内心,写一写。
描写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内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文章末尾女儿欧也妮的话是多余的,可以删掉。你认为呢?写写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猜诗谜
祝枝山与唐伯虎是好朋友。有一天他去拜访唐伯虎, 不料他刚进庭院就被这位好友拦在屋门外。
祝枝山不解其意,故作生气地说“:唐寅,老兄我前来拜访,你如此无理,究竟是为什么?”
唐伯虎笑道“:老兄息怒,小弟我有诗谜一首请你猜一猜。猜对了,热情招待;猜不对,就不能怪我闭门谢客了。”
祝枝山说“:好吧,一言为定!”
唐伯虎解释说“:我这首诗共有四句,每句打一个字。”说完,唐伯虎念出了四句诗:言有青山青又青,两人土坡观风景,三人牵牛少只角,一人坐在草木中。
祝枝山听了笑道“:如此简单的诗谜也值得我去猜吗?”他说着便自信地走进屋去,坐到太师椅上就朝唐伯虎招呼到“:好,佩服!佩服!快奉茶吧!”唐伯虎见诗谜已破,立即端上香茶一杯,连连说“:此谜破得妙!”
这首诗的谜底就是“______”这四个字。
15、阅读益智园。
无声的尊重
冬日的傍晚,我如往常一样加入候车队伍,等待公交车。候车者五六人,有序而安静。此时,一人牵着一狗,从远处走来。暮色下,那身影被路边的灯光镶上一层金边,尤为醒目。
渐行渐远,只见年轻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紧贴着他的德国牧羊犬配有专业的拉杆——这是导盲犬的标准装备。哦,是一位盲人。男子徐徐走向车站,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停了下来。
没有人招呼那盲人男子,候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瞬间收起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已然大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车人也陆续紧随其后,没有一丝骚动。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的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刚刚点燃的烟,跟了过去。
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异。
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到来。“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扶盲人男子上车,被男子礼貌地回绝:“谢谢,不用。”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的引领下,自行上车。此时是下班高峰,车上已满是乘客。然而男子上车后,人们迅速向后集中,在原本狭窄的车厢里为他腾出一小块空间。
司机身后,坐着一位六七岁的小男孩,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他,让出座位。虽然妈妈举动突然,但男孩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悦。导盲犬抬头看了一眼,便将主人引领到空座上,然后静静地趴在一旁。这个过程,盲人男子浑然不知。
“您好,您要去哪里?”“您好!我要去莫尔大街。”“好的,陛下!”司机诙谐的回答惹得车内一阵欢笑,汽车载着欢乐的人们继续前行……
车上,人们都在默默地打量着憨态可掬的导盲犬;即使在急转弯的时候,它也摇头晃脑地努力保持直视前方的姿态,神情专注。乘客中没有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它,或用手机拍照。我旁边那位原先让座的小男孩,慢慢举起手中啃了一半的面包,想上去喂它,被妈妈及时制止并悄声耳语:“它在工作,有自己的职责,不要打扰它。”听到“工作”一词,小朋友立刻缩手退了回来。
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与司机简短道别后与导盲犬下了车。公交车内沉默依旧,而此时的我,在沉默中体会到了无声的关爱,深沉的尊重。
窗外,寒风习习。心里,暖意融融……
【1】读第3自然段画线句,你从“瞥”“掐灭”“跟”几个词语中休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自然段第1句话“瞬问”“已然大步”体现了中年男子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品格。
【3】“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异。”人们达成了什么默契?为什么令“我”惊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谈谈你对司机言行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全文,你得到了什么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书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是我国晋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被称为“书圣”。自他以后研究书法的人,没有不吸取他在书法上的成就的。现在书店里还摆着他最得意的书法作品《兰亭序》,那是古今书法的典范。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是怎样造就的呢?
