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四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句子中的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B.这里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

C.中指不是永远不受外物冲撞,而是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

2、用横线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新疆维尔(    千年不 

断(    zǎo  zào

 

3、关于对课文《自相矛盾》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相矛盾》是一篇文言文。

B.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在夸赞自己的矛和盾时话语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C.告诫人们说话办事可以不前后一致,不实事求是,夸夸其谈就行。

D.说话办事前后不一致,不实事求是,就会闹出笑话,适得其反。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汉字知识我知道。

1.我国的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_____→隶书→_____→草书→_____”的演变过程。  

2.汉字的种类有象形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知道的书法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写同音字。

[tuō] ______延 拜____________

[tánɡ] 胸____________ ______

[wěi] ____________巴 枯______

[lèi] ______骨 劳____________

6、照样子,写词语。

①兴致勃勃(ABCC式)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②手忙脚乱(含有身体部位名称)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7、大儿 __________中儿 __________。最喜小儿亡赖,______________ 

8、看拼音,写字词。

爷爷在园子里ɡē cǎo( )、chǎn( )土、栽种,我就在旁边拿着shuǐ piáo( )洒水。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

草船借箭(节选)

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1周瑜故意难为诸葛亮,认为诸葛亮中了他的圈套,因而很高兴,他表达的意思可以用_________这个成语来概括;鲁肃同情诸葛亮的“遭遇”,遵守与诸葛亮的预定,他的行为表达的意思可以用_________这个词语来概括。

2从周瑜、鲁肃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用四字词语概括)

周瑜:_________   鲁肃:_________

10、猜诗谜

祝枝山与唐伯虎是好朋友。有一天他去拜访唐伯虎, 不料他刚进庭院就被这位好友拦在屋门外。

祝枝山不解其意,故作生气地说“:唐寅,老兄我前来拜访,你如此无理,究竟是为什么?”

唐伯虎笑道“:老兄息怒,小弟我有诗谜一首请你猜一猜。猜对了,热情招待;猜不对,就不能怪我闭门谢客了。”

祝枝山说“:好吧,一言为定!”

唐伯虎解释说“:我这首诗共有四句,每句打一个字。”说完,唐伯虎念出了四句诗:言有青山青又青,两人土坡观风景,三人牵牛少只角,一人坐在草木中。

祝枝山听了笑道“:如此简单的诗谜也值得我去猜吗?”他说着便自信地走进屋去,坐到太师椅上就朝唐伯虎招呼到“:好,佩服!佩服!快奉茶吧!”唐伯虎见诗谜已破,立即端上香茶一杯,连连说“:此谜破得妙!”

这首诗的谜底就是“______”这四个字。

11、阅读课内片断,完成练习。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 清鲜),天空是那么(明亮  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弱  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  美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画“√”。

2文中“这种境界”是指________ ,作者“惊叹”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久立四望”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3“静立不动”的意思是:___________ ;用这个词语造句:_________________

4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里把“ ”比作“ ”。

5作者精确地写出了初见草原时的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给别人留一点缝隙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著名作家。十九世纪初,雨果中学毕业后进入法学院学习。但是他的兴趣在于写作,为此他的叔叔还特意奖励给他一支从英国带回来的钢笔。这种钢笔在当时很少见,所以雨果格外珍惜。

一天中午,雨果从食堂吃饭回来,却发现自己的钢笔不见了!雨果仔细回忆了一下,中午他离开教室时,教室里只剩下同桌贝瑞了,而吃完饭,自己又是第一个到教室里来的,所以钢笔一定是贝瑞拿走的。

下午上课时,同学们都陆续进了教室。普瓦图老师也走了进来。雨果站起来怒气冲冲地说:“老师,我的钢笔不知道被谁偷走了。”听了雨果的话,同学们都表示不是自己所为。“很简单,挨个搜查一下书包就知道了。”雨果说着眼睛瞟向贝瑞,贝瑞则紧张地低下了头。“别这样说,也许是你不小心放在别处忘了呢?”普瓦图老师见状,笑了笑说,“这样吧,大家先帮雨果找一下,说不定就找到了。”

于是,同学们都起身在教室的各个角落找起来,突然听到贝瑞激动的声音:“找到了,老师,我找到雨果的钢笔了!”普瓦图老师笑着接过钢笔递给雨果。雨果张开嘴巴,似乎想要说什么,被普瓦图老师用眼神制止了。

放学后,普瓦图老师把雨果留了下来。雨果不解地说:“我敢肯定就是贝瑞拿走了钢笔,您这样做不是让他逃脱了吗?”普瓦图老师拍了拍雨果的肩膀说:“他拿没拿其实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以后还会不会再拿。经过今天这次警告,我想贝瑞以后一定不会再做同样的事情。有时候,我们要学着给别人留一点缝隙,给他们一次悔改的机会。我想,这样做比惩罚更有效果。”雨果听完深有感触地点了点头,而普瓦图老师对他的教导也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并成为他日后交际的一个准则。

1这篇短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时间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你认为是贝瑞拿走了雨果的钢笔,你是根据文中的哪些描述作出的判断?用“ ”画出相关的句子。

3根据对话前的提示语及人物语言,猜一猜说话者内心的想法。

(1)雨果站起来怒气冲冲地说:“老师,我的钢笔不知道被谁偷走了。”

雨果心想:________________

(2)雨果不解地说:“我敢肯定就是贝瑞拿走了钢笔,您这样做不是让他逃脱了吗?”

雨果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讲述的是_____(谁)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5在这件事情上,你同意普瓦图老师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世界上的文字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说来可以分为表意和表音两大文字体系,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所谓表意文字,就是文字与语言的语音方面不发生直接联系,每一个字不能明确表示读音,却能表示一个意思。如“旦”字,上部是“日”,下部是地面(或水面),表示太阳从地面上升起,意为“早晨”。也正因为如此,同一个文字符号可以代表两种语言里的同一词,而读音完全不同,比如方块汉字的“日”字,是画一个圆圈,在中间加上个圆点,很像一个太阳,而古埃及也是用这个文字符号表示太阳,只是读音不同。也正因为表意文字具有和语音不发生直接联系的特点,所以它就有可能被用来记录不同民族的语言,如我们的邻邦日本、朝鲜等国家都曾经借用汉字作为它们的书面交际工具。

  (既 即)然说表意文字与语音没有直接联系,那么“形声字”中的“声”又应怎样解释呢?汉字可以分为没有表音成分的象形、指事、会意的纯表意字和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两大类,但   (既 即)使是“形声字”的“声符”,原本也是一个象形符号,比如“纹、洋、渔”都是形声字,它们的声符分别是“文、羊、鱼”。甲骨文中的“文”字就像一个人胸部刻的花纹,“羊”字像羊头,“鱼”字像鱼形。这里的“文”“羊”“鱼”都是象形字,还是与语音不发生直接联系。所以我们的现代汉字,   (既 即)使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形声字,也不妨碍它属于表意文字体系。

1选择括号里正确的字写在横线上。

2什么是表意文字?用“   ”在文中画出来。

3为什么说即使有很多形声字,也不妨碍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数鳄鱼

有一天,一只鹿睡着了。河水突然泛滥起来。鹿醒来之后,发现四周全被淹没了,自己被困在一个很小的孤岛上。

一条老鳄鱼游近小岛对鹿说:“我要吃掉你!”

“得了吧!”机灵的鹿回答,“你不知道我的肉有毒吗?如果一条鳄鱼吃了我,就会中毒而死。不过要是把我分给一千条鳄鱼吃,那就谁也不会中毒,谁也不会被毒死了。”

“你休想骗我!”老鳄鱼哪里肯信,仍一步步逼近岸边,“我要吃掉你!”