王羲之出身在晋代名门家庭,自幼喜爱书法,对功名却很淡薄。他曾经临摹过好多书法家的字帖,并对他们的书法特点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还专门学习过汉朝书法家张芝的草书,很有心得体会。
王羲之不但善于学习历代书法家的长处,而且经过刻苦研究,独创了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他苦心琢(摩 磨)字体的间架结构、笔画和笔势,一有空就用手在衣服上写字。天长日久,把衣服都划破了。后来,他到永嘉做官,也总在池边苦心(练 炼)字。之后,他就在池里洗砚刷笔,把一池水全染成了黑色,于是人们便称此池为“墨池”。
就这样,他终于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字,打“√”。
【2】用“ ”画出连接第2、3自然段的过渡句。
【3】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后,你一定很受教育,是否还想起了哪位刻苦学习的同学,请简要介绍他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机会的意义
一艘轮船在海上遇难,有个人在沉船之前很幸运地抱住一根木头,随波逐流地飘上一个小岛。他没有丧失信心,走遍全岛,几乎把所有能吃的东西都找了来,并用木头搭了一个小棚子以储放他的食物,这些食物够他(维持、保持)一个月的时间,也许就可以等到过往的船只了。他每天都登上高处向海上张望,可一个星期过去了,一只船的影子也没看见。一天他又去张望,天阴下来,雷电大作。忽然,他看见自己木棚的方向升起浓烟,他急忙跑回去,原来是雷电点燃了木房,大火熊熊地燃烧起来,他希望赶快下一场雨把火浇灭,因为木棚里有他所有的食物啊!可是,当木棚子化为灰烬,天空却变得晴朗了,一滴雨也没有下。他(绝望、失望)了,想这一定是老天断了自己的后路,他心灰意冷地在一棵树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就在他停止呼吸后不久,一艘船开了过来,人们来到岛上,船长一看见灰烬和吊在树上的尸体就明白了一切,他说:“他没有想到失火后冒出的浓烟把我们船引到这里,他只要再坚持一会儿就会获救的。”机会常常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到来,对于我们来说,不仅要有创造机会的能力,还要有等待机会的勇气,就像在漫漫长夜等待黎明,太阳总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之后升起。
1、用斜画线去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
2、根据意思选填文中词语。
(1)灰心丧气,意志消沉。 ( )
(2)随着波浪起伏,随着流水飘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 ( )
3、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表示“看”的意思的词,写下来。
4、他上了小岛后,心里表现怎样?当木棚化为灰烬后,他的心理表现又是怎样?
5、文中的“他”和“鲁滨逊”有着同样的遭遇,但最终的命运为什么却截然不同呢?
6、联系短文内容,你认为机会的意义是指什么?
1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_______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
但刷子刷过屋顶,立时_______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_______,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_______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屋顶尤其难刷,蘸了________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
但刷子刷过屋顶,立时________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________,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________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2】写出近义词。
尤其________ 悠然________ 雪白________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画上“ ”。
【4】这段话主要写了________,包括他刷墙的________和________,反映了“刷子李”________。
19、课外阅读。
竹 子
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
我赞美竹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但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身子。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尽冬
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自古以来,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咏,为画家所描绘,为艺术家所雕刻,为游人所向往。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途出发,表现了“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2)短文重点写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请你用“ ”画出表现竹子生命力顽强的语句;用“____”画出作者由竹子引发联想的语句。
(3)短文在写法上同《白杨》一课相似,都是___________的文章。
(4)“息”字的解释有:A.呼吸时进出的气。B.停止。C.消息。D.利钱;利息。短文中的“息息相关”的“息”应选________解释;“自强不息”的“息”应选________解释。
(5)将文中画“ ”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请判断。
①这段文字写了竹子的用途和品格。( )
②“岁寒三友”指的是竹、松、菊。( )
③短文把翠竹比作绿色的宝矿,用来说明竹子全身都是宝,用途非常广泛。( )
20、句子乐园。
【1】曹操被周瑜的军队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把“被”字句改成“把”字句。)
【2】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把“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3】我们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我们要对读物进行认真的选择。(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上面每组中的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4】将句子写具体:
天空真蓝啊,蓝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改写成拟人句)
21、改为转述句。
(1)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过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武松道:“这可奇怪了!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这么美丽的草原,我们怎么能不向往?
改为陈述句:
(2)工人们修铁路。
扩句:
(3)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
缩句:
(4)《草原》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先生写的。
(5)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用带点的词语仿写句子:
23、习作展台(二选一)
(1)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你一定享受过浓浓的亲情。请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向你的亲人诉说你的真情,表达对他们的谢意。
(2)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总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可以写一写身边熟悉的人,也可以写偶然见到的陌生人。注意要突出人物特点哟!
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内容具体,写出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