“看来,这条小河根本招不来一千条鳄鱼,对吧?”鹿故意装出不屑一顾的样子。

“瞎说!不就一千条吗?有什么难的!”

“哼,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鳄鱼为了争口气,回头把自己的弟兄、儿子、孙子和曾孙们全都招呼来了。

“噢,”鹿笑了起来,“这里的鳄鱼果真不少!不过,真的有一千条吗?我得亲自数一数,等确定有一千条以后,你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吃掉我了。”

“你数吧!”鳄鱼大叫起来,“快点儿!我们都饿坏了!”

“这样吧,”鹿说,“你们一条挨一条趴在水面上,而且要安静,不然我会数错的。”

鳄鱼们照办了。它们一条接一条地排着,老长老长的队伍,从小岛一直延伸到河对岸。

“一、二、三、四……”鹿一边沿着鳄鱼的脊背跳跃,一边数着。当最后跳到河对岸时,它回头对鳄鱼们说:“我原本以为河里只有一条愚蠢的鳄鱼,现在看来,愚蠢的鳄鱼整整有一千条呢!”

说完,鹿高高兴兴地跳跃着跑进了树林。

【1】结合语境和阅读经验,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不屑一顾:____________

心安理得:____________

【2】读读短文,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再简要概述短文的主要内容。

(1)鹿说自己有毒—→( )—→( )

(2)主要内容:____________

【3】鹿脱险的办法好在哪儿?从中看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鹿?

____________

15、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周恩来的故事

伟人周恩来被人们永远铭记,不仅因为他的丰功伟绩,也因为他睿智幽默的外交语言。周总理在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一直以德高望重、幽默风趣著称,不管在何种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周总理都能以超人的智慧自如应对,对手甭想占到便宜。

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个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发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

那时候,中国经济并不发达,条件还很落后,因此,外国记者常常带着嘲讽的语气来为难周恩来。有一个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这分明是在嘲笑我国当时的落后。周恩来听后没有急于用激烈的言语进行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们都是抬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却低头走路,这又怎么解释呢?”周总理知道他要嘲笑中国人不自信,怎样才能既表现出中国人的自信,又能回答记者的问题呢?周恩来总理笑着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这时很多人在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千净了!”

次记者招待会上,周恩来总理介绍了我国的建设成就。一个西方记者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涉及国家机密,不可能直言相告。总理眉头一皱,很快答道:“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在场的人全都愕然。总理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总理有意回避问题的实质,以“总面额”替代“总金额”,既堵了外国记者的口,又不破坏招待会和谐的气氛。语言犀利而风趣,充分表现出他过人的应变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周恩来总理的语言智慧也表现在同国民党政府的谈判中。有一次,在谈判中,国民党人士说同我方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总理灵机一动,利用对方抛来的成语,将计就计,巧妙地回敬了对方:“对,牛弹琴。”在这里,周恩来总理把对方抛来的“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巧妙地进行了结构上的调整,变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对,牛弹琴”,让对方自取其辱,陷入窘境。

周恩来总理用他风趣、充满智慧的语言,一次次战胜对手,使中国自信地立于世界之林。

1周恩来总理在对派克钢笔的回答中,要表达的意思是(  )

A.派克钢笔很难得到,很有意义。

B.派克钢笔非常昂贵,值得纪念。

C.派克钢笔来自朝鲜,与你无关。

D.派克钢笔是抗美战利品,很有意义。

2周恩来总理与外国记者之间的语言交锋不包括( )

A.巧答“马路”难题。

B.巧化“手帕”尴尬。

C.巧解银行存款难题。

D.巧化成语“对牛弹琴”。

3关于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总分结构,开头总写,后面分写。

B.本文首尾呼应,赞美了周恩来总理高超的语言艺术。

C.本文列举了诸多事例来写周恩来总理,重点描写了与国民党谈判一事。

D.本文抓住动作描写,表现了周恩来总理的机智与幽默。

4国民党人士在判中说的“对牛弹琴”和周恩来总理说的“对,牛弹琴”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周恩来总理的话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内阅读。

(节选)

我转身向西边望去,只见西面的山峰、树木、庙宇、楼房,也全都罩上了一片金晃晃的红光。还有那从渔村里飘起来的乳白色的炊烟和在山林中飘荡着的薄纱似的晨雾,也都变成了金晃晃红彤彤的颜色,像一缕缕色彩鲜艳的缎子,在山林和楼房之间轻轻地飘拂着、飘拂着。于是,那山峰、树木、庙宇、楼房,就在这袅袅的炊烟和晨雾之中,时隐时现,似真似幻。眼前的这幅带有神奇色彩的优美画面,多么像那虚幻缥缈的仙境!

1选文通过哪些景物写出了日出后的美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描写的景色总体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加油站!

走时,他问我们有什么要求,我们说没有。只有当了三年兵的李辉大胆地说;我,想请假。班长马上瞪了他一眼,可已经来不及了。

将军疑惑地问:请假干什么?

我想……我想到山下去看看树,三年了……三年来我没有见到过绿色。

所有的人一下子静在那里,只有狂风吹拂着每个人的衣角。将军转过身去,他哽咽着,两颗豆大的泪珠从他的眼角滚下来。猛地,他转过身来,大声地说:准假!战士们,你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次机会,你们……都有这个权利……”

然后,将军缓缓地抬起手来,给我们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所有的人,包括师长、团长都掉泪了,但是谁也没有哭出声来,唯有高原的风在呼啸。

于是,我们有机会轮流下山去看一次树。'我们流连在树下,深情地凝望着。那粗壮的、顽强的胡杨树啊,那树叶密密的、宽阔的胡杨树啊,随同它光亮的绿色,它冲天的气势,还有它无声汹涌的血汗以及脉络的丝丝缕缕,从此就永远印在我们青春岁月的深处!

1.用__画出描写胡杨样子的句子。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的词语,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那树叶密密的、宽阔的胡杨树啊,随同它光亮的绿色……从此就永远印在我们青春岁月的深处!

 

3.将军缓缓地抬起手来,给我们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这句话中包含着哪些深意?

 

4.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1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威尼斯的小艇<节选>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夹着《圣经》,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告。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第一自然段是围绕“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

2“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这句话从________面反映了船夫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属于________(静态  动态)描写,体现了________

4“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用这种修辞方法写一句话:________

19、阅读课文片断,并回答问题。(16分)

______________

1 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做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泸定城。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2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起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 )着短枪,( )着马刀,( )着手榴弹,( )着敌人密集的枪弹,( )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3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面,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勇向前,不考虑自身的安危,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里,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1)给课文片断加一个小标题,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2)在这段课文的第二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表示动作的词。

(3)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换成相应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每个自然段选合适的段意,把序号写在括号内。

第一自然段( )。

A.泸定桥的桥面。

B.两个团的敌人守住泸定桥这个天险。

C.夺取泸定桥的准备。

第二自然段( )。

A.我军发起总攻,冲到对面。

B.我军发起总攻,冲向对面。

C.二连突击,三连铺桥。

第三自然段(

A.我军夺桥的经过。

B.我军在桥头跟敌人激战,夺下泸定桥。

C.敌人被我军打得大败。

(5)按照桥上、桥下、对岸的顺序用“│”线给第一自然段分三层。

(6)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党的号召具体指下面哪句话?(在括号内打“√”。)

①“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②“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按要求写句子。

(1)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很久十余年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你这样的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

改变词序,句子意思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真爱如茉莉。(扩句)

 

2.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缩句)

 

3.听到波涛的轰鸣和狂风怒号,桑娜感到心惊肉跳。(改成反问句)

 

4.天上的星星在闪烁。(改成拟人句)

 

5.在我们班里,都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修改病句)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展示。

题目:难题

提示: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样的难题?你是怎么做的?请你选择一件难忘的,回忆当时的情景,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语句通顺,详略得当。